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7680500000063

第63章 拥有好习惯,才有好人生(15)

3.学会如何聪明地花钱。会花钱的人就能够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用那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有两位女士收入都一样,可是,有位总是穿着入时,而且不多花钱;而另一位,整天买衣服,却没有一件衣服入时得体,钱没少花,每月入不敷出。原因就是不会花钱。会花钱就是能够使钱的价值得到最大地实现,每一分钱都花得值。

4.如果你要借钱,一定要想办法去银行贷款。现在有些人借钱,去找朋友,为此常常就会失去朋友。有些人就会去找放高利贷的人去借钱,这样就陷入了痛苦之中。

5.有钱可以投点医药、火灾,以及紧急开销的保险。

6.教育你的子女从小就要养成对金钱的负责态度,不乱花。作家史蒂拉·威斯顿·图特教育孩子理财的方法值得学习。他从银行里取得一本特别存款单,交给9岁的女儿。每当小女儿得到每周的零用钱时,就将零用钱存进那本存折,母亲自任银行行长,然后在那个星期内,每当女儿必须使用钱时,就从账中提出,把余款结存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位小女孩不仅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处理金钱的责任感。

7.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可自责。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所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苦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原谅自己,豁达一点。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顿饭,睡一张床。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赛尼加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

他山之石,借鉴世界巨富的理财习惯

富翁们成为富翁绝非出于偶然,而在于在他们身上总会有超长之处,但事实上却是一些常人难以觉察的习惯使然。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的聚财习惯,格林斯潘有规律而系统地投资习惯……

比尔·盖茨的理财习惯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收敛钱财的速度快得让人咋舌,才1几年时间就积累了巨大财富,美国的传媒经常不由自主地把他神化。比尔·盖茨究竟用何种投资方法?他是如何打理这份巨额资产的呢?

1.组合投资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与所有美国人一样,比尔·盖茨也在进行分散风险的投资。比尔·盖茨拥有股票和债券,同时也进行房地产的投资。还有货币、商品和对公司的直接投资。据悉,比尔·盖茨把两个基金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在了政府债券上。在除股票以外的个人资产中,美国政府和各大公司的债券所占比例高达70%,而其余部分的50%直接贷给了私人公司、10%投到了其他股票上、5%则投在了商品和房地产上。

2.生活开支如同炒菜放盐

有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由于开会迟到了,在希尔顿饭店找不到停车位。他的朋友提议把车停在饭店的贵宾车位,“噢,这可要花12美元,好贵的价钱。”比尔·盖茨不同意。“车费我付。”他的朋友说。“这个主意可不好,”比尔·盖茨坚持道,“他们超值收费。”由于比尔·盖茨的固执,汽车最终没停放在贵宾车位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比尔·盖茨不愿多花几元将车停在贵宾车位呢?理由很简单,比尔·盖茨作为一位天才的商人深深地懂得花钱应像炒菜放盐一样恰到好处。谁都知道盐的妙用。盐少了,菜淡而无味;盐多了,苦涩难咽,尽管是很少的几元甚至几分也要让每一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个人只有当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他的事业才能成功,生活才能美满。

3.请“金管家”不为理财劳神费力

术有专攻,“千里马”一日能行千里,但耕地却不如“老黄牛”实际耐用。比尔·盖茨虽然是顶尖级电脑奇才,但在理财方面却是门外汉。为了不让理财事务过多地牵制自己的精力,比尔·盖茨聘请了“金管家”。1994年,比尔·盖茨在微软股票之外的财产已超过4亿美元时,聘请了年仅33岁的劳森作为他的投资经理,并向劳森保证,假如微软股价一直持续上升,劳森就可以用更多的钱来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除了5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组合外,劳森还是比尔·盖茨捐资成立的两个基金的投资管理人,比尔·盖茨对这两个基金的捐款是采用将自己名下的微软股份过户给这两个基金的方式来进行的。劳森的工作就是将这些股份以最好的价钱售出,并在合适的机会买进债券或其他投资工具来完成这一过程。有专家的打理,两个基金的年纳税额比《财富》500家的后几家公司的净收入还多。

格林斯潘的理财习惯

格林斯潘在他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时被称为“财神爷”,美国经济决策大权掌握在他的手中,但他给人的印象十分谨慎。因为他负责制定利率政策,对股市“牛”或“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了避嫌,他不再涉足股市。格林斯潘的主要资产大概只有100万美元,全部都是美国政府短期国库券和金融市场账户。当前,每年14万美元的年薪是他的主要收入。他虽因身份关系不能成为超级大富豪,但他的一些理财观念却被世人传颂。他的投资策略是:

1.假如在3年内要使用这笔钱,就不要把它投向证券市场。

2.每月用来付分期付款的钱不能超过收入的50%。

3.找一个善于理财的伴侣。

4.要有规律而系统地投资。

因为工作繁忙,格林斯潘没有时间过多地过问家庭投资,在他一生中不断进行投资,而且收获很大。1970年,格林斯潘与人合伙开了家咨询公司,由于有效经营,收入日丰。格林斯潘将每笔开支都记了流水账。有一年,他突然发现开支达到7万美元,信用卡透支了,而且投资计划还没有完成,于是,他决定调整开支,从此以后,透支记录永远消失。

格林斯潘的财富是与妻子共同创造的。格林斯潘的第一任妻子是画家琼·米歇尔,1952年,她帮助格林斯潘以10.5万美元买下了第一套住宅,这笔费用几乎耗尽了格林斯潘的全部积蓄,但后来却给他带来了近百万美元的回报。

格林斯潘节省每一项开销。他本人不太喜欢花钱,也不讲究穿着打扮,总是穿白衬衫、黑西服,戴一副老式眼镜。他喜爱音乐和网球,热爱旅游,他的花费主要用于这几方面,此外,格林斯潘善于人际交往,从年轻时开始就舍得把大笔钱财用于交友及送礼物上。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理财习惯

洛克菲勒被称为石油大王,他拥有巨额财富,但他始终保持“不浪费一分钱”的理财观念。他在日常生活中很节俭,信纸是正反两面都用,皮鞋更是精心保养,总能穿上10年以上。他的记账本从不离身,任何一笔花费都要清清楚楚地记录在上面。1980年6月5日,他的记账本是这么记录的:

“早餐,外出吃了一个汉堡包及一杯可乐,花去3美元。”

“下午去看望朋友,鲜花花去9美元。”

“给朋友寄贺卡买一张邮票,用去3美分。”

这是石油大王3美分的记账本!他从不漏记任何一笔开支。多年来,他的记账本已有厚厚的一摞,并且每张纸都被正反两面记满。正是靠了这种记账的“绝招”,令他在经营石油公司时,总是能准确无误地掌握成本与开支、销售与利润,如有任何错漏都将被记录在内。

亚洲首富李嘉诚的理财习惯

李嘉诚在亚洲富豪中位居首席,他的许多理财秘诀值得借鉴。

据说李嘉诚有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一枚一元硬币不慎丢落,硬币滚到车底,当时如果汽车开动,那么硬币便会掉到坑渠里。李嘉诚刚蹲下身欲拾取硬币。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值班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竟给他100元作为酬谢。

许多人对他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而李嘉诚的解释是:“假如我不拾起这一元硬币,那么让它滚到沟渠,这一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酬谢,值班便可将之用去。钱用了并不可惜,但绝不能让它浪费。”

这是李嘉诚的一种理财哲学,也说明了他的思维风格,这就是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行为合理与否。只要社会总净值增加了,自己的损失算得了什么呢;相反,如果社会总净值减少了,自己即使收获了一定的财富也同损失没有什么区别。

社会总净值的问题与国家的富强繁荣息息相关。有了这种博大的胸怀,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功。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宽阔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李嘉诚的境界,是富商的境界,同样也适用于富国。

李嘉诚的理财观,更是道出了一个超级富豪的境界。

1.30岁以后重理财

在20岁以前,都是靠勤劳的双手来挣钱,20~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好阶段,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存的钱已经不再重要,如何管钱显得更为重要。

2.足够的耐心

在短时间内理财是不会有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而快速致富,可以说是一点指望也没有。依着李嘉诚的秘诀,熬了漫长10年,到最后只能买回一部车,只能在梦里成为亿万富翁。

因此,理财者必须知道理财活动是“马拉松竞赛”,并非“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要想投资理财致富,你必定经过一段非常漫长的等待,才会有结果。

3.先难后易

香港首富李嘉诚很坦诚地说过,赚第二个100万要比第一个100万容易许多。

泰国富豪施利华的理财习惯

在泰国,施利华无人不知,1998年泰国《民族报》把他评为“泰国十大杰出企业家”之首。他只是一家股票公司的老板,靠投资股票净赚了几个亿。这件事在泰国商界引起了轰动,人们称他为“投资大王”。

在很多人认为他会成为股票大王时,他却放弃了股票,转而投资房地产,并把所有的积蓄和银行贷款孤注一掷。一时间,舆论哗然,他被很多人认为“犯下了投资大忌,必将破产”,被人称为“疯子”。施利华对此淡然一笑,只一心一意地经营自己认准的项目,也许是天意成全,他再次创造了奇迹,他投资的房地产生意在3年后给他带来了8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人们纷纷地向他请教投资经验,他说:“我从不畏惧有风险的挑战,商场如战场,只有时时准备着从零开始,才能保持着最佳状态。我相信奇迹,更相信自己。每个投资者都应该相信自己,人云亦云者绝不会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