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7708000000015

第15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2)

“古人云‘无德不报’,我将来必定有办法报答您!”杨广根本不听他的大道理,来了个拂袖而去。

如果解释有用,还要警察干吗。从这之后,杨广便对高颎怀恨在心,时刻准备着伺机报复。这场充满悬念的PK太重要,因为牵涉到了太子之争以及整个大隋江山的命运。后面会讲到的,这里先按下不表。

(3)韬光养晦

虽然最后杨坚以“功过相抵”没有直接给杨广加官晋爵,但杨广通过伐陈,不但在朝中的地位明显成上升趋势,而且还在江南一带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随后陈国境内因为不适应北方“习性”问题而发动了一些小叛乱,杨坚派杨广去镇压。

事实证明,杨广果然不是一般的人才,用句书面话来说就是“文武双全”,他指哪打哪,打哪平哪。都说一物降一物,杨广恩威并施,很快平定了这些小股平民的动乱。

暂时平定了叛乱,阴影却在杨坚心里留下了,江南人具有很强的地域情结,如果不派人加以感化,而只是盲目地镇压,只能是取得暂时的安定,镇压大军一走,难保他们不会再造反。不可能这样长年累月和他们捉迷藏啊,于是乎,杨坚决定派一人到江南去好好管治,收服民心,彻底平息叛乱。

杨广再次被杨坚起用。于是乎,扬州总管杨俊下岗了,杨广取代了他的位置。

其实杨坚当初任杨俊为扬州总管,就是想让三儿子在江南干出一番业绩来,然而,事实证明,杨俊毕竟年轻了些,还是嫩了点,没能达到杨坚的期望值。

而杨广对扬州总管这个位置渴望已久,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在灭陈战役中,那种指点江山的感觉让他很是受用,如果说在这之前,他还是老老实实地想当他的晋王,当当诸侯王,此生足矣。那么,在这之后,他就变了,野心变大了,欲望变大了,他想要君临天下。

老大杨勇是太子,也是将来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充其量只是一个“二号首长”。

“我并不比杨勇差,我的才华和才气甚至都比他强N倍,凭什么他天生就是当太子当皇帝的命,而我只能当亲王当配角。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实力。”

杨广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想培养自己的实力和势力,江南是最好的地方,这里不但富裕,而且独在一方为王,正是韬光养晦、培养势力的绝佳机会啊。

杨坚为了伐陈,可以在兵马都准备好的情况下,再隐忍整整六年,从而最终取得成功。而大牛人杨广同志为了和杨勇争夺太子之位,却在江南隐忍了整整十年。

十年磨一剑,杨广更厉害,十年把天下磨到了手,这就是智者和庸者之间的区别。

在这期间,杨广在江南做了几件大事。

首先是在江南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

他根据江南人的实际情况和风俗民情,彻底放弃武力这个最原始最无奈的治国方针,采取了标本兼治的方法。他通过调查,了解到江南人之所以大闹不敢小乱连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陈国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迷惘,所有官员都是北方派来的,所有的政策都是隋国的,但是问题是南北有差异啊,你如果强行剥夺了他们的“政治权”和“自由权”,他们心里肯定不舒服,肯定会产生叛逆的思想。

怎样消除江南人的精神空虚,杨广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宗教。北周和北齐时,宗教很是盛行,各地的寺庙都多如牛毛,大家都还记得那首千古名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杨坚上任后,更是视宗教为“邪教”,视寺庙为“死庙”,坚决铲除,结果少了精神寄托的民众,变得惶惶不可终日起来。

此时杨广想利用宗教来“感化”江南百姓,无疑是违背杨坚旨意而行的。但事在人为,杨广很快就想到了“一国两制”的想法,并且打了一个“求佛”的报告。

报告套用现代的一首歌就是:“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愿意用几世换我们一世情缘,希望可以感动上天。我们还能不能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

杨坚看了报告,很感动。感动之余,直接批复道:你的地盘你做主,自己看着办。

接下来,杨广便可以放手大干了,又是建寺庙,又是收集佛经,又是做宣传。总之,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举措渐渐感化了南方百姓,经过“洗脑”后,他们的反抗意识渐渐消退,各地得到了安定。

信佛求佛,香火不断,就是杨广一手导演的隋朝“江南style”

杨广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把江南的总部设在江都(今江苏扬州)。

杨广随后一直住在这里,这一住便是十年,从此,江南也彻底融入大隋的版图中了。

(4)平庸的天才

杨广天天在扬州享乐,脸上很平静,心中却很火,他恼怒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条从西周就一直流传下来的不变继承制,难让杨广心里感到平衡:我打江山上战场拼死拼活东征西战,所有的功劳都是我的,为什么一直守在家里的杨勇却可以理所当然地做他的太子,以后当他的皇帝,而自己只能在他手下打工,看他的脸色混日子。凭什么,凭什么?他暗中已经把精心准备的组合拳齐生生地砸向了太子杨勇。

在说太子之争前,首先得来说说杨坚的五个儿子。按顺序分别是: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

杨坚一生只有这五个儿子,而且他们的母亲都是独孤氏。独孤氏的父亲是当年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当年独孤信任北周大司马,他动一动身子,地板都要抖三抖。

前面已经说过,独孤信虽然权倾一时,风光一世,生的儿子却不争气,用句话来形容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因此,他只好把目光停留在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身上了。正如证券投资一样,关键靠慧眼识丁,这方面,独孤信的境界无疑就是独孤求败。七个女儿,三个当了皇后。大女儿嫁周明帝宇文毓为妻,七女儿独孤伽罗嫁杨坚为妻,四女儿嫁李昞为妻。一门出三后,三朝皆国丈。单从这一点来看,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伽罗嫁给杨坚时,只有14岁,以当时独孤家族的地位和权势,杨坚的这门亲事显然有点高攀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杨坚在娶独孤氏时,发出了这样的誓言:今生今世只爱你,来生来世只想你。

也正是为了这句诺言,杨坚惨了,只跟独孤氏生儿育女,连当了皇帝后,对后宫的女人都退避三舍,唯恐独孤氏揪他的耳朵。怕妻子怕到这种地步的皇帝,杨坚算是“妻管严”中极品了。

因此,理论上来说,杨坚五个儿子都有继承皇位的权力。但因为年龄关系,杨俊、杨秀和杨谅三人早早便被排除在竞争范围之外,仅剩太子杨勇和晋王杨广将PK进行到底。

首先来看杨勇。由于是长子的关系,还在北周时,杨勇就被封为博平侯,杨坚当上丞相后,他被立为世子,拜大将军、左司马、封长宁郡公、出任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等等,总之,杨坚每往上爬一步,杨勇也往前进一步。

杨勇忠厚老实,诚实善良,温文尔雅……总之,可以形容老好人的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杨坚当上皇帝后,杨勇理所当然地晋升为皇太子。杨坚交给他的权力很大:军国政事及尚书所奏死罪以下皆由太子裁决。杨坚之所以这么信任和器重太子,就是因为对杨勇的为人很放心。

举个例子,有一次杨坚见山东一带的流浪者很多,便想把他们遣送到北方去守边疆。太子杨勇听说此事后,立即上书进行劝阻。理由如下:净化各地的风俗人情应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说改就改。谁都有恋土怀旧之情,以前百姓颠沛流离,并不是他们不愿呆在故乡,而是当时腐败的社会迫使他们不得不流亡在外。现如今清平世道,百姓都想在家乡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怎么能随便对他进行“千里大移民”呢。再说北方虽然突厥猖獗,时常骚扰边境,但我们只要坚壁清野,在城里严防固守就行了,根本用不着做这种引起民愤的事。

信写得很委婉,完全顾及到了杨坚的面子和台阶问题,结尾甚至用了八个很谦逊的字来形容自己:平庸之质、谬当储君。

如果再用八个字来形容这封书信就是:寸诚管见、辄以尘闻。

杨坚看了大为感动和赞赏,对杨勇说了这么一句话:平非平,庸非庸,太子,一个平庸的天才。

后来,杨勇提的一些关于民生的问题,杨坚都采纳。杨坚对杨勇越来越喜爱,心里感叹:太子杨勇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啊。

然而,对此杨广却有相反的看法:我才是天生当皇帝的料。

胜者为王,败者寇,谁是当皇帝的料不是说出来的,还是靠实力说了算数。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场太子争夺战吧。

(5)彼长此消

杨广PK杨勇。

首先,杨广在相貌方面比杨勇占优。

据史书说杨广长得很帅,可用六个字来形容:美姿仪、少敏慧。(一母所生,估计杨勇也不会差多少)按理说,长得帅不能当饭吃,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独孤氏对这个“类己”的杨广一直很宠爱。至于独孤氏的分量,就好比天平中的砝码,放在任何一端,都会发生质的倾斜。

其次,杨广在文采方面比杨勇占优。

虽然杨勇也会说“平庸之质、谬当储君;寸诚管见、辄以尘闻。”这样优美谦逊的话,但显然不是文采斐然的杨广的对手。杨广很会写诗,常常出口成章,才思之敏捷连杨坚也叹为观止。譬如他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便成了千古流传之作。

再次,杨广作秀的本领比杨勇占优。

如果说杨勇是个实干家,那么杨广便是精明的商人。他懂得如何去博取“上司”(杨坚)的爱,赢得老百姓的心,获取更多人的同情和帮助。

一方面杨广极尽纯厚之能事,在杨坚面前展现自己。有一次杨坚到杨广的府上串门,结果发现杨广家里的乐器上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似乎很长时间没有人用过。对此,杨坚大为赞赏,认为杨广只爱诗歌不爱声色,是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另一方面,杨广还极尽温柔之能事搞定母亲独孤氏。杨坚患有严重的“妻管严”,结婚前,独孤氏就逼杨坚立下“专宠”的誓言。随后杨坚一直中规中矩,坚决不跟别的女人有爱情的结晶。当然,哪个男人不好色,更何况是拥有至高无上大权的堂堂一国之君。杨坚不乱生私生子,但偶尔的“一夜情”还是要搞的。 有一次,杨坚与败军之将尉迟迥的美貌孙女对上了眼,便越轨对她宠幸了一晚,哪知第二天他去上朝,独孤皇后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女人送上了黄泉路。事后杨坚捶胸顿首,号啕大哭。他并不完全因为失去了一个宠爱的女人而伤心,而是为自己的处境而伤心。

然而,哭归哭,杨坚没有找独孤皇后“闹”,也没有傻到“上吊”的地步,而是来了个愤而离家出走。他骑着马选择偏僻荒凉的地方跑,一口气跑了几十里,没人敢上前劝阻。关键时刻还是杨坚最宠信的两大臣子高颎和杨素,来了个“千里大追踪”,才追上他。

当时杨坚窝了一肚子火,心里暗骂道:一群饭桶,现在才追上,害得我都快跑得虚脱了。嘴里却怒道:“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是“顺妇人者生,逆妇人者死”吧?高颎心里这么嘀咕,嘴里却劝道:“妇人头发长,见识短,何必跟他们一般见识呢?”最后他和杨素连推带拉,才把杨坚“请”回去。事后孤独皇后又是赔礼又是道歉,杨坚离家出走的糗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连杨坚都怕成这样,孤独皇后说话的分量可想而知。

要想讨好独孤皇后,就必须投其所好,对症下药。那么,独孤皇后的爱好是什么呢?

钱财肯定不是,对于独孤皇后来说,一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用之不完,早已视钱财如粪土,用这种方式来公关显然不能打动其心。

俊男就更不能考虑,有杨坚在,想用美男计来对独孤皇后公关,给皇帝送顶绿帽子?这个,这个……反正我不敢。谁敢谁去送。

独孤皇后的爱好很少,只有一个—专情。然而,这对杨广来说已经足够了。其实独孤皇后的爱好现在已被广为接受,她是一夫一妻制的倡导人。杨坚贵为皇帝都对三过后宫门而不敢入,更别说宠爱其他的妃子了。

独孤皇后不但自己眼睛里揉不进一颗沙子,而且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她希望自己的儿子也是对感情专一的人,最低的限度是除了正室,不能跟其他的女人生儿育女。

杨广显然很重视独孤皇后这独一无二的爱好。他娶的妻子是梁国皇室后代从小流落在民间的萧氏,萧氏不但相貌美,而且气质佳,最重要的是她温柔善良,通情达理。几乎综合了所有完美女人的优点,因此,杨广对这位妻子很喜欢也很宠爱。

当然,这并不代表杨广就知足了,他常常偷了“腥”,却绝对不留后患—他后宫的妃子所生的孩子,无论男女一律胎死腹中或是溺死于襁褓中。每当杨坚和独孤皇后到杨广府第去的时候,杨广会采取“军事化”的行动,将那些花枝招展的美女们全部藏匿在“密室”里,等风声过了再放出来。

这样作秀的结果是,杨广给独孤皇后留下了“痴情”和“专一”的良好印象。此后,独孤皇后常常吹杨坚的耳边风:还是杨广好啊,只有这个儿子最像我们啊。

独孤皇后的耳边风胜似九级台风,效果自然是看得见的,杨坚很快对杨广刮目相看起来。

最后,杨广在口碑方面比杨勇占优。

有一次到户外去打猎,中途突然下起了大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时间找不到避雨场所,侍卫们便马上给杨广找来雨衣。杨广却不肯穿,而且说了这样一句话:“士兵们都淋着雨,我怎么能一个人独自穿上雨衣呢?”(士卒皆露湿,我独衣此乎!)士兵们大为感动,纷纷称赞杨广仁义。

而这一切,耿直的杨勇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