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7680500000053

第53章 拥有好习惯,才有好人生(5)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带着几只乌鸦到了非洲的一个小国家。几年以后,传教士死了,乌鸦却一代一代繁衍着,并且越来越多。这些乌鸦浑身都是黑色的羽毛,终日嘎嘎地叫着,令人非常讨厌。于是,当地的人们就开始射杀它们。许多乌鸦被杀死了,照这样下去,乌鸦很快就会在这个国家绝迹。

剩下的乌鸦已经不多了,它们一看见人就逃跑,后来就干脆躲到树林里,但这也不能保证安全。为了生存,它们把自己的羽毛染成了像树枝一样的灰色,并向当地的鸟儿学习鸣叫,渐渐地,叫出来的声音也没那么难听了,而是轻轻的,像是在乞求。

令人讨厌的颜色与声音都没有了,当地人就不再射杀乌鸦,它们在那里继续繁衍了下来。

面对永恒变化的自然界,动物遵循着“适者生存”的法则,进化着,发展着。当危机来临时,乌鸦却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从而幸存下来。人类也是如此,作为融入社会的一员,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自己,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否则成功将无从谈起。如果将人看作一棵树,学习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我们评价一个人在本质上是否具有竞争力,不是看这个人在学校时的成绩好坏,也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要看这个人是否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这就像我们观察一棵大树的生长情况一样,不能只看到大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美好外表,因为无论有多么美的外表,如果大树的根已经烂掉,那么眼前的这些繁荣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而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不再前进,其危险的情况和大树烂掉根部是同样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很遗憾,这样的事发生在了海曼身上。

海曼曾经是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她成为了一名医术高明的牙医,她每周只工作三天,而每年的收入是10万美元。她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十分满意,认为就这样下去没什么不好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40岁的时候,她的手因患了关节炎而无法再做牙医的工作了。最后只能到一所中学教书,收入也由原来的每年10万美元减少到了3万美元。

可以看出,海曼的错误就在于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和谋生手段,更没有必要去尝试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看看吧,这就是停止学习的后果。

其实,终生学习就是最好的成功捷径,如果仅仅满足于已经学到的知识,从而停止了学习,再优秀的人也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不进则退,这是永恒的真理,因此,不再学习与提高的人,只能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勤于阅读,读书是你一生的事业

在早期的美国,大多数成年人都是文盲。从1776年至1900年,大多数美国人生活在农村或小城镇,对于开垦土地种植庄稼来说,强壮的身体比良好的教育更有用处,价值更大。

正如古谚语所说:“有志者,事竟成。”有几个意志坚定的先驱者,如亚伯拉罕·林肯和那些精力充沛的奴隶们,都学会了如何读书。读书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且改变了美国的历史进程。

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的一个乡村小屋里。他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一年。他的母亲会读书但从来不曾写过字,而他的父亲也仅能写他自己的名字。

可是,林肯却被书籍强烈地吸引着。他7岁时开始上学,每星期只去学校2~3天。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启蒙教育。他把燃烧过的木头当成“铅笔”,在粗糙的木板上练习写字母;夜晚,他向母亲大声朗诵《圣经》,还反复阅读《伊索寓言》,以致他能记住其中很多故事情节。

十几岁的时候,他从50里范围内的所有邻居那里寻找和借回很多书,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华盛顿的一生》和《天路历程》。林肯抓住一切机会认真阅读。当其他小伙伴在山上玩捉迷藏的时候,他却手捧书本坐在树下阅读;吃完饭后,他又很快拿起书本;在其他人休息时,他都会抓住一切时间认真读书。

林肯9岁时,他深爱的妈妈不幸去世了。他和姐姐用读母亲最喜欢的《圣经》的方式来安慰她的在天之灵。

当他的父亲再婚时,新娘子带了几样家具和三本书到她的新家:《韦氏大字典》、《鲁滨孙漂流记》和《天方夜谭》。年轻的林肯把这三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渐渐成为了一位精通写作的人,以至于他的邻居们愿意出钱请他写信和简单的遗嘱。

21岁时,林肯决定外出,最后在伊得诺依州的新萨洛蒙安顿下来,这是一个住有100多个新移民、位于西部边境的小村庄。幸运的是,新萨洛蒙有6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其中包括两位知识渊博的内科医生,他们允许林肯随时借阅他们的书籍。

此后的7年里,林肯干了两份工作,都是允许他可以长时间读书而不受打扰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商场店员,第二份工作是邮递员。他在接待顾客余下的时间里,广泛地阅读哲学、科技、宗教、文学、法律和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事实上,通过阅读,他自己授予了自己一个优等的大学毕业文凭。1837年,28岁的林肯,虽然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毕业,却已经是伊利诺伊州的职业律师。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林肯都是聪明的,但他绝非天才。他不是一个有照相机般记忆力的快读手。与其说他聪明不如说他方法得当。他经常将书中的章节逐字逐句地摘录下来,以便自己能准确地记住并更好地理解。

林肯用勤奋读书弥补了自身才智的不足。他很早就懂得,阅读是人不断进步的最好工具。通过读书的惊人力量,他把自己从一个贫穷、未受正规教育的社会底层人士,塑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哈利·杜鲁门是美国历史上一名伟大的总统。他没有上过大学,经历过多次生意失败,先是经营农场,后来经营一间布店,当他最终担任政府职务时,已年过五旬。

多年的阅读使杜鲁门的知识非常渊博,并拥有坚如磐石般的价值观。他一卷一卷地读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所有查理斯·狄更斯和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此外,他还读过威廉·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和十四行诗等。

杜鲁门的广泛阅读和由此得到的丰富知识,使他能带领美国顺利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期,并使美国很快进入战后的繁荣阶段。他懂得读书是成为一流领导人的基础。读书还使杜鲁门在面对各种有争议的、棘手的问题时,能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他的信条是:“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一名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必须是读书人。”

读书能把那些出身卑微的人转变成世界级的领导人。历史上充满了这类的故事。林肯和杜鲁门的故事之所以特别令人感动,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现在,我们很多人无需像他们那样,为了读书而付出非凡的努力。我们只需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良好条件,而不要对它视而不见就行了。

一般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来自于家庭中的培养,在家庭中,培养求知的习惯,形成读书的志趣,这些习惯和志趣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有一家人,其父母子女,相约于每晚留出一部分的时间,为读书或别的自修之用。晚饭之后,他们共同休息或交谈,在一个小时之内,或谈笑戏谑或游戏,尽情欢娱。一个小时之后,到读书的时候了,此时他们各就各位,静默到连细针坠地都能听得见,或读书,或写文章,或是别的自修,假使有一人觉得不适意,不高兴,没兴趣读书,他至少也应沉默不语,不去打扰其他人。

在他们中间,是有着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意志——读书。凡是分散注意力,打断心思使他们心不在焉的一切,都已被防止、避免。就事实而论,一个小时的聚精会神,毫无干扰地读书,其效率确实要大于常被打断,一心二用的两三个小时的读书。

读书应提倡人们读那些健康有益的书。各人根据自己的爱好、职业或口味选读一些书是很自然的,但重点应该选择那些有利于修身养性,有利于掌握某项专业知识,有利于生活和事业方面的书去读,那才算是高品位的读者。当然,有关恬适淡泊、花鸟鱼虫之类的消遣性书籍,如有兴趣也不妨一读。不过,对诸如色情凶杀、坑人奇招、迷信荒诞一类的书还是不要读。别忘了,读书,读成学士、博士的大有人在;读出发明创造,自学成才的也比比皆是;而读书读成愚顽痴呆,流氓无赖的也时有所闻。可见,读什么样的书,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香港首富李嘉诚,没有高学历,也没受过正规教育,从小由于生活所迫,他很早就开始了自我谋生之路,那么他的成功与知识就没有关系吗?让我们听听李嘉诚自己是如何说的。

有一次,当记者问到他如何掌控和管理那么巨大的集团,又怎样推动这个王国长久前进时,他的回答是:依靠知识。言语响亮,掷地有声。

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年轻人:知识决定命运。

李嘉诚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至今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书。当记者追问他前一天晚上看的是什么书时,他说,我昨天晚上看的是关于资讯科技前景研究的书,我相信这个行业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两三年里,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电话中显示出来。我比较喜欢科技、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籍,最近对网络资讯也比较感兴趣。

那么,日理万机的他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呢?李嘉诚坦言: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了,打一个半小时的高尔夫球,白天工作、开会,晚上睡觉前是铁定的看书时间。

许多人都在抱怨没有读书的时间。然而如果你能把你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科学化些,必然可以得到不少的空闲时间。“秩序”、“系统”最能节省时间,所以我们做事,必须力求秩序化、系统化,以便留出一点时间,用之于“自我改进”与延长生命——读书。

大多数人都肯在自己心爱的事上,留出相当的时间来。假使你真是有求知之饥渴,读书之热望,你总会找出时间来的。人只患无志耳,何患无时?

也许你会说,我也读了很多的书,但为什么没有你所说的哪种效果呢?这就是阅读方法和能力的问题了。要阅读,你就必须学会有效地阅读,掌握一些好的方法,然后在阅读中再不断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1.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步入社会的人,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要花费在工作与生活中,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的有价值的利用。

所以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工作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加强。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影响工作与生活。长期坚持下去,工作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

不少人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味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影响工作和生活,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2.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其实,阅读方法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将阅读作为自己终生习惯的信心。学习是一生的事情,那么阅读作为学习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它将陪伴你渡过学习的一生,也将带给你快乐的一生。

坚持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允许虚度每一天,不放过每一天的庸碌,不原谅每一天的懒散。没有不切实际的狂想,只是在有可能眺望到的地方奔跑和追赶,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一个人,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试想,还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他最终的成功。

每天能多学一点点、多了解一点点就是自己的点点成长!多想、多做、多学,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意味着不断改变自己、改变思想、改变命运、改变人生。每天的多一点就是新的一步,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