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哈佛家训大全集
7719200000114

第114章 依赖——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依赖别人不如依赖自己

有一位读小学二年级的男孩,习惯赖床。每天早晨,妈妈好几次叫他起床,他总是不情愿地说:“再等会儿。”结果当然也就经常迟到,还不住抱怨是妈妈没把他喊醒,才害他被老师责备,弄得大家都很生气。

这类事情周而复始,几乎天天上演,爸爸眼看事情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他告诉儿子:“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开始,自己起床。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床,没有人会叫你,一切自己负责!”

其实爸爸心中有数,孩子只会跟父母撒娇,在老师、同学面前还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怎敢老是迟到。

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儿子就立刻起床,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孩子起床上学再也不用父母催了。

有时候,父母还在睡觉,他已经骑车上学去了。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类似的问题,父母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赖性是不是有点太强了。这不是对自己的孩子提过分的要求,而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客观存在的情况,那些依赖性强的孩子,大多数缺乏责任感,遇到一点困难就全丢给父母替他们解决,这种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父母感觉孩子站在自己面前,个头甚至比自己还高大,可是依然像个刚出生的小鸟离不开父母,更谈不上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

有几只五颜六色的风筝放飞在天空上,被鸽子们看见了,鸽子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感觉很害怕,就不敢出去了,于是向老鹰求助,请他当保镖,老鹰欣然同意了,然而老鹰进入鸽舍后,灾难发生了。

短短的一天之内,老鹰咬死了许多鸽子。这时鸽子才知道,风筝虽然看起来可怕,却不会伤害它们。鸽子想依赖老鹰保护,却没想到竟成为老鹰的食物。由此可见,自立自强最重要,外力不值得完全依赖。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是,如果一个人可以依靠外力的保护,的确对具体的工作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先贤也曾说过“智者当借力而行。”然而恰恰是这种力量有时也是一把双面刃,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可能伤害自己。尤其是当你形成了这种依赖别人的惰性之后,等于是把你的成功放在别人的左右之下。别人帮你,你就可以做事,一旦别人不愿意帮你,你就连怎么生活都不知道了。所以不论是故事里的鸽子还是我们的孩子,都要克服依赖的心理,改掉自身的坏毛病,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注重精神的培养

这个真实的故事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中,算不上悠久,流传也不广泛,但是却有着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在清朝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

刘荫枢的思想和行为无不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

应该说,刘荫枢注重孩子自强精神的培养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而他用毕生的积蓄来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古人在信息不发达,物质文明也不够繁荣的时候,尚且能做到如此,那我们今日的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孩子的自强精神的培养,父母应该从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或者像鲁迅先生问过的:让我们怎样做父母?

家长要明白一点,那就是不管孩子现在有多么弱小,但终有一日要成为能够在社会中立足的人。因此,爸爸妈妈们应该付出全部的爱去帮助孩子克服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尝试融入这个世界,全力支持孩子去学习他不懂的东西。

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将必然导致孩子失去做事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并认为自己不能做什么,没有能力。所以明智的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不会“事事”关心,虽然这样看上去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残酷”,但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是随时随地存在的,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总是逃避各种危险,而应该学会去面对、去忍受,因为长大之后的生活环境需要忍受的东西更多,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是为了他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

家长最好不要事事包办,实际上也根本不必要什么事都包下来,要知道,孩子其实是跟我们一样的,只是年龄还不够而已,许多事情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在想象力等方面要比我们这些大人更加优秀。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去尝试新鲜事物,应该放心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做,让孩子们认识到“我能行”,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什么能力都不培养,只是一味地娇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那不是在养育儿女,而是在养宠物,也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的一种表现。

榜样魅力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教育制度十分发达,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家庭的教育往往更加重要。在美国,爸爸妈妈们很看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建立起自立自主之心,他们从小鼓励孩子做一些他想做的事。瑞琪是这样帮助他儿子波比的:波比两岁时就知道主动地帮助瑞琪收拾桌子。每当家中的客人看到他手中拿起一个盘子的时候,他们总会说:“波比,小心,不要把它打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瑞琪会对好心的客人说:“没什么,波比会把它们收拾好的。”

好心的客人不知道,如果瑞琪不允许儿子去碰那些盘子,或许瑞琪会永远保住那个盘子,但一声“不允许”会在儿子的心中留下一个阴影,可能会阻碍他某种能力的发展。

当波比尝试自己穿衣服的时候,经常把衣服穿反,瑞琪夫妇从来没有嘲笑或责骂过他。瑞琪不会让波比觉得自己无能,而是耐心地教他。

瑞琪还鼓励波比自己收拾房间,即使他的“动作”很糟糕,瑞琪也会夸奖他一番。房间收拾得是否整洁并不重要,对于波比来说,他已经做了,这已足够了。美国的爸爸妈妈从不娇纵孩子,不主动替孩子做事,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孩子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增强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

日本教育家真锅博先生认为让孩子去做从未接触过的事情,所代表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他说:“让孩子接触从不知晓的事物,不仅可以增加体验或知识,而且借此机会还可培养孩子的持久力或忍耐力,养成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坚毅个性。”

有不少爸爸妈妈在让孩子做从未做过的事情时,都会因不安而将手续全部告诉孩子。像这样的做法,虽然是想让孩子有新的体验,但把过程说得太详细,这种体验就丧失了其原本具有的意义。

从这一点来看,真锅博先生的主张就非常正确,也非常科学,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的性格特征。只给出最初的提示,但省略详细的手续问题。孩子即使感到困难,也会自觉地在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也会有预料不到的困难,那种发现问题后的惊疑,往往可以促使孩子向新的事物挑战。培养出孩子勇敢、冷静、智慧等等人类最优秀的品质。

因此,对于那些依赖程度过高的孩子,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到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必须要认识到让孩子勇于尝试的重要性,并让孩子在对新事物的接触中发现世界的乐趣,从而改掉依赖的坏毛病,走向独立,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未来。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一无是处,什么事都要被人照顾。

儿子的依赖

普天之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深爱自己的儿女,不仅是人类,连动物都是这样的;但是天底下的家长又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目的各不相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让世人钦佩的伟大的罗斯福先生,时任美国总统,在很多方面会有一定程度的特权。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范围最广、形势也最激烈的惨剧: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刚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而且是真枪实弹地去前线冲锋陷阵,每天都可能失去生命,或者留下残疾,每天都在死神的刀尖上游走。而不是挂着一个闲职,躲在战斗后方吃香喝辣的公子哥,还美其名曰战斗英雄。并告诫说:“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的总统。他不仅治国有法,而且教子有方。他的4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斗,连立战功,之后又都跻身美国政坛。

“对儿子,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罗斯福的这句话曾在美国人心中产生过不小的震撼,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教子原则。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甚至认为孩子在思想上也应该是独立的。当二战正愈加激烈时,儿子问他该怎么办。他说:“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应该首先认清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你们的事是你们自己的事,我从不干预。”

罗斯福还竭力反对孩子依赖父母过寄生的生活。他从不给儿子任何资助,让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开辟事业,赚他们该赚的钱。但在钱财的支配上,他绝不让孩子放任自流。儿子在一次旅行中买了匹好马,却没有了回程的路费,便打电话要求父亲帮助。他回答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能卖掉马,买票回家。从此他懂得了不能无计划用钱的道理。

贵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先生,从来也不利用他所拥有的便利条件去庇护孩子,也绝对不让他的孩子享有任何特权。这一点在东方文化氛围里似乎让人并不太能理解。在我们的文化里,达官贵人利用自己的权利,让自己的后代占尽优势,似乎是被社会所允许的,也是被广泛接受的。所以也有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最有趣的一点是在于,当这两个新词刚一出现,人们还不用听到这个词语的解释,就会心一笑,完全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概念,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这种做法其实很不道德,有时候也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封建社会思想的产物,是已经根深蒂固,理所当然的事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人在脆弱的时候确实很容易产生感情依赖,比如生活中遇到重大变故,或者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是最容易导致感情依赖的。我们人类本身就是如此,由各种缺点构成了我们。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有的时候做父母的要狠心一点,今天的狠心能造就孩子以后的独立,教育要从小抓起,这样效果才会更好。一个良好的习惯将跟随孩子的一生,改变孩子的一生,而孩子将来如果可以获取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他还可以用自己优秀的品质改变世界。要知道,罗斯福和丘吉尔也是从孩子一点点成长为伟人的。

用大脑指挥自己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诚恳地写道:“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只要人是活着的,他的前途就永远取决于自己,成功与失败,都只系于自己身上。而依赖作为对生命的一种束缚,是一种寄生状态。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要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首先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美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从小就注意对儿子独立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培养。有一次他赶着马车带儿子出去游玩。在一个拐弯处,因为马车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当马车停住时,儿子以为父亲会下来把他扶起来,但父亲却坐在车上,悠闲地吸起了烟。

儿子叫道:“爸爸,快来扶我。”

“你摔疼了吗?”

“是的,我自己感觉已站不起来了。”儿子带着哭腔说。

“那也要坚持站起来,重新爬上马车。”

儿子挣扎着自己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近马车,艰难地爬了上来。

父亲摇动着鞭子问:“你知道为什么让你这么做吗?”

儿子摇了摇头。

父亲接着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在任何时候都要全靠自己,没人会去扶你的。”

从那时起,父亲就更加注重对儿子的培养,经常带着他参加一些大型的社交活动,教他如何向别人打招呼、道别,与不同身份的客人应该怎样交谈,如何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气质和风度,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等等。有人问他:“你每天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怎么有耐心教孩子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谁料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一语惊人:“我是在训练他以后做总统。”更没有料到,他的训练竟真的成功了。

其实,现在这些为人父母者,也完全可以像老肯尼迪先生这样做的。孩子的未来是无限的,谁也说不准他将来会创立什么样的宏图伟业!

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一个最大的危险,那就是总想依赖他人来保障自己。那其实也就是把自己交给了他人,实际上将自己主动地陷入任人摆布的境地里,却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依赖的魔鬼总是会在你准备赤膊努力一番时引诱你。它会对你说:“不用了,你根本不需要。看看,这么多的金钱,这么多好玩、好吃的东西,你享受都来不及呢……”这些诱惑,足以抹杀一个人意欲前进的雄心壮志和心中的勇气,阻止一个人利用自身的资本去换取成功的快乐,让你日复一日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以至于你到了垂暮之年,终日悔恨不已。

而且,这种不正确的想法和错误的心理状态,还会剥夺一个人本身具有的独立权利,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拱手相让。使其依赖成性,靠别人而不想自己一个人走。有依赖,就不会想独立,其结果是给自己的未来埋下失败的伏笔。

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依赖实际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社会学家指出,人类关系中的感情依赖对于人的社会生存是有帮助的。对于整个社会也是利大于弊。那些无情无义的人,虽然很独立,却容易陷入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的病态生活中。而且只有这种人才可能完全与感情依赖绝缘。没有人会想做这种人吧?

成见是一副有色眼镜,会模糊我们的视线,混淆我们的判断与思维。我们一定要摘下这副糟糕的眼镜,凭事实说话,对别人作出客观评价,这样才能避免那些尴尬与误会,创造更和谐,更诚恳的人际关系。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规划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