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7680300000107

第107章 四字鉴略(8)

公元880年年末,黄巢带领六十万大军攻破潼关。公元881年1月8日,攻进长安城。田令孜劫持僖宗逃到成都。黄巢进入长安后,即帝位,国号大齐,唐朝文武官员数十人归顺。唐兵无力与黄巢抗御,便任命沙陀部领袖李克用为代州刺史,召他出兵镇压黄巢起义军。这时黄巢部将朱温在宦官诱使下叛变投唐,被僖宗赐名朱全忠,同李克用夹击黄巢。公元883年,李克用部队攻进长安,黄巢军向东撤退。第二年黄巢在山东泰山东南狼虎谷兵败自尽。到此为止,长达十年的唐末农民起义遂告失败。

至于昭宗崔胤召兵

宦官虽戮卒弑于温

【解析】

黄巢起义军被压制后,藩镇势力越发壮大,是其中最大的两股势力,他们相互攻杀,连年不停。因崔胤和朱温关系密切,在朱温支持下,当上宰相,密谋诛杀宦官,给朱温致书,让他出兵赴长安诛杀宦官。这件事被宦官侦察得知,宦官、神策军中尉韩全晦便把昭宗劫往凤翔府。朱温兵到凤翔,迎昭宗回长安,趁机杀数百名宦官。到此为止,唐代宦官统兵和干预朝政的局面宣告结束。然而朱温的野心日益显露,昭宗被迫封他为梁王。不久,朱温把崔胤杀死,强行把昭宗迁到洛阳,随后又把昭宗杀死。

末帝昭宣天命去唐

册宝用奉竟禅于梁

【解析】

朱温在洛阳杀死唐昭宗,而立李祝为帝。当时李祝年仅十三岁,朝中大权事实上都落到梁王朱温手里。三年后,朱温逼迫李祝禅位。公元907年,朱温即帝位,国号大梁,定都开封,称为东都,洛阳为西都。他把李祝废为济阴王,不久又将他杀死。唐朝到此灭亡,共传承二十帝,历经二百九十年。

朱温七年为子所弑

友贞灭圭姻党依势

唐兵伐之友贞自戮

【解析】

朱温尽管当了皇帝,但是却无力统一中国。他的老对头晋王李克用,一直统占着河东广大地域,仍旧沿用唐朝年号,与朱温交兵不断。李克用死后,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晋王位,势力有增无减。公元912年,朱温亲自率兵与晋军在涿州(今属河北)一带大战,遭受重挫,连夜烧营逃离。朱温逃到洛阳,惭愤结集而得病,被他的儿子朱友珪杀死。朱友珪自立为帝,骄横淫乱,引起内外愤怒。朱温的第四个儿子均王朱友贞和朱温的外甥袁象先、女婿赵岩等密谋诛杀友珪,由袁象先引禁军数千人,突入洛阳宫中。友珪与其妻等都自尽。于是朱友贞在开封即皇帝位。袁象先、赵岩等都有升赏。赵岩因为诛友珪有功,骄横跋扈,奢靡腐化,梁亡后被杀。朱友贞做了九年皇帝,李存勖部李嗣源攻克开封。友贞自尽,梁朝遂即灭亡。梁从朱温称帝,到友贞自尽,共历三帝,前后仅十七年。因为南朝已有个梁朝,因此朱温建立的梁朝,被称之为后梁。

后唐庄宗英武特出

击燕灭梁父命不辱

【解析】

沙陀部领袖李克用被唐昭宗赐封为晋王,后来朱温灭唐朝,李克用一直割据在太原,奉唐朝年号。李克用临终前,曾交给他儿子李存勖三支箭,让他完成三件事。一是征讨叛将刘仁恭,二是攻击契丹,三是消灭朱温。李存勖继晋王位以后,便努力去实现父亲的遗愿。公元913年,他亲自率兵北伐,灭掉自称“大燕皇帝”的刘守光,擒杀归附刘守光的叛将刘仁恭;公元922年又亲自征战契丹,大败契丹兵,迫使他们退兵议和。公元923年初,李存勖即位称帝,遂又灭掉朱温创建的梁朝,实现了李克用的三个愿望。李存勖擅长作战,而不善于治国。他即位后,为政苛酷、乱用民力、听信谗言、残害功臣、引发各地叛变,在洛阳兵变中被流箭射中而亡。

明宗皇帝克用养子

每夕祝天愿生圣主

【解析】

李嗣源本是李克用的部将,十七岁时就以英勇善战被克用收为养子,赐名嗣源。后唐庄宗时,李嗣源统领全军。之后魏州兵变,庄宗让他前去平乱,结果反被乱军拥为领袖。庄宗在洛阳被乱兵所杀。他被推奉为监国,不久,又被拥立为帝。他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也有所发展。他是个文盲,因此所有奏章,全靠文臣念给他听。他每天夜晚都要向上天烧香祈祷,大意说:“我本是胡人,碰到天下动乱,被人推上帝位,但确实做不了这个。但愿上天早日降生圣人,把天下治理好。”

闵帝宽柔废于潞王

从珂未几焚死唐亡

【解析】

明宗病危时,宋王李从厚被请往京师洛阳,没多久,便继明宗为帝。他优柔寡断,仅即位三个月,潞王李从珂便率兵攻入洛阳,夺取了他的帝位,把他废为鄂王,然后被杀。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担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和石敬瑭相互猜疑,各有戒心。公元936年,李从珂调派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石敬瑭便借北方契丹兵马反叛,占领洛阳。李从珂遂自焚而亡。后唐至此灭亡。

晋祖敬瑭借兵契丹

重贵既执国遂属汉

【解析】

石敬瑭跟契丹借兵反叛后唐,其条件是答应向契丹称臣。后唐灭亡之后,契丹主便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而石敬瑭则尊称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为“儿皇帝”,并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每年向契丹进献帛三十万匹。石敬瑭去世后,石重贵继位。他奢侈荒淫,用人不善,导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契丹大军深入内地,烧杀抢夺,攻破开封,掳获石重贵,押送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石重贵后来居然不知去向。到此为止,后晋宣告灭亡。

后汉知远传子承祐

嬖悻擅权天命不佑

【解析】

公元947年后晋亡国后,驻守在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称帝,依旧沿用后晋年号。同年契丹主在开封改国号为大辽,没多久便返回辽东。刘知远随后进入开封,宣布改国号为汉,正式即位。一年之后,刘知远病死,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刘承祐是个花花公子,从小养尊处优,只懂得吃喝玩乐,做了皇帝后更是为所欲为。苏逢吉、李业等一班佞臣恃宠弄权,谋害了开国元勋史弘肇和宰相杨邠两位顾命大臣,又打算派人刺杀驻守在外、担任邺都留守的另一位顾命大臣郭威。郭威得知消息,以辩冤为名,出兵杀向京师开封。一路上各州县望风归附。

周主郭威将士推立

【解析】

公元950年冬,郭威自澶州出兵杀向开封,不到十天,大兵已抵达开封城下。苏逢吉劝刘承祐御驾出城亲自征战。朝中禁军大部分则反戈投降郭威,刘承祐被乱军所杀,苏逢吉自杀。众将拥立郭威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为后周。

世宗柴荣五代贤君

恭帝嗣位周统用讫

【解析】

郭威无子,便收他原配妻子柴氏的侄儿柴荣为养子,并传位给他。柴荣被后世学者们称为五代最贤明的皇帝。他即位之后,注意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农耕、兴修水利,走富国强兵之路。他多次出兵,取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富饶之地,收复了被后蜀统战多年的秦、凤、阶、成四州,夺回被契丹占据的燕北三州,使中原力量有所增强,抑制了割据势力,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只可惜柴荣在北伐途中突患重病,只好退兵返回京都,不久病死。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为帝。军权落到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手中。赵匡胤带军北伐,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拥立为帝,取代后周为帝。后周从郭威称帝算起,共传承三帝,十年遂亡。自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朝起,至公元960年后周灭亡止,共历五十多年,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因此这段历史被称为“五代”;同时又因除了中原被这五个朝代统治之外,还有南唐、吴越、北汉、南汉、荆南、楚、吴、前蜀、后蜀、闽等十个小国相继偏安一隅,因此又被合称为“五代十国”。

宋祖匡胤英明仁断

陈桥推戴削平僭乱

【解析】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勇武善战的将领,柴荣非常信任他,任他为统帅中央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兵征讨北汉,走到陈桥驿,在他的部下赵普、石守信等谋划下,黄袍加身,被拥为帝,逼迫周恭帝禅位,建立了宋朝。赵匡胤即位后,相继平息了荆南、后蜀、南汉、吴越等国,只剩下北汉还占领着河东一隅。因此能够说,赵匡胤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形势。

崇儒爱民文武辅治

温叟清介赵普刚毅

【解析】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特别重视儒治,敬重儒士,主张儒家的道德礼制。他吸取了五代时期握有兵权的大将篡夺皇位的经验教训,与赵普商议,宴请禁军高级将帅,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为条件,劝他们解除兵权。史上把该事称为“杯酒释兵权”。之后,用文官代替节度使掌管地方行政,并统一由中央调派,节度使成为有职无权的荣誉职称。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保障了政权的稳固。宰相赵普向赵匡胤推荐刘温叟,说刘是个清明廉洁,精通礼制的人才,应予以重用。一连上书好几次,赵匡胤不予理睬。赵普仍旧不愿罢休,继续推荐,最终让赵匡胤明白刘温叟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并任用刘温叟为御史中丞,主管监督各级政府官员。

曹彬治兵窦仪端慎

【解析】

由宋初名将曹彬统帅的军队纪律严明,被称为“仁义之师”。他身为主帅,率兵灭南唐,包围了南唐京都金陵。破城前夕,曹彬忽称患病。众将都来问安,他才说患的是心病,担心城破之日,乱兵烧杀无辜。众将齐声保证不乱杀一人,曹彬这才升帐,下达禁暴令,遂后下令攻城。窦仪博学多识,遵纪守法。后周时,赵匡胤率兵攻下南唐要镇滁州。柴荣调派窦仪来滁州清点收缴的南唐物资。赵匡胤看到有不少布匹,想到天逐渐变冷,士兵没有冬衣,便与窦仪商量,要取一批布给士兵做冬衣。窦仪说:“在没有清点登记前,您作为统帅,能够自由支配缴获物资,现在一经登记,则为国家财产,没有皇上旨意,是不能动用的。”所以没答应赵匡胤的要求。赵匡胤非常赞赏窦仪这一优秀品质,称帝之后,命窦仪主持修订宋朝法律《宋刑统》。赵匡胤对窦仪也是以礼相待,凡是遇到窦仪来参见,他必定要穿好皇帝礼服后才接见他。

太宗光义恭俭恕仁

受兄顾命可云守成

【解析】

依史书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时,鉴于前朝许多皇帝年幼无功,而被功勋大臣篡夺皇位,便遗命赵匡胤先传位给其弟赵光义,然后再传给匡胤的儿子。宋太宗赵光义原名匡义。因为匡胤当了皇帝,所以为避其讳则改名光义。他是个比较节俭敦厚的人,即位之后,基本上实施了赵匡胤制定的政策,迫使虽然已经降宋,但仍割据一方的吴越国王取消国号,然后又亲伐北汉,将其灭掉,使五代十国时遗留下的最后两股势力最终消亡。国内政势稳定,生产得到发展。他广泛挑选人才,选派大臣主持编撰了《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重要典籍,为中国文化史作出了贡献。

弟侄不禄斧声生议

【解析】

因为杜太后有“先传弟,再传子”的遗命,但赵光义没能履行这个遗命,却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便引起了后人的猜忌。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公元981年,跟随太宗出征辽,由于在军中被太宗训斥而自尽。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则在公元984年死去。因为他们都在宋太宗去世前亡故,后人谈论起来,怀疑赵匡胤也是赵光义杀死的。野史上曾记载说:赵匡胤病重,召赵光义到病榻前密谈。侍卫在门外守候,只见室内烛影晃动,又听见有斧劈之声。不一会,光义出来,宣布继承皇位,匡胤便过世了。于是留给后人一个“烛影斧声”的千古悬案。

齐贤御戎杨业无敌

【解析】

五代时,北方少数民族契丹逐步强大,之后改名为辽国,与宋朝连年交战不休。太宗时,名将杨业身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驻镇北方门户。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后带兵克复云、应、寰、朔四州。号称“杨无敌”。后来由于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指挥错误,让他孤军陷于山中,重伤被掳,绝食而亡。杨业牺牲后,太宗任张齐贤为知代州职务,和潘美共同抵御辽兵。齐贤挑选厢兵两千,誓师出击,击败辽兵,又设计伏袭,掳获辽军北院大王之子等高级将帅。辽军溃败而逃。

雅量蒙正竭诚田锡

【解析】

吕蒙正身为相位,宽宏大量,对人宽厚。他刚被任为“参知政事”(宋朝副宰相官名)时,有一次上朝,一个官员指着他的脊梁蔑视地说:“这小子也能当参知政事?”吕蒙正只当作没听到,不动声色地走过去。和他同列的官员为他抱不平,要去寻查那个人的名字。吕蒙正劝止说:“不要查,不知道他的名字最好,一旦得知,会一辈子都难忘怀记恨。还是不知道为好。”人们听了后,都很钦佩吕蒙正的雅量。宋太宗时,田锡从左拾遗抽派到史馆编书,官职虽小,却喜爱议论国家政事。他上书皇上,提出一项有关国家军事机要的建议、四条有关国家重要政策的建议。太宗看后非常称赞,奖给他五十万钱。朋友劝他不能锋芒太露,过于出风头,必定会遭人嫉妒。田锡说:“臣子应当竭诚事君,岂能因为受了一次赏赐,怕人嫉妒,就不敢再进谏了呢?”

继伦奇功吕端辅嗣

【解析】

辽国大将于越带领数万兵南下,打算劫取宋朝运往前线的军粮。身为巡防边境的巡检使尹继伦由于官小兵少,无力阻击辽国大军,便组建了一支精悍骑兵,暗中尾随辽兵行动,行到了唐州徐河间,辽兵和宋朝护粮大军遭遇。一场大战将要爆发。尹继伦看好时机,率领骑兵从背后突袭辽阵,先斩杀了辽营一员大将。辽兵大乱,自相践踏,于越的手臂也被砍中,猖狂而逃。从此以后,尹继伦声威远播。辽兵互相告诫,要躲开“黑面大王”。这是由于尹继伦皮肤较黑的原因。吕端是位很有头脑的宰相,宋太宗赞誉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病重时,宦官王继恩等担心太子赵恒贤明,对己不利,并密谋另立楚王为帝。吕端已经觉察出王继恩的诡计,太宗归西后,他当机立断,趁王继恩来内阁时,把他锁在屋内,派人看管。接着马上扶太子登基,带领群臣朝贺,造成新皇帝已即位的事实,粉碎了王继恩的密谋。所以,后人常以“吕端大事不糊涂”来称颂他。

真宗宽仁有帝王量

信惑异端天书屡降

【解析】

宋真宗赵恒登基后,任命张齐贤、李沆、寇准等人为宰相,宋朝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号称北宋的治世。然而北方辽军多次入侵,也影响了内地的安定和发展。晚年时,真宗体弱多病,便昏愚起来,听信奸佞和迷信僧道,以求神佛护佑,在全国大建道观和寺院,劳民伤财。有人投其所好,假造了写满字的黄绢,说是“天书”降临。真宗深信不疑,非常虔诚地迎到宫中供奉起来。后来,各地不断涌现“天书”,真宗仍不悔悟,更加忙碌地四处祭祀祈福,却不考虑是不是真能得福。

幸澶退辽赖准谋定

【解析】

公元1004年,辽邦萧太后亲自率领大兵南下,攻进宋境,京师为之震动。奸臣王钦若等主张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则坚持主战,劝服真宗御驾亲征,去前线督战。抵达澶州后,宋军将士看到皇帝亲临,士气大增,大败辽兵,射死了辽国大将萧达览。辽国萧太后不想战线拉得过长,腹背受敌,并提出议和。宋真宗答应与辽国签订盟约,辽兵退回。史上称该事件为“澶渊之盟”。这次战争,宋朝原本可以获得更大胜利,但是一些奸臣包围真宗,散布投降主义论调,结果尽管打了胜仗,却签订了由宋每年向辽输送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丝绢的辱国和约,开启了用岁币求苟安的恶例。

仁宗初年西鄙驿骚

庆历以后君子满朝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