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7708000000051

第51章 玄武门之变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但丁《神曲》

话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接到李渊诏他们明早入宫手谕的同时,后宫李建成的“绯闻女友”张婕妤早已探到内情,速派内侍飞报东宫,告诉了李世民诬告他们淫乱后宫的事。

李建成眼见事关重大,赶紧找李元吉商讨对策。

“明天之事,该怎么应对?”李建成问。

李元吉深思了一会儿,才张口说话,直接说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解析:诬陷之事,必然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切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个关键词:去无好去,不如不去。解析:既然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如我们两个都以有病为由,明天不去上朝。

第三个关键词: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解析:我们要怀着一颗高度重视负责的心,一是将两府兵众聚集一起,二是以不变应万变,静观事变,再做打算。

李建成闻言陷入了沉思,半晌才吭声,直接回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去,肯定是李世民希望的结果,他是个有野心的人,就是想利用桃色事件来搅乱一池水,他醉翁之意不在理,在天子之位也。

第二个关键词: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不去,父皇必然以为我等畏罪潜逃,这样岂不是弄巧成拙,让李世民的阴谋得逞了。

第三个关键词:两害相权取其轻。虽然去不好,不去更不好。两相比较,还是选择去好些。

一来到了父皇身边,就可以察看动静,相机行事;二来宫中我们还有张、尹二妃照应,这样即便是最坏的结果,也可以得到父皇的从轻发落;三来玄武门有自家军队在那里把守,李世民能把我们怎么样?

李建成的分析丝丝入扣,显然感染了李元吉,最终,李元吉放弃了自己的坚持,选择了认同李建成的观点。

只是,如果李元吉知道自己就这样和李建成共同走向一条不归路,他一定会后悔,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路,一定要把握自己的人生。

(2)致命一击

长安宫廷建在渭水南岸龙首原高坡之上,位居长安城正北,坐北朝南,风水极佳。整个宫廷共分为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大部分,物辽地广,错落有致。太极宫为其主要部分,是皇帝听政住宿之处。太极宫名为“太极”,其整体布局带有道家风格。太极宫内皇城北面有两道门,玄武门和安礼门,玄武门是正门,正对西内苑,安礼门为侧门,是东宫的正门。

玄武门在太极宫正北端,俯视着整个宫城,居高临下,是进出皇宫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尤为重要。玄武门正对的便是摆祭道家始祖神位的玄武殿,东西两边隔着御道,分别是太极宫御花园与玄武坛。隔着广场与玄武殿南北遥遥相对的,便是皇帝接见外任刺史太守州丞县令的紫宸殿了。紫宸殿东侧是玄武坛,西侧是隶属掖庭的浣做监,左右各有一条宽约八步的甬道通往内宫。

此时负责把守玄武门的将领叫常何,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但早已被李世民收买。李建成对此却懵然无知,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李建成此时知“彼”,却不知“己”,这也为他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日。这原本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但因为一件重要事件的发生,让这个日子变得非同一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许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这一天一大早,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并辔而行,穿过通训门,直朝玄武门方向而去,不久就来到了距玄武门不远的临湖殿。

李元吉凭着敏锐的嗅觉,突然发现玄武门一带的情况大异往日,这里是那么静,静得有点瘆人。不说连半个玩耍嬉戏的宫女都没看到,甚至连半个巡曳宫城的禁军也未看到,太极宫的宫廷宿卫虽说不比前隋般紧肃,却也不至于松弛到这等地步。因为皇帝的突然召见,李元吉本就惴惴不安,此刻见到如此诡异情景,更是大觉不妙。

“大哥……”李元吉突然勒住了马头,嘴角哆嗦着,千言万语只吐出了这么两个字来。

李建成回过头来看着一脸慌乱的李元吉,问道:“怎么啦?”

太极宫内宫本是李建成这个当朝太子常来常往的所在,此刻见到这样一番光景,他原本笃定的心中也不禁疑云大起。此时他表面镇定,内心却产生了波动。一个很严重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他面前:向前走还是向后走。

说实话,他此时很想勒转马头便往回走,但虚荣心又促使他不能回头。此时回去,一来违抗李渊的敕书到时会吃不了兜着走,二来连皇宫都不敢进,到时候朝中文武百官一定会嘲笑讥讽他们懦弱,是扶不起的阿斗。

正在李建成陷入沉思时,蓦地,从前边不远处茂密的树林中,传出一两声悠长的马嘶,隐隐约约似有一些人影在走动,不时还闪烁出一星半点刺眼的光斑……

“不好,林中有伏兵,大哥快撤!” 李元吉大喊一声,说完掉转马头就跑。

李建成闻言大惊,当下再不迟疑,拨转马头便要跟着跑。就在这时,空中传来一个天籁之音:“太子殿下和齐王哪里去?”

这话如同晴天霹雳,一下震住了原本打算狂逃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僵在那里,木然地回头张望。但见林中出现一个银盔银甲、身骑战马的青年将军,定睛细看,却不是李世民又是谁。只见李世民气定神闲,喃喃地道:“奉诏早朝,怎么未见父皇,便要出宫,莫不是要谋反吗?”

李世民一现身,李建成便觉得情形不对。今日见驾,他怎么这般装束?难不成他要谋反?李建成心中飞快转动着,还未待他张嘴回复李世民的问话,一旁惊得心胆俱裂的齐王李元吉已经做出了几乎是最本能的反应,他二话不说快速地摘下了挂在马鞍子上的长弓,随手抽了一支箭出来,搭在弦上瞄准李世民“嗖”的一声便射了出去。

然而,关键时刻李元吉心理素质不过硬展露无遗,仓皇之间,他的弓未能拉满,因此,刚射出去便成了强弩之末,直生生地坠落于地。

紧接着,李元吉充分发挥不抛弃不放弃的优秀作风,再发两箭,结果因为心中惊慌,这两箭都没有开弓,只是徒有射箭的动作,却没有射出箭来。

“让你三箭又如何?”李世民嘴角挂着一丝讽刺的微笑,然后很从容地弯弓搭箭,高声喝道:“且吃我一箭。”说时迟那时快,随着一声清晰的弓弦响动,一支离弦之箭飞奔而来。说时迟那时快,随着李元吉心胆俱裂的一声呼唤:“大哥……” 李建成根本来不及做任何反应,中箭而倒。

殷红的鲜血顺着李建成的颈项汩汩流出,他的嘴角嚅动着,却再也发不出声音来。他只能用尽所有力气,仰视着巍峨高大的玄武门,他知道再也没有机会走进这象征最高权力的殿堂了,他此时只想再多看一眼,多一眼此生足矣。他奋斗了这么多年,争斗了这么多年,到最后的奢求居然是这么低……

李元吉这时只有逃跑的份了,然而,就在这时,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多个骑兵冲杀过来。眼看坐在马上容易被箭射中,李元吉赶紧跳下马来,钻入附近的树林。

李世民自然不会再放李元吉这只“虎”归山的,他策马追去。在林中追逐,就好比大炮打蚊子一样,骑马的人总不如步行的人灵活便捷。但见李元吉左转右绕,忽东忽西,李世民被他忽悠得够呛。追逐中,李世民被一根横斜而出的粗壮树枝挂住摔下马来,疼痛难当,一时爬不起来。

李元吉见状,立即转过身来,夺下李世民的弓箭,想将他扼死。李世民被摔得半死,哪里还有还手之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身后晴天霹雳似的一声大吼:“鼠辈安敢!看你往哪里走。”

李元吉抬头一看,只见尉迟敬德狂啸着拍马赶来。

他自知不是这个“虎痴”的对手,当下顾不得再和李世民拼命,拔腿便跑,尉迟敬德没有再追,而是张弓拉弦一气呵成,朝李元吉一箭射去。

李世民只一箭便让太子李建成命丧黄泉,尉迟敬德这一箭同样也让李元吉走上了奈何桥。

李建成的随从见主子已死,逃出了玄武门,作鸟兽散。李世民不去追这群乌合之众,而是对尉迟敬德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赶紧带人去给皇上护驾。”

尉迟敬德会意,马上率众冲入内宫。这正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燃烽火,成败何去从?

(3)尘埃落定

李建成三兄弟火拼的时候,李渊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忽然见一个全身戎装的将军闯进来,且身上血迹斑斑,不由大惊,忙问道:“来者何人?”

“臣尉迟敬德前来护驾。”将军道。

“擅闯皇宫,该当何罪。” 李渊怒道。

“太子、齐王意图谋反,已被秦王诛杀,唯恐惊扰了陛下,臣特前来护驾!” 尉迟敬德道。“啊。”在场的人闻言全都呆若木鸡,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太子和齐王都死了?”过了好一会儿,李渊像是喃喃自语般问道。

“是。”尉迟敬德斩钉截铁地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李渊突然流下两行热泪来。

“太子余党还在负隅顽抗,请陛下定夺。” 尉迟敬德厉声道。

“今日之事,你们说应当如何处置啊?”李渊见尉迟敬德如此逼宫,只好来个移花接木。

这时众人都识时务地选择了沉默,此时沉默是金。

气氛越来越尴尬,众人还在沉默, 侍从在侧的大臣萧瑀、陈叔达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道:“建成、元吉本来没有参与夺取天下的战争,又没有平定天下的功劳,还是小心眼,妒忌秦王功高望重,共同勾结,以成奸谋。今天秦王已经将他们诛灭。秦王功盖宇宙,威扬四海,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立他为天子,就不再有事了,陛下尽可安享太平。”

李渊是个明白人,他明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句话的意思,他知道秦王不但杀了李建成、李元吉,还控制了大局,现在自己也是瓮中之鳖。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与其继续鸡蛋碰石头,不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能不顺水推舟了,否则自己也在劫难逃。想到这里,他马上来了个三步走:

第一步是说了一句话。李渊强颜欢笑道:“善哉,善哉,今日之事,正好了却朕的夙愿啊。”

第二步是下了一道圣旨。李渊说完违心话后,马上下了一道违心的诏令:元凶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已毙,二府中其余人等,各司其职,静候发落。若轻举妄动,谋乱潜逃,格杀勿论,株连三族!

第三步是叫来一个人。此时生米已煮成熟饭,李渊只好无奈地宣李世民上殿。

事实证明,李渊果然是识时务的。第一步,一句话,李渊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最终得享天年。第二步,一道圣旨,让李世民彻底走向光明,东宫、齐王府的军心动摇了,他们放弃了负隅顽抗,作鸟兽散了。第三步,这一见面,李渊和李世民之间来了个“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真实版。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是李世民作秀。李世民见了李渊,来了个一跪(长跪不起),二抱(抱着李渊的脚),三哭(号啕大哭),四诉(儿臣有罪,儿臣该死,儿臣不孝)。

其次是李渊反作秀。李渊见状,来了个一走(上前一步),二摸(抚摸着李世民的头),三慰(是父皇不对,是父皇不好,是父皇眼睛被灰垢蒙蔽住了,近些日子来,被许多谣言所惑。你才是我最值得信任的儿子啊)。

作秀完毕,很快,李世民再度露出狰狞面目,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

值得一提的是太子东宫僚属魏征。玄武门之变后,东宫和齐王府的文武官员纷纷逃离京城,唯独魏征不肯走,他一个人怔怔地站在偌大的太子府,仿佛遗世独立一般,只有眼角滚滚而落的泪水代表着他无尽的悲伤。

很快,士兵们把魏征押到李世民面前。

“魏征,你知罪吗?” 李世民道。

“身为臣子,为主担忧,何罪之有?如果太子肯听我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可惜,可怜,可悲,可叹啊。” 魏征昂然道。

“死到临头,还敢嘴硬,是活腻歪了吧……”秦王府骁将程咬金怒吼道。

“事已至此,只求一死,别无所愿。”魏征毫无惧色。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李世民一边说着,一边给魏征松了绑。

“你这是干吗?”

“大唐王朝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我拜你为朝廷的谏议大夫,你以后就跟在我的身边吧。”

“只宽宥臣一人是没有用的,太子和齐王的部下多着呢,他们是不会轻易屈服的。”魏征被李世民的真诚所感动,含着泪道。

“我现在就任命你为特使,去宣布朝廷的旨意。” 李世民一字一句地道,“既往不咎,全部赦免。”

“如此天下大幸,苍生大幸,我大唐大幸啊。”魏征泣拜道。

果然,李世民的赦免令一出,流亡在外的太子集团残余部下便彻底瓦解了。

魏征从此成为李世民最为倚重的大臣,一心一意辅佐李世民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 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名臣”!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八日,“伤不起”的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作秀,两个字:辞让。李渊反作秀,两个字:不许。

八月九日,李世民即位于东宫显德殿,尊李渊为太上皇。

第二年农历正月初一,李世民正式改元,称“贞观元年”。随后,李世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知人善任,严格执法,轻徭薄赋,锐意经史,发展学校,完善科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贞观之治,使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政治生活公平开明,人民生活安乐富足,涌现了长安这样的特大级国际都市。

预知后事如何,请继续关注本社出版的飘雪楼主的历史系列作品。

最后,我们用白居易的《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四首奉敕撰进》,纪念隋末唐初那个风云纷起的动乱年月,结束本书。

御宇恢皇化,传家叶至公。

华夷臣妾内,尧舜弟兄中。

制度移民俗,文章变国风。

开成与贞观,实录事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