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圈大全集
7688500000048

第48章 同乡圈中寻找地缘人脉(1)

老乡是难得的人脉资源

浓郁的乡土之情存在于中国人心中,表现之一就是对老乡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即使在外面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不会忘了自己的“老窝”。“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项羽入咸阳后,将阿房宫一把火给烧了,然后要回他的楚国老家去。有人劝他在关中称王,他就将上面这句话底气十足地告诉他们。

特别是身在异乡求学求职,同乡之间的亲切感就越发强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闯关东”也罢,“走西口”也好,远走他乡的人们走出家门到外面千辛万苦谋生计,听到一句熟悉的乡音,内心的情感便会陡然升温,老乡跟老乡结成圈子的事情随即也就产生了。

人口的流动在如今社会很大,“北漂”、“海漂”、“广漂”,打工族都跑到他乡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老乡圈这一“组织”是不可缺少的。在大学里,有某地同学建立的同乡会性质的联谊会时常被提起,那种“抱成团”的做法给很多同乡同学带去了便利,虽然它的形式不统一,但是“亲不亲,故乡人”的同乡观念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人们在“对外”时候的一致性会非常惊人。对内互相鼓励,互相帮衬;对外则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困难,这一基本原则存在于大多同乡会中。

若你自己的事业发展要借助各种圈子来成就,老乡圈就是不可忽视的一种,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臣曾国藩,用兵只喜欢用湖南人;中国的晋商极能赚钱做生意,可到了外地谈生意老乡依旧是首选。正是因为共有的人文地理背景让这种自然的认同感在老乡中产生。倘若你是一个背井离乡的创业人,遭遇不幸和挫折,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求助于当地的“会馆”,湖南人就找湖南会馆,山西人找山西会馆,不会出错的,这也说明创业者需要两个重要的外部资源,一个是同学资源,一个是同乡资源。

投靠同乡不光是创业者需要的,“守业”的人也多半愿意靠同乡,把同乡人归于“自己人”。当年,坐镇山西的大军阀是山西五台县人阎锡山,当时有一句话在山西广为流传:“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解释为,只要你是阎锡山老乡,就有你一口饭吃。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五台人大多占据了山西政府的重要职位。

也许阎锡山给你留下了搞“独裁”的印象,你错了。韩德勤是江苏洋河人,他出任江苏省主席时,那里的百姓又流传:“会说洋河话,就把洋刀挂。”得,乡音又给同乡争取了吃饭的本钱!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海丰人被大用,海丰话充斥在省政府各个角落。作为山西人的孔祥熙,山西人在金融系统中被重用,原因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蒋介石是奉化人,多用奉化人担任他的侍卫长,而侍卫官几乎全部是奉化人,秘书中也有九位是奉化人。

我们常说“人杰地灵”,意思是某个地方总会一批一批地出“伟人”,其实,这往往是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连带效应。如果一个地区出现了一个伟大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批人,以至“老乡圈”发展成“势力圈”,形成强大的地方保护主义组织。

如此可见,老乡圈是我们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圈子之一。“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公章碗口大,不抵老乡一句话”,可见你在成功之路上行走,老乡拥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如果你也是离乡背井到外面“淘金”的“漂”族,看看周围活动范围内哪位同乡可以帮你成功!

但要提醒一句,还有另外一句话现在很流行:“老乡骗老乡,骗你没商量。”意思是拿老乡当挡箭牌拉近与你关系的人很多,然后拉你进陷阱或者骗你的财产。所以,也要注意提防小人,交友要谨慎。

借老乡的力量助你更进一步

俗语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由此可以看出浓浓的乡土之情。远离家乡,漂泊在外,老乡相助,不失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

人口流动性的增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来,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外乡求生计。身在陌生的环境里,便建立了由同乡人参与的有价值的人脉网络,如果只身在外觉得拓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不妨找找老乡,动脑筋打开人脉资源的局面。

来自同一地方的大学同学常举行“老乡会”,大家一起聊天、吃饭,有人觉得这些人老土封闭,后来发现有些教师也参与这些活动,这更让人费解了。但后来发现,他们那种“抱成团”的宗旨确实给不少同乡带去了“实惠”。大家一起帮助有困难的同乡,好多青年男女的今生伴侣也都是“老乡”啊。

如今随处可见的大学老乡会,也盛行于网络,通过QQ群组织起来的老乡会,通过同学录组织起来的老乡会,还有人人网等各种形式的组织。老乡之间密切的联系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变得更加亲密。

具有凝聚力的同乡,内部互相提携,互相帮衬,对外则团结一致,把外来的威胁抵抗下来。

有时同乡的乡土观念过重,这种关系会过火的。

古语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一个地区出了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往往会有一大批人被带出来。到了近代,情况愈演愈烈。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势力圈形成以后,这个地方自然要被说成“人杰地灵”。

在中国,用人制度是被文化约束的、影响的。既然“人治”留下很深的印迹,任用人才就避免不了依靠少数人的推举,那么出于保证行政效率,保证意见比较集中,保证权力不被其他势力所要胁,重用同乡就成为非常现实的事。但是这种现象,却给时代打下了“乡党政治”的落后印迹。

乡党政治的相关问题我们先避开不谈,在这里我只想通过上述例子说明:同乡观念已经在人们头脑中深深扎根,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脉资源,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要善加利用。

同乡人脉资源在清朝就已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曾国藩喜欢用湖南人,成立的军队也称为“湘军”,而李鸿章率领的部队则称为淮军;张作霖号称为东北王,他所用的几乎都是东北人,等等。

同乡情是内心自然产生的,因为同乡的关系大都具备人文情感和地域情感。一个村子里的人,到了镇里就成了同乡,一个县里的人到了省里就成了同乡,一个省里的人到了首都就成了同乡。

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存在于同乡中,如果能准确把握这种特别的人脉资源,会使你的成功之路顺畅一些。

老乡是成功办事的资源

知名的“实业大王”刘鸿生在开始建立水泥厂的时候曾经遇到过很大的难题。

原来,他在一段紧张的准备工作后,大多数条件都具备了,但还缺一个重要条件:要有一个身份高、名望大、资历深的大人物出面撑起全场局面。这是由于当时的水泥业在中国还是个新兴行业,涉及方方面面的零碎小事有很多,而刘鸿生虽然已小有名气,但缺乏经验。由此,他想起了老乡朱葆三。

于是刘鸿生去朱葆三家造访,在稍叙了乡情客套了一番后,刘鸿生就简捷明了地说明了来访的用意。

朱葆三自然地问道:“小老乡要办水泥厂,怎么想到的?”

刘鸿生回答道:“形势如此。依晚辈近期考察市场情况,我国建筑方式正趋于西方化,而水泥则是西式建筑的主要用料,不但道路、桥梁、堤坝等建筑,就是日后的民宅、公馆也需要大批的水泥。依此推断,我国建筑市场对水泥的用量定会日益增长,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接着,刘鸿生向朱葆三述说了当年中国的水泥厂家、产量、需求量和发展情况。

刘鸿生还说:“据晚辈调查,目前国内仅5个厂家自产水泥,其中日资占据2个。如今从年产量分析,华资三厂为100万袋,日资两厂约30万袋,合计也只有130万袋左右。而如今国内年用量已经达到了230万袋,供不应求现象会越来越突出。所以,依市场所求,我与亲朋好友产生了建水泥厂的想法。”

此时,朱葆三又平静地问道:“如今欧洲战场战争结束已两年有余。如果国外水泥再次大量卷土重来,不知小老弟将如何看待?”

早有准备的刘鸿生,从容不迫地说:“洋商的水泥均在万里之外,并多依靠水运,并没有多少优势:一是长途跋涉,费用甚高,即使成本再低,运到中国费用也要高数倍;二是水泥难托运,很重,又忌潮湿,远渡重洋,免不了降质。而国内自产,得地利之便,成本低,质量高,就算与洋商抗争,亦能胜券在握。为此,晚辈以为国外水泥即使大量进入中国,也不可怕。”

朱葆三听后不觉点头道:“所说甚是。水泥新业,潜力无限,上海更无厂家,实乃空缺产业。只是……”老谋深算的朱葆三又提出新的问题,“只是中国人通此技术者寥寥无几,倘若无技术保证,难免质量不出问题。若是质量上不去,不可能与洋商抗争。”

刘鸿生了解朱葆三的厉害,对此他也早有预备,从容不迫地道出一个水泥专家来。这个专家名叫马礼泰,德国人,现任湘北华记水泥厂工程师,与刘鸿生交往密切。只要刘氏一办厂,他即跳槽前来,并可帮助刘氏企业派人去德国考察见习,添购机器设备,训练工人。与此同时,资金方面经过几年积累,刘氏已征得80万元以上,不过还有20~40万元空缺,没太大问题。

最后,刘鸿生说:“其他该准备的都已完成,只凭朱老一言便可成定局。这水泥厂您说是办还是不办?”

朱葆三捻须笑道:“既然你准备得那么全面,胜券在握,我答应出面就是了。”

刘鸿生与朱葆三这次会面非同一般。由于有朱葆三出面力挺,兴办水泥厂的一切手续,包括登记、注册等等都办得十分顺畅。同时,依靠朱葆三出面请清末状元、南通大实业家张骞入股,资金也有了充分保障。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刘鸿生兴办水泥厂的消息震撼了英商设在上海的怡和洋行。该洋行近年来一直在上海几乎是独家出售香港水泥厂的“青州”牌水泥,利润丰厚。而现在刘鸿生也要办厂,明显会和他们有竞争。于是怡和洋行开始与刘鸿生的水泥厂明争暗斗,但是都没占到什么便宜,最后看在朱葆三这块金字招牌的份上,英商只好罢休。

1923年该厂正式投产,生产“象”牌水泥,与当时天津的启新洋灰厂生产的“马”牌水泥、日本小野田厂生产的“龙”牌水泥三足鼎立。后来,由于当时上海的“亚洲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和外滩的中国银行大厦等建筑都采用了“象”牌水泥,“象”牌名声在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五卅”惨案后,由于国内抵制日货,“龙”牌隐退市场,“象”牌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再以后,江苏龙潭创立中国水泥公司,生产“泰山”牌水泥,加入竞争。为加强同业合作,后多方联络,上海水泥厂、启新洋灰厂、中国水泥厂实行联营,联营后产量约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85%,“象”字招牌愈加响亮。

水泥厂从建立到发展壮大,进一步激发了刘鸿生光复实业的远大理想。他陆续创办了码头、仓储、毛纺织、搪瓷、煤矿以及银行、保险、房地产等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后又捐款创办定海中学(即今舟山中学)和女子中学,积极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老乡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人文背景、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使老乡之间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所以,远在他乡,老乡之间的感情是最浓的。老乡资源便成为创业的重要支撑之一。

“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中国人对故乡有一种深刻的感情,而且爱屋及乌,自然也喜爱那里的人。于是,如果都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人,同乡之间必然会相互关心帮助。正所谓:“十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里,“老乡”这两个字就像屡试不爽的金钥匙,不知不觉中就为你的生活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借助老乡,能让你在困难时顺利渡过难关,还能平步青云,让自己的事业达到辉煌。

如今社会中,远离故乡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的人越来越多,“老乡”这种有特色的人际关系也就更加彰显出其重要性。所以,出门在外,寻觅一下“老乡”是极为必要的。

有位个性十分要强的人叫王玲,喜欢凭实力去赢得胜利。因此,她决定回避在工作方面和老乡、同学等人交往,一是怕麻烦,二是觉得总有些走后门的嫌疑。

可是,一次应聘的经历却完全改变了王玲的想法。那是来北京的第10天,她已经在人才市场转悠了整整1个星期,仍毫无头绪。

最终一家合资公司让她去面试。面试的人里,很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所以当时王玲没有抱任何希望,只是呆呆地等着和对方公事化地谈上几句。

面试时,王玲突然从那个招聘主管“蹩脚”的普通话中,听出了家乡话的尾音。猛然间,她想这何尝不是一个机会呢。于是,王玲立即改变了说话的语速,特意地“泄露”出了几句家乡话。

招聘主管听了,大为喜悦。用家乡话攀谈一番后两人了解到,他们真是老乡,而且家还离得很近。当时,招聘主管就录用了这个小老乡。

此后,王玲做得很出色。因为业务能力强,她不到一年就被升为主任经理,级别还在那个招聘主管之上。现在王玲的收入远远高于他,但她仍感激老乡的知遇之恩。

从那之后,王玲不再否认老乡关系在工作、生活中的价值。有时,王玲甚至也会主动给同乡的下属或客户一些特别的帮助和优惠——因为,老乡与老乡之间自然而然地扶持和照顾,会逐渐形成一种新型人际关系。

老乡对老乡的扶助是带着浓浓乡情的、实实在在的,一般来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依靠老乡能让你顺利找到工作

针对外出打工人口的调查显示,有40%以上的人都是依靠同乡关系获得工作机会的。不少大型企业更是有按地域招聘的习惯。因此,对于异乡人而言,你获取第一份工作的关键便是老乡关系了。

2.有老乡照应有助你快速晋升

一项心理测试表明,有65%以上的主管都表示,在能力相等的情况下,他们会优先考虑同乡的升迁。因此,要是有数个老乡在同一家公司任职,工作关系通常会比较融洽,而且大多会形成互相提携的关系。

3.有老乡就有重大商机

中国人一贯坚持地域观念,在商业投资上,向来对老乡更具认同感。富商李嘉诚就曾多次大力帮助汕头企业和内地企业。

4.老乡可以在生活、工作上互相帮助

举目无亲的人在异乡生活,常会缺少安全感。而由于地域关系,与老乡之间言语、习惯、习俗相近,所以生活、工作在一起会很轻易地彼此相互提携、互相关心,生活工作中也会比较顺心。

老乡助你拓展人脉

身处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老乡获得交往的最佳方式当然是“老乡会”。如果在老乡会中有了一席之地,跟其他老乡关系融洽,会形成一笔无形的财富。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个你不容忽视的发挥巨大作用的关系网络。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别的,也是一种很有用的人际关系。既然是老乡,那牵扯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就应“肥水不流外人田”。或者说,给予适当帮助必是依照“资源共享”的原则。

建立良好的老乡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不但可以多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获取许多有用的东西,甚至是可以受益终生的。

由此看来,老乡会对个人成长或企业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你积累人脉资源,在重要时候帮你打通关节排除万难。因此,外出谋生的人,一定要充分熟悉老乡会的重要性,看重并利用好老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