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7708000000047

第47章 太子之争(2)

第一个关键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现在天下归一,四海臣服,太平盛世,正是陛下及时行乐的时候,秦王却“泪牛满面”,他显然是对我们不满,在诅咒我们啊。

第二个关键词:人在人情在,人走人情淡。

解析:现在陛下还在,秦王就敢这样对待我们,一旦陛下百年之后,我们这些人哪里还有活路啊,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了。看来,还是太子好啊,既慈爱又体恤下属,他将来要是继承了陛下的千秋大业,一定是个仁义之主啊。

李渊听了妃嫔们的话,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结果是,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急转直下,甚至产生了废黜李世民的想法,以确保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不动摇。好在朝中很多大臣进行了及时劝谏,李渊才悬崖勒马。但不管怎样,李世民的光辉形象在李渊心目中已经打折了。

(4)挖墙脚

李建成使出第一招收到成效后,并没有小富即安,而是再接再厉,乘胜对李世民进行追击。

第二招:人才战略。

李建成知道,要想彻底击溃李世民,仅仅离间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的关系还不够,还得下猛药,那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军事力量,千方百计让李世民变成一个空头司令。

对此李建成来了个三管齐下,概括起来为:一“遣”二“挖”三“调”。

首先,我们来看李建成的“遣”。

前面已经说过,李世民长年征战,手下云集了一大批文武大将,特别是文学馆开馆后,天下英才几乎尽入他的彀中,可以用文臣如云、武将如林来形容,一手打造了以刘文静、长孙无忌、房玄龄与杜如晦为首的“智囊团四大天王”,以尉迟敬德、段志玄、程咬金、侯君集为首的“虎将团四大天王”。

乱世靠武将,治世靠文臣,李建成最先把目光停留在李世民手下的智囊团身上。此时,刘文静已死,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子的哥哥,想对他下手,比登天还难。思来想去,李建成首先把目光瞄准了李世民“智囊团四大天王”的另两位重量级人物房玄龄和杜如晦。

下面请看房、杜二人的明星档案。

房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他发迹之路概括起来有六绝。

一是有才华。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精通经书和史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常常能出口成章,被喻为天才少年。

二是有理想。房玄龄少年时代随父亲去京师,当时隋文帝当国,天下宁晏,一片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已经对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计,诸子嫡庶不分,竞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十八岁时,眼光毒辣的房玄龄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给了他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羽骑尉。

三是有孝心。由于父亲重病常年卧榻,房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孝顺之心可见一斑。

四是有眼光。李世民领兵攻占渭水北边的地盘时,房玄龄来了个“毛遂自荐”,驱马到军门求见。结果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马上给了他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很重要的职务—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五是有人缘。房玄龄为了报答李世民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来回报。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唯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因此府中的谋臣猛将,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尽死力报效。在他的努力下,李世民集团在内有了非同寻常的凝聚力,对外有着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六是有本事。房玄龄在李世民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

对此,连唐高祖李渊也赞叹有加:“此人深识机宜,可委以重任。每为我儿(世民)陈奏事务,必通人心,千里之外,犹如面谈。”可见,房玄龄是非一般的人物。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成长之路的“四步曲”。

一是出身名门。杜如晦出身名士之家,祖上世代为官。曾祖和祖父都在北周当过大官,祖父杜果则官至隋朝工部尚书,父亲杜吒曾为隋朝昌州(今湖北枣阳)长史。

二是少年聪颖。杜如晦从小聪明颖悟,喜欢读书,好谈文史,机敏果断。他去吏部应试,当时以善于识人著称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曾预言他“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

三是怀才不遇。就是这样一个极富才华之人,进入仕途后,却只做了小县城的县尉(负责保安)。他眼见隋朝政局飘摇,又觉得没前途,不久就主动炒了隋政府的鱿鱼,回家“种红薯去了”。

四是柳暗花明。李渊父子在太原起义后,李世民进军长安,杜如晦家离长安很近,马上也参加了革命军。初来乍到,他就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成为秦王府的兵曹参军(人事参谋),后来升为陕州行军总管府长史(相当于三门峡军分区参谋长)。

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人处理秦王府的公务,能办的当即就办,从不堆着公文不批,而且办事公允,下属们都心服口服。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杜如晦机敏干练,遇事善断,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形成赫赫有名、威力无穷的“房谋杜断”组合。

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成为李世民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于是李建成在说了句“秦府中最让人畏惧者,当属房玄龄与杜如晦”后,马上找来李元吉,商量如何将房玄龄与杜如晦调离李世民,剪除他的羽翼。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冥思苦想后,想出了一招绝妙之计:“釜底抽薪”。具体实施过程是这样的,当时陕州刺史因为人事变动,出现了职位空缺,于是,李建成向李渊提议,让杜如晦去当刺史。

李建成的意图很明显,各个击破:先“遣”走了杜如晦,再来“遣”房玄龄,总之,两人一个都不能少。

太子推荐的人,当然引起了李渊的高度重视,于是乎,李渊不用多想,马上批复两个字:同意。

李世民虽然舍不得杜如晦离开,但皇命已出,只好忍痛割爱了。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房玄龄站出来说话了,他直言不讳地教会了李世民一个关键词:黄金万两,不如一贤。解析:杜如晦有经天纬地之才,大王若想有所作为,不能没有他的辅佐。

李世民是个纳谏如流的人,经房玄龄点拨,豁然明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特别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奇人异士。思来想去,李世民最终决定不放杜如晦走。于是,他向李渊连上三道奏折,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杜如晦有辱君命,不能履新。

理由一:杜如晦身子骨不好,犯有重疾。

理由二:杜如晦一到外地就水土不服,不能远行。

理由三:杜如晦在我这里做点文案工作还可以,却不能胜任掌控一方的行政工作。

眼看李世民的上书接二连三,李渊终于在“罢了,罢了”的叹息声中,收回自己的任命书,另派他人到陕州去当刺史。

值得一提的是,李建成的第一“遣”虽然没有成功,但李建成没有灰心也没有气馁,而是很快重振信心,开始了第二“遣”。这一次李建成更狠,同时对杜如晦和房玄龄两人下手,利用张婕妤和尹德妃这两条后宫的“暗线”,天天在唐高祖李渊枕头边吹耳边风,结果李渊大手一挥,杜如晦和房玄龄最终被“遣”出秦王府,到外府任职,李建成的“遣”大获成功。

其次,我们再来看李建成的“挖”。

要想挖人才,现代企业用的都是高薪高职等物质和权力条件进行“引诱”,李建成可以算得上这方面鼻祖了。李建成对李世民手下智囊团动手后,这一次把目光瞄准了他的猛将。

此时,李世民手下的第一猛士是有着“虎痴”之称的尉迟敬德,枪打出头鸟,李建成自然把“第一挖”瞄准了尉迟敬德。李建成很快写了一封密函给尉迟敬德,信里首先表达自己对他的渴慕之情,八个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然后是承诺,同样八个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后是实惠,两层意思,一是“功名”—许以高官厚禄。二是“利禄”—赠以金银器物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