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7708000000043

第43章 四海臣服(2)

李孝恭坚持出战,结果大败。好在李靖已做好了迎接失败的准备,趁敌军获胜之后争夺战利品阵形散乱时,发动反攻,将敌军一举击溃,缴获了敌军战舰四百多艘,斩首及溺死近万人。

转败为胜的李靖采取了乘胜追击的策略,率精兵五千,接连打败了萧铣手下骁将杨君茂和郑文秀,俘虏了敌兵四千余人,一直杀到江陵城下。

兵临城下,形势逼人。当初为了削夺功臣的兵权,萧铣采取了裁军归农的政策,他不会料到自己酿的苦酒终究是要自己来品尝的。这时,京师江陵仅留下数千士卒担任戍卫,面临从天而降的唐军,萧铣虽然赶紧下了召集令,但归农的将士皆远在长江、五岭以南,路途遥远,非一两日能赶来。因此,当李孝恭率主力赶到江陵城下时,萧铣手边实在没有防御的兵力了,索性放弃城外阵地,收缩兵力全力防卫城池,唐军不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江陵的外城和水城。

水城是萧铣的水军基地,唐军在这里缴获了很多舟舰。众人都还沉浸在高兴之中时,李靖却下令将这些舟舰全部放到江心,让它们顺着长江水随波逐流。面对众将的不解,李靖马上进行了解析:

1.萧铣的地盘很大,南到五岭,东抵鄱阳湖。我们孤军深入,如果江陵久攻不下,敌人援兵四面围上来,我军腹背受敌,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2.现在丢弃了这些舟舰,让它们在长江里随意漂流,敌人的援军看见了,必定以为江陵已经被我攻破,这样他们必然会迟疑不前,行军缓慢,等他们知道了确切消息时,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耽搁了,那时我军早已攻下了江陵,他们也成了无本之木,很快便会土崩瓦解。

李靖的疑兵之计果然奏效,萧铣的援军半路上看见这么多舟舰,便都迟疑不敢前进。交州(今广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带)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等将领投降了唐军。

萧铣见京城被唐军紧紧围困,勤王救兵却是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盼不回,而城内又已是孤城,支撑不下去了,于是选择了开门投降。知道败局难挽,萧铣在投降时,也找了个台阶给自己下,他哭着对大臣们说了三句话:

1.非战之败,天不佑我。

2.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结论:为了城中将士和百姓,咱们还是开城投降吧!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十月二十一日,萧铣以猪牛羊三牲的太牢之礼告祭了宗庙,然后下令开城投降,守城的将士全都恸哭不已。萧铣率文武百官,身穿麻衣来到唐军营门,跪下对李孝恭说:“所有的过错和罪过都在我萧铣一人身上,与百姓无关,希望你不要杀掠!”

李孝恭率军入城后,众将都向李孝恭请求道:“萧铣的将帅因抵抗官军被杀的,罪行既然严重,就请将他们的家产抄了,赏赐给将士们。”李孝恭似为所动,但李靖坚决不同意,他说:“王者之师出动,为的是吊民伐罪,应该将正义的名声传到四方。他们为了自己的主子而战死,乃是忠臣,怎么能像对待叛逆一样没收家产呢?现在我军刚刚攻下荆、郢一带,应该向敌人充分展示我军的宽大,招抚远方人的心;如果我军在江陵抄了他们的家产,恐怕从此以后南面的城池都坚守不降,事情就不好办了。”抄家的意见便这样被否定了。

在李靖的主持下,唐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人民安居乐业。数日之后,十几万前来保卫江陵的援军赶到了,听说萧铣已经投降,都脱下铠甲,归附了唐军。江汉各地的城池也都闻风归降。

随后,李孝恭将萧铣君臣送往长安。唐高祖对萧铣进行了直接问罪,结果萧铣义正词严地回了两句话:

1.我没有罪。隋朝残暴不仁,失去了民心,才会使得天下英雄群起竞逐,您当初不也是这样的吗?

2.我没有天命。不成功便成仁,老天不帮我,所以革命才三年,便成为您的阶下囚。

对此,李渊来了个“双管齐下”:

1.直接把不服输的萧铣送上了断头台。

2.封功臣李靖为上柱国,赐物二千五百段,代理荆州刺史,令他主持派人分道招抚南方各地。

(3)最后一个造反者

萧铣死了,江南最大的“绊脚石”烟消云散了,如果按正常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李渊和他的儿孙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李渊还正在高兴呢,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祏却再度兴风作浪,公然打出了反叛的旗帜。

当然,辅公祏之所以反唐,是有原因的,四个字:被逼无奈。

而逼他的正是跟他有八拜之交的兄弟杜伏威,两人上演的是一幕反目成仇的戏剧。

杜伏威是齐郡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少时落拓无形,游手好闲,穷得叮当响,为了生计,常干些入室撬窃的勾当,是个典型的无业流氓。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结果赢得了同乡人辅公祏的赏识,两人相见恨晚,很快结为刎颈之交。

辅公祏是个讲义气的人,为了接济穷困潦倒的杜伏威,多次偷拿以牧羊为业的姑姑家的羊给杜伏威解决温饱问题。

而他姑姑也不是省油的灯,眼看羊圈里的羊一天天减少,一时又找不到贼,于是报了官。官府马上就派人来调查,结果吓得辅公祏和杜伏威两人拔腿就跑……这一跑,再也没有回头;这一跑,跑进了草泽地;这一跑,当了个山大王;这一跑,跑出了个未来。

辅公祏和杜伏威很快就不满足于山大王的职业,他们觉得要想成大气候,必须寻求强大的庇护伞,才能出人头地。正在这时,机会不期而降。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王薄领导的长白山义军已成欣欣向荣之势,两人一合计,觉得王薄是个值得依靠的人,于是率众前去投靠。

然而,两人的热情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浇灭,他们都没有得到重用,相反被冷藏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杜伏威和辅公祏岂能忍受这股窝囊气,愤而出走。两人率众进入淮南,自成体系,号称将军。这时,杜伏威的才干得到了发挥,大量收编其他零星小盗,很快成了当仁不让的领袖。

杜伏威势力剧增,震动了隋炀帝,他亲派右御卫将军陈稜来讨伐。陈稜来到前线后,因为惧怕杜伏威,来了个避而不战。杜伏威见状,使出一招激将法,学三国诸葛亮激怒司马懿,遣人送去妇人衣服,讥之为“陈姥”。事实证明,陈稜毕竟年轻气盛,沉不住气,被杜伏威一激而怒,一怒而狂,一狂而飙,一飙而战。

两军交战勇者胜。混战中,杜伏威肩上中了对方突施的一暗箭,但杜伏威忍着疼痛,带箭冲入敌阵,指着射箭者一声暴喝:“不杀你,我绝不拔箭!”接着如同猛虎下山,所向披靡,斩杀射箭者……

杜伏威部下见主帅如此勇猛,随之奋力向前冲杀,结果陈稜军哪里抵挡得住,很快便乱了阵脚,兵败如山倒,最后陈稜仅带着数十随从逃得性命。

杜伏威乘胜追击,接连攻占了高邮(今江苏高邮)和历阳(今安徽和县),很快成了一方诸侯。

这时的宇文化及刚刚杀了隋炀帝,想多拉拢些好汉,于是把目光停留在杜伏威身上,很快向他抛去橄榄枝—任命他为历阳太守。

杜伏威经过痛苦的思索后,来了个三步走。

第一步,折断了宇文化及的橄榄枝,坚决不和宇文化及这样的大奸臣为伍。

第二步,将自己的革命根据地移到了丹阳(今江苏南京),目的是为了避免宇文化及的打击报复。杜伏威到了这个六朝之都后,马上开始励精图治,又是招募人才,又是改造兵器,又是轻徭薄赋,又是惩治贪官。很快,得到实惠的江淮民众对他打出了这样的标语—江淮欢迎你。

第三步,寻找新的庇护伞。杜伏威拒绝了宇文化及,却马上把橄榄枝传递给了越王杨侗,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愿意归顺。面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杨侗没有不答应的道理,马上给了杜伏威两顶官帽:楚王和东道大总管。

正当杜伏威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时,他的真命天子却如昙花一样,瞬间消失了—很快,王世充废了杨侗,自立为帝。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杜伏威自然不肯向“二进宫”的王世充低头称臣,于是再次选择了“单飞”。在单飞期间,他的一双慧眼停留在“潜力股”李渊身上。

而这时,李渊也对杜伏威抛来了橄榄枝,于是当李世民率部征讨王世充时,杜伏威自告奋勇请求当先锋,结果被李渊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封吴王,赐姓李氏。

有了李渊这棵大树,杜伏威的势力一涨千里。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他在杭州吞并了势力浩大的李子通部队,随后,他又兵进歙州(今安徽歙县),吞并了另一股割据势力汪华。很快,他的领土达到了这种规模: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南,东至于海。这个面积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江西省东部、福建省、广东省,够大吧!

然而,杜伏威的发展相对于李唐王朝来说,那是一个小巫,一个大巫。这个时候李世民打败了刘黑闼,再朝徐圆朗发动进攻……

天下很快就要平定了。杜伏威坐不住了,他知道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和办法,将来分封时,他这个地方诸侯肯定会被李渊刷了。若再拖延不去长安朝见李渊,恐怕这名义上的臣服难以遮盖实际上的割据,唐军兵叩丹阳将为时不远了。因此,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无奈地赶往了长安,以表达自己对唐朝的“忠心不二”。

杜伏威走前,最放心不下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莫逆之交辅公祏。由于辅公祏与杜伏威是好友,又年长,杜伏威常以兄称之,起义军中也呼其为“伯”,对其敬畏程度不下于杜伏威。而辅公祏这时早已不是当年的辅公祏了,他以老资历自居,大有目空一切之势,慢慢地,杜伏威心中便有了介蒂。为了削其威势,杜伏威采取了表面尊崇实际架空的权术,外拜辅公祏为仆射,内里却提拔了他的两个养子:阚稜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执掌兵权。

从此,辅公祏与杜伏威之间有了裂痕。

架空辅公祏后,杜伏威走前把军队付与了王雄诞,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走之后,一定小心再小心,警防辅公祏耍小计谋。”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王雄诞虽然拍胸脯表示没问题,但杜伏威走后,问题就来了,他和辅公祏相比,太嫩了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辅公祏联合手下一个叫左游仙的谋士,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一举夺回了逝去的兵权。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对此,悔之晚矣的王雄诞以宁死不屈结束了自己年轻而短暂的生命。

随后, 辅公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称了帝,宣布国号大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越州(今浙江绍兴)总管。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他顺利地用军事手段解决了占据毗陵(今江苏常州)的沈法兴。

然而,对付小型割据势力绰绰有余的辅公祏,却在唐军面前一触即溃。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十二月,唐高祖李渊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剿匪”,派赵郡王李孝恭率舟师进抵江州,岭南大使李靖率岭南诸军抵达宣州(今安徽宣城),怀州总管黄君汉自谯州(今河南永城)、亳州(今安徽亳州),齐州(今山东济南)总管李世绩出准、泗,围剿辅公祏。

辅公祏采取的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办法。他以舟师三万驻屯博望山(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江畔),以步骑三万驻屯青林山(今当涂县东南),并以铁锁断江路,筑城,结垒以拒唐军。他满以为他精心部署的防线将固若金汤。

然而,事实证明,在强大的唐军面前,他的大军根本不值一提。唐军先是切断了他的粮道,让辅公祏的军心动摇后,然后以偷袭的方式,冲破了辅公祏划分的“三八线”,在最后的大决战中获得大胜,到了穷途末路的辅公祏不得已只好弃城出走,最后逃到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时,还是光荣被擒。

丹阳,成了辅公祏的葬身地。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诚为悲也。

至此,江南平定,唐朝完成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