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7705900000074

第74章 文学部(822种)(2)

[英]莫德尔(1891-1945)著,[日]奥俊贞译。《日记·1927/10/27》提及此书。

■《近代文艺批评断片》

李霁野辑译。国外文艺理论。李霁野寄赠鲁迅。见《日记·1929/8/16》。

■《近代文艺十二讲》

[日]作者未详。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4/10/11》。

■《近代艺术论序说》

[日]本间久雄著。《日记·1927/11/18》提及此书。

■《近代英诗概论》

[日]厨川白村著。见《日记·1926/8/5》。

■《苦闷的象征》

[日]厨川白村著。鲁迅将其译为中文,1924年12月在北京新潮社出版。此书对鲁迅影响较深,鲁迅对书评价也较高。

《苦闷的象征·引言》(见于《译文序跋集》)说:“至于主旨,也极分明,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但是‘所谓象征主义者,决非单是前世纪末法兰西诗坛的一派所曾经标榜的主义,凡有一切文艺,古往今来,是无不在这样的意义上,用着象征主义的表现法的’。

(《创作论》第四章及第六章)作者据伯格森一流的哲学,以进行不息的生命力为人类生活的根本,又从弗罗特(作者按:即弗洛伊德)一流的科学,寻出生命力的根柢来,即用以解释文艺,——尤其是文学。然与旧说又小有不同,伯格森以未来为不可测,作者则以诗人为先知,弗罗特归生命力的根柢于性欲,作者则云即其力的突进和跳跃。这在目下同类的群书中,殆可以说,既异于科学家似的专断和哲学家似的玄虚,而且也并无一般文学论者的繁碎。作者自己就很有独创力的,于是此书也就成为一种创作,而对于文艺,即多有独到的见地和深切的会心。”

■《狂飙运动时代与现代德国文学》

[日]成濑无极(1885-1958)著。见《日记·1930/1/4》。

■《流亡文学》

[丹麦]勃兰兑斯著,[日]吹田顺助译。该书为《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的一个分册。见《日记·1933/8/19》。

■《露西亚文学研究》

[日]片上伸著。文学论文集。收有《北欧文学原理》一篇演讲文稿。

《译文序跋集·〈北欧文学原理〉译者附记二》提及此书,鲁迅说:“这讲演,虽不怎样精深难解,而在当时,却仿佛也没有什么大效果。因为那时是那样的时候,连‘革命文学’的司令官成仿吾还在把守‘艺术之宫’,郭沫若也未曾翻‘一个跟斗’,更不必说那些‘有闲阶级’了。”成仿吾曾提倡文学上应追求“全”与“美”,鲁迅于是引用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说法,说他“把守‘艺术之宫’”。郭沫若后来有所谓“方向转换”说,鲁迅在此嘲弄他此时尚未“翻‘一个跟斗’”。

■《美国文学》

[日]高垣松雄(1890-1940)著。《日记·1927/11/26》提及此书。

■《美学及文学史论》

[德]梅林著,[日]川口浩译,为鲁迅所见。见《译文序跋集》。参《文学评论》条说。

■《明治文学展望》

[日]木村毅著。《日记·1933/2/17》提及此书。

■《农民文学》

[日]大田卯编纂。即《农民文艺十六讲》。1926年日本春阳堂出版。其中一节为《田舍医生》。《书信·341019致黎烈文》提及此书。

■《农民文艺十六讲》

[日]农民文艺会编。《日记·1928/2/27》提及此书。

■《欧米文学研究手引》

即《欧美文学研究指南》。日文本。1册。周作人寄阅,见《日记·乙卯/11/21》。

■《欧洲的毁灭》

[苏]伊里亚·爱伦堡(1891-1967)著。日译本出版于1924年。见《日记·1927/10/31》。又称《欧罗巴的灭亡》,见《日记·1927书帐》。

爱伦堡,前苏联记者、作家,最善于写政论式通讯。

■《欧洲近代文艺思潮概论》

[日]本间久雄著。见《日记·1927/12/27》。

■《欧洲文学的各时期》

[英]桑次葆莱编辑。总12册。爱丁堡白拉克和特公司出版。鲁迅所见为日人丸善所寄,但缺1册,于是委托周作人“就近问讯,或补买旧书”。鲁迅又特别注明:“又书上写明每本5snet(作者按:即实价5先令),而丸善每本乃取四圆十五钱,亦相差太远,似可以质问之也。今将其帐附上,又结算书一件亦附上,记汝曾言当亲向彼店清算也。”

鲁迅在维护个人正当利益方面一向坚决,这是鲁迅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地方。于中可以考见中国知识分子观念的演化。见《书信·190419致周作人》。

■《欧洲文学发达史》

[苏]弗里契著,[日]外村史郎(1890-1951)译。《日记·1930/12/31》等提及此书。

■《欧洲文艺的历史的展望——自但丁至高尔基》

[日]高冲阳造著。《日记·1935/3/15》提及此书。

■《欧洲文艺思潮史》

[日]名取尧著。见《日记·1930/7/23》。

■《青年德意志派》

[丹麦]勃兰兑斯著,[日]茅野萧萧译。该书为《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的分册。《日记·1933/8/19》等提及此书。参《十九世纪文学主潮》条说。

■《社会文艺丛书》

该书为介绍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日译丛书。鲁迅从内山书店购得两种: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唐·吉诃德》和伦次的《法律以外》。见《日记·1928/4/9》。

■《社会主义文学丛书》

3册。《日记·1928书帐》提及此书。

■《生活的反响》

[苏]卢那察尔斯基著。鲁迅《译文序跋集〈·艺术论〉小序》提及此书。

■《诗的起源》

[日]竹友藻风(1891-1954)著。见《日记·1929/12/17》。

■《诗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著。鲁迅于北京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4/12/16》。《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等文提及此此书。

■《诗学概论》

[日]外山卯三郎著。见《日记·1930/3/17》。

■《诗与诗论》

[日]冈本正一等编。附《现代英文学评论》1册,共14册。鲁迅多次提及此书。《日记·1929/1/7》、《3/16》等提及此书。

■《诗与体验》

[德]狄尔泰(1833-1911)著,[日]佐久间政一译。见《日记·1933/9/30》。狄尔泰,德国思想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狄尔泰的哲学思想是新康德主义的新发展,他认为哲学的重点在精神,因此,应以生命或生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他推崇经验论,但他注重的是生活经验、内省经验,而不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经验。

■《诗之形态学序说》

[日]外山卯三郎著。鲁迅于内山书店购得,见《日记·1928/11/17》。

■《十九世纪文学的主潮》

[丹麦]勃兰兑斯著。总6卷,于1872年至1890年出版。鲁迅购有其中多卷,并多次提及此书。

《准风月谈·由聋而哑》:“医生告诉我们:有许多哑子,是并非喉舌不能说话的,只因为从小就耳朵聋,听不见大人的言语,无可师法,就以为谁也不过张着口呜呜哑哑,他自然也只好呜呜哑哑了。所以勃兰兑斯叹丹麦文学的衰微时,曾经说:文学的创作,几乎完全死灭了。人间的或社会的无论怎样的问题,都不能提起感兴,或则除在新闻和杂志之外,绝不能惹起一点论争。我们看不见强烈的独创的创作。加以对于获得外国的精神生活的事,现在几乎绝对的不加顾及。于是精神上的‘聋’,那结果,就也招致了‘哑’来。”见《十九世纪文学的主潮》第一卷自序。

■《十种文学研究》

[爱尔兰]波伊德著。英文本出版于1925年。见《日记·1928/9/2》。

■《时代之精神》

[德]阿恩特(1769-1860)著。阿恩特,诗人、历史学家。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作爱伦德;《时代之精神》作《时代精神篇》,赞誉阿恩特之爱国精神说:“千八百有六年八月,拿坡仑大挫普鲁士军,翌年七月,普鲁士乞和,为从属之国。然其时德之民族,虽遭败亡窘辱,而古之精神光耀,固尚保有而未隳。于是有爱伦德(E.M.Ar-ndt)者出,著《时代精神篇》(GeistderZeit),以伟大壮丽之笔,宣独立自繇(即自由)之音,国人得之,敌忾之心大炽;已而为敌觉察,探索极严,乃走瑞士。递千八百十二年,拿坡仑挫于墨斯科之酷寒大火,逃归巴黎,欧土遂为云扰,竞举其反抗之兵。翌年,普鲁士帝威廉三世乃下令召国民成军,宣言为三事战,曰自由正义祖国;英年之学生诗人美术家争赴之。爱伦德亦归,著《国民军者何》暨《莱因为德国大川特非其界》二篇,以鼓青年之意气。”

鲁迅文中标“独立自由”,是鲁迅一生之大境界。

■《世界宝玉童话丛书》

日本东京儿童书房出版的介绍欧洲各国童话的丛书。鲁迅藏有安徒生、托尔斯泰等人所著童话多种。见《日记·1932/6/23》等。

■《世界社会主义文学丛书》

[日]东京南宋书院编辑出版。见《日记·1928/5/1》等。

■《世界文学谈》

英国作品,作者等均不详。《日记·1928/1/15》提及此书。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史》

[德]斯特里希著,[日]伊藤雄译。《日记·1933/11/18》提及此书。

■《世界文学与无产阶级》

[德]梅林著,[日]川口浩译,为鲁迅所见。见《译文序跋集》、《日记·1928/12/20》等。参《文学评论》条说。

■《斯拉夫文学史》

[捷克]约瑟夫·凯拉绥克(1871-1951)著。《书信·210713致周作人》等提及此书。鲁迅曾据以翻译其中文字,题为《近代捷克文学概观》,发表于1921年10月《小说月报》。见《译文序跋集·〈捷克文学概观〉译者附记》。

■《苏俄的文艺论战》

任国桢(1898-1931)编译。收有苏俄文艺论战文章4篇,1925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鲁迅曾为该书写有《前记》,见《集外集拾遗》。

■《苏俄的文艺政策》

[日]外存史郎、藏原惟人等人辑译。苏俄文艺政策文本。即《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鲁迅据以翻译若干文章。见《译文序跋集·〈文艺政策〉后记》、《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等文。

■《苏俄文学展望》

[苏]戈庚(1872-1932)著,[日]黑田辰男译。《日记·1930/5/30》等提及此书。

■《苏联文学的十年》

[苏]戈庚著,[日]山内封介译。《日记·1931/1/16》等提及此书。

■《童谣及童话之研究》

[日]松村武雄(1883-1969)讲述,大阪每日新闻社编。见《日记·1928/1/16》。

松村武雄,文学博士,神话学者。

■《外国文学序说》

[日]片上伸著。购自内山书店,见《日记·1927/11/10》。

■《为文学的经济学》

[日]大熊信行著。见《日记·1933/11/27》。

■《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

[日]本间久雄著。见《日记·1930/3/31》。

■《伟大的十年的文学》

[苏]戈庚著。有沈端先(作者按:即茅盾)译本。鲁迅引用其文,解释“同路人”文艺团体。“同路人”之意,参《竖琴》条说。

■《伟人论》

[美]爱默生(1803-1882)著。又译《代表人物》。该书是作者访问英国的讲演稿的合集。《准风月谈·晨凉漫记》等提及此文。

■《文学》

[法]瓦勒里(1871-1945)著,[日]堀口大学(1892-1981)译。诗学专著。见《日记·1933/7/4》。

瓦勒里,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代表,文艺理论家,诗坛多承认他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瓦勒里,又译瓦莱里。堀口大学,诗人,翻译家。曾随任外交官的父亲赴墨西哥,后又周游西班牙、法国、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国。发表了诗作多部,对日本昭和时期的诗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文学大纲》

[英]德林克瓦特编。3卷,附插图500幅。纽约与伦敦出版。见《日记·1929/3/7》。

■《文学的连续性》

[英]戈斯著,[日]相良次郎译。《日记·1932/5/31》提及此书。

■《文学的影像》

[苏]卢那察尔斯基著。鲁迅《译文序跋集〈·艺术论〉小序》提及此书。

■《文学的战术论》

[日]大宅壮一著。《日记·1930/3/5》提及此书。

■《文学底侧影》

[苏]卢那察尔斯基著。《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提及此书说:“Lunacharski的文学底发展大约可从一九○○年算起。他最先的印本是哲学底讲谈。他是著作极多的作家。他的三十六种书,可成十五巨册。早先的一本为《研求》,是从马克斯主义者的观点出发的关于哲学的随笔集。讲到艺术和诗,包括Maeterlinck(作者按:即梅特林克)和Korolenk(作者按:即柯罗连柯)的评赞,在这些著作里,已经预示出他那极成熟的诗学来。《实证美学的基础》《革命底侧影》和《文学底侧影》都可归于这一类。”

■《文学古典之再认识》

[日]秋田雨雀等著。1935年东京出版。见《日记·1935/2/18》。

■《文学理论诸问题》

[日]平林初之辅著。《日记·1929/12/17》提及此书。

■《文学论》

[苏]高尔基著。鲁迅有多种日译版本,见《日记·1935/11/25》、《12/28》、《1936/1/8》等。

■《文学论》

[日]森山启著。见《日记·1935/11/27》。森山启,诗人、评论家。

■《文学论》

[日]土田杏村著。《日记·1927/11/10》等提及此书。

■《文学论》

[日]竹友藻风著。鲁迅购于东亚公司,见《日记·1926/8/10》。

■《文学论考》

[日]本间久雄著。《日记·1931/5/26》提及此书。

■《文学评论》

[日]片上伸著。文学论文集。内中收有《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一文,鲁迅译。

《译文序跋集·〈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小引》说:“至于翻译这篇的意思,是极简单的。新潮之进中国,往往只有几个名词,主张者以为可以咒死敌人,敌对者也以为将被咒死,喧嚷一年半载,终于火灭烟消。

如什么罗曼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仿佛都已过去了,其实又何尝出现。现在借这一篇,看看理论和事实,知道势所必至,平平常常,空嚷力禁,两皆无用,必先使外国的新兴文学在中国脱离‘符咒’气味,而跟着的中国文学才有新兴的希望——如此而已。”

又有《新时代的预感》一文,也为鲁迅所译。《译者附记》说:“……又可以借此知道超现实底的唯美主义,在俄国的文坛上根柢原是如此之深,所以革命底的批评家如卢那卡尔斯基等,委实也不得不竭力加以排击。又可以借此知道中国的创造社之流先前鼓吹‘为艺术的艺术’而现在大谈革命文学,是怎样的永是看不见现实而本身又并无理想的空嚷嚷。”

■《文学评论》

[苏]高尔基著。见《日记·1935/10/10》。

■《文学评论》

[德]梅林著,冯雪峰(1903-1976)译。德国女士巴林来稿《梅令格的〈关于文学史〉》,鲁迅翻译,作《译者附记》说:“日本文的译本,据译者所知道,则有《唯物史观》,冈口宗司译;关于文学史的有两种:

《世界文学与无产阶级》和《美学及文学史论》,川口浩译,都是东京丛文阁出版。中国只有一本:《文学评论》,雪峰译,为水沫书店印行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但近来好像很少看见了。”见《译文序跋集》。

■《文学入门》

[日]小泉八云著。《日记·1926/2/23》提及此书。

■《文学思想研究》

[日]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编。见《日记·1932/12/24》。

■《文学通史》

[奥地利]凯尔沛来斯(1848-1909)著。鲁迅从中翻译一篇《小俄罗斯文学略说》。“小俄罗斯”,即乌克兰。见《译文序跋集》。

■《文学原论》

[德]埃尔斯特著,[日]高桥祯二译。鲁迅在日人设在东单的商店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4/4/8》。

■《文艺复兴》

[英]佩特著,[日]佐久间政一译。鲁迅于北京东亚公司购得。《日记·1924/12/16》提及此书。

■《文艺管见》

[日]厨川白村著(《鲁迅全集·书刊注释》谓“里见著”)。鲁迅于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5/9/9》。

■《文艺论》

[俄]梅列日柯夫斯基(1866-1941)著,[日]山内封介译。《日记·1933/10/18》等提及此书。

梅列日柯夫斯基,俄苏文艺批评家,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

■《文艺批评史》

[日]宫岛新三郎(1892-1934)著。见《日记·1929/11/30》。

宫岛新三郎,文艺评论家、文学史家。对世界文艺思潮史、文学批评史有深入研究。著有《欧洲最近的文艺思潮》、《明治文学十二讲》等。

■《文艺评论》

[法]纪德(1869-1951)著,[日]佐藤正彰(1905-1975)等译。见《日记·1934/1/6》。

■《文艺思潮论》

[日]厨川白村著。鲁迅早于1917年开始阅读该书。翻译作者的《苦闷的象征》时为之作《引言》,提及此书。见《日记·丁巳/11/2》。

■《文艺学的发展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