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7680300000110

第110章 四字鉴略(11)

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在北平。建文帝在位时,与大臣齐泰等商议削藩,先后逮捕了周、齐、代、岷四家藩王,又把齐、代、岷王废为庶民。湘王被迫自尽。燕王朱棣不愿束手待毙,便以清除朝内奸邪、解救各藩王为名,以“靖难”的名义,出兵征讨建文。历经三年的战争,终于占据京师南京。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朱棣占据南京后,把北平改为北京,在北京建造宫殿和太庙等建筑,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第二年,正式迁都北京,南京则作为留都。

仁宗昭皇监国被谗

暨登大位克任贤良

【解析】

洪武二十八年,燕王立朱高炽为世子,成祖“靖难”南征,他留守北平。成祖登基,他又被立为皇太子。成祖多次北伐鞑靼,令他在京师监国。他的兄弟朱高煦、朱高燧都想谋篡太子位,与宦官勾结,向成祖进谗陷害,高炽险遭废除。朱高炽即位之后,任用贤良,如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正直有为的官员,都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明朝的内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其职权和地位可与宰相相当。

宣庙英武历年十祀

三杨秉政海内称治

【解析】

明宣宗即位后,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为内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政事。由于他们都姓杨,因此被人称为“三杨”。在此期间国内政治稳定、法令严明、社会安定。明朝建国至此已有六十年,元末战乱的毁坏才逐步消除,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裕,百业兴盛。

英宗正统轻举丧师

景泰继立中国有主

【解析】

明英宗朱祁镇从就由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服侍。英宗九岁做了皇帝,不久便提拔王振担任司礼秉笔太监。王振自恃是皇帝的近臣,作威作福,权势非常大。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落的领袖也先率兵抢夺扰乱大同等地,王振劝说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前线兵败,英宗后退,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军队追上,英宗被掳,王振死在乱军之中。英宗被掳后,满朝震动。皇太后下诏让英宗的兄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坐镇京师,把于谦任命为兵部尚书。没多久,由于谦等人提议,朱祁钰即帝位,改年号为景泰。

于谦殚忠北驾克还

【解析】

于谦拥立景帝即位后,担任兵部尚书,立刻组建军队防守北京。有人认为瓦剌军队太强大,建议迁都南方,被于谦拒绝。景泰帝即位两个月后,瓦剌首领也先把英宗劫持到卢沟桥,让明朝政府用金帛万万两(匹)来将英宗赎回。有的大臣想和也先讲和。于谦力主抗击,相继击退进犯北京德胜门和彰义门的瓦剌军队。也先讨不着便宜,而各地勤王兵马很快将要赶到北京,也先只能携带英宗经良乡县朝西退走。随后,也先派使者来前议和。英宗被掳整整一年,到此才得以放回。

潜处南内七年复辟

徐石冒功李岳襄治

【解析】

明英宗被放回北京后,景泰帝把他安排在城南的一所住宅中当太上皇,该住所称为南宫。英宗对于丧失皇位非常不甘心,然而他已没有权势,无能为力,在南宫中冷冷清清度过了六七年。景泰七年,明代宗病危,去南郊祭天祈福,夜宿斋宫。负责祭祀事务的武清侯石亨看到景泰帝病危,难以恢复,便和宦官曹吉祥、都御史徐有贞等商议,趁机拥立英宗复位。他们连夜调派人马,到南宫迎英宗,自东华门进入皇宫。第二天早朝,拥英宗升殿,宣布英宗复帝位。并当场把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逮捕,遂即处死。英宗复辟,认为是天意,于是便把年号改为天顺。石亨等人拥立有功,理应升官晋爵,但是他们权势过大,遭英宗妒忌,相继被贬官、放逐或处死。英宗复位后,任用李贤、岳正等一批正直有才干的官员外筹边计、内抚民众,国家暂时平安无事。

宪宗成化任阉媚佛

林俊直谏王恕忠斥

【解析】

明宪宗即位后,又恢复了景泰帝的年号,为于谦平冤昭雪。然而他宠信宦官汪直,设办西厂特务机构,任汪直为提督,专门缉访监察官员对政府不满的言论活动,先后诬陷罢免公卿大臣数十人。汪直一时权倾天下,人人畏惧。同时,宪宗又特别迷信佛法,动用巨额国库财力修建佛寺。刑部官员林俊上书劝谏,要求把招摇撞骗的妖僧斩首,把不法太监梁芳治罪。宪宗看到他的奏章后震怒。并把林俊捕入狱。后经多人营救,林俊才被放出来,贬谪到外地。兵部尚书王恕曾向宪宗上几十道奏章,指斥权贵佞幸。宪宗非常生气,几次把他贬官。不过王恕耿直清廉的品德却受到人们的赞颂。

孝宗弘治黜奸进贤

谢迁刘健大夏戴珊

【解析】

1487年明孝宗即位后,即整顿朝政,首先把不学无术、结党营私的内阁大学士万安罢官,任用正直清廉的王恕、刘健等为大学士,入阁参赞政务,任刘大夏、戴珊为都御史,把因为直言劝谏而被免职的官员一律恢复原职,把不法太监梁芳和方士李孜省逮捕入狱。后来,孝宗又提拔李东阳、谢迁进入内阁为大学士,参与辅政。

武宗正德宦瑾专横

宁藩肆逆守仁克定

【解析】

明武宗宠信宦官刘瑾、谷大用等人,荒淫游乐,朝政混乱。宦官们也恃宠作威,尤其是刘瑾更是权势无比。他主管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更增置内厂,杀了很多人,罪行滔天;又扩大皇庄范围,抢夺百姓土地,搞得民不聊生。之后刘瑾因为谋反罪被处死。分封在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见到武宗失败,民声沸腾,便想乘机发动叛乱,篡取皇位。结果败在江西巡抚王守仁手下,宸濠被活捉处死。所以有人把王守仁称为明朝中兴第一功臣。

世宗肃皇龙飞藩邸

定礼崇圣作箴主敬

晚戮谏臣惑于邪佞

【解析】

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即明世宗,被迎立为帝时才十五岁。他即位之后,着力革除武宗时期的弊政,处死了作恶多端的官员江彬、钱宁,黜免宦官谷大用、丘聚、张永等人,驱散锦衣卫及厂、寺的旗校、军士、匠役,归还了部分被官僚强抢的民田。他大力倡导儒学,把孔子称为:“至圣先师”,对祭祀孔子的礼乐规格进行了新的制定。然而到了晚年,明世宗迷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把朝政托付给了奸臣严嵩父子,政治日渐衰败。有名的直臣杨继盛(谥忠愍)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过,结果却被严嵩矫旨处死。

穆宗隆庆在位未永

神宗万历四十八纪

始任居正海瑞清直

末年深拱政事有失

【解析】

明穆宗隆庆帝做了六年的皇帝后病死,他的儿子朱诩钧继位。即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所有政事都由内阁首辅张居正处理。张居正首先清丈全国土地,清查了大地主隐瞒的庄田施行“一条鞭法”,就是把各项税役合并为一,按亩征收。这一改革措施使纳税的土地从四百万顷增加到七百万顷,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张居正又整改吏治,精简政府冗员,增强边防,起用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张居正过世后,神宗恢复了被革职的清官海瑞的官职。海瑞在平反冤案、严惩贪污上有不少政绩。然而神宗是个奸贤杂用的皇帝,朝政日益衰落。晚年时,他居然深居宫内,二十多年都不接见一个大臣。

光宗泰昌号称仁贤

在位一月龙驭上仙

【解析】

明光宗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被立为太子,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过世,他才即位。他遵从神宗遗命,出钱百万,犒劳边防将士,又免除直隶受灾地区百姓钱粮,任用了一批新人入内阁执政,很想干一番事业。然而他在位仅一个月就患病。服用了李可灼进的红丸后中毒身亡。有人觉得是神宗的郑贵妃和光宗有矛盾,所以故意让人把光宗毒死。

熹宗天启魏宦擅权

诛戮忠良邦国用殓

【解析】

魏忠贤是明熹宗宠信的一个宦官。他善于玩弄权术,他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结,骗取熹宗信任,当上司礼秉笔太监。后来又兼管东厂,以致干预朝政,在政府各部门都有他的私党,并自称为九千岁,命全国各地为他盖生祠,顶礼膜拜。对于反对他的大臣和东林党人,他严加压制。著名的将帅熊廷弼、正直的御史杨涟、左光斗等,都被魏忠贤杀害。明朝政权日趋落败,已到了趋于崩溃的边缘。

庄烈崇祯克诛逆阉

流寇肆虐臣工匪比

遂致沉没悲哉陨涕

【解析】

崇祯皇帝即位后,见到国势日益衰落、社会动乱、农民暴动、朝政紊乱,便想重振朝纲。他首先拿魏忠贤开刀,逼他自尽,又处死同魏忠贤狼狈为奸的客氏,铲除他的党羽,抚慰天启年间被迫害的诸臣。同时,他又任命非常有才干的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巩固边防,抗击崛起于关外的女真族。又调派军队,镇压农民起义。然而为了应付巨额的军费开支,只好增加赋税,更苛酷地压榨百姓,致使矛盾更加激化,农民争相起义。崇祯元年,陕西安塞人高迎祥起义,号称闯王,结集各路农民起义军多达三十六营。因为其流动性很大,所以被明朝统治阶级称之为“流寇”。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战死,由李自成担任首领,继称闯王。李自成提出了“均免田赋”的口号,深得农民欢迎,起义军迅速扩大到百万之众。公元1644年春天,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皇帝逃往皇宫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上,自缢而亡,明朝遂告灭亡。明朝从朱元璋称帝,到崇祯自缢。共传承了十六个皇帝,历经二百七十七年。

弘光南渡僭位金陵

去贤用佞一载出奔

【解析】

明朝灭亡后,福王朱由崧逃往淮安,被马士英等迎到南京,拥立为帝,年号弘光。马士英掌握了大权,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排抵史可法等良将忠臣,结果人心离散。一年后清兵攻破南京,弘光帝逃向芜湖,后又被掳,押往北京处死。

大清奋起薄海一统

【解析】

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女真,为金国的后裔。公元1616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立了后金政权,称金国汗,年号天命。之后逐渐扩张,攻破了明朝的沈阳、辽阳等地,便把都城迁到辽阳。皇太极即位后,改年号为天聪。他积极吸取汉族文化,翻译汉文典籍,仿照明朝官制设置六部。天聪十年(1636年)宣布改国号为清,称皇帝,改元崇德。又增编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增强兵力,进一步对明朝用兵,打算统一中国。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过世,他六岁的儿子福临继位,由福临的叔父多尔衮辅政。第二年(1644年)正式改元为顺治。就在这年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便傲慢起来,他的部属争权夺利,相互间都不和。此时,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把清兵引入山海关。李自成被清兵打败,放弃北京南退。第二年,于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当地民团杀死。清兵占据北京后,长驱直入。历经数年征伐,最终统一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