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7706200000016

第16章 宝宝的健康你做主(7)

一个是人体自身合成。暴露在阳光下,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人体皮肤,皮肤自身合成维生素D。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量取决于年龄、皮肤颜色、暴露时间、季节等。一般而言,随年龄增长合成量降低,白皮肤比黑皮肤合成得更多,暴露时间越长合成得越多,夏季比冬季合成得多。有研究表明,骄阳似火的7月,健康年轻白人着泳衣户外暴晒15分钟左右,约可产生10000单位的维生素D。但通常不建议用在阳光下暴晒的方法获取维生素D,因为有导致皮肤癌的风险,夏季烈日下要以对皮肤的防护为主。

另一个是饮食摄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鱼类、鸡蛋黄、添加维生素D的牛奶、添加维生素D的面包以及其他添加维生素D的食物。

由此可见,造成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主要也是这两个方面:一是缺少阳光照射。阳光中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室外活动少的人,维生素D生成不足;高层建筑物阻挡阳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吸收了部分紫外线;冬季阳光照射减少,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二是饮食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如乳类(包括人奶及牛、羊奶等)、肉类等含量较少,谷物类、蔬菜、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

补维生素D相对安全,不易过量中毒

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2010年公布的数据,不同年龄人群每天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的量分别是:1岁前的婴幼儿需要400国际单位,1?70岁的人需要600国际单位,7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800国际单位。每日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量是指食物摄取、阳光照射、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的维生素D含量的总和。不足的部分需要维生素D补充剂加以补充。出生两周后的婴儿就可以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补足不够的维生素D的量,但不推荐婴儿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因日晒有导致婴儿患皮肤癌的风险。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达成共识:鉴于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孕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他们提出的建议如下:

第一,孕妈妈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妊娠后期为秋冬季的女性宜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D400?1000国际单位。使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合剂时,应避免维生素A中毒,维生素A每天摄入量应小于10000国际单位。

第二,婴幼儿应该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到每天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尽量暴露婴儿身体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

第三,婴儿(尤其是纯母乳喂养儿)出生后两周每天摄入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至两岁。400国际单位的补充量应是食物摄取、阳光照射、维生素D补充剂、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的维生素D含量的总和。如婴儿每天摄入500毫升添加了维生素D的配方奶,可摄取维生素D约200国际单位,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维生素D补充剂。

第四,高危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就应该每天补充800?1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3个月后改为每天400国际单位。

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医学专业委员会给出的每天摄取维生素D的推荐量都是总量,因此对于饮食习惯和户外活动不同的个体而言,维生素D补充剂使用的量是因人而异的。鉴于今年开始中国的食品规范标签标识,大家在吃东西的时候可以根据标识计算一下维生素D的量,由此估计需要额外补充的量。

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2010年的数据,人体每天能耐受的维生素D的最大量也因年龄而不同,具体数值见表2-1。

有记载成人维生素D中毒的量是每天服用60000国际单位,由此可见,维生素D是相对安全的营养补充剂,不太容易过量中毒。

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因此建议随餐服用,食物中的油脂能促进它的吸收。目前国内婴幼儿维生素D补充剂多以软胶囊的形式存在,需要剪开胶囊将维生素D挤到小勺里,然后用勺一点点喂给宝宝吃。有的说明书可能会建议直接挤进婴儿嘴里,我不推荐这样做,因为万一家长没拿稳,胶囊壳容易掉进宝宝嘴里,万一堵在气道会引起窒息。也有家长图省事,直接把胶囊里的维生素D挤进奶瓶和配方奶一起喂,这种做法我也不推荐,因为脂溶性的维生素D容易粘在奶瓶壁上,宝宝吃不到完全剂量的维生素D。

别盲目给宝宝吃增高药

看一个宝宝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通常参考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曲线(参见第246页附录3《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曲线(Z评分)》),而不是盲目地和周围的宝宝做比较。有些家长总喜欢说,别人家的宝宝怎样怎样,如果自家宝宝身高比同龄宝宝矮,做家长的就会着急。有些家长一着急,看病不找专科医生,而是乱信江湖游医。

我曾听一个治疗矮小症的专科医生说,有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乱吃增高药,不到一年就性早熟了,估计成年后身高也到不了一米四,这让医生恨得牙痒痒,恨骗子太缺德,恨家长太无知!家长们要注意,性早熟容易导致宝宝身材矮小,这是因为宝宝出现性早熟时,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生长激素也伴随大量分泌,使宝宝身高短期加速增长,导致宝宝早期身高暂时比同龄宝宝高。但由于性激素的刺激,骨成熟变早,骨骺会提前闭合,导致宝宝骨骼生长期缩短,身高发育过早停止,最终导致身材矮小。

目前市面上没有疗效确定的增高药物,也没有真正具有增高作用的保健食品,某些宣称具有增高作用的产品里多数非法添加了性激素。若家长认为宝宝身材矮小,应咨询矮小症的专科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切忌乱买增高药。

另外,身高与遗传、内分泌、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据测定一个人早晨和晚上的身高也不一样,而且总是早上刚起床时身高略高,能差0.5?1.5厘米左右。这是因为人的脊柱的椎骨之间都由椎间盘相连接。为了减少摩擦,椎间盘之间有帮助润滑的软骨,它的形态可以随受力的变化而变化:受压时可被压扁,除去压力又可恢复原状。由于椎间盘有上述特点,因此,人体经过一天的劳动或长时间的站立、行走之后,椎间盘会因重力作用而变扁,整个脊柱的长度会缩短,身高就会降低,经过一整夜的睡眠,椎间盘恢复原状,于是便出现了“早高晚矮”的有趣现象。有骗子就利用这一点来行骗,先让小朋友下午来量一下身高,然后服用所谓的增高神药,一周后让他早上来量,身高长了1厘米,家长被骗买了半年的药。面对有常识的骗子,家长们更要多长个心眼,别轻易就被人骗了。

获取维生素D和防晒,不可兼得

家长们都知道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是成功补钙的关键。而晒太阳无疑是获得维生素D最经济、最方便的途径。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晒太阳在让宝宝获得维生素D的同时,如果阳光中紫外线过强,或晒太阳时间过长也可能给宝宝的皮肤带来一些伤害。因此宝宝娇嫩的皮肤一定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很容易晒伤。晒伤的皮肤会出现红、肿、热、痛,随后出现水疱、脱皮,这不仅给宝宝带来一时的痛苦,而且也有研究表明,童年时代的皮肤晒伤会导致宝宝此后患严重皮肤癌的风险增加。所以,国外儿科医生和皮肤科专家不建议婴幼儿在阳光下直晒,建议外出必须涂防晒指数高的防晒霜,而且6个月以上的宝宝就需要为他考虑防晒产品了。那么如何为宝宝选择防晒产品,宝宝用了防晒霜该如何卸掉,万一晒伤要如何护理呢?

6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用防晒霜了

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不建议使用防晒霜,因此最好的防晒方式是限制外出的时间,避免上午10点?下午2点间紫外线辐射高峰时外出。外出时给宝宝穿浅色、宽大、长而薄的衣裤,戴宽檐帽遮住脸、鼻、耳朵和脖子,使用遮阳伞或在婴儿车上罩遮阳篷以避免阳光直射宝宝皮肤。

6个月以上的宝宝除了采取上述防晒措施外,还可以选择使用防晒霜。给宝宝选择防晒霜时要选既防UVB(紫外线B)又防UVA(紫外线A)、SPF>15的产品。防UVB可预防皮肤被晒伤,防UVA可预防皮肤癌和皮肤老化。SPF是防晒系数(SunProtectionFactor)的英文缩写,主要指防晒霜阻隔UVB的能力,表明防晒霜所能发挥的防止皮肤晒伤的强度。如SPF15是指15倍的防晒强度。假设一个人在没有涂防晒霜的情况下晒太阳10分钟后皮肤开始出现红斑,那么涂上SPF15的防晒霜后,可以保证她在晒太阳150分钟(10分钟×15)后才可能被晒伤。防晒系数越大,防晒时间越长。

日常选用防晒系数在15?50之间的产品就足够用了。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要避免选用含二苯甲酮的防晒霜,二苯甲酮会导致一些人产生皮肤过敏症状;其二,要避免选用含有维生素A棕榈酸酯的防晒霜,因为这个成分目前存在可能致癌的争议;其三,不要购买具有驱蚊效果的防晒霜,因为防晒霜至少需要出门前30分钟涂,而驱蚊液仅需要出门时才涂。

涂防晒霜前需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多数防晒霜要求出门前30分钟涂,每两个小时重复涂一次,即使阴天也不例外,因为云层只能遮挡20%左右的紫外线。游泳后或流很多汗后也需要重新涂抹防晒霜。一旦从户外返回室内,应立即清洗掉防晒霜,对于小宝宝而言,可以使用低敏、无刺激、宝宝适用的洗面奶或者宝宝沐浴露进行清洗。

有一种晒伤叫“日光性皮炎”

一个小宝宝因吃无花果和用无花果叶子泡的水洗澡后晒太阳导致双下肢严重晒伤,红、肿、起水疱,被医生诊断为“植物性日光性皮炎”,焦急的家长在微博上求助治疗手段,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什么是“植物性日光性皮炎”?哪些植物会引发这种皮肤病?除了植物,药物会不会引起“日光性皮炎”?继续上文防晒的话题,为读者普及一下光敏性植物和药物的知识。

植物性日光性皮炎是指身体接触某些光敏性植物后,再经一定波长光线照射所导致的皮肤出现红、肿、痛、起疹子、发水疱等皮炎症状,在过敏体质人群中尤其容易发生。它的发生有两个必要的条件:光和光敏性植物。吃了光敏性植物或者皮肤接触了光敏性植物的汁液后,如果没有强光的照射,不会引发皮炎;如果有强光照射,皮肤上吸收或者吸附的光敏性物质就会和日光发生反应,进而引起裸露部分皮肤红肿、起疹子,继而引发日光性皮炎。

这些植物包括有野菜类的荠菜、苋菜、灰菜,以及气味浓郁的香菜、芹菜、茴香、香椿等。曾经有一个病人,午餐吃了几小段芹菜,正值正午阳光非常强烈时没打伞走了十几分钟的路,当天下午就感觉脸上又痒又痛,第二天到医院看皮肤科医生,得出的诊断就是植物性日光性皮炎导致的晒伤。除了上述蔬菜外,某些水果也属于光敏性的,比如柠檬、无花果等。

这些蔬菜、水果之所以能引起日光性皮炎,是因为它们都含有同一种成分——呋喃香豆素。呋喃香豆素是一种天然的光敏剂,这个成分本身不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但当接触到紫外线A的照射时,便会产生光敏反应,进而导致皮肤被晒伤。市面上的柑橘类精油(如柠檬、甜橙、葡萄柚、佛手柑、橘等)中也普遍存在这种成分,因此使用这一类精油时也应该注意避免强光照射皮肤。

常见的光敏性药物包括:磺胺类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噻嗪类降压药物(如氢氯噻嗪)、四环素类抗生素(尤其是多西环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尤其是酮洛芬)、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感光剂补骨脂素、抗真菌药灰黄霉素和伏立康唑、治疗痤疮的维A酸类、抗抑郁的植物药圣约翰草、植物药补骨脂素等。在服用这类光敏性药物时,如果一天只是服用一次的话,作为药师我通常会建议病人睡前用,比如维A酸类。如果是一日多次服用的药物,我会嘱咐病人服药后尽量避免日光照射,不得已外出时,要注意防晒,比如穿长袖衣裤、戴宽檐帽子、戴墨镜、涂防晒霜等。

晒伤后的护理细则

即使防护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被晒伤,一旦不幸吃到这些光敏性植物和药物后被晒伤,该如何正确护理和治疗呢?

晒伤通常分为轻微晒伤和严重晒伤。轻微晒伤后的皮肤护理与轻微烧烫伤后的皮肤护理相似。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进一步的热损害,同时针对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

首先要避免继续暴露在强光直射之下,其次通过冷敷的方式帮助皮肤散热。冷敷可采用毛巾包裹碎冰块进行,每天3?4次,每次20分钟,也可用冷水浸泡晒伤部位,但不能用冰块直接冰敷。

若单独冷敷不能有效缓解肿痛,可以选择在晒伤后的24?48小时内口服布洛芬消炎止疼,每6?8小时服用一次。最后建议使用低敏的润肤油,由此减少衣物摩擦对受损皮肤造成进一步伤害,同时也可以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切记,低敏的润肤油通常建议晒伤后24?48小时后再开始使用。

若有水疱,水疱部位应避免被刺破,可以轻柔地清洗后局部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一日两次。若不慎弄破水疱,应清洁消毒后外涂莫匹罗星软膏,之后用无菌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不要使用带粘胶的绷带等包扎,以免对晒伤后的敏感皮肤造成新的伤害。

晒伤后的皮肤应避免涂外用的激素类药膏(如尤卓尔等),这类药膏虽有减轻局部红、肿、痒、痛的作用,但不利于晒伤皮肤的修复愈合;晒伤后的24小时内也应避免使用含樟脑或薄荷的药膏(如薄荷膏等),这些成分可能会对晒伤的皮肤造成刺激,也会增加晒伤部位的血流导致肿痛加重。晒伤皮肤的自我修复至少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因此只要耐心精心护理,晒伤后的皮肤会自愈,通常不会留下斑点,也不会留下疤痕。严重晒伤导致皮肤出现大疱或者患者表现出畏寒、发热、呕吐、脱水等全身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看医生。

和晒伤处理方法相似的烧烫伤

烫伤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意外伤害,它和晒伤的家庭护理方法很相似,我也在本节一同介绍。

宝宝对外界存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可又对世界充满好奇,什么事都想尝试探索一下。因此,如果家长不注意,宝宝又认识不到热水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很容易发生烫伤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