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
7719200000171

第171章 教育——塑造新的人生(3)

茅盾20岁时初出茅庐,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在清末就是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孙更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资治通鉴》……”最后,茅盾补充说:“不过,我这些‘杂’学,不尽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孙恍然大悟道:“尊大人是何出身?”茅盾答:“我10岁丧父。”孙又问:“刚才你说家庭教育,想来是祖父?”茅盾答:“不是,是家慈。”孙听后瞠目,喟叹不已。

茅盾虚岁5岁那年,父母就商量给儿子启蒙。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茅盾的三个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书不认真,有时学生来了,他自己却去会友或打牌,而且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类的书,所以茅盾父母想茅盾进家塾,得不到严格训练,养成不良习惯,便决定自己来教儿子。他们挑选了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由茅盾母亲施教。每当母亲讲述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学”中的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和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

茅盾7岁那年,一些受维新运动影响的青年人创办了一所按新式教学方式教学的“立志小学”。母亲便送茅盾进新式学校读书,但那时父亲已经卧床不起,茅盾经常请假照顾父亲。母亲怕茅盾落下功课,便让茅盾拿课本来自己教他,使茅盾每月的考试都名列前茅,每周一篇的史论文章经常获奖,使茅盾在立志小学出了名。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逝,那时,弟弟6岁。茅盾母亲便独自担负起抚育两个儿子的重任。对茅盾小学毕业后升学问题,其母颇费思量,就当时的家境和亲友的愿望,想让茅盾上师范,这样可不花食宿费,还发服装,毕业后即可就业。茅盾母亲觉得这样一来,钱是节省了,但有悖于丈夫遗嘱,因为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况且这样做也许会限制茅盾将来的发展。于是,茅盾母亲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去念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让茅盾去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受到最好的教育。

据茅盾先生晚年回忆,在茅盾刚工作时,每有译文或文章发表,就像当年让母亲看作文一样,照例都要寄给母亲过目;连茅盾与弟弟的通信都要送给母亲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茅盾母亲在儿子成年后也没放松对他们的关心、教育。

好好培养你的孩子,也许你的孩子将来就是另一个茅盾!

帮孩子找闪光点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生活中,如果父母都不善做孩子的第一个伯乐,那么,你还指望谁去做孩子的伯乐呢?这样一来,你的孩子即使是最优良的千里马,恐怕也难以驰骋千里。

因此,家长应有一双慧眼,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和特点,就意味着了解了孩子未来正确发展的方向。

伽利略的父亲文森佐·伽利略擅长数学,还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

文森佐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11岁之前,伽利略所得到的教育、知识,都是由父亲和几位家庭教师传授的。伽利略是个活泼外向的孩子,喜爱探险并且研究周遭的一切事物。文森佐非常不信任比萨的教育机构,强烈地反对送他的长子到其中一所去接受教育。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医生,便把他送到夫伦勃罗萨的修道院的学校去学习。当时,欧洲的科学、教育都是神学的奴仆,很多学校都附设在修道院里。

在学校里,年轻的伽利略受到宗教感情的影响,决定把一生都贡献给宗教,当一名修道士,这在16世纪的欧洲是一种普遍的甚至时髦的选择。当伽利略把这一决定告诉父亲时,文森佐很着急。他了解儿子的性格和喜好,他知道伽利略自小就是一个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很重的人。他清楚儿子选择献身宗教完全是一时感情冲动,以儿子的个性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忍受修道院里冷漠、乏味、枯燥甚至令人窒息的生活。因此,文森佐坚决反对儿子的决定。

对于父亲的反对,伽利略很不解,还是准备一意孤行。哪知文森佐找了一个借口,对学校说伽利略有一只眼睛长期有问题,不能看书,需要治疗。学校同意他把伽利略带回了佛罗伦萨的家中。面对固执的儿子,文森佐耐心地说服开导他,终于使伽利略改变了当修道士的草率决定。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进了比萨大学,成为一名医科学生。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些数学家。本性好奇的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这类问题。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从此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如果不是当初伽利略父亲的明智决定,恐怕伽利略会终生埋没在沉寂的修道院里,我们的科学史就会失去一位伟大的学者,智者。发现孩子的特点和长处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人父母者还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和教育。古人云:“顺天木以致其性”,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客观情况为孩子成才创造有利条件,相信你家那匹可爱的小马终有一日会成长为驰骋的千里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给孩子金钱,不如给他爱

那一年,苏珊娜10岁,母亲是34岁。苏珊娜想的是海边有一幢漂亮的房子,母亲想的是钻石耳环。苏珊娜憧憬家里仆人如云,手托闪闪发亮的银盘,以巧克力、奶油糖、冰激凌侍候她。母亲并不知道怎样放胆做大梦。她想的是一副每只大约有半克拉钻石的小小的耳环。

母亲的梦先实现了。第二年她生日那天,苏珊娜的父亲就买了耳环给她。父亲是警察局的督察,身材非常魁梧,人也非常聪明。苏珊娜记得他不喜欢别的男人对母亲多望一眼。

只有盛装外出时,母亲才肯戴上那副漂亮的耳环。家境不宽裕的时候,她说只要有耳环,不必添新装。不大景气的那几年,情况很坏。他们虽然还不至于挨饿,可是市政府发给父亲的薪水,其中一部分是债券。耳环没有了,苏珊娜好久都不知道。耳环原来被母亲当了。苏珊娜长大以后,母亲给苏珊娜看一张当票,说总要赎回来的。她担心忘记去付利息。

有一年,她果然忘掉,耳环就此没有了。母亲倒没有抱怨。就戴着那些一夹就行的耳环,是便宜货。苏珊娜也就忘记母亲的梦想了。他们兄妹3人都结了婚,生了孩子。岁月催人,日历一张张撕掉,好像落在草坪上的枯叶一样。

这时苏珊娜想起母亲的梦想,不觉整整过了42年。她已经76岁了,瘦瘦小小的,无复当年风采。她说手杖是她最好的伴侣,走到哪儿都少不了。有时孙子重孙的名字也会弄错。

4年前,苏珊娜把二老接到海滨去,苏珊娜的房子在沙丘上,不很大,是幢小房子,就在防波堤后面。没有仆役,咖啡罐里倒有奶油糖,母亲说:“地方不错。”

苏珊娜送母亲一只小丝绒盒子。她手颤抖抖地接了,笑自己紧张。

“约翰,”她喊爸爸,“来帮个忙,我手笨。”

爸爸打开盒子,告诉她耳环很漂亮。“真漂亮。”他说。

母亲吻苏珊娜,摩挲她的头发。她把耳环戴好,说:“你们看看,我样子怎么样?”他们说,真漂亮。但母亲自己看不见。她已经瞎了。

亲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价值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的确,再贵重的金银首饰也比不过亲情之爱。给孩子金钱,不如给他一份弥足珍贵的爱。要知道,没有了温暖的亲情,茫茫人海中,人会冷得发抖,心中没有可以寄托的归宿。没有了父母的爱,就算是拥有了所有的财富,你依旧感觉一贫如洗。而有了这份亲情的爱,以后再艰难的人生路,都可以从从容容地走过。

只有知识能使我们更渊博和睿智,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坚强和勇敢的人,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得诚实而有理性。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学会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