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7680500000033

第33章 打造平和的心态,告别烦恼与忧虑(16)

发怒会使人远离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为愤怒就使问题和矛盾获得解决的;相反,常常因为愤怒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愤怒时,极而言之,极而行之,没了后退之路,没了回旋余地。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过后,悔之晚矣。《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责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抑,率兵亲征,又被东吴火烧连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190装甲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因三次进攻均未成功,便恼羞成怒,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结果中计惨败。诸如此例,举不胜举。

怒气,就像炸弹一样,是具有爆炸力的。和谐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让人有一种宁静感与温馨感,可是如果你向镜子投一块石头,那种哗啦声是极其刺耳的,有时候简直让人难以容忍。

有这么一家人,坐得好好的正在吃饭,拉着家常。不经意中谈起人有良心没良心来。那女主人突然对着她丈夫说出了一句:“我看你爹就没有良心。”

她丈夫一时觉着失了面子,又无言答对,便“哗啦”一声地把饭桌掀翻了。夫妻二人动起手来,孩子们叫哭声跟着四起,妻子见打不过丈夫,就开始砸锅摔碗,嘴里还不干净的骂着说:“谁也甭想吃饭啦!我叫你们过!”一边喊,一边摔,大人孩子浑身尽粥汤。可是过不了半晌,她一看到自己置买的那锅碗瓢勺都被砸个稀烂,就又掩面号啕大哭起来。好热闹的一场闹剧。

固然,愤怒的时候摔碎可以摔碎的东西,打破可以打破的物品是一种宣泄方式,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摔碎的不仅是你的财物,更是你的生活?一块石头砸在镜子上,我们顶多“刺耳”一下,但一块石头砸在生活上,他就会留下“刺耳”的永久的回音。你的生活会被搞得一团糟。

然而,发泄了之后你就会痛快了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你在很大程度上在欺骗自己。愤怒的人在他们平静之后往往会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

惯于发怒的人,大多是理智渐渐迷失,灵魂为情感所操纵,打乱了自己的分析、判断的能力,使精神陷于混乱状态。那些发大脾气、气急败坏的人,他的眉毛竖起来,脸色青紫,浑身打战,就好似着了魔一般,说话语无伦次,是非颠倒,惹得人发笑,可是如果把他的形象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事后让他自己看看,他会大吃一惊,羞愧的无地自容。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富有启发。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是一种远离文明的表现。易怒之人,应像林则徐那样,潜心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明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触物即烧。

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要“制怒”,首先要努力陶冶自己的性情,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理智地将“愤怒”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运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以平和的心态来摆事实、讲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出自内心地佩服。那时,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全新境界。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自己产生愤怒,从而把坏脾气变成好脾气呢?下面是心理学家提供的几个方法。

第一,意识控制法。这种方法是以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意志修养使消极的愤怒不发生或减轻愤怒程度。人在愤怒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或过当的事,所以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制怒是有很大作用的。具体说来,应该具有以下几点意识:首先要明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凡事多想想他人,多想到后果;其次要宽容,只有宽以待人才能真正教育帮助他人,才能赢得友谊,在面对不公平情形时,也才能不生气、不发火;再者要自制,要对自己真正负责,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感情冲动,意气用事,成为情绪的俘虏。此外,还可以用语言或文字协助做媒介。例如,有的人在自己的床头上方或办公桌旁贴上写着“息怒”字样的条幅,当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看到“息怒”二字,便会慢慢冷静下来。有的写些格言、警句或贴张幽默画,也能起到一定的制怒效果。

第二,释放法。我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或分歧,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就很容易使人愤怒。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坦诚、冷静地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说出来,和他人互相讨论,互相商量,就不会有怒火中烧的感觉了。或者把自己的愤怒之事讲给自己的亲人或信得过的朋友听,以便得到感情上的安慰,再大的怒火也会被清凉的感情之水浇灭的。

第三,转移刺激法。这是一种积极接受另一种良性刺激而达到避免不良刺激的制怒方法。例如,当感觉要发火时,有意识地听听音乐,翻翻报纸,逗逗孩子,或者登高望远,吟诗作赋,这样往往怒气就会烟消云散,使你变得心平气和,精神愉快。但是,如果受到的尽是不良刺激,比如,生气时吸烟或喝酒,想借以平息怒火,结果却是火上浇油,反而会导致愤怒的爆发。所以,在选择转移的新刺激时,我们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走入误区。

第四,躲避刺激法。这是指人们在面对容易引起愤怒的刺激时,如果察觉无力消除,则尽量避开,“眼不见,心不烦”。比如,两夫妻吵架,妻子如果暴跳如雷,怒火冲天,丈夫还是赶紧走出家门的好,到外面散散心,平息一下心中的不满和怨恨,然后再回来和妻子细细地解释。这比夫妻双方都大动肝火,横眉怒目,互不相让,以至于动手动脚的,结果要好得多。

适度宣泄,给情绪找一个出口

有幅漫画,一位总经理模样的人正在训斥一名职员,职员无奈,便转而训斥他的下属,下属挺火,回家后居然莫名其妙地把气撒在妻子身上,妻子气极,便把受到的委屈一股脑儿发泄在儿子身上,打了儿子一个耳光,儿子恼怒之际,居然飞起一脚踢向小狗,小狗疼得乱窜,发疯似的冲出门乱咬,结果正好咬着从这儿路过的总经理!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职员训斥下属,下属训斥妻子,妻子打儿子,儿子踢小狗,便是本文所谓的“宣泄”。

怒气是千万不能长期地积压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适度宣泄能够减轻或消除心理或精神上的疲劳,把怒气发泄出来比让它积郁在心里要好得多,这样做能够使你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但愿你能够把握好宣泄的分寸,学会保持心理平衡的技巧。

适度的情绪发泄也就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能够净化周围的空气,倾吐胸中的抑郁和苦衷,能缓解紧张情绪。发泄的方法很多,可以找知己谈心或找心理医生咨询或通过写文章、写信来表达情感。如不能奏效,干脆痛哭一场,哭是宣泄情绪的一个好方法。孩子遇到了伤心事,常常一哭了事。成年人,特别是男子,多以“男儿有泪不轻弹”自居,强忍悲痛而不流出眼泪。

据有关资料表明,这种悲而不哭的情绪同男子患冠心病、胃溃疡、癌症比女子的高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悲伤与恐惧等消极情绪会使体内肽和激素含量过高而危害健康,而眼泪能帮助排泄一部分与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

如何“宣泄”,可谓是一门学问。这里介绍一些适度“宣泄”的方法,你不妨一试:在生某人某事气之后,可利用你手中的笔,把这件事的发展经过全部记下来,尽情地一“书”而就,或者写一封言辞尖锐的书信,将对方痛骂一通。然而你必须要记住,这种“信”尽管可以随意书写,但是不可以寄发出去。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就经常用此种方法来宣泄其心中的怒气,他在外边受了别人的气,回到家里之后就写出一封痛骂对方的书信。家人在第二天要为他寄发这封“信”时,他却不让寄出去,其原因是:“写信时,我已经出了气,又何必把它寄出去,从而惹是生非呢!”

同时还不妨痛哭一场。心理学家已经指出:痛哭也是一种自我心理的救护措施,能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和分流,痛哭之后心情自然就会比原来畅快许多。

发挥“道具”的作用。这里所说的“道具”,所指的是能够被用来排泄心中怒气之物。日本有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很会让职员尽情地“发泄”,他定做了一个与他身材同样大小的橡胶塑像,让对自己有意见的职员可以对这个形态逼真的塑像尽情拳打脚踢,等“宣泄”够了,职员也消了气,恢复了心理平衡。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此种方法,然而要切记的是不可随意而发,要掌握好时间、场合和对象,否则将成为不正当的方法。

因此,每个人最好去认识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寻找出一个适当的宣泄方式,关键在于找准渠道。另外,体育锻炼能增加人对外界的适应力与抵抗力,在运动的过程中,心理会逐步地得到调节,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就疏导了自己内心中的不愉快。

过平静、舒适的生活是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向往生活中充满欢笑。然而事实上,人世间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皆遂人愿,失败、挫折、矛盾、不幸,从不放过任何人,并对人们的精神状态造成各种影响,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人烦恼、怨恨、悲伤或愤怒的事情,如果把苦闷强压在心里,不加以宣泄和释放的话,就非常容易加重自身的精神心理负担,破坏人体的正常循环与平衡,引起机体一系列功能方面的障碍,从而致使各种疾病的发生,危害身心健康。

古人曰:“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这是完全符合科学的说法。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时期思想苦闷、情绪恶劣的人,由于免疫力、抗病力降低,极其容易罹患消化性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和神经衰弱等重要的身心性疾病,恶劣情绪还被称为是癌症的“催化剂”。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莫斯就不良情绪对健康的损害作过专门研究,他用“点”为单位评估对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偶死亡,压力最大,为100点;其次是离婚,为73点;家人死亡为63点;与别人闹摩擦、争吵引起的情绪不良为23点。如果同时受到几种压力,则心理上感受的总压力就更大,为几种压力之总和。假若一年中遭到300点以上,人的健康就将自然会受到一系列严重的损害。如果能及时通过情绪的充分表露出来,宣泄内心的不悦,就能排除体内毒素,从而减轻精神方面的严重压力。

的确,人生总不大可能永远是鸟语花香。在琐碎的生活中,人们的确可能遇到委屈、苦恼与憋闷的事,每当此时,当事人也的确需要“释放释放”他的怒气。因此,“宣泄”并不奇怪,乃是宣泄者企图谋取心理平衡的一种客观需要。

用另一种话说,既然心中的怒火是火山,也应该让之喷发出来,需要做的就是应该为它选一个最佳的喷发方式。

究竟选择何种宣泄方式,常常是因人而异。

比如,理智者会因其冷静而从容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鲁莽者会因其冲动而“莫名其妙”地误伤他人,正如上文提到的漫画;而愚蠢者则会“莫名其妙”地走向极端,甚至采用最不可取的自残形式,这就是一句老话说的:生气时踢石头,疼的是脚趾头。

不信请再细品本文开头的漫画,“妻子”何辜?“儿子”何辜?“小狗”何辜?他们平白无故地挨骂挨打挨踢,不就是因为宣泄者的方式不对头吗?由此可以看出,莫名其妙地乱发泄,往往会令他人感到不近情理,对于如此的发泄,也只能被视为一种糊涂,一种可怜巴巴的“孩子气”。

不是吗?既然把污水泼在别人身上意味着伤害无辜,既然自残式的“踢石头”只会白白地伤害自己,那么,当我们有苦恼有烦闷需要宣泄时,就理应“选择”一个理智而道德的方式。

让清凉的风把苦恼赶跑,让活跃的河水把苦闷冲走,让优美的琴声给你诗意,让书中的乐趣送你安宁,遇事做到适当而又理智的宣泄难道不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与智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