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柯岩文集(第三卷)
7691400000066

第66章 快乐地生活下去的秘密(2)

某些“神秘修行”行为导致的内啡肽的增加,同样使我们意识到,作为独立生命个体,此时此刻,他的感觉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也许这与政治观点、世界观、人生观、境界、修养、文化、生物性因素无关。

与吸毒不同的是:戒,意味着不可再吸入任何形式的毒品,而内源性吗啡——内啡肽体验者,完全可以变换不同的锻炼方式,内啡肽均可以起作用,以快感为主的“高峰体验”依然还在,故而,练哪一种气功,从理论上来说,都是一样的。

不仅如此,跑步、爬山、打太极拳等运动,同冥想、静坐、瑜伽等“修行”一样,也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

任何一种“修行”,均始于简单心理学现象——“单调感知”。

单调感知,指的是性质完全一样而且持续不变的一种视觉或听觉景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发现,被试者站在浓密的大雾里,会感到一种失去知觉的疲倦。

四十年代,心理学家赫本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被试者透过半透明的玻璃凸镜看到漫射着的昏暗光线,除此之外,视觉受不到任何刺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单调和无意义的刺激,使得被试者意识状态不断改变,忽而幻觉,忽而情绪强烈,忽而自由联想。赫本的结论是,人的正常意识与连续不断变化的信息输入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可以看到应用,高速公路必需有一定的弯度,否则司机在高速行驶时,可能会因为单调感知而出事故)。

今天,心理学家用更简单的办法便可以让人进入单调感知的一种状态——视觉空虚状态中去。比如,我们可以把一个乒乓球切开,左右眼各扣一个半球,用强烈的光照在乒乓球上即可让人产生视觉空虚状态。这种“视觉空虚”不是看不见任何东西,而是根本不看。

连续单调的刺激会破坏大脑对任何图像的感知。

对连续刺激和根本无刺激,大脑的反应竟是如此相同。这实在是太有趣了。

成百上千种气功的功法,除了因为师傅不是一家而被贴上不同的牌子商标以外,各功法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而所谓区别仅仅在于习练的入点,即视觉空虚点、单调感知点不同。引入单调感知这个新概念之后,大家就会更容易理解前面讲到的内容了。有的强调呼吸,吸吸呼,呼呼吸,呼吸呼,吸呼吸;有的让意念集中于一处,如丹田;有的强调一个动作,如手的开合反复进行;有的给弟子们一个悖论或违反逻辑谜语,让其解答,借以把弟子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猜谜语上。如此这般,循环往复,弟子们便进入了单调感知状态,意识被限定在一个静止不变的刺激物上,大脑对外界其他事物的感知停止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入静”。因为单调感知(或视觉空虚)还在,因此,中国古人创造了一个词儿,叫“一觉独存”。可见,入静是一切功法的核心,也是进入气功境界的不二法门。

所以,凡悟到“一静自能开百障,一片灵明一静触”的朋友,完全可以像郭林老师一样,自己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功法。

只要专注于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以产生单调感知的效果。

专注于体外任何一个事物,也是一样。

如专注于树叶,那便是“叶功”;

专注于花朵,便是“花功”;

专注于白云,便是“云功”;

专注于火苗,便是“火苗功”;

如此等等,绝无丝毫神秘可言,常人也可。

抓住了“入静”的核心机密,单调感知就是入门金钥匙。

多年来,我力主反伪打假的同时,更多强调必须弘扬正气,即正确地练功,非神化地、有继承地科学地练功。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同样有害的倾向在影响着人们:一是谈气功色变,正常的健身的气功方法,作为治疗疾病辅助手段的气功方法,也被一些人排斥在外,这种貌似科学的方法当然是十分有害的,搞得一般练功群众无所适从,从心底里生出反感,甚至可能对政府的政策产生误解;二是一搞气功,便伪气功故态复萌,又要包装师傅,又要无限夸大疗效,又要将未经科学证实的讹传当成事实宣传,总之,依旧走装神弄鬼的老路子,弄得巫术抬头,鬼神并来,群众于一片蛊惑之中不解究竟,多年科学精神宣传普及的成果毁于乩乱。

到底如何是好?

我于柯岩同志《CA俱乐部》里看到希望。

在这个 CA俱乐部里,我们首先看到了病人的需要;其次了解了历史的传承;第三是确信实践中有疗效;第四晓得了科学上的根据;第五弄明白了,只要政策得当完全可以兴利除弊;第六开阔眼界,得知海外各国也在以瑜伽、压力舒解法、超觉静坐、冥想等不同名目来研究并实践“类气功”。

柯岩同志让我们明白道理,并产生紧迫感:同样、同类的身心锻炼方法,非但是必须给予保护之中华文化遗产,而且是二十一世纪向世界先进医学模式转换当中,理当认真借鉴之祖宗宝物。将其束之高阁,或弃之不用,或仅给予象征性小用,或掂之乱用,均是自废武功之愚蠢举动。

说来也巧,今读到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一篇通俗介绍“类气功”方法的文章,文称,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压力会令血液中的压力激素急剧增加,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使人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文章特别强调指出,胃病、冻疮、哮喘、癌症等,均与压力过高有关。压力还会导致记忆力加速衰退。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澳大利亚,许多志愿者向心理学家(请注意,是“心理学家”,而不是“气功师傅”),学习各种冥想的方法,以求用来舒解压力,结果颇令人惊喜,对高血压、头痛、感冒等一般症状十分奏效。迈阿密大学一项独立研究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做过冥想锻炼后,细胞中的免疫细胞数量增加了,压力激素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减少了。

足见气功并非中国人的独家暗器,而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业已掌握之健身方法。我们可以钟爱自己的传统,珍惜自己的历史,于美学意义上、哲学的层面上、文化的演进上,给自己打最高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有开阔之胸怀、科学之态度,承认科学方法之普遍性,承认科学证据之有效性、科学预测之精确性、科学体系之系统性,在气功类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怎样为百姓健康服务方面做些建设性的有效的工作。

柯岩同志早些年写了《癌症≠死亡》,今又推出《CA俱乐部》,两部作品,一条文脉。

本书之磁石般的吸引力,不仅对于 CA俱乐部成员来说,无法抵御,而且对于一般读者,《CA俱乐部》其感染力,认识作用也不可低估。即使有人对《CA俱乐部》中描述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及其具体功效尚无需要,他也会从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与审美创造的价值。

今天,癌症,这个至今尚未被战胜的邪恶力量仍在肆虐于人类,人们倾尽全力艰难地与之抗争,这场抗争犹似当年席卷全球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家柯岩从一个独特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又与世界发展大势相关的绝佳角度切入,用文学的形象和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积极而严肃的思考。

如果说《癌症≠死亡》,充分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怎样活着”这个问题的丰富而激情的回答的话,那么,“CA俱乐部里的人们”则是在怎样对疾病和生命本身这个问题上,作了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医学、未来医学全方位的思考。

作品中,作家虽然没有以第一人称写到“我”,但是作家的心态与精神取向通过作品人物的对话与冲突,演绎得十分充分。我们得以看到,在作家精神世界里,对生与死的判定其实高度理性,但作者逾越冰冷,超越矛盾,她唯美地正面地深情地歌咏自己笔下人物的人性美,对生之眷恋的细腻描写大大强化了人生无尽温暖的感觉,使死亡恐惧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使死神降临前的狂欢与尽兴涂满了亲情、渴望与坦然。没有对生与死的深入的哲学思考,没有切身的体会与观察,没有练达的人生经验与境界,怕是写不出这种作品的。

十一

《CA俱乐部》这部作品在文学技巧上作了大胆的探索,“一九九九年初稿旧金山”的时空变幻,大约对作者产生了由距离导致的作品结构形态上的探索冲动。

于是,有意识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形式感的变化,在文学边界的拓展、路径丰富上与以往的不同,给读者造成耳目一新的体验。如此,阅读者的兴趣始终被作者牢牢牵引把控,作者迂回曲折地用人物命运的变化,把情节扎得密密实实,一番又一番地将作品推向高潮。

可以肯定地说,作者不会是一拍脑袋冲动之下,借助感应一挥而就拿出了这部作品,亦非为诠释新鲜理念而动用文学形象元素,如某些畅销书作者那样,急就章打造出问题文学或主题文学。在作者笔下,无论是海内外不期被癌魔击中同病相怜的人物形象塑造,还是《CA俱乐部》背景文化核心内容层层剥笋式剖析,抑或是对复杂多元的文化现象的解读,以及隐含最深的对普通中国共产党人美好情感、理想主义色彩的歌颂,都显得从容不迫,激情饱满又妥帖自然,就像第一流的朗诵艺术家播讲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在层层递进,滴水不漏作好铺衬的前提下,声情并茂,收放自如,播讲者未有一句哽咽失声,可听众已是“江东司马”,泪飞顿作倾盆雨了。

今天已进入了公民写作时代,网络上自由写作自由发表作品,愈发使今天文学显得颓唐之势不可救药,文学再拉起“小阳线”的企盼注定无望。于沉迷之中,有人用身体写作,有人卖弄权家兵谋,有人故作惊人之语,有人贩卖西方时髦,然而,这一切,至多像小石头扔进池塘里,激起几片薄而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涟漪,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个深刻的结构性荒唐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人民需要好的作品而千呼万唤出不来,或只出来一点点儿;另一方面粗制滥造旧货翻新式叫卖发疯炒作,可是无人理睬。

今天,作家柯岩奉献出了倾力打造的力作《CA俱乐部》,该作品像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又有屏蔽能力、过滤杀毒能力的原程序”植入了人心,它必在那里生根、抽芽、吐绿,尽情显现它的生命力。

无数的人将被作品感动,无数的人将因此再寻觅一番,探求一番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寻觅者、探求者将它视做自己的精神伴侣,心灵朋友,与之对话,与之相厮守。

凄婉和美丽都交织在一起,因为这是生命的最后一段航程。

十二

《CA俱乐部》的文字意象,在我的脑海中长久地挥之不去,不知为什么,我忽而想起猫王,想起摇滚。

当“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夸张地扭动身体,吼出什么什么Hotel的时候,摇滚乐已经不是由最初粗糙单调的狂野台风所能概括的了。它忘情地吸收各种音乐元素,兼收并蓄,将节奏布鲁斯、爵士、民谣,甚至连宗教唱诗班的调子都拿了去,一时间,摇滚急速扩张,年轻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中一部分也未能幸免,一并被摇滚裹胁进扭动与激情的旋律。

不喜欢摇滚的朋友,可能会以为嬉皮士、吸毒、同性恋、歇斯底里是摇滚的朋友,故而拒绝对此正眼相看,其实,摇滚既不是一种音乐风格,也不是堕落的同义语。摇滚的本质是“真实生活状态”、“独立深刻思想”、“灵魂自由解放”、“勇敢、热烈、纯真、执著”,栖身在摇滚之中,好似栖身于一片文化意义上社会意义上的纯净而自由的极乐之地。这难道不像是作家柯岩笔下的《CA俱乐部》吗?

领悟了,纯净了,深刻了,便摇滚了。

摇滚了,便领悟了,纯净了,深刻了。

我知道,囿于传统与文化,《CA俱乐部》的成员可能没多少人会去欣赏摇滚,但是,不论欣赏摇滚与否,“哀而不伤,哀而不衰”,“打起精神浪下去”“心气不倒只管活”的人生境界,倘你一日体会得到,你便一日可以融入了摇滚,融入纯净与自由的极乐之地,放飞自己的理想,凝视着死神歌唱。

最后,请允许我再坦白地说一句:

《CA俱乐部》并没有找到不死的秘方,

但是他们掌握了快乐地生活下去的秘密。

所以,他们中,不再有人被吓死,

他们有尊严地、体面地活着,

他们会心微笑地看着世人,

他们内心深处由衷地喜乐,

他们精神意识上生机勃勃,

他们深深地感恩,

他们眷恋着爱人,

他们眷顾着亲人,

他们由衷地牵挂着朋友。

啊,CA俱乐部

俱乐矣。

司马南

二○○四年五月十二日凌晨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