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7708000000021

第21章 杨广的“大业”(2)

水陆这样规模盛大的出巡,也有好处,就是引得万国来朝。这些主要来自西域的外国来宾对神奇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公元610年,一个灯火通明的元宵节,杨广在东都洛阳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这些远方而来的贵客—西域各部首领。

不说宴席都是“千元宴”、“万元席”,光是宴席外助酒性的戏台就大得惊人,吹拉弹唱的鼓乐手居然超过了五位数。据说鼓乐声响起来的时候,方圆近十里都能听到天籁之音。又据说个别好奇的外宾忍不住摸到戏台边,去研究戏台是怎样建成的,结果发现戏台的台柱很特别,居然搭建在一棵棵参天古树上,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古树此时在寒冬腊月里还盛开着鲜艳的花朵。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铁树开花?有好心人为他们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告诉他们这些古树上的花非花,乃是绫罗绸缎做成的装饰花。

这些来宾大为赞赏汉人的精巧手艺,称这样的盛举只应天上有,地上无。只有一个很不懂味的外宾,心直口快地说了一句令所有在场的汉人汗颜的话:你们隋朝难不成都达到小康生活了,没有了穷人么?为什么宁可把这么好的绫罗绸缎来裹树,也不拿给他们穿呢?

隋朝随行官员哑口无言。

据说人群中还有一个人附和了外宾的话,他这样说:“杨广根本就没有什么功德,他残害兄弟,恶贯满盈,他只不过挥霍着父辈留下来的强大基业罢了,却这般奢侈浪费,这盛世太平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汹涌波涛啊,如果不及时悬崖勒马,离灭亡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说话的人名字叫房玄龄,也就是后来李世民手下最出名的两大谋士“房谋杜断”中的一“房”。这是位唐代著名牛人,以后我们将多次提到。正如秦朝末年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耳”,以及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一样,随后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房玄龄的“隋朝灭亡论”一语成谶!

(4)四海臣服

一国两都,修建千里大运河,水陆两路豪华出巡,重修万里长城……一切的一切都朝杨广所理想所期待的方向前进。风光所掠之处,杨广不禁飘飘然了。苍天尽在我手,我要打造比秦皇汉武更高更大更强的功绩。

在建筑方面,显然,杨广比秦始皇并不逊色;而在武力方面,他还想与汉武帝试比高。

昔日汉武帝仗着三尺剑,打得强悍的马背民族匈奴流亡去了欧洲。而对于野心勃勃的杨广来说,四海臣服才是他追求的终极目标。

隋朝北方的主要对手是突厥,但此时的突厥已经变革,东突厥不得已只好放弃了一贯的强悍,实行“亲隋”政策。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东突厥启民可汗亲自来隋朝“朝见”,目的只有一个:显示忠诚,消除误会。杨广以最高礼节进行了接待,再一次让启民可汗见识到了隋朝的强大和不可一世。本着来而无往非礼也的原则,第二年,也就是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广北巡榆林郡时,顺便回访了东突厥,结果启民可汗拔草十里相迎,并且左一句“属下”右一句“奴才”,极尽恭谦之能事。最后献良马三千谨表心意。作为回赠,杨广赐丝罗绸缎一万三千匹,双方进入了睦邻友好期。

据说这次回访后,取得的效果是看得见的,史书记载,从这以后,“诸胡骇悦,争献牛羊驼马数千万头。”并且把以前送给杨坚的一顶高帽转送给杨广—“圣人可汗”。个中之意,不言而喻。至此,北方这颗多年来的“定时炸弹”终于拆除。

而隋朝的西边,吐谷浑汗国属于最大的“危险股”,他们虽然因为内部争权夺利,实力大大减弱,对隋朝却一直不屈服。而隋朝也不是吃素的,先是在“外交大使”裴矩的建议下,使用“反间计”,让铁勒汗国和吐国火拼起来,结果很快达到了预期效果:两败俱伤,隋朝坐收渔翁之利。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广利剑出鞘,这次收拾残局的武力征途以大获全胜告终,吐谷浑汗国国王慕容伏只带领数名随从以“凌波微步”逃得性命,而吐谷浑汗国全部国土,东西长达四千里、南北长达两千里,都并入了大隋版图。随后,杨广在那里设了西海、河源等四大郡,一时间国威大振。杨广由此得到了“征西可汗”的称号。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广出巡河西地区,在张掖燕支山下,高昌王、伊吾吐屯设和西域二十七个国家首领在路旁觐见杨广。觐见的异族首领们都佩戴金玉饰物,穿着华丽的锦缎服装,焚香奏乐,载歌载舞,热闹非凡。隋朝官府命令武威、张掖两地的男女老少全体盛装出来捧场。如果有人的衣服或者车马不够鲜亮,郡县官府就要出面教育,教育不成就抓到大牢里去。结果御营附近数十里地都被汹涌而来的人群和车马给挤满了,人声鼎沸。杨广把移动的行宫群也给带来了,在上面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宴,宴请高昌王、伊吾吐屯设等二十九个国家的首领。西北各族看到了隋朝的实力与风范,惊叹不已。

返回时,心情大好的杨广充分发挥一代才子的优势,写了一首很著名的边塞诗—《饮马长城窟行》,全文如下: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对于南方,最大的“南霸天”是林邑(今越南南部)。林邑国王梵志对隋朝的不友好态度让杨广很愤怒,于是派大将刘方去“剃头”。梵志使出林邑国的奇兵—象军,打得刘方节节败退,眼看退无可退,刘方想出了破敌之策—挖坑。象军天不怕地不怕,唯一就怕陷阱,长着巨牙的大象一旦掉进陷阱,就像蛟龙搁浅沙滩无用武之地了。结果可想而知,林邑的象军成了象征性的军队,刘方很快率军攻入了林邑国都。林邑国王梵志没有再选择逃亡,而是竖起了降旗,表示主动归附隋朝。

“圣人可汗”加上“征西可汗”和“征南可汗”,隋朝终于统一了中国,杨广无论威望还是声望都达到了高峰。但杨广的脸上并没有喜悦之色,毕竟雄心勃勃的他,想实现四海臣服的伟大构想,西南北都搞定了,只剩下东边这一隅之地要征服了。

东边只有朝鲜半岛和日本。

先来说日本,不,此时的日本还叫大和,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倭国。倭者,矮也,其实就是小人国的意思。公元600年时,日本第一次派出使者到隋朝进行友好访问,得到了当时的隋文帝杨坚的热情接待。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派出特使小野妹子(这是个男人哦!看看倭人的名字。)第二次出访隋朝,得到了杨广的热烈欢迎。按杨广一贯来而无往非礼也的风格,次年,派出裴世清出使日本九州岛,同样得到了日本的热情接待,之后,两国相互来往甚密,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友谊也在交往中进一步加深。

而朝鲜半岛当时最大的国家就是高丽。相对于日本的听话,高丽显然很不听话。

还在周朝的时候,周朝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派出商朝末代王孙子胥馀去管理朝鲜半岛,后来燕国人卫满推翻了子胥馀后裔的统治,建立了卫氏朝鲜。汉武帝用武力把朝鲜半岛变成了汉朝的四个郡。到了西晋末年,朝鲜半岛摆脱了乐浪郡和带方郡的控制,宣布独立,随后辽东半岛也宣布独立,从而形成了高丽和百济、新罗三个国家。而占据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高丽是这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

三足鼎立是暂时的,谁都想当老大才是终极的。为了争夺老大的所有权,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也上演了一出微型版的三国演义,在打得百济和新罗两国找不着北后,高丽并不满足,开始把目光瞄准了中国的辽东地区,随后把那里搞得鸡犬不宁(这点跟今天比较相似)。隋文帝杨坚上任后,给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丽一封赤裸裸的恐吓信,信的内容采用了大量的修饰词。

首先,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隋朝的超级强大,其次,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陈述了高丽的种种罪行,再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以卵击石的道理,最后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预告了和隋朝作对的严重后果。

接到这封赤裸裸的恐吓信,高丽国王高阳吓得七魂丢了三魄,马上就回了一封致歉书,书的内容首先用平叙的方式承认了自己的罪大恶极,其次用顺叙的方式表示愿意在停火协议上签字,最后用补叙的方式表示永不再犯隋朝。

OK,铁腕杨坚仅凭一封铁腕恐吓信就把“东邪”高丽给摆平了,不得不令人叹服其人格魅力。

事实证明,高阳果然是一言九鼎的人,他说话算数,终其一生再也没有打隋朝边境的主意。然而,他死后,他的儿子高元却是不安分的主儿。他一边年年向隋朝朝贡,装成比父亲更敬重隋朝的样子,一边又偷偷厉兵秣马,囤积粮草。公元598年,高元率领上万精锐铁骑对辽西地区进行了赤裸裸的“打草谷”。杨坚自然不会袖手不管,他派汉王杨谅和高颎为水陆两军大元帅,率三十万大军讨伐高丽。打出的口号是:踏平朝鲜半岛,生擒高元血祭。

然而,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杨谅率领的陆军到了山海关,却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雨季,全军被困不能前行,结果引发了瘟疫,士兵死伤无数,剩下的已是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而高颎率领的海军按计划本来想和平壤的高丽水军在水上进行大决战,结果仗还没打,渡船渡到海中时遭到了十级以上的海风,隋军哪里经过这样的大风大浪,准备不足,再加上心理素质也不过硬,结果溺死在海中的隋军竟然达到了十之八九,剩下的残兵只能打道回府了。

水陆两军因为天灾人祸就这样双双失败,高丽不战而胜。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最终胜利的却是隋朝。原因是尽管这一仗还没打隋军就退了,但隋军的气势唬住了高丽,他们自知鸡蛋是不能跟石头比硬的,于是,高元马上悬崖勒马,学父亲当年的样子,向隋朝呈上了自己的致歉书进行了自我检讨,最后落款是:辽东粪土臣元。真可谓“委曲求全”之极。杨坚此时已经到了岁月不饶人的地步了,所以对高丽表示“既往不咎”。

按理说,隋朝和高丽从此应该会和平相处下去,然而,很快波澜又起。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广本着来而无往非礼也的原则回访了突厥,也就是这一回访,弄出了大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