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度紧张
7703900000009

第9章 两性关系,且败且向前(4)

而女性就更加如此了。女性嫁到夫家之后,是外来人的身份,很多女性跟丈夫入洞房的时候才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本就没有什么情分,且即使丈夫关爱她,也肯定是私下的,不敢违逆父母的。这样,女性也就是一家中的妻子的身份就很微妙,在外人眼里,她是这家的一部分,但在这家人眼里,她是外来者。这种微妙的关系,让她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准自己的定位,所以,刚结婚的女性,尤其是跟公婆生活在一起的,都会对所处的环境有一种强烈的陌生感,一时无法融入其中。

这时候,她们最期盼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不仅跟她们有血缘关系,更是她们跟所在家族联系的强纽带,孩子的身上有她们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中,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止血缘那么简单。在亲情之外,还有生命的延续和承载。母亲对儿子寄予的不仅是希望,还有自己的人格。所以,中国的母亲们对儿子特别倚重。

这样就有问题了。

孩子总是会长大的,长大后也要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那时候,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照顾就会减淡,转而将一部分精力分到妻子和子女身上。这时候,老母亲的眼中,儿子的妻子就成了敌人,是来抢夺儿子的情感的。所以,很多婆婆对儿媳都有敌意,这敌意不是怕儿媳照顾不好儿子,而是怕儿媳抢走儿子对自己的依赖和关爱,她会很紧张。这也是我们社会中婆媳矛盾尤其惨烈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权力的争夺。在一般人看来,家庭的统治权是无关紧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权力而已。但不要忘了,家庭中的统治权却是时时伴随我们的。所谓不怕县官就怕现管,这小小的权力虽然出了家门就不当数了,但却时时围绕着我们。管大事的权力固然吸引人,但那些日常琐事不得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却更加恼人。因此,家庭纠纷很多时候也便成了权力纠纷,谁说了算,在家里很重要,尤其是有新成员进入的时候。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几十年的人生习惯,现在在一起了,需要将这些习惯统一起来,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大事。

这样,就造成了冲突。媳妇希望自己不受约束,新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像以往那样我行我素。婆婆希望捍卫自己在这个家庭中建立的权威,希望自己的权威不受到新来者的挑战。于是,对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有什么样的情境,就有什么样的情境规则。婆媳之间的隐性权力竞争也是一样的。其中一个常见的场景可以表现出其中的本质。

如今,更多的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但在过去,一个家庭往往有好几个儿子。有的分家单过了,甚至有些外出谋生,远走他乡了,但老人还在家里,守着依然在家谋生的某一个儿子,大家一起生活。

很大一部分家庭就会出现这样的矛盾:身边的儿子儿媳虽然辛辛苦苦地侍候老人的饮食起居,而远方的儿子只是逢年过节偶尔回来一次,但老人往往都夸那在外面的,很少看顾他们的儿子、儿媳好,而对整天照顾他们的则诸多怨言,抱怨起来丝毫不留情面。

这就是婆媳隐性权力竞争的后果,这一现象也体现出了婆媳隐性权力竞争的本质。

老人之所以觉得那个不照顾他们的好,而这个整天照顾他们的不好,就是因为跟那个在远方的子嗣没有日常起居的权力竞争。两者远离十万八千里,自然不会因为依照谁的习惯生活而发生矛盾。因此他们之间剩下的只有血缘亲情,而身边的则不然,他们整天都在为谁生火做饭,到底该吃些什么而口角,难以达成一致。即使有一方比较强势,硬性规定,对方虽不言语,也会心有埋怨,时间久了,内心剩下的自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口角。这口角虽小,但却是每天都必然要经历的,有些矛盾和怨言自然就好理解了。这便是婆媳隐性权力竞争的情境规则,其实也是一切琐碎隐性权力的竞争规则,它是服从于琐碎隐性权力情境的。朋友之间往往也是如此。从小的玩伴,如果是三个人,其中一个去外乡发展,另外两个整天在家里厮混在一起,那么在外的那个归家,一定能从另外两个口中听说一些彼此的不是,反而是这个不在身边的成了更好的人,哪怕这个曾经是三个人中最不济的一个。

这正是另外两个走得太近,因为日常很多琐事争吵博弈的结果。现在依然回到先前的设定,在家庭权力竞争的情境中,婆婆大都是有优势的,因为她是先来者,有统治基础。所以很多个性较强的婆婆总会给新媳妇一个下马威,是在告诉对方,谁是这个家的主人,谁拥有统治权。她是在维护自己在这个小环境中的地位,也是捍卫自己多年的经营成果。

但媳妇也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现在的媳妇。父权绝对统治的打破,让儿子们虽然从小听命于父母,但已经有了反抗的意识,他们从小也是被禁锢的,也想打破这个禁锢。而新来者,也就是他的妻子,通常跟他有着同样的诉求,也有同样的价值观。因此,他们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共同抢夺家中的大权。至少一个有个性的男人,不会任由自己的母亲妄为。

所以,现在的婆婆是不能将儿媳怎样的,即使有气,往往也只能留在心中,只有那些豪门中,规矩非常大的,婆婆才有欺负儿媳的机会。更多的时候,普通百姓家中,儿媳也有着跟婆婆一较长短的能力。但在古代,婆婆欺负儿媳是有道德体系做后盾的。

这样,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方面,婆婆年轻的时候受到很多来自自己婆婆的气,现在一下子有了发泄的机会,自然会疯狂反扑;另一方面,她们心里本就将儿媳看作是仇敌,那么手段上也就不会有任何的收敛了。所以,婆婆便成了儿媳的噩梦。这一点上,无须找历史故事来呈现,各种电视剧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旦欲望决堤,人有多么可怕。原本温婉恭顺了一辈子的女性,一旦握有了权力,马上就会打开自己的欲望之门,徜徉在权力的宝座上,极力折辱自己手里的羔羊,也就是她们的儿媳。当然,其中也会有例外,但那是绝对的少数。

这种传统的婆婆,今天依然有,而且俯拾皆是。

据报道,2012年的时候,沈阳一对夫妻结婚之后,女方不久就怀孕了,于是她远在葫芦岛的婆婆来到沈阳照顾她。

开始的时候还好,婆婆对儿媳很是关照,可是当孩子出生之后,就常常因育儿理念产生摩擦了。不过虽有小矛盾,还没有大动作。

几年后,孩子已经渐渐长大了,婆婆还是不想回老家去。她给出的理由是害怕儿子被儿媳妇欺负。

终于,多年的积累在一个点上爆发了。小两口之前开了一个学习班,后来因为经营不善,房租给得不及时,房东想收回房子。这样,一家人自然要搬出去住。而在如何搬家的问题上,就有了分歧。儿媳让婆婆先出去找房子,但婆婆不理解,觉得儿媳是想赶自己走。

于是,婆媳二人多年的积怨在这一刻统一爆发,小吵变成了大吵。夹在她们中间的男人实在无法忍受,带着年幼的儿子离家出走了。这样,婆媳的吵架才算结束。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婆婆之所以不愿离开,与其说是出于对儿子的爱,还不如说是怕儿媳抢走儿子,那是她的依托。还有就是,她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此她感觉不舒服,所以一定要一较长短。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女性的苦难来自同样的女性。但在经受磨难的同时,却少见反抗,原因就是她们还有一点希望在。那希望就是时间。她们可以等,等婆婆死去,等自己的儿媳到来。因此,中国女性们虽然苦,但也能够挨得下去。更重要的是,在她们的周围,满是这种生活状态,在她们的意识当中,人生就该是这样的。因此,如果问她们是否幸福,多数会回答你,她是幸福的。因为她跟别人一样,因为她觉得还有希望。

被时间和希望双重压迫的中国古代女性,是异常悲惨的,她们最让人怜悯的地方在于已经习惯了压抑,失去了反抗的意识。更可悲的是,她们不仅习惯了压抑,还觉得这是人生的本来面目,甚至将忍受压抑的能力当成道德上的一种境界,以之要求和约束自己。而如果有人想要逃出这魔圈,摆脱那压抑,她们不但不会羡慕和鼓励,反而会群起而攻之,觉得那人是在破坏现有的秩序,是在向自己的道德观挑战。总之一句话,她们已经成了道德戒律的奴隶,但往往不自觉地扮演道德卫道者的角色。这种错乱,正是她们悲戚的根源。

每个人都是礼教的受害者,但同时,每个人又都是这害人的礼教的帮凶,我们被礼教压迫,也用礼教压迫别人,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礼教吃人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