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王皇后没有儿子,萧淑妃被高宗宠幸,皇后非常妒忌。高宗做太子的时候,入宫侍奉太宗,看见才人武氏,十分喜欢她。
太宗驾崩,武氏跟随众嫔妃到感业寺出家为尼。高宗在祭奠太宗时,在感业寺见了武氏,武氏哭泣,高宗与之同泣。王皇后听说后,让武氏暗中蓄发,劝说高宗纳武氏入后宫,想用她来隔断高宗对萧妃的宠爱。
武氏机敏聪慧,很会玩弄权术。在她刚入宫时,谦卑恭敬,委屈自己以奉承皇后。皇后非常喜欢她,经常在高宗面前称赞。过了不久,皇上开始宠幸她,封为昭仪,皇后与萧妃的宠爱都有减弱。两人又成了盟友一起诬告武氏,高宗不理不睬。
武昭仪想追赠他的父亲武士彟官爵,可又无口实,于是假托要褒奖功臣,武士彟也在其中。
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互相排挤,高宗不相信王后、萧妃的话,只认为武昭仪正确。王皇后不会刻意奉承高宗的左右侍从,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与舅舅中书令柳爽进见六宫的时候,又不讲礼节。
武昭仪对皇后不尊敬的人,都刻意地结交他们,得到的赏赐也分给他们。由是王皇后与萧妃的举动武氏都知道,并且都告诉高宗。
皇后虽然失宠,但高宗并不打算废掉她。恰好武昭仪这时生了一个女孩,王皇后很喜欢,在屋里逗弄她。等皇后走后,武昭仪偷偷地把小孩掐死,再用被子盖上。高宗正好驾临,武氏假装欢笑,打开被子看孩子,却发现孩子早死了,立即惊讶痛哭。
他们询问左右侍从,都说:“皇后刚刚来过。”
高宗大怒,说:“皇后杀了我的女儿!”
武昭仪于是哭着列数她的罪过。皇后没有办法辩解,高宗就想废黜皇后,让武昭仪做皇后。又害怕大臣们不满,就与武氏一起临幸太尉长孙无忌的府第,喝酒喝到兴头上,高宗在酒席上把长孙无忌宠姬的三个儿子都拜为朝散大夫,又赏赐给长孙无忌10车金银财宝、锦缎丝绸。
高宗乘机说王皇后没有子嗣,暗示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故意说其他的话,而绝口不提废立皇后的事情,高宗与武氏都很不高兴,罢席回宫。武昭仪又让自己的母亲杨氏多次请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自始至终坚持原则。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屡次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每次都严厉地斥责他。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九月,高宗在一天退朝后,在内殿召见长孙无忌、李世、于志宁和褚遂良。
褚遂良说:“今天皇上召见,多半是为了立皇后的事情。他主意已决,冒犯的人一定会被处死。太尉(长孙无忌)是元舅,司空(李世)是功臣,皇上担不起杀害元舅与功臣的罪名。而我褚遂良出身草民,无功劳居高位,又受先帝的嘱托,不以死谏争,怎么有颜面去九泉之下拜见先皇?”
李世借口生病,没有入殿。长孙无忌等人到了内殿,高宗对他们说:“武昭仪有子嗣而皇后没有,现在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如何?”
褚遂良回答说:“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娶皇后乃先帝之意。先帝临死的时候,拉着陛下的手对我说:‘朕的好儿子好儿媳,现在就托付你了。’皇上您当时也在场,言犹在耳,又没听说皇后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废黜?恕臣不能听从,违背先帝的遗愿!”高宗很不高兴,于是作罢。
第二天,又说起这件事,褚遂良说:“如果皇上非得这么做,我请求挑选全国的世家望族,何必一定要立武氏?武昭仪曾是先帝的侍妾,众所周知,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哪能遮掩得住!万世之后,天下人对陛下又该做何评价呢?愿陛下三思!我今天触怒陛下,罪当处死。”
说完把朝笏放在殿内台阶上,解下头巾叩头叩到流血,说:“还陛下的朝笏,我请求告老还乡。”高宗非常生气,命人把他拉出去。
武昭仪在帘幕里大声说:“为何还留着这个老家伙!”长孙无忌说:“褚遂良是先朝顾命大臣,有罪也不能用刑。”褚遂良因此免于一死。
有一天,李世入宫进见高宗,高宗问他说:“朕欲立武昭仪为皇后,可褚遂良从中作梗坚决反对,认为不行。褚遂良是顾命大臣,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李世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外人不好多言。”高宗的心意于是定了下来。
许敬宗私下里说:“农民多收了10斛麦子,还想换个老婆!何况一国之君要立皇后,和别人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随便议论呢?”武昭仪命仆人将这话告诉了高宗。
十月十三日,高宗下诏说:“王皇后、萧淑妃用毒酒阴谋杀人,废为庶人。母亲、兄弟全部削除官爵,发配岭南。”
十九日,群臣上奏,请求册立皇后。于是高宗下诏,立武氏为后。
十一月初一,司空李世受高宗的命令,拿着印玺在大殿前册封武昭仪为皇后。当天,群臣在肃义门朝拜皇后。
原皇后王氏和原淑妃萧氏,都被关押在别院。高宗挂念她们,私下去看她们,看到屋子封闭得很严密,只在墙上留了一一个小洞送食物。
高宗十分感伤,大喊说:“皇后、淑妃你们在哪里?”王氏哭泣着回答:“我们犯下罪过,已经是奴婢,哪里还有尊称!”又说:“皇上如果挂念从前的情分,让我们改过自新,请将这个院子赐名为回心院。”
高宗说:“朕会命人去安排的。”
王氏听到宣布命令的时候,拜了两拜说:“祝皇帝万岁!武昭仪承受皇恩,我死有余辜。”武后听说了这件事,大怒,派人把王氏和萧氏各杖打100下,砍去手足,装在酒坛子里,说:“让这两个女人连骨头都醉掉!”几天后两人便被残忍地杀死。
萧淑妃临死时大骂说:“阿武邪恶狡猾,如此残忍!愿来生为猫、阿武为鼠,活生生地扼住她的喉咙。”从此宫中不养猫。不久,王氏便被改为蟒氏,而萧氏则改为枭氏。
武后以后多次看见王氏和萧氏的鬼魂作祟,披头散发,浑身滴血,死前的惨状始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后来移居蓬莱宫,仍挥之不去。所以她经常住在洛阳,终身不回长安。
长孙无忌获罪
皇后武则天因为太尉、赵公长孙无忌受了重赏却不肯支持她而心怀怨恨。中书令许敬宗一再陈述利害想说服长孙无忌,却被他当面斥责,因此也对他十分不满。武则天被立为皇后,长孙无忌十分不安,武后和许敬宗伺机报复。
恰好洛阳人李奉节告发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图谋不轨,高宗令许敬宗与辛茂将审问。在许敬宗的严刑逼供下,韦季方自杀未遂。
许敬宗借此诬陷,说韦季方想与长孙无忌诬陷忠臣和皇室亲戚,借机独揽大权,找机会谋反,如今东窗事发,所以畏罪自杀。
高宗吃惊地问:“怎么会有这种事?舅舅被小人离间,小矛盾是有的,绝不可能谋反吧?”
许敬宗说:“我从开始到结束都仔细推究,谋反是显而易见的,陛下还不相信,这恐怕不是社稷之福。”
高宗流着泪说:“家门不幸,亲戚中总有人想谋反。以前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现在元舅又这样,让朕愧对天下呀。这件事情如果是真的,应当如何处理?”
许敬宗回答说:“房遗爱是幼稚小儿,与一个女子谋反,成不了大事?长孙无忌与先帝谋划夺取天下,天下人佩服他的智谋;出任丞相30多年,天下人都畏惧他的权威。如果有一天暗地发动谋反,很难对付。
“现在仰仗宗庙神灵、皇天憎恨罪恶,因为审问小案件而发现大恶人,这是件幸事。我担心长孙无忌知道韦季方自杀,阴谋败露而提前谋反,振臂一呼,同党云集,一定会成为国家的忧患。
“我以前见宇文化及的父亲宇文述受隋炀帝信任重用,结为姻亲,把朝政托付给他。宇文述死后,宇文化及掌管禁兵在江都作乱,先杀死不归附自己的人,臣家也遭到大难。而大臣苏威、裴矩这样的人,都在马前舞蹈庆贺,争相归附宇文化及,天刚亮就颠覆了隋室。以前的事情并不遥远,希望陛下果断抉择!”
高宗让许敬宗进一步审查。第二天,许敬宗又上奏说:“昨夜韦季方已承认与长孙无忌谋反,我问韦季方说:‘长孙无忌是皇上的至亲,历朝都受到宠信重用,有什么理由谋反?’
“韦季方回答说:‘韩瑗曾告诉长孙无忌,说柳爽、褚遂良劝他立梁王为太子,如今太子被废,皇帝开始怀疑到他,所以把他的亲戚高履行调离京城。长孙无忌从此忧虑恐惧,逐渐想保全自己。后来看到长孙祥又被调到外地、韩瑗获罪,于是就开始与我们谋划造反事宜。’
“我检验供词,与事实都符合,请依法逮捕他。”长孙祥是长孙无忌堂兄的儿子,在这之前由工部尚书调任荆州长史,所以许敬宗企图利用此事达到诬陷长孙无忌的目的。
高宗又流着泪说:“舅舅真的这样,朕也不忍心杀他,不然后世会骂朕太无情!”
许敬宗回答说:“薄昭是汉文帝的舅父,汉文帝从代返回即位,薄昭也有功劳,仅因犯了杀人罪,汉文帝就让百官穿上丧服哭他,逼他自裁,至今天下人都把汉文帝视为明主。
“现在长孙无忌辜负两朝恩德,意图谋反,他的罪过与薄昭不可同日而语。幸亏事情败露,叛徒认罪,陛下要早做决定,免除后患。古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间,连一根发丝的空隙都没有。
“长孙无忌是当世的奸雄,属王莽、司马懿一类的人物。陛下若再迟疑不决,我担心会立刻发生变故,到时后悔都来不及。”高宗认为他说得有理,竟未召长孙无忌去询问一番。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四月二十二日,高宗下令免除长孙无忌太尉的官职并收回他的封地,任命他为扬州都督,外调黔州,按一品官的标准供给俸禄。
七月,朝廷命令李世、许敬宗等人再审长孙无忌谋反一案。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等到黔州去,再次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细节。袁公瑜等到黔州后,立即逼迫长孙无忌上吊自杀。
武则天弄权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月,高宗因患风邪时常头痛,眼睛不能看东西,各部门的上奏,有时候就让皇后武则天代为决断。
武则天聪明机敏,阅读过很多文史书籍,处理事情深得高宗赞许。从此高宗开始把国家政事委托给她,她的权力欲渐渐膨胀了起来。
武则天开始时还能虚与委蛇,顺从奉承唐高宗的心意,因此唐高宗才力排众议,坚持立她为皇后。等到她得志以后,独断专横,作威作福,唐高宗反而时常受到牵制,这使得他非常愤怒。
有一个叫郭行真的道士,经常出入禁宫,而曾用过厌胜的法术,被太监王伏胜告发。唐高宗大怒,秘密召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商量对策。
上官仪说:“皇后专权恣肆,天下人都反对,请废黜她。”唐高宗也这么认为,于是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诏书。
左右侍从将此事必告武则天,武则天急忙到高宗那里哭诉。当时诏书的草稿还在高宗手里,高宗羞愧畏缩,一时心软,又像原来一样对待她。又担心她生气,于是骗她说:“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是上官仪的主张。”
上官仪原先担任陈王咨议,与王伏胜都侍奉过前太子李忠。武则天于是指使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图谋造反。
不久,上官仪被逮捕,关进监牢,与他的儿子上官庭芝及王伏胜一起被斩,抄家没收全部财产。两天后,李忠在外地被赐自杀。
右相刘祥道因为与上官仪关系很好,也被革除官职,降为司礼太常伯。很多朝廷官员都被流放贬官,都是因为和上官仪有交情。
从此以后,每逢唐高宗临朝,武则天都在后边垂帘听政,所有政事她都要参与商讨。说到衣,天下大权,全都归于武则天一人。升官罢黜,处死放生,都需经她定夺。皇帝只是无所事事的清闲人而已,朝廷内外合称他们夫妻俩为“二圣”。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高宗为了避开已故皇帝、皇后的称讳,改称“天皇”皇后称“天后”。
太子李弘仁爱孝敬、谦虚谨慎,很受高宗喜欢。他对待士大夫礼仪周到,朝廷内外都归附他。武则天正要施展抱负,李弘却经常违背她的心意,因此失去了武则天的宠爱。
义阳、宣城两位公主是萧淑妃的女儿。受母亲牵连获罪,被幽禁在宫中,已经过了30岁,仍然不能出嫁。李弘见了,非常吃惊,也十分同情她们,于是立刻上奏,请求允许她们出嫁,唐高宗答应了。武则天大怒,当天就把她们赐给了正在值班的翊卫权毅和王遂古。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李弘死于合璧宫,时人认为他是被武则天用毒酒害死的。六月,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四月,靠符咒幻术而得到高宗、武后恩宠的偃师人明崇俨被强盗杀死。朝廷下令搜捕强盗,始终未能抓到。武则天怀疑这事是太子李贤指使人干的。
李贤喜欢音乐,好女色,与家奴赵道生等人狎昵,并赏赐给他们许多财物,司议郎韦承庆多次上书劝谏,他始终不听。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指使人告发此事。高宗命令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人一起审问李贤,在东宫马坊搜出黑色铠甲几百件,认为是造反的罪证,赵道生又隐约供认出明崇俨是李贤指使他杀死的。
高宗一向喜爱李贤,因此很难下定决心,想赦免他。武则天说:“为人子却阴谋反叛,天地不容。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
二十二日,废黜太子李贤,贬为庶民。命令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人,押送李贤到京城,幽禁在别的住所,他的党羽都被处死,在洛阳天津桥南边将搜出的黑色铠甲当众焚烧。
裴行俭平突厥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与他的元帅李遮匐联合吐蕃进扰安西都护府,朝廷议论准备出兵讨伐。
吏部侍郎裴行俭说:“吐蕃侵犯,刘审礼全军覆没,战事尚未平息,怎么能再出兵西方!现在波斯王已驾崩,他的儿子泥洹师还在京师长安做人质,应该派遣使者将他送回去,中途遇到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时候,借机袭击他们,可以兵不血刃就将他们抓获。”
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让他去册立波斯新王,同时担任安抚大食国的使者。裴行俭上奏,请求任命肃州刺史王方翼作为自己的副手,仍然担任检校安西都护。
裴行俭曾经担任西州长史,这次他奉命出使的时候,途经西州,当地的官吏百姓都在郊外夹道欢迎。裴行俭征集当地的豪杰子弟几千人跟随自己,并且声称天气炎热不宜远征,等稍微凉爽再向西进发。阿史那都支听说了这些消息,便对他毫无防备。
裴行俭先后召见龟兹、毗沙、焉耆、疏勒四镇的胡人酋长,对他们说:“以前在西州时,一起狩猎十分尽兴,现在想重新寻回以前的欢乐,谁愿一同前往?”胡人子弟争着请求随行,最后共有近万人跟随。
裴行俭假装去打猎,整编队伍,几天后迅速西进。到距离阿史那都支部落十几里的地方,先派阿史那都支亲近的人去向他问好,表面上显得很悠闲,以造成不是讨伐他们的假象,又接着派使者催促他前来见面。
阿史那都支开始与李遮匐约定,到八月才共同抵抗唐朝的使者,现在突然听说唐使抵达,时间紧迫,别无良策应对,只好率领子弟出来迎接拜见,就这样他们全部被活捉。
裴行俭又借阿史那都支的令箭传令,将各部酋长召来,捉住后一起押送到碎叶城。然后挑选精锐骑兵轻装前进,昼夜行军进击李遮匐。中途俘获了从李遮匐那里返回的使者,以及李遮匐派出的使者。
裴行俭放回李遮甸的使者,让他先回去报告李遮匐,说阿史那都支已被降服,李遮匐于是也投降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被押解回京,裴行俭送波斯王回到他的国家,命王方翼留驻安西,修筑碎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