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圈大全集
7688500000104

第104章 提防奴性十足的“哈巴狗”(2)

阎文应适当利用了宋仁宗妻妾之间的冲突。当时,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子有两个,一个是杨美人,一个是尚美人,两人相互争宠,但同时又联合起来对付郭皇后,生怕郭皇后得到专宠,会让仁宗冷落了她们两人,因此,杨美人、尚美人和郭皇后的矛盾逐渐加深。郭皇后又是个争强好胜之人,不甘于被另外两个美人分宠,因此经常指责她们。一次,郭皇后当着仁宗的面训斥尚美人,尚美人见仁宗在场,就有恃无恐地顶撞了几句。郭皇后怒火中烧,一巴掌打在了尚美人的脸上,尚美人不敢还手,连哭带喊地躲避到仁宗的背后,郭皇后紧追不舍,竟失手打中了仁宗的脖子,还留下了几条血印。仁宗大怒,但事已至此,郭皇后只好赔罪,仁宗拂袖而去。

阎文应看到这一幕,觉得捞权的机会到了,若能废了郭皇后,再立一位新皇后,哪有不受宠信的道理?他煽风点火,说了一番郭皇后的坏话,仁宗怒上加怒,决定废掉郭皇后。但仁宗生性谨慎怕事,胆小懦弱,他担心随意废立皇后会引起朝中大臣们的不满,就询问阎文应废后是否妥当。阎文应一听,正中下怀,对仁宗说:“陛下圣明,虑事周密,这本是陛下的家事,朝臣不应干涉,但陛下愿意交给朝臣讨论,实在是英明仁厚之举。不过,您被打之状,恐怕不好当众展示,陛下可把宰相吕夷简召进宫来。他若没有意见,其他朝官就不会阻拦了。”

仁宗觉得阎文应说得有道理,就把吕夷简召进宫来,吕夷简早由阎文应偷偷支应,一见仁宗脖子上的血痕,当即显出痛心疾首之状,而且引经据典,大谈君臣之道,赞陈仁宗之功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郭皇后所为让仁宗颜面尽失,使其威严扫地。他极力主张废掉郭皇后,并建议谁不同意,谁就是不通君臣大义,一定要将其罢官。

仁宗在阎、吕一唱一和的吹捧前,自尊大增,深感一伟大之君岂能被皇后所辱,于是决定废后。

一场阴谋的背后,没有狼烟四起,未曾大动干戈,只需几句美言就足以置人于危险之地。哈巴狗摇尾巴起劲之时,也便是咬人之时。

马屁精的恭维好听不好用

没有人不喜欢听来自别人的称赞,无论是言语的还是行为的,也不管这些奉承的话出自何人之口,即使是不共戴天的人说出来,都一样让你倍感欢心。但当你对来自别人的赞美表现出极大的高兴时,不要得意忘形、迷失方向,要注意他是否居心不良。

要清楚赞美来自何方,欣赏者属于哪类。如果欣赏你的人是领导和资深的元老,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能够得到上司的欣赏,那将是你飞黄腾达的预兆,对你日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决定作用。如果与你有过节的人称赞你,那你就该仔细琢磨他的话了,要提高警惕,切莫被你的对手当猴耍。

或者有些人以巴结的口吻极尽谄媚之能事,恨不得口水用干,夸赞得滔滔不绝。要注意了,哈巴狗出现了。

如果有一天某位同事对你非常佩服,经常当众夸奖你,声称“在我们公司里唯有你可以胜任这项工作。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你把事情做得太棒了”,或者说“你真厉害,无论什么难事交给你去做,你都能做好,而且所有人都很高兴跟你合作,如果这件事交给其他人去做,就不会有这样好的结果”。当这些恭维的话不断向你飞来,这时你就不要得意忘形,即使你确实如他所说的那样有才华,但这些话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却会对你产生反感的。这时你应该仔细想想,这位同事当众夸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他心怀歹意,故意给你戴高帽,制造你高不可攀的假象,让其他人看不顺眼,你就要对这种人加强防范。也有可能他见你前程似锦,欲攀附于你。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公开说道:“你过奖了,这件事让你去做,同样也能干得非常漂亮,我们并没有太大区别。”或者是私底下告诫他:“多谢你的夸赞,不过我不太喜欢这样,以后请不要公开赞扬我。”

面对马屁精的口舌攻势,你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被恭维的话冲昏头脑,他就不会对你构成威胁。

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年近30尚未出嫁。很多人不是好心劝她降低要求,而是一味地奉承说:“没关系,像你这样的条件还不是任你挑,街上追你的肯定一大群。”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可谓扑朔迷离,飘飘然的结果就是夫婿难求。

不要被客套恭维的话迷住了心窍,这是一种赤祼祼的欺骗。

有些人单靠一个得体的脱帽礼而无需迷药便能施展法术,迷住那些爱慕虚荣的傻瓜。他们仅靠出卖虚荣和甜言蜜语便能收获,一身轻松,并想以此博得你的好感,必要时能分得一杯羹。谄媚的人垂涎他人的财富,而不是崇尚他人高尚的品格。

对待马屁精得多长一份心眼,对他们送来的甜言蜜语,就当成一种习惯。马屁精嘴里说的十有八九是奉承的话,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逢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反复说出来的话你大可当做耳旁风,在脑袋里有一层膜,始终用来过滤这些语言恭维,给思考留一方清静的空间。

喜怒哀乐莫形于色

“哈巴狗”擅长察言观色。他们通过察言观色判断何时出手,怎样随机应变,见风使舵。所以,“哈巴狗”是人表情的晴雨表,更像你肚子里的蛔虫。

要想让他们无可乘之机,那就关闭你对外的大门,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用心去感受即可。

当然有些人觉得这样不就等同于压制情绪的表达吗?多痛苦啊!确实,不能随意地表达喜怒哀乐,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不过,若因喜怒哀乐的随意表达而招来无妄之祸,那人生不是更没意思?因此,人虽然无需做一个喜怒哀乐见不着迹象的人,又何妨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这样做的好处有:

把喜怒哀乐从情绪中抽离,你便可以理性、冷静地看待它,思考它对你的意义,并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控制,做到怒有常,喜有度。

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就是不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被别人窥破弱点,有机可乘。

尤其对于“哈巴狗”锐利的眼睛,他把你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复揣摩着,研究着。我们不能小看这帮实践型“心理学家”的能力。对他们来说,你的点头是松懈的预兆;你的愤怒是“哈巴狗”大献殷勤的良机;你的失落正是他们安慰的时机;你的开怀大笑是他们乘虚而入的最佳时刻。

目睹了“哈巴狗”的各种表现,不得不对他们有所提防。防范从脸开始,把表情先隐藏在口袋这张隐藏的脸上,三思而后笑。

那些领导身边善于察言观色的“有心人”,不但对领导平时工作和生活上的习惯、特点了如指掌,就连吃喝玩乐上的癖好、家事私情上的心思,乃至收礼受贿时心里打什么样的小算盘也一清二楚,随时都可能为了投领导所好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当然很多领导对吹拍之类也是看不惯的,但他们中的一些人经不住马拉松式的“攻势”,时间一长便麻木起来,见到这些人的迎合,“体贴入微的关怀”,从心底里把默许赞同表露在脸上,慢慢地入乡随俗了。这种畸形的人际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奴才”们的感情投资就初步成功了,离收获利润也就不远了。

学会忍耐身边的“哈巴狗”

生活中“哈巴狗”往往是领导、上司身边的红人,仗着老板的宠爱,对下属颐指气使,俨然一副领导化身的模样,下属心里气恼却又拿他没辙。既如此,何不忍他一时呢?

清朝时太监李莲英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红极一时,仗着太后的撑腰,他无恶不作,阴险毒辣,与唐朝时的李林甫相比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李鸿章高升是靠自己的军功,很是看不起这些奴才,有时对李莲英有点不敬,因此得罪了李莲英。

李莲英并非要整垮李鸿章,只是想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慈禧太后想要安静地休养,想把清漪园修缮一番,以便颐养天年,苦的是无处筹款,时常焦躁。李莲英趁机对李鸿章说:“李伯爷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解决此事,以慰太后,以宽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听到有这样接近慈禧太后的好机会,岂能轻易放过?当下满口应承,并立马献计献策,同李莲英商讨,巧立名目,责成各疆吏岁拨定款,取当中的六七成用作造园。

李莲英脸上自然是笑嘻嘻地迎合李鸿章,其实他内心很不爽,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有了主意。

他谦恭有礼地告诉李鸿章希望他进园勘查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建,做到心中有数。李鸿章看他想得周到,说得在理,当然点头赞成,怎么会料到他别有用心呢!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托辞有事不能奉陪,派了个聪明的太监领着李鸿章,园前园后,园左园右,仔仔细细转悠了一整天。

事后不久,李莲英故意在光绪皇帝肝火最旺的时候,诬陷李鸿章在清漪园游山玩水。

光绪自当朝以来,慈禧太后在背后架空他,他实际是傀儡一个,对不尊重他的皇权帝位的人非常痛恨。听说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竟敢大摇大摆地在他的御苑禁地游逛,顿时大怒,认为这是“大不敬”,明显是对皇权皇位的公然藐视和冒犯!

光绪帝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派李莲英“申饬”,将李鸿章“交部议处”。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他当然知道其中的道理,马上送了银子,才没有当众受辱。

李鸿章自然迅速悟出了吃亏的原因,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以礼相待。这就是李鸿章的退让之法——不去冒险与狗腿子争斗,而以保住自己为重。

所谓奉旨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去指着某人的鼻子,当众臭骂一顿,而被骂的人,不能辩解,当然也不能回答,还要伏在地上谢恩,因为那骂人的太监代表着皇帝、皇太后或皇后,更可恨的是那些太监总是用最不堪入耳的粗鄙的话滥骂一气,骂到最后还要跺着脚大喝一声:“混账王八蛋滚下去!”

这“申饬”虽不伤皮肉,却是极使人难堪的侮辱性惩罚。因受辱不过,一气成病,很多人会因此一病不起,甚至一怒而亡。

光绪年间,邮传部刚刚成立,委任张百熙为尚书、唐绍义为侍郎。张百熙向皇上谢恩后,就去拜访唐绍义,说了很多自谦的话,唐绍义用广东方言回答他,张百熙听不明白,于是彼此发生了误会。

第二天,唐绍义回拜张百熙,请张百熙面奏皇上,调任一些官员充实邮传部,上交了一份人员调位的名单,张百熙答应了。

等上头宣布结果,唐绍义提交的名单里没有一个人被选中,唐绍义十分气愤。于是两人关系恶化,都写了奏折揭发对方,奏折在皇帝那里还未批示。他们二人又都请了病假,不到部里办公,被御史弹劾,两人都被皇帝责怪,被太监“申饬”。

唐绍义事先送了许多银子来贿赂太监,而张百熙并不知道。结果张百熙跪着听圣旨时,太监跺着脚大骂:“混账王八蛋滚下去。”

而当唐绍义宣读圣旨时,却没有像张百熙那样被挨骂。张百熙更加气愤,回家后就生了重病,此后不久,就因为愤懑去世了。

太监这类长着“哈巴狗”嘴脸的人,心肠歹毒,因此正当他们得势时不惹为妙,忍一时风平浪静。说穿了他们是一群靠摇尾巴吃饭的狗腿子,别的本事没有,可陷害别人的本事大着呢!因此,我们应像李鸿章、唐绍义那样,先保护好自己,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