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圈大全集
7688500000044

第44章 师生圈是人生的精神支柱(1)

师长是一生的精神支柱

老师,不仅以传道、授业、解惑施益于你,而且能以其人脉网络辅助你。

遇到一名好老师,真的会使你受益终身!佛祖出世转法轮,通俗说就是“认真提携了不少人”,十大弟子,1250名常随众。春秋时代,能成为孔子之徒,是值得骄傲的幸事,七十二贤人的佳话流传至今,亚圣孟子都没有见过孔子的面,仍将其奉为老师。在隋代,能够拜在文中子门下的,就有魏征、房玄龄、李靖等一众大唐开国功臣。南怀瑾先生的一堂课,就汇集了何应钦、顾祝同、蒋鼎文、钱大钧、周宣德、张尚德、刘安棋等人。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那里,你不但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借助其威望推行自己的事业。韩愈自称得了孔子、孟子的道统,这个靠写墓志铭起家的大作家就成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了。宋代的朱熹等人也自称受到过孔子和孟子的道统教诲,地位随之立即改变。在武林门派里有“嫡传”之规,又有“掌门人”一说,其实,这就是“老师”传承于徒弟的财富。

老师只言片语的点拨,可能会让学生受益终生。老师的门生桃李遍天下,这样庞大的关系网同样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比如有“学阀”风范的老师,就像“军阀”一样名震一方,影响一大批学术研究者,若你有幸加入这个圈子,就像是得到了一个充满珍宝的宝藏,随便你挑拣一件,都会遭到嫉妒。

所以,我们要善于维持自己的师生网,老师很可能就会成为你通往成功之路的大贵人。

2009年底,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老人离世了。听到他的名字,也许很多外行人并不熟悉。但是说起价值连城的明代家具,一定很多人趋之若鹜。收藏家马未都说: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一出,明代家具价格陡升,一时之间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然而,王世襄的功劳远超于此,他曾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代表国家追还抗战时期外流文物2000余件,其中宋代马和之的《赤壁赋图卷》等皆为国之珍宝。

王世襄自幼就爱好文物,但是能够将“兴趣”与“职业”相融合,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王世襄的成就离不开恩师梁思成的帮助。

1943年,被授予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的王世襄离开北平,辗转到了重庆。在故宫的办事处,他见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马院长说他将得到一个秘书职位。王世襄提出想要管理文物,但由于战乱,不具备条件,他就拒绝担任秘书。王世襄又想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当时的所长是傅斯年,是北京大学著名的“学阀”,要求极高,他曾不客气地说:“燕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不配到我们这儿来。”

受此挫折,王世襄想要放弃。可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梁思成希望他到营造学社工作。营造学社是梁思成求学海外回国后主持创办的古建筑研究机构。从此,王世襄开始研究古代建筑,和营造学社的同伴们一起进行野外调查。梁思成的深厚造诣和高尚品德,深深影响着王世襄。梁思成对事业的执著精神,使王世襄终生难忘,成为激励他拼搏进取的动力。更难能可贵的是,梁思成为他搭建了走向事业巅峰的桥梁。

抗战胜利之后,王世襄在梁思成的力荐下,开始从事文物机构的收复工作,并致力于追寻流落在外的国宝——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中去。后来,王世襄晋升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他多年来希望每日接触文物的愿望得以实现。一个热爱文物的人,能够成为故宫的一员,并担任重要职务,让王世襄非常满意。而帮助他实现这个理想的,就是自己的恩师。

由此看来,相对于学习知识,从老师那里获得机会更为有用。多个老师就多一分机会,老师多了,就能组建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从而带你进入一个更广泛的天地,使你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才能。这样的恩情绝对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无法比拟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用心经营好这个圈子,让它成为你华丽转身的有力武器。

师长是一生的无形资产

清朝赫赫有名的大臣曾国藩早年在京城有幸结交了倭仁、吴廷栋、何桂珍、何绍基、梅曾亮、汉学家邵懿辰、刘传莹等人为朋友。他结交的这些朋友,都是当时有一定地位和名誉,但是均未真正步入政坛的人。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名声不相上下,相互之间没有利用或恭维的需要,所以能够更加真诚地互相激励、彼此共勉而促成真正的友谊。曾国藩后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与这些人的帮助密不可分。

曾国藩的师友中,以显赫一时的名儒唐鉴地位最高,对曾国藩的影响和帮助也最大。唐鉴曾经传授曾国藩治学方法,教导他读书要专一,要先从最基础的入手,并指导他仔细阅读《朱子全集》,从而为曾国藩以后的理学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即使曾国藩并没有正式向唐鉴拜过师,但是他敬重唐鉴老先生胜过老师。后来唐鉴去世,曾国藩不但努力为他向朝廷请求赠谧号,还亲手为他写了铭文。

此外,理学大师倭仁对曾国藩也给予了十分大的帮助,但和唐鉴不同,对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修身方法上。曾国藩原来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主要记的是生活方面的事情。经过倭仁的建议,他开始在日记上多记一些每天的收获和感悟,时刻反省自己,审视自己的不足。正是从这时开始,曾国藩的人生逐渐走向辉煌。

“师长”对于我们的教诲和引导大多是精神层面的,有时能够为人指引前进的方向,有时在人受到挫折时给予支持和鼓励,有时向人传授治学修身的方法……

这种帮助只能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可能像资金支持和提拔升职那样立竿见影、颇显成效。相反,这种帮助是耳濡目染、通过长期的吸收,能让人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和进步,并往往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纵观古今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伯乐”对于他们的成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他们的人生道路。

如果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并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就必须始终以“学生”的心态设身处世,深知师长作为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聆听教诲时,也要尊崇敬重他们。

孟臣是国内一位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从小时候就开始对新闻感兴趣,并在少年时代曾经担任学校自办报纸《校园生活》的小记者。

北京市一家日报社的新闻编辑陈悦然先生,是孟臣所在学校的新闻课程客座讲师,并亲自指导《校园生活》报的编辑工作。有一次,孟臣负责采访并写了一篇关于学校教导主任张雪老师的文章。由于当天正好要参加一个同学聚会,于是孟臣为了赶时间草草地写了篇稿子交上去。第2天,陈悦然把孟臣单独叫到办公室,指着那篇文章对他说:“孟臣,这篇文章实在有失水准,应该问的问题没有问,没有抓住实质性问题,甚至连最基本的他从事什么职业都没有写清楚。”接着,他又说了一句令孟臣终生难忘的话,“孟臣,你要记住一点,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就一定要争取把它做到最好。”

此后近70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孟臣始终牢记着陈悦然先生的训导,最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想从师长那里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你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动拜师,不要等师长来找你

师缘越广的人,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进步,而且如果你给老师留下积极主动的印象,那么老师也必定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

2.不耻下问

当今社会,“老师”一词的含义更加广泛和深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你认为从一个人的身上看到自己没有的闪光点,或者他在某一方面比你懂得多,你就要把他当做你的老师。

3.与师长一起探讨问题,形成互动

一味的灌输和单向的吸收有时可能不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如果师生之间一起讨论和研究问题,则可能擦出思想的火花,这样做也有利于促使你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尊重各领域的元老

罗曼·罗兰22岁时觉得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颇有天分,所以希望选择写作当做一生用心倾注的事业。可是按照世俗的观点,光靠写作来维持生计哪有那么容易呢?于是他决定给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封信,寻求帮助,解答疑惑。

在写这封信时,他只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早做好了收不到回信的准备。没想到几个星期以后,他收到了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回信。在信中,托尔斯泰向这位不曾相识的异国青年谈了如何抉择人生方向的方法。他满怀感情地鼓励罗兰,在信中写道:“搞文学艺术,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是为全人类做贡献!不要因为畏惧权威而说假话,不要害怕真理。”罗兰感到这封信像为他今后的路开了一扉充满无限光明的门,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从此,罗曼·罗兰下定决心从事文学事业,并充满斗志,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并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无疑是罗曼·罗兰成功路上最重要的贵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位贵人的鼓励和指引,也许就不会有罗曼·罗兰这位作家,不会有闻名世界的伟大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如果你刚刚踏入某一领域,那么你一定要努力尝试接触到这个领域的元老,使他们能够为你指引成功之路。

“元老”有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的经历,更具有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他们会不断地进行自省而总结经验,不仅希望自己能有更进一步的贡献,更希望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是他们经受人生喜怒哀乐之后的颇有含金量的哲学。我们学习它们,正如吉普赛人能从沉入杯底的咖啡渣里读出幻想一样,我们也能读出夕阳西下的与众不同的韵味。

每个人都需要一位指路人,任何人都不例外。这位指路人就是可以向你传道授业的“元老”,他们的经验就像成功路上的路标,引领你前进的道路。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曾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可能没有向你指导什么,然而他能够一眼洞察你的潜力。在你失落时,他的鼓励让你看到希望;在你得意时,他的直言不讳为你敲响警钟,使你不会与成功背道而驰。他让你深信你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在平时,他是你学习的典范;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刻,他会助你一臂之力。他是你成功路上最重要的贵人。

了解任何一个伟人,就会发现在他们的生命中都可能有那么一两位使他们最终成功的不可多得的贵人,他们都曾经跟一个或者多个名师当过学徒。因此,如果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许你需要一个“元老”做你的老师,你要竭尽所能地向他们学习,运用他们的关系网,学习他们学过的、正在学的和将要学的东西。要学习他们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从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最终获取成功。

王善有个同学,念大学时就能显现出他广博的知识,毕业十几年后见到他,他的见多识广更让王善佩服不已。

有一次与他聊天,这位同学无意中说出他喜欢从不同行业的人那里获得知识。一语惊醒梦中人,难怪他一开始就与王善聊起他的工作,而王善对他那一行却还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

他告诉王善,他在念书时就养成了这个习惯,除了通过看报、看杂志充实本专业以外的知识,还积极地与其他科系的同学交往,所以有些科系他虽然没有进修,但通过聊天多少都懂一些。此外,他也喜欢和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同学聊天,所以到大三时,他的阅历可与一个工作几年的人不相上下了。开始上班后,他更是让这个习惯有计划地成为了作出职业规划的一部分。他一有时间就和同一单位不同专长、不同背景的人聊天,抓住与不同单位的人聊天的机会,有时还会找非本行的外界人士聊天。

通过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他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广博。他现在已经成为一家外资公司的经理,他的升迁和他的这个“习惯”是不是有直接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如没有直接关系,至少也有间接关系,在了解相关行业的基础上,有助于他对本行进行判断和思考,至少多一个朋友,多一份力量!

而最可贵的是,他所得到的都是“第一手”的经验,都是各行业元老的切身体会,这种信息是任何报纸、杂志和书本上都找不到的!

不要忽视自己行业之外的专家名人,认为这些人不值得你去经营与他们的关系,因为各种行业都是互相依存的。所以,敞开你的心扉去认识各种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元老吧,并抓住一切机会向他们请教。

在准备向他们请教时,应当掌握以下一些要诀:

1.要抱着“请教”的态度

谁都不敢自诩是“专家”,但遇到别人“请教”,人往往就会从中获取自信,因为自己受到了对方的肯定。你用“请教”给了他自信,他就会考虑你的请求!但要记住,千万不要因为观点与对方不同而与其争辩,宁可听完他的所有解释再下定论。辩论对于你来说毫无意义,因为了解对方的行业才是你的目的。另外,即使辩赢了,你却可能因此失去一个很重要的人脉。

2.妥善找寻问题的切入点

你总不能开门见山直接就说:“请你自我介绍一下你的行业吧!”面对类似这样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对方有时会因为一时尴尬而草草回答敷衍了事,而你却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那么“切入点”如何找?方法是多看报纸、杂志,广泛了解社会的最新资讯。例如碰到律师,你就可问他相关赦免死刑犯的问题。如果一时找不到切入点,也可以通过聊一些轻松话题,慢慢切入。

3.态度要诚恳、认真

不要给人“只是随便问问”的感觉,一定要带着笔和本,边听边记,对方看你做笔记,不感动都难!

4.不要急于一时

太急于了解对方的行业,会让对方以为你居心不良或另有所图!先交朋友,然后一步一步挖掘到你所想要的,等彼此关系近了,这样更容易使他说出他行业的本质。

多向师长学习

何家金先生出生在一个归国的华侨世家,他家中的祖祖辈辈都是在年轻的时候留学海外,闯出一番事业,晚年落叶归根。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何家金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小立志努力读书,效仿长辈,先到海外求学,为今后的发展事业奠定基础。今日的何先生仍然记得儿时身边的姚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为人仁义、善良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始终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