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
7709000000062

第62章 唐纪(2)

太宗说:“我是大唐的天子,难道可汗的事务也要我负责吗?”朝廷群臣及各民族首领一起高呼万岁。从此以后,太宗给西北各族首领的玺书中,都盖着“天可汗”的印章。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河内人李好德得了心病,对百姓胡说八道,太宗下诏审理此事。

大理丞张蕴古上奏说:“好德生病有医生证明,依法不应治罪。”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说:“相州是张蕴古的籍贯,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为相州刺史,张蕴古为了讨好李厚德,所以弄虚作假。”

太宗大怒,下令将张蕴古斩首,很快又后悔了,于是下诏说:“以后如果判了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也要再上奏三次才能执行。”

当年十二月,太宗根据自己虽然下令在处决死刑犯前要复奏三次,但有关部门仍然往往流于形式、三次复奏往往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实际情况,颁下制书,增加复奏次数。结果很多被冤枉或是判刑过重的人,因此得以幸免。

第二年年底,太宗到监狱亲自对囚犯进行审核,见到应该处死的人,心生怜悯,就放他们回家,但是约好到来年秋天再回到京师接受死刑。并且下令把全国的死刑犯都放回家,让他们到期赶往京师领刑。

又过了一年,当初全国放回家去的死刑犯,共有390人,在没有人监督管理的情况下,都自己按期赶往监狱报到,没有一个人逃亡。太宗于是全部赦免了他们。

太宗对执政的官员说:“朕常常担心因为个人的原因而造成赏罚不公,所以希望你们诤谏。你们也应接受别人的劝谏,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讨厌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劝谏,又怎么能对别人劝谏?”

太宗曾经问魏征:“群臣上书,大多都很有可取性,可以采纳;而等到召见他们当面询问的时候,往往都语无伦次,这是什么原因?”

魏征回答说:“我观察各部门的上奏,他们经常要思考好几天,可是在您面前却只能说出一点。何况进谏的人担心陛下生气,陛下如果不和颜悦色,他们怎么敢畅所欲言呢?”

从此,太宗在接见大臣的时候,神情更加和蔼可亲,曾经说:“隋炀帝多猜忌,临朝的时候很少和群臣说话。朕跟他不同,与群臣亲近得像一个人一样。”

太宗还曾询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更难?”

房玄龄说:“建国之初,我们与其他人一起起兵反隋,以实力相竞争,然后使之臣服,最艰难的是创业!”

魏征说:“古往今来的皇帝,都是从艰难中取得天下,在安逸中失去天下,所以守成更难!”

太宗说:“玄龄与我经过生死拼搏才拥有天下,所以知道开创大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经常担心因为富贵而生出骄傲奢侈的毛病,因为忽视小问题而导致发生灾祸,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守成的艰难,各位应该与我共同慎重面对。”

房玄龄等人谢恩,说:“陛下能够这样说,是天下百姓的福气!”

太宗善于驾驭臣下,让群臣为他分忧。李世曾经得急病,药方说“龙的胡须烧的灰可以治疗”。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让他治疗。

李世叩头跪拜到流血不止,太宗说:“这是为了社稷,不是为你,有什么可谢的!”

李世曾经侍奉太宗宴饮,太宗似乎不经意地对他说:“朕想在大家中找到可以照顾我孩子的大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当年你对李密尚且患心不二,又怎么会辜负朕?”李世流泪辞谢,咬破指头流血发誓,因此喝醉,太宗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

太宗把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后,曾经对身边的大臣说:“朕自从立李治为太子,遇到事情就趁机教育他,看到他吃饭,就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才不至于饿肚子。’看到他骑马,就说:‘你知道马的劳逸,不要耗尽它的力量,才能经常骑它。’看见他坐船,就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看到他在树下休息,就说:‘只有穿过墨线矫正的木头才是直的,君主接受劝谏才能圣明。’”

太宗在未央宫过夜,卫士已经走过去,太宗忽然在路边草丛里看见一个人带着刀,就质问他,那人回答说:“我听见卫士经过,害怕不敢出来,卫士没有看见我,我便在那里躲着。”

太宗带他回宫,对太子说:“这件事一旦被发现便会处死几名卫士,你从后面立刻送他出去。”

太宗坐轿,有卫士不经意间擦到太宗的衣服,十分害怕,甚至变了脸色,太宗说:“这里没有御史弹劾你,我也不会加罪于你。”

太宗死前,写成《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对他说:“这里面包含所有修身治国的道理。有一天我死了,便只有这些文字能告诉你一些道理。”

太宗还告诉太子,要以古代的圣哲先王为师,要效法他们,知道一些治国之道。太宗认为自己即位以来,有很多事情都不应该做,如锦绣珠玉之类的享受不能免除,还不停地兴建宫室,平时喜好打猎,罗致鹰犬骏马,又巡游四方,使各地疲于供给,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千古第一谏臣魏征

唐高祖的时候,魏征担任太子洗马,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赶快把秦王李世民铲除。等到李建成失败被杀,李世民召见魏征时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呢?”

魏征像,图出自清·****绘《凌烟阁功臣图》。

大家都替魏征的安危担心,魏征却从容地回答道:“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李世民以前便很欣赏魏征的才华,这时就改变态度,以礼相待,让他担任詹事主簿,后来又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李世民即位以后,励精图治,甚至在卧室内向魏征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也很愉快地采纳。不久以后,魏征被任命为右丞。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有人告发右丞魏征对他的亲戚有所偏袒,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审查,没有找到证据。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办事光明磊落,不避嫌疑,虽然没有私心,但也有可以责备的地方。”

太宗让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说:“从今以后,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有一天,魏征入宫觐见,对太宗说:“我听说君主与臣下就像一个人,应当彼此信任坦诚。如果上下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掩饰,那么便不知道国家的兴亡。我不敢遵奉诏令。”

太宗顿时醒悟,说:“我已经后悔了。”

魏征拜了两拜,说:“我有幸能侍奉陛下,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太宗问:“忠臣、良臣有什么不同吗?”

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合力,荣华富贵共享,这是所谓良臣。龙逄、比干,朝廷上对皇帝直言劝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谓的忠臣。”

太宗十分高兴,赏赐他500匹丝绢。

魏征貌不惊人,但有勇有谋,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常常冒犯龙颜坚持劝谏。有时候碰上太宗发怒,他也面不改色,太宗也往往因此稍为缓和。

他曾经告假回去为先人扫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到南山考察,外面都准备妥当了,您最后却没去,为什么?”

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想法,害怕你责怪,于是便没去。”

太宗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把它放在手臂上,望见魏征从远远的地方走过来,害怕他又要讲大道理,就把它藏在怀里。结果魏征故意向太宗奏事,说个没完没了,鹞鹰最后竟在太宗怀里憋死了。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文武百官请求封禅,太宗也想听从,唯独魏征不同意这件事。

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封禅,是认为朕的功劳太少吗?”

魏征回答:“功劳很高了!”

问:“德行不够厚吗?”

答:“非常厚!”

问:“大唐在****吗?”

答:“安定了!”

问:“四方的夷族还在叛乱吗?”

答:“归服了。”

问:“老百姓的收成还不够好吗?”

答:“够好了!”

问:“出现祥瑞没有?”

答:“出现了!”

问:“那么不能封禅的原因是什么啊?”

答:“陛下虽然拥有这六个条件,但天下方定,隋朝灭亡后户口没有恢复,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巡,随从如云,肯定会消耗很大。

“而且陛下封禅,各国君主、远方夷族首领都要作为随从聚集一起。现在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眼都是草莽,这是引戎狄进入我们的腹地,把我们虚弱展示给他们。何况即便赏赐无数,这些人的欲望也不能得到满足。

“封禅一次,就算免除几年徭役,老百姓的劳苦也不能补偿。崇尚虚名而损害实际,陛下怎么可以实行呢?”恰好这时黄河南北几个州县发大水,封禅的事情于是不了了之。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征见太宗开始懈怠,上疏说:“陛下治国,比起贞观初年,不能善始善终的,共有十条。”

其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滥用劳力,就说:‘百姓没有事情就会变得安逸,劳役使他们容易差遣。’古往今来,国家没有因百姓安逸而灭亡的,因百姓劳苦而安定的。这恐怕不是振兴国家的话。”

太宗十分赞赏,感慨地说:“朕已经把你的奏折挂在屏风上,早晚阅读,抄阅一遍送交史官。”赏赐魏征黄金10斤,御马两匹。

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如今感觉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啊。”

魏征回答说:“我听说取胜容易,守成最难。这样的话从陛下嘴里说出,是宗庙社稷之福呀!”

太宗曾经询问身边侍臣说:“自古以来,有时候君主昏乱而臣下清明,有时候君主清明而臣下昏乱,二者哪个更过分?”

魏征回答说:“君主清明则善恶赏罚得当,下臣不会昏乱!如果放纵暴虐、刚愎自用,即使有良臣,又能有什么用?”

太宗说:“齐文宣帝得到杨遵彦,这不是君主混乱而臣子清明吗?”

魏征回答说:“他也只能拯救危亡罢了,治理天下还谈不上。”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郑文贞公魏征卧病不起,太宗让使者去探望他,赐给他良药,去看望的人络绎不绝。太宗又派中郎将李安俨住在他的家里,时刻关注魏征情况。太宗又和太子一起去他的府第,指着衡山公主,想让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娶她。

十七日,魏征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去吊丧,赐给仪仗和鼓吹,让他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说:“魏征一向生活简朴,现在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这并非他的意思。”对于所有的赏赐全都推辞不接受,只用布罩在车上,载着棺材安葬。

太宗登上禁苑西楼,眺望哭泣,非常难过,于是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亲自写到碑石上。

太宗非常思念魏征,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使衣冠变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观察历代的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征死了,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房谋杜断

李世民未登基时,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长史。当时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调任地方官,李世民非常担心。

房玄龄说:“其他倒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至于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大王如果想经营四方,一定要有他才行。”

李世民吃惊地说:“还好没有忘记他。”立刻上奏请求让杜如晦回来做自己王府的属官。

杜如晦与房玄龄经常跟随李世民征伐,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军营中的繁杂事务,杜如晦拿到手里,即刻分析决断,非常迅速。

李世民每次攻破敌军、攻克城池,众将领争夺的都是金银珠宝,房玄龄却收罗人才,充实幕府。将领中勇敢而又有谋略的,房玄龄一定与他结交,以让他效力于李世民。

房玄龄经常代替李世民入宫,高祖感叹地说:“玄龄为我儿奏事,虽然远隔千里,却好像与世民面谈一样。”

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都参与谋划。他们秘密出入秦王府,替秦王出主意,出谋划策,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促成了李世民登基。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房、杜二人被太宗任命为左、右仆射,对他们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泛搜求贤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职,宰相的职责是这样的啊。最近听说你们受理词讼,每天占用很多时间,这样怎么能帮助朕寻求贤才呢?”

于是下令:“尚书省具体事务由尚书左、右丞负责,除了非上奏不可的大事,才可以由左、右仆射处理。”

房玄龄通晓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心,生怕出现一丁点差错。运用律法宽厚公平,听说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也拥有,不要求所任用的人各项优点都具备,要求别人也不以自己的长处为标准。他与杜如晦一起不遗余力地选拔士人,甚至尚书省的制度架构,也是两人互相探讨制定的。

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让杜如晦决断吧。”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这都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的缘故。

房玄龄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齐心协力为国家效力。所以称唐朝的贤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

房玄龄虽然深受太宗厚爱,有时候也会因小事被批评,此总是接连几天到朝堂觐见时都要叩头请罪,恐惧得像要无处容身了。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问候,又亲自前去杜府探望。十九日,杜如晦去世。

太宗每次得到好东西,总是会想起杜如晦,赐其家人。过了很久,说起杜如晦,太宗还是泪流满面,对房玄龄说:“你与如晦一起辅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见他了。”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征召他去玉华宫,让其入殿时坐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来。

君臣二人见了面,相对流泪。太宗将他留在宫中疗养,只要他病情有所好转就喜形于色,听说他病情加重就忧虑憔悴。

房玄龄上表,劝说皇上停止征伐高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公公病那么重,还操心国家大事。”

于是太宗亲自前去探望,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诀别,十分悲伤。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因病去世。

文成公主入藏

使者冯德遐曾被太宗派去抚慰吐蕃,吐蕃赞普(国王)听说突厥、吐谷浑都曾经娶过唐室的公主,就派使者跟随冯德遐入朝,带了很多金银珠宝,上表请求通婚,太宗回绝。

使者返回,对吐蕃赞普弃宗弄赞说:“臣初到大唐时,大唐对我很好,答应通婚。恰好碰到吐谷浑王入朝,挑拨离间,从此唐朝的礼节逐渐减轻,通婚就不可能了。”

于是弃宗弄赞出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抵挡不住,逃到青海北面,百姓的牲畜很多都被吐蕃掠夺。吐蕃接着又攻破了党项、白兰等羌族,率领军队20多万人,在松州西部边境屯兵,派遣使者进献金银绸缎,说是来迎接公主。

过了不久,吐蕃又进攻松州,都督韩威被打败。羌族首领阎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一起献出州郡投降。吐蕃不停地在边境挑衅滋事,其臣下劝谏却被斥责,因而自杀的一共有八个人。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八月二十七日,吏部尚书侯君集被唐朝廷任命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督率各路人马,步、骑兵共5万人攻打吐蕃。

吐蕃进攻了松州城十几天。唐军以牛进达为前锋,九月初六,乘敌军不备,大败吐蕃军于松州城下,杀死1000多人。弃宗弄赞害怕了,率领军队撤退,派遣使者谢罪,并再次希望能通婚。这次太宗答应了。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吐蕃赞普派他的宰相禄东赞将黄金5000两献上,还有珍宝、器玩几百件来请求通婚,太宗答应吐蕃赞普迎娶文成公主。

次年正月,唐朝任命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太宗赞赏禄东赞善于应对,想让他娶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禄东赞推辞说:“臣在吐蕃已有发妻,是父母为我定娶的,不能抛弃。而且赞普还没有迎娶公主,陪臣怎么敢先娶!”

太宗更加认为他贤德,想要以厚恩安抚他,但禄东赞最终也没有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