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
7719200000179

第179章 个性——卓然超众的品质

做一流的学生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黑人笑星比尔·考斯彼,他所主持的《孩子说的出人意料的东西》是个收视率超高的节目,因为这个节目在让你捧腹的同时,也让你深思。

在其中的一期节目中,比尔问一个小女孩:“你长大了以后想当一个什么样的人?”

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

全场观众哗然。

比尔故意做了一个很滑稽的吃惊的样子,然后接着问:“那你说说,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

女孩想都没想,马上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

全场一片笑声。

比尔接着问:“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

女孩翻了翻眼睛,很不屑地说:“当然肯定!”

比尔又笑了笑,转向观众,对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

一阵笑声过后,有不少男人举手。

比尔很得意,对小女孩说:“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

女孩瞟了一眼,淡淡地说:“还不到1/3!”

比尔故意装作既不相信又不高兴的样子,转身对观众说:“请在场的所有男人都把手举起来!”比尔也真够厉害的,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都举起来了。

比尔又故作严肃地说:“请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举手,不想投她票的放下手。”试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们把已经举起的手,再放下来,确实不太容易。这样一来,虽然仍有人放手下来,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许多。

比尔非常得意,问小女孩说:“怎么样?总统女士,这回可是有2/3的男人投你的票啦。”

刚刚热闹的场面突然安静下来,观众都想要看看这个女孩还能说什么。结果,女孩出乎意料地笑了,笑得很轻蔑:“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

许多人目瞪口呆!紧接着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美式独立思考。

如果这个场面发生在我们周围,我们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很可能,很多孩子会觉得高兴吧!他们不会思考前后举手的人数为什么会有差异,而是会为有更多的人选自己而高兴。

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是日后成功的保障,只有这种可贵的精神,才能创造新的明天。

为人父母,应该让孩子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而不是做你的镜子。孩子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与勇气,这样的孩子才算是合格,对他的将来也才会有积极的影响,因为那些不学会独立思考的孩子,就不会有什么独立性。变得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很容易被蒙骗。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那可是非常可悲的。而要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必须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而不应该把什么事情,什么答案全都直接告诉孩子。让他们相信而不让他们思考,那不是洗脑么?我们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感觉,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那些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样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至少,不会落入可悲而不自知的尴尬境地里。

鼓励想象

在大部分时候,大人们可能都会非常惊诧于孩子的想象力怎么会那么丰富。还有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象力会越来越贫瘠。其实,这都是“未知”两个字在起作用。在孩子的眼里,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都还处于“未知”的状态,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模型,所以,他们能够无边无际地想象;而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能明朗确定的事物存在于我们的脑际,我们的思维会越来越局限于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从而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当杰克刚学着蹒跚走路时,他的妈妈非要给他戴上手套,可是,令妈妈觉得意外的是,小杰克居然说:“戴上手套,我的手感到悲伤,会让它呼吸不过来!”父母们碰到这种情况,可能都会觉得有些诧异,然后感叹一句:“多有意思的感觉啊!”

其实,这正是孩子创造力的一种体现,他们运用他们的想象空间,在给自己周围的世界作一些让我们惊诧的解释。

也许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曾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孩子总是在重新发现大人熟视无睹的一切,孩子们的生活是由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有待解决的有趣问题组成的,他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说出或者做出一些让我们意外的、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说,创造性是儿童的天性,而想象力则是他们发挥出创造力的源泉。

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大人怎样珍惜,其实关乎着孩子以后的发展。如果孩子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自己独特想象力的时候,大人没有加以重视,而是直接告诉孩子,你的想法是与客观不符合的,比如说,当小杰克说到“手戴上手套会感到悲伤”时,如果大人直接告诉他“你不对,手是没有感情的,它不会觉得悲伤”,那么小杰克的想象力可能会大大受挫,对他以后的思维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发挥想象力时,我们应该珍视他们的精灵小脑袋的创造性,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由衷地向他们学习,并且,在以后的培养中更加注意,不要急于给孩子一些固定的答案或者定论,而是要更加注意鼓励孩子动用他们的想象力来创造一个世界。这样,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大脑的锻炼非常有用,而且对于大人的思维也有很好的开拓作用,因为很多时候孩子能够用他们的思维想出我们都想象不到的好方法。

爸爸领着才8岁的迈克去家里农场附近的池塘摸鱼,在摸鱼前,他无意间吩咐儿子:“摸鱼时,不要弄出声,如果弄出声,鱼就会往深处跑。”后来一天,爸爸不在家的时候,迈克一个人去摸鱼,没多久,竟摸回半袋鱼。爸爸回来后,看到那么多鱼,十分惊讶,忙问:“怎么摸的?”迈克说:“你不是说鱼一害怕就往深处跑吗?所以,我先在池塘中央弄一个坑,再从池塘的四周扔些小石块,鱼就跑进我弄出的小水坑,我只管一个劲儿地‘守株待兔’就行了。”

爸爸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教给孩子的方法,自己没有运用好,孩子反而用得如此的精妙!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家长看到的只是一条鱼,而孩子却看到了整个池塘!

原因就在于,成年人在时间的打磨下,慢慢形成了思维定式,并且思考时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他们就想着要捕到鱼,就不能发出声,所以就要安静地、悄悄地一条条地捕,却没有想到利用鱼的天性,在最大的范围内捕到最多的鱼,他们丧失了不少思维的棱角与想象的空间。孩子则不然,他们还没有固定的思维定式,在他们眼里,鱼就像小孩一样,听到声音爱跑动,他们就像和鱼做游戏一般来捕鱼,思维自然而然就打开了。

最后,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故事:

在课堂上,老师举起了一幅画:画上只有一根树枝。老师问学生:“大家看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呀?”

有同学起来说:“一根树枝。”

有同学说:“是一支笔。”

还有个同学说:“是一只小鸟的家。”

老师很惊讶,问道:“小鸟?可是老师没有看到小鸟在哪里呀!又怎么会有小鸟的家呢?”

这位同学说:“小鸟本来在一棵树的一根枝丫上唱歌,当时树很绿很绿,可是后来,秋天到了,树枯了,枝丫就掉了下来,小鸟就很伤心地飞走了。”

在我们惊叹孩子们了不起的想象力的时候,就让我们为他鼓掌吧,这也是他们应该得到的赞许,他们的想象力确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假如我们能少给出一些答案,让孩子的世界能够多一些想象力,世界就会美好很多。而且想象力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比如说,在体育竞技的足球场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解说:“这个球踢得很有想象力啊!”这其实就是想象力的应用,它可以让我们超出常规,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我们的心灵也就会像孩子一样,重新变得简单、轻松、透明起来。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完善个性

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个性是在游戏、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的。要使孩子的个性不断完善,就要让他们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但很多年轻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约束限制,这儿不能去那里不能玩儿;这也不能碰,那又不能摸;孩子甭想在地上摸爬滚打,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斯斯文文的小少爷、干干净净的小公主,甚至连穿衣、吃饭也不会独立,孩子的一切活动权利都被剥夺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父母应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脚步去走,用自己的手去摸索,用自己的耳去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更应启发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做事,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自进行各种成功与失败的尝试,这样才能使他们既能体验成功的快慰,又能感受到挫折的艰辛,从而完善个性。

心理学专家认为:“通过兄弟之间的斗嘴、打架,孩子从身心两方面认识到自己的力量界限,自己的体能、智力、聪颖程度,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学业到如何生活的智慧。”现在我们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周围全是成人,生活上受到过多照顾,被灌输各种知识,接受各种刺激,许多家长只注重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养班,或高薪聘请家庭教师,可怜这些“小皇帝”小小年纪身不由己,整天是琴棋书画和外语……根本不管什么兴趣、爱好,什么个性特征,按大人指定的目标学啊、练啊,这样做根本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因而,父母不要强加于孩子,应还他们以自由的天地,把孩子送到他们自己的集体中去,让他们在同龄的集体伙伴中学习、嬉戏甚至于斗嘴打闹。在那里,他们可以独自决定、独自造反、独自行动,并对各自的行为负责,这样非常有利于在家庭中受到过分保护而造成依赖性强、没有责任感的孩子的成长,同时在集体中他们会得到其他孩子们的肯定、尊重、温暖和平等相待,从而形成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品性。

另外要注意的是,美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教育中绝对不可忽视。大自然的壮美可以激起孩子们内心的向往和学习的愿望,激起孩子意志上的激情。所以,父母还要给孩子提供有关美的素材,让孩子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让孩子接触美,欣赏美。多带孩子走出去,多给予情感上的慰藉、心灵上的沟通,重视智力上的投资,给我们的孩子以足够的精神食粮,努力创设一个宽松、自然、优雅的生活环境。这样的孩子将来即使不能取得惊人的成功,他也拥有了一个值得回忆的美好童年。

启发式的创新教育

大家都知道,美国式的家庭教育和我们不同,他们特别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做各种创造性游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做各种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拿剪子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这在我们国家,大人大多会坚决制止。而在美国,父母们看到的是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事后他们会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有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女孩告诉她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小女孩说是薇拉小姐教的。结果这位妈妈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可能会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孩子认识了英文字母之后,孩子便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伊迪丝的妈妈认为幼儿园这种做法损伤了小孩子幻想的翅膀,而法庭也最终因为伊迪丝妈妈有力的说法而判幼儿园败诉。

美国的家长们也时时处处为孩子优良品质的养成做典范。凡是那些有停车牌的路口,不管是否有车,美国人都会遵守路规停下来,然后看过左右街口以后才能重新起步。在没有红绿灯或者停车牌的路口,四面的车辆一定都会停行,按照先来后到和右手车先行的路规,依次过路口,极少有人不守规矩,乱闯抢先,违反交通规则。孩子每天看到大人这样开车,自然也就认为这是正常的状态,以后自己有车,也就跟着学了。

突出个性自己

纹德还很年轻,他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没有多久。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他在一家小型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立即参加了一家大型企业的考试,并且很幸运地进入这家公司。

在上千人的大型公司工作,不像在小公司里那样随便。他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但是公司里人才济济,他觉得自己被埋没了,很难体现出个人的价值。

对于一个新进人员来说,如何加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纹德心想:“要让高层主管知道我的能力,起码先要让他们认得我,公司这么多人进进出出,能让他们叫得上名字的低层人员也没有几个。”

但是怎么才能够让高层主管认得我呢?纹德成天在心里反复念叨着这个问题。

时间过得很快,又到年底了,依照惯例,公司根据年终盈余发放年终奖金,大伙儿也照样按着“惯例”,不管拿多少奖金,也要对发放的比例批评、讽刺一番,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能表示出自己一年来工作的辛苦。

发放奖金之后的第二天,一封“感谢函”静静地躺在公司总经理和几位高级主管的桌上,内容是感谢各位主管辛苦的指导和带领,署名是纹德。

纹德又在洗手间“偶遇”了总经理,总经理笑着对他说:“噢!你就是纹德啊!”

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都已经偷偷观察过了纹德,在他们觉得这个小伙子可以造就的时候,开始向他发出信号了。于是过不了多久,纹德便从小职员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中级的管理层。

不管是不是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须首先要学会感恩。那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最关键的心态,一个不懂感恩的人,不论他有多高的知识,多大的能力,在人格上都永远是低人一等的。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你所得到的很多东西,其实并不都是你辛苦工作换得的结果。而是因为很多外来的东西,但是人们总是因为它太平常了,而觉得那些都是自己应得的,这种心态也会让你的良心逐渐麻木,甚至会错过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那样你既成为了一个在人格上失败的人,又是一个在工作上失败的人,那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

哈佛最推崇的就是自由的思想,敢于天马行空、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常规,翱翔于别人的视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