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7680500000026

第26章 打造平和的心态,告别烦恼与忧虑(9)

在一次世界杯预选赛中科之战中,科威特球员将口水吐在了球员李玮峰的脸上,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佩戴着队长袖标的李玮峰却没有采取任何过激的行为,而吐人者则是受到了红牌的判罚,辱人者自取其辱。

暂且不说比赛的结果,就单单从这一点上,就足以看出经过多年职业比赛的历练的沉着。如果当时在场上稍微有那么一点不冷静做出反击,图一时痛快,逞匹夫之勇,到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司马迁曾在《报任少卿书》一书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泣血般的文字:“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如今在生活中的人们大多数都觉得活得非常累,不堪一切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是这样的,社会在不断前进,同时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对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精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欲望不能够得以实现;或者一旦所想的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虚无缥缈的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人心理上的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进行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方面的失败,也是心理上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如果要想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的毛病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然而要想做起来却十分的困难。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世界的多姿多彩实在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么能够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一个极好的明证。其关键是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从来功名输勋烈,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心里面没有过多的私欲的话,又怎么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要能够认清楚自己所要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东晋陶渊明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人不可能总处在非生即死的严重关头,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出“爱有甚于生,恶有甚于死”的抉择,更多的是流水岁月,平常交往,琐琐细细地生活,更需要坦荡洒脱和宠辱不惊的做人准则。即使平常的日子根本就没有冲突与矛盾,思想与心境也不会是一潭止水,同样有对待宠辱的态度问题。有一位年轻人,是初中的数学教师,因为他的课讲得非常好,因此,在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当中的威信非常的高,与他年龄相仿的教师,有好几位陆续提升为教导主任和校长,然而他却依然如故。有人问他有没有感到不公,他却平静地说:“我也并没有为此而感到不公平,教书是自己的所长,当官是他们所长,对于当官受人尊重,教好书同样受人尊重,所以,我不能弃长就短,当不好官,反而还会让别人瞧不起。”听了他所说的这些话,那人很是感动。的确,做人就是要具备一颗平常心,做好每天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学会享受生活,享受做好一件事所带来无限的快乐,这样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承担即将到来的挫折与痛苦。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宠辱不惊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上,总有一份宽松闲适的心态和表现,这是文化陶冶和道德修养的体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此句话可谓说得入木三分。当然,对于如此的人根本就不是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游手好闲,与世浮沉,而是进入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这是心怀恬淡,没有什么非分之想,不仅有所作为,也有所不为,不仅要保持独立的操守,又有和光同尘,知足不辱的人生状态。

要想使一个人做到宠辱不惊,就必须要做好能经受宠辱的准备。挫折、失败、成功、顺利,是人生历程,伴随的是外界的评说,是他人关于宠与辱的舆论。宠辱不惊是感觉和心态,不是来自外界,是自身的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承受能力,是自信和成熟。其实人生真正的收获和进步,常常是在遭受到委屈的时候所能够得到的,这时候才能弃旧图新,自励自强。有意识委屈自己的过程,正好是超越自己的过程,是自我蜕变与升华的过程。还有谁会说这不是一种使人生轻松的需要呢?

平淡谦和,学会随遇而安

俗话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根本就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而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存在于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而使得情绪轻松的办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随遇而安”。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何缘故成了如此?水土不服是也。想一想,人如果像此橘,那么问题也就会变大。在当今这个社会,千变万化。每个人一生当中所处的环境不会一成不变,我们怎样去面对他们呢?有大多数的人们都认为,坚持自己的信念,随遇而安吧。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寺院,里面住着一老一小两位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了一些花种,让他种在自己的院子里,小和尚拿着花种正往院子里走去,突然被门槛绊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种洒了满地。这时方丈在屋中说道“随遇”。小和尚看到花种洒了,连忙要去扫。等他把扫帚拿来正要扫的时候,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把散在地上的花种吹得满院都是,方丈这个时候又说了一句“随缘”。

小和尚一看这下可怎么办呢?师傅交代的事情,因为自己不小心给耽搁了,连忙努力地去扫院子里的花种,这时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小和尚连忙跑回了屋内,哭着说,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把花种全洒了,然而老方丈微笑着说道“随安”。冬去春来,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发现院子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他蹦蹦跳跳地告诉师傅,老方丈这时说道“随喜”。

实际上对于随遇,随缘,随安,随喜这四个“随”,可以说就是人生当中的缩影,在遇到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况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具有心态就是“随遇而安”。

环境往往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样面对拂逆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由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

当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可改变且不如意的时候,只有安详顺受,并且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前进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宁静最好的办法。

音乐之王舒伯特曾经说过:“只有那些能安详忍受命运之否泰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当我们处于不可改变的不如意境遇的时候,只有勇敢地面对,并且从容地从不如意之中去发掘开辟出新的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宁静的最佳办法。

苏东坡曾经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说,心情愉快只需要看到松柏与明月也就行了。何处无明月,何处无松柏?只是很少人有他那般的闲情与心境罢了。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随遇而安,及时挖掘出身边的趣闻乐事,甚至于去找寻苍穹中的闪耀星星,这样,就是环境没有任何改变,你的心境从此也会大不一样了。

生活就像是在大海上航行一样,很有可能在某个情况下就会遭遇到风暴,不知哪里会涌出代表另一股力量的洋流。如果我们能够接受眼前的现实,在某些情况下顺着风向和洋流,可能绕一些道,却也达到了目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人是放松的,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心。“以柔克刚”,在很早以前这种精神就为人们所推崇。如果一味抗拒,认为最直的路就是最好的路线,勇气、刚毅、坚强就是人性高贵的证明,那么在掀着浪打着漩的大海上面,我们或许牺牲了自己——失败,或许到达目的地之后已经被累得精疲力竭——代价太大。

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情况下都为名所驱,为利所役,为情所困,活得非常苦非常累,那么也就更难保持住平淡谦和的心境了!因此,树立起达观思想、乐观生活的随遇而安观念非常的必要。随遇而安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随波逐流,它包含了更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意义。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切入点,更确切一点来说,随遇而安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气魄,是以不变应万变之人生中的大智慧,是顺应天地之人合境界的大谋略。

三大教派可谓在我国源远流长,对国人的影响更是无与伦比。佛家讲究因果报应,儒家主张中庸处世,道家则强调清静无为,这三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如果细细品味,就会感觉到三家的教义中无不隐含着随遇而安的观点。

有其因必有其果,有其果必有因,冥冥之中,轮回之间,众生无我,苦乐随缘,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既定的数目,那么随遇而安难道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吗?

程颐对中庸处世的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儒家的处世有出世、入世之分,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于个人价值则是捆绑于社会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中,中庸之道与随遇而安观念不谋而合。

对于道家处世,始终坚持修身养性,与世无争,致力于玄学的研究,自然就摆脱了世俗之羁绊,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

因此,别让利欲蒙蔽我们的美好心灵,也别让声色迷惑我们的明眸,别让烦恼影响我们的情绪,当我们处在患得患失的时候,那么就想一想卢梭的那句名言吧:人来到这个世上是自由的,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也许,在这转念间,我们的生活自然就会因此而步入一片坦途,顿然能够悟出随遇而安的妙处!

达观洒脱,拥有豁达心胸

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只要自己的季节没有严冬,即使风凄霜冷,即使大雪纷飞。艰难险阻是人生对你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你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这种洒脱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洒脱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是一种目光的超前。有洒脱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有洒脱才不觉得人生活得太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大胆中蕴涵了鲁莽,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了狡猾,在固执中折映出坚强,羞怯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温柔,暴躁会表现一种力量与激情,但无论如何,豁达,对于任何人,都会赋予他们一种完美的色彩。

1.豁达=承认事实

有一个人,他的性情并不很开朗奔放,但他对待事情几乎从不见有焦躁紧张的时候。这并不是他好运亨通。细细观察体会,会发现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反应方式。比如,他被小偷扒走了钱包,发现后叹息一声,转身便会问起刚才丢失的身份证、工作证、月票的补办手续。一次,他去参加电视台的知识大赛,闯过预赛、初赛,进入复赛,正洋洋得意,不料,却收到了复赛被淘汰的通知书。他发了几句牢骚。中午,却又兴致勃勃拜师学起桥牌来。这些,反映出他的一种很本能很根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承认事实。事实一旦来临,不管它多么有悖于心愿,但这毕竟是事实。大部分人的心理会在此时产生波动抗拒,但豁达者,他的兴奋点会迅速地绕过这种无益的心理冲突区域,马上转到下边该做什么的思路上去。事后,人们也的确会发现,发生的不可再改变,不如做些弥补的事情后立刻转向,而不让这些事在情绪的波纹中扩大它的阴影。这堪称一种最大的心理力量。

2.豁达=趋乐避害

豁达的人,每每是乐观的人。而所谓乐观,按照某位哲人的说法,就是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相比,仅仅是因为后者选择了悲观。

豁达的人在遇到困境时,除了会本能地承认事实,摆脱自我纠缠之外,他还有一种趋乐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乐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情绪与心境的明亮与稳定。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的人。”每个人的满足与不满足,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差异,幸福与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却会相当巨大。

3.豁达=自嘲自解

观察分析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你往往会发现,他的思维习惯中有一种自嘲的倾向。这种倾向,有时会显于外表,表现为以幽默的方式摆脱困境。自嘲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许多无法避免的缺陷,这是一种必然。不够豁达的人,往往拒绝承认这种必然。为了满足这种心理,他们总是紧张地抵御着任何会使这些缺陷暴露出来的外来冲击。久之,心理便成为脆弱的了。一个拥有自嘲能力的人,却可以免于此患。他能主动察觉自己的弱点,他没有必要去尽力掩饰。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尴尬的局面之所以形成,只是因为它使你感到尴尬。要摆脱尴尬,走出困境,正面的回避需要极大的努力,但自嘲却为豁达者提供了一条逃遁出去的轻而易举的途径——那些包围我的,本来就不是我的敌人。于是,尴尬或困境,就在概念上被取消了。

4.豁达=游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