书城童书谦虚礼让
7747500000052

第52章 最卓越的战争大师吴起

在春秋战国那个激扬磅薄的时代,英雄辈出,如夏日里璀璨的群星,每一颗星星就好像历史的星空中那些非凡的人物,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吴起就似一颗光芒独特闪耀永久不灭的恒星,一直在历史的星空下光彩夺目。

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说无疑是儒学,儒学和道学一样都是种追求道德上完美或说精神上的崇高比较理想化的学说,具体的科技之类的学科在古代属奇淫异巧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在以后,也没有长足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没有这么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也有公输班这样的人物,另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法家学派在秦以后就基本上无人谈起了,除此之外具有实际用处的学说就是兵学了。

中国兵家历来孙吴齐名,孙就是孙武,因一部孙子兵法流传于世已经为人所熟知了,吴指的就是吴起,吴起也留有他自己的著作,但大都失传,流传下来的也没有像《孙子兵法》一样在大范围的推广,所以知名度就略逊于孙武了(可能还不止是“略逊”),孙武主要成就是理论上的,他一生实际参于的作战行动似乎只有吴王伐楚的柏举之战,吴王伐楚除了吴王阖闾有称霸争雄的野心,除此之外另一方面是欲报父兄之仇的伍子胥的极力推动与谋划,也许当时在军中孙武的实际地位可能只类似于参谋,真正起作用的是伍子胥,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有拔高他历史功绩的嫌疑,这也是文人的通病,而且伐吴之后孙武就再也没有什么建树,是归隐山林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当时在吴国的作用不如他的后人孙膑在齐国的作用也不如吴越争霸时范蠡在越国的作用。

当然孙子作《兵法》也是意义重大的,他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战争原则这对兵学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战争不再是一些简单事实的罗列而是成为有规律可循的了,不啻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天近代科学的意义。

儒学虽然比较理想化,但它所提倡的“仁”无疑是有吸引力的,试问谁不向往一个和平美好的社会?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墨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性无善也无恶;我认为人性本恶但是向善,越是遭人唾弃的坏人越是希望自己成为受人爱戴的好人。战国时期儒学的影响已经很大了,和墨家并称显学,墨家是主张“功利”的,认为与人有功有利就是最大的义,这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符。

吴起也曾跟随孔子的学生曾子学习,吴起母亲过世,当时听到消息吴起嚎啕大哭,随及收泪复读如故,这被他的老师看在眼里,曾子是个大孝之人对于吴起的行为他不能容忍,于是将吴起逐出山门。吴起之所以跟随曾子学习并不是因为他赞成儒家学说或是怎么样,而是因为儒学当时已经是显学,对于他求取功名有利才学习,从这一点以及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墨者了,但儒家学说显然是对他有影响的,这从《史记》记载的他的言论可以看出一二。

和理论型的孙武相比,吴起可谓战功赫赫并且治国整军都有一套,在鲁存鲁,在魏霸魏,在楚强楚,至于吴起的生平,写起来太麻烦。同时吴起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才智卓越却屡遭暗算,一生轰轰烈烈然而命运多舛,最后死得也很惨。少年时期吴起屡仕不至,被人嘲笑,吴起怒而杀十三人,击剑而曰:不为卿相誓不还乡。

这和韩信显然不同。然而最具争议的莫过于他出道之初杀妻求将了,齐国攻打鲁国,当时吴起在鲁国做事,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君怀疑而不敢用他,他于是将妻子杀了,这件事吴起也是受害者,是特殊情况下无奈的选择,当然确实残忍了点,最该怪罪的是鲁君的怯懦多疑,如果当里吴起不那么做,那么鲁国亡了之后就只会如鲁迅说的“又多一些贞节牌坊”,历史上多一些无聊文人或讽刺或挽惜的无聊文字罢了,而这些对于当时的人们又有什么补救呢?当然他这样做了之后又多了当时以及以后几千年里一帮功不成、名不就、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抨击文字。

公元前387年,在位三十八年,文治武功、名动天下的魏文侯去世了,世子击即位,史称魏武侯。虽然吴起的政治靠山倒了,但被魏文侯一手培养出来的接班人——魏武侯,并没有大动他父亲在世时所实行的治国纲领,而且仍旧器重吴起这个先朝功臣,吴起更是抖擞精神来吸引魏武侯的倚重。一次,魏武侯来视察西河郡,吴起陪同武侯泛游西河,船到中流,看到壮丽山河的魏武侯心情很是愉悦,不禁赞道:“壮美的山川是如此险固,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随即一本正经地对魏武侯侃侃而谈:“国家的稳固,在于施德政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夏桀,商纣的国家都是地形险固,但是因为他们不施行德政,最后都一一灭亡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施德政,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武侯听完说:“你讲得很好。”通过这次谈话,吴起已经让魏武侯认识到,他不仅善于治军,同样也能够治国。第二年,魏武侯准备任命新的相国,改组内阁,宣召吴起回朝。吴起此时在魏国已经二十多年,有了一定的政治根基,再加上他治理西河的声望与无人比肩的战功,满以为此次拜相非他莫属。可踌躇满志的吴起回到魏都准备人相时,魏武侯却任命了宗族亲属田文为相,这很出乎昊起与许多大臣的意料,退朝后,忿忿不平,过于激动的吴起拦住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当然,可以。”

吴起说:“统帅三军将士,让士兵们乐意为国家去死,使敌国不敢图谋我们,您和我吴起比谁能做到这点?”

田文说:“我不如您。”

吴起又说:“管理众官吏,亲近千万百姓,使府库充实,您和我比谁行?”

田文说:“我不如您。”

吴起又说:“镇守西河郡,使秦国军队不敢向东进犯,使韩、赵两国服从魏国,您和我比谁行?”

田文照样回答:“我不如您。”

吴起得意地说:“三方面你都不如我,凭什么当丞相,压在我头上呢?”

田文回道:“现在国君年纪轻,国家最需要的是稳定,在这种时候,你说才华更出色的你合适掌权,还是我合适呢?”

吴起想了半天,不禁也承认对方更合适,毕竟自知在政治方面实在不够老辣。

吴起这时才服气,

自知不如田文。一时冲动的吴起,虽然知道了他此次争相失败的原因,但却没有留意到,他在公共场合不顾风度与田文比功时,他与田文的对话被宫廷的内侍无意中偷听了去,内侍随即报告给魏武侯,魏武侯于是开始怀疑昊起有了怨望之心,决定借口把吴起留在朝中,不再派遣他回西河任职。

公元前384年,魏相国田文去世,吴起的政敌公叔痤代理相国职位,由于公叔痤娶了魏国的公主做妻子,所以地位尊贵。但是他很畏忌吴起,认为吴起是他的政治威胁,打算用计排挤走吴起。吴起对此还浑然不觉时,公叔痤已经开始筹措他的阴谋了。公叔痤的一个门客出主意说:“吴起为人有傲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家小,又和强秦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留在魏国的打算。’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留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来判断他。’您再找个机会请吴起做客府上,到时授意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轻蔑您,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如此环环相扣的计谋,毒辣之极。被蒙在鼓里的吴起,哪能预料到政客城府阴险之深。情景顺着公叔痤的事先安排一一展开,果然,当吴起看到公主作为公叔痤的妻子,仍然非常蔑视一国之相的时候,担心自己也同样被公主欺辱,就回绝了魏武侯联姻的意向,至此,魏武侯彻底对吴起失去了信任,开始疏远,戒备吴起;当吴起发现自己失宠而且被武侯猜忌时,恐惧政治前途的断送还会由此给自己带来灾祸,随即开始着手准备逃离魏国。公元前383年,58岁的吴起被迫选择逃离魏国,凄惶地告别了他为之付出26年心血的国家,南下奔楚。这一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心雄万夫的吴起,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在战国狼烟中,重重地抹出一道如血残霞。同时,公叔又邀请吴起去自己家做客,故意让公主对自己发脾气。吴起看到身为驸马的丞相在家里一点地位都没有,对公主不禁有了偏见。没想到接下来魏武侯想把另一位公主下嫁给自己,吴起下意识就反对了。魏武侯心里有了疙瘩,便不信任吴起了。吴起知道自己失去了信任,于是一走了之。就这样,公叔小小的手段就赶走了吴起。

离开魏国之后,吴起到了楚国,马上受到楚悼王的重用,让他担任相国,总算实现了离乡时的誓言。在吴起的帮助下,楚国整顿了官吏制度,撤去冗官,加强军队建设,楚国的实力迅速强大起来:

它吞并南面百越的土地,灭掉了北方的陈国和蔡国,一时之间,吓得紧邻的赵、魏胆战心惊。

因为变法,吴起也树立了不少敌人,尤其是那些利益受损的贵族,都对吴起恨之入骨。楚悼王死了之后,吴起失去了靠山,这些贵族趁机发难,楚悼王的尸体还没入土,就带人来围杀吴起。吴起眼看无路可逃,就扑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刺杀吴起的人便难免刺坏了楚悼王的身体。楚太子即位以后清查这件事情,把误伤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诛杀,因此牵连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不知道吴起是否真的认为自己不如田文,但我是不这么认为的,吴起的功绩在历史上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就找不到田文的什么业绩来,吴起属于会做事的人,田文是属于会做人的人,现实生活中吴起这样才智卓越的人很少,田文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你工作的单位总会有一两个类似的,这不知道是谁的悲哀。

楚国本是个强国,但是在孙子、伍子胥讨伐之后就一直一蹶不振,当时的楚王悼王也是个平庸的君主,但是吴起到楚国之后幸运地得到了他始终如一的信任,这是吴起的幸运也是楚国的幸运,如果没有吴起的到来,很难说战国七雄里有楚国的位置。最后吴起他也为这个国家的强盛付出了代价——他的生命。

吴起在楚国明法申令,裁撒冗官,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令诸候“患楚之强”。但是吴起在楚国的一系列措施得罪了贵族豪强,在楚悼王死后这些贵族联合起来把吴起谋杀了。司马迁说他“刻暴少恩亡其躯”。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吴起对贵族豪强是刻暴的,但是对老百姓是亲近随和的,他在魏国就有廉平的名声。

名师点评:

太史公说:世俗所说的调用军队之法,都说《孙子兵法》十三篇。从吴起的行事作风来看,古语说:“能干的人不一定能说会道,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能干,”孙膑替庞涓筹划计谋算是明智的,却不能在被(庞涓)加害受刑前拯救自己于危难。吴起说武侯因为行为作风不能称之为德,就到楚国,终因为尖刻暴戾和少施恩德而枉送性命,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