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7680100000108

第108章 荆园小语(2)

行路的人以大道为曲折。另外寻找捷径,有的陷入泥坑,有的则误入荆棘丛生之地,有的则走入歧途而迷路。而往往由大道而行的人最达先到目的地。所以说,追求小聪明的人,往往以失败而结束;追求小利益的人,必然带来大的灾祸。这些都不如顺理直行,一步步都实实在在。那么达到了目标,则不太辛苦;没有实现理想,则问心无愧。

三○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译文】

如果有人向你寻求帮助,而你却无能为力,那就应当直接告诉他原因。切记不要含糊不清,以致耽误了人家的事情。

三一

交财一事最难。虽至亲好友,亦须明白。宁可后来相让,不可起初含糊。俗语云:先明后不争。至言也。

【译文】

钱财往来这件事是最难处理的。即使是至亲好友,也必须弄得明明白白。宁愿弄清楚以后相互推让,也决不可以在起初含糊不清。俗话说:“开始的时候弄得明明白白,后来必定不会有争执。”这是最有道理的话。

三二

作寄远人书札,与家书同。当于前夕成之。临发匆匆,必多遗漏。

【译文】

给远方的人邮寄书信,应该就像写家书一样。当于前一天晚上就写好它。如果邮寄前才急忙草草写成,这样必定有很多的遗漏和失误。

三三

他人僮仆遇我或不恭,如坐不起,骑不下,称谓不如礼。彼与我无主仆之分,不足较也。若自己僮仆,须时时戒饬之。

【译文】

别人的童仆和你相遇,有的对你不恭敬,像坐着的不起立,骑马的不下马,称谓不合礼节等。应当知道这些人和你没有主仆的名分,所以不必计较。但是假如是自己的下属,则应当时刻警告训诫他。

三四

顺吾意而言者,小人也。急远之。

【译文】

顺着我的意思说话的人是小人。要迅速地离开他。

三五

有人告我曰:“某谤汝。”此假我以泄其所愤。勿听也。若良友借人言以相惕,意在规正。其词气自不同,要视其人何如耳。

【译文】

如果有人告诉我说:“有人诽谤你。”这是此人想利用我以发泄他对某人的愤慨的,不要相信他。但如果是好朋友假借他人的言语来说我以引起我的警惕,其目的在于规劝纠正我,那么他的话和语气(与前者相比)自然是不相同的。对此,我们要看说话的人怎么样而决定。

三六

远方来历不明,假托为术士山人辈,往往大奸窜伏其中。勿与交往。即穷人欲投靠为仆婢者,亦不可收。

【译文】

从远方来的身份不明白的人,假托为术士、山人等,往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千万不要和这些人往来。这样的人即使很穷想投靠你作为奴婢,也千万不可收留。

三七

朋友即甚相得,未有事事如意者。一言一事之不合,且自含忍。少迟则冰消雾释。过而不留,不得遂轻嗤骂。亦不必逢人想说。恐怒过虑,回无颜再对。又恐他友闻之,各自寒心耳。

【译文】

即使相处很好的朋友,也并不都是事事称心如意的。如果发生了一句话、一件小事不投机,则自己忍让。不久,就会冰消雾释。如果友人有了过错,当然不能留情面,但也决不能随便嗤笑和辱骂,也不能逢人便诉说其过错。应担心友人愤怒而过分忧虑,第二次相会时,则无话以对。更要担心,别的朋友知道这件事,会相互寒心的。

三八

好说人阴事及闺门丑恶者,必遭奇祸。

【译文】

喜欢谈论传播别人隐私及闺门丑恶事情的人,必定要遭到奇祸。

三九

凡事只是古本正传。一好奇便种种不妥。

【译文】

凡做事要根据古本正传去进行。如果产生了好奇心,便会有种种错误发生。

四○

先人著述,必确乎可传者,始付剞劂。不然藏之于家。以存手泽可也。可传者,亦不得惜费,致令淹没。

【译文】

前代人著书立说,必定要首先确定哪些东西是可以流传下去的,才刻印发行。否则宁可把它藏在家中,以积累一些资料备用就可以了。值得留传的,就应该不惜花费。否则,就会使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淹没和消失。

四一

亲交中有显贵者,对人频言,必招鄙诮。

【译文】

亲戚或朋友中若有飞黄腾达的人,而你逢人便说,必定要招致鄙视和讥诮。

四二

我有冤苦事。他人问及,始陈颠末。若胸自不平,逢人絮絮不已。听者虽貌为咨嗟,其实未尝入耳。言之何益?

【译文】

如果我有冤枉或痛苦的事情,别人问起这件事,才可以陈述这件事的始末。如果自己心中愤愤不平,逢人便唠叨不已,听的人尽管表面上同情而叹息,实际上根本没有听进耳朵里去。如果是这样,说了又有什么好处呢?

四三

借人书画,不可损污遗失。阅过即还。

【译文】

借阅别人的书画,不能弄脏、损坏和丢失。看完后就要迅速送还。

四四

借书中有伪字,随以别纸记出。置本条下。

【译文】

所借书中有错字的,就要随手用另外的纸标出来放在这一条目下边。

四五

冠履饰,不必为崖异。长短宽狭适中者可久。

【译文】

衣冠服饰,没有必要追求奇异。而长短宽窄适合自己身材的可以穿得长久。

四六

名胜之地,勿轻题咏。一有不当,远近传为笑端。如昔人所记“飞阁流丹”误为“舟”之类。可鉴也。

【译文】

风景优美的地方,不要随便题诗留念。因为只要有一点不妥当的地方,远近都会传为笑料。像前人所记载的“飞阁流丹”而误为“舟”一类的。这可以作为借鉴。

四七

子弟年少时,勿令事事自如。

【译文】

子弟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事事如意。

四八

宴饮招妓,先以娱客,醉后潦倒,更致参差。总不如雅集为善。

【译文】

在宴会上,招引歌妓使客人娱乐,客人醉后,会杯盘狼藉,丑态百出。所以还不如高尚不俗,合乎规范的聚会为好。

四九

责人无己,而每事自宽。是以圣贤望人而愚不肖自待也。弗思而已。

【译文】

严以侍人宽以对己。这是用圣人贤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而用蠢笨无知的人的水平来对待自己。这不过是不思考罢了。

五○

人之性情,各有所偏。如躁急,迟缓,豪华,鄙吝之类。吾知而早避之。可以终身无忤。孔子不假盖于子夏。固是大圣人作用。

【译文】

人的性情各有缺点。如有急躁、迟缓、奢侈、悭吝等不同。我知道了他的性情的特色,就要早早避开这些特点。这样就可以一生不和他发生直接对抗。孔子不把自己的喜怒强加给子夏。这当然是大圣人的作为。

五一

高年而无德,极贫而无所顾惜。两种人不可与较。

【译文】

年龄大了而没有德行,非常贫穷而又不思改善。这两种人不可以与他交往。

五二

亲友见访,忽有欲言不言之意,此必有不得已事欲求我而难以启齿者。我便当虚心先问之。力之所能,不可推诿。

【译文】

如果有亲朋好友来访,忽然表现出欲言又止的样子,这必定是有不得已的事想向我求助,但是又难以开口。那么,我就应当先虚心诚意地询问他。如果力所能及,决不可以推诿。

五三

揖让周旋,虽是仪文,正以观人之敬忽。宋儒云:“未有箕踞而不放肆者。其在少年,尤当斤斤守礼,不得一味真率。”

【译文】

谦逊礼让虽然是礼仪要求,但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德性。宋代的儒生说:没有傲慢不敬而不放肆的人。人在年轻的时候,尤其应当时刻遵守礼法,决不能一贯随心所欲。

五四

纵与人有相争,只可就事论事。断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非只有伤长厚已也。

【译文】

纵使与他人发生了争执,也只能就事论事,决不可以揭人家祖上的短处,宣扬人家闺门之内的丑恶。如果不注意,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而不仅仅是有损长幼之序而已。

五五

本富而对人说贫,本秽而对人说清,以人为可欺耶。方唯唯,其人已匿笑之矣。谁迫之而必为此自欺语。

【译文】

自己本来很富有却对人讲自己贫穷,自己本来污秽而对人讲自己清白,这是认为他人可以欺骗。如果这样,当他正在讲述之时,别人已经在内心讥笑他了。如果谁想迫使他人承认自己说的是真的,那他得到的必定是自欺欺人的话。

五六

驰马思坠,挞人思斃,妄费思穷,滥交思累。先事预防之道也。

【译文】

当骑着马奔驰的时候,要想到摔下来的样子;当用鞭子(或棍子)抽打人的时候,要考虑到被别人所抽打的样子;当乱花费的时候,要考虑到贫穷的样子;当滥交朋友的时候,要考虑到可能给自己带来拖累时的样子。这些都是要事先做好预防的办法。

五七

有聪明而不读书,有权力而不济人利物。辜负上天笃厚之意矣。既过而悔,何及耶?

【译文】

聪明而不读书,拥有权力而不助人兴事,这完全是辜负了上天一片笃厚的诚意。如果事后才后悔,那怎么来得及呢?

五八

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下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译文】

戏子和娼妓喜欢嗤笑人,而且敢于违犯礼义。这自然是下贱人的本色。所以这些人的阿谀奉承不足以让你惊喜,而懈怠和侮慢也不值得你发怒。

五九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作经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译文】

有一些绝对不能干的事情,就不要固执地去周旋往来。有一些你想劝也劝不了的人,你就不必要去多费口舌。

六○

真理学从五伦作起,大文章从六经分来。

【译文】

要掌握了解社会(或事物)的道理,就要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伦开始作。而做大的文章应该从学习《六经》开始。

六一

自谦则人愈服,自则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气,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译文】

自己愈谦虚,他人就愈信服;自己越自夸,他人就会越怀疑。恭敬可以平息他人的怒气,过贪必然引来争端。这些情况都决定于我的行为。

六二

幼时见先辈作生辰,多在壮年以后,今童稚而称觞矣。魏环溪云:是乃母之难日,宜蜜心以报亲。其说虽是。愚谓亲在宜贺。即如我初生时,亲喜而贺客满堂也。若父母既没以后,是日愈增悲恸。何贺之有?

【译文】

小时候,看见前辈大多数都在壮年以后庆寿辰,而现在很年轻的人也举杯庆祝生日了。魏环溪说:“生日是你母亲的受难日,应该实心实意诚心诚意地报答其亲情。”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我认为:如果父母还健在,适宜于庆贺,就像我初生的时候一样,父母高兴,而且祝贺的宾客满堂。如果父母已经去世,这一天更应该增加悲痛,那还有什么可值得祝贺的呢?

六三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译文】

如果有人一夜不休息,直到清晨仍能头脑清醒而不产生一点妄想,这样的人可以称其为智人了。

六四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

【译文】

嗜好欲望正强烈的时候能迅速控制住,怒气正盛的时候能迅速地安定下来,这些都是做学问提高修养所得到的好处。

六五

寄放人家财物,是极无益事。恐万一失落损坏,彼此作难。苟非义不可辞,断勿轻诺。

【译文】

家里存放着人家的钱财或东西,这是最不好的事情。惟恐万一丢失或损坏,双方都很为难。假若不是从道义上绝对不可推辞的,千万不要轻易许诺。

六六

早起有无限好处,于夏月尤宜。

【译文】

早起有说不完的好处,尤其在夏季。

六七

冷暖无定,骤暖勿弃棉衣。贵贱何常,骤贵勿捐故友。

【译文】

冷暖变化不定,突然暖和起来不要忙着减衣服。富贵和贫贱也是变化不定,暴富时不要抛弃老朋友。

六八

吊宜早,贺宜迟。矫时尚也。其实分有亲疏,交有厚薄,迟早各有所宜。难拘此例。

【译文】

吊唁早为好,祝贺迟为宜,这是为了矫正时尚。实际上关系有远近,交情有厚薄,迟和早各有适宜的时间和要求,绝对不可拘泥于此例。

六九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译文】

不要因为有人负我就消减了自己办好事的善心。当你布施恩德的时候,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不受良心谴责的事情罢了,从来没有想到回报。即使遇到了险恶的人,也只是一笑而已。

七○

不幸而有儿女之戚,此人生最难忍处。当先镇定此心,令有把握。不然所伤必多。

【译文】

遇上了像儿女夭折这样不幸的事情,这是人生最难以忍受的悲哀了。应当首先平定心绪,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否则,所受到的伤害必定是多方面的。

七一

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译文】

如果你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日后必定要受到这件事的牵累。这就好像器皿有空隙必定要漏水一样。应试着留心观察他人的处理,从而可以为自己今后处理好这类事情积累经验和提供方法。

七二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译文】

觉察出他人的伪诈,不要揭穿,等待他自己感到惭愧就可以了。假如他是一个不知愧疚的人,那也就没有必要责难他。

七三

登俎豆之堂而肆,入饮博之群而壮者,未之有也。是以君子慎所入。

【译文】

无所顾忌地进入正在祭祀的厅堂,或豪迈庄重地步入正喝酒赌博的人群,这是绝不该发生的。所以,修养高的人非常慎重所进入的地方。

七四

正人之言,明知其为我也,感而未必悦。邪人之言,明知其佞我也,笑而未必怒。于此知从喜之难。

【译文】

正直的人的言论,明明知道是为了我好,虽深为感动但未必高兴。奸邪的人的言论,明明知道是欺骗我的,却高兴而未必发怒,由此,就知道了听从善言的困难。

七五

仇人背后之诽论,皆是供我箴规。盖寻常亲友,当面言既不尽,背后亦多包荒。惟与我有嫌者,揭我之过,不遗余力。我乃得知一向行行之非。反躬自责,则仇者,皆恩矣。

【译文】

仇人在背后的议论诽谤,都是供我借鉴和规范言行的箴言。这是因为,平常的亲朋好友,会当面有所保留地指出我的优缺点,但背后却多有包庇而不实的言论。只有与我有过节的人,才在背后不遗余力地揭露我的过错。也只有这样,我才能知道从前所犯的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反求诸己,扪心自责。如此看来,仇人也是自己的恩人。

七六

凡事要安详妥帖。俗语云:消停做好事也。若急遽苟且,但求早毕,以致物或不坚,事或不妥。从新再作,用力必多。是求省反费,求急反迟矣。

【译文】

凡是做事一定要细心安详和妥当。俗话说:消消停停才能做好事。假如性急而敷衍马虎,只求把事情早早办完,那必定造成所造的东西不坚固,或者所办的事情不妥帖。这样,只有重新再做。而重新再做,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必定更多。这样的结果,是追求省事省力反而费时费力;要求早功,反而迟成。

七七

理之所非,即法之所禁。法所不逮,阴祸随之。故圣贤之经,帝王之律,鬼神之报,应相为表里。

【译文】

公理所不允许的,也是法律所禁止的。如果法律管不到,那么祸害就会随即而来。所以,圣人贤人所作的经传,帝王所制订的法律,鬼神所进行的报应,是互为表里配合的。

七八

面有点污,人人匿笑,而己不知。有告之者,无不忙忙拭去。若曰点污在我,何与若事。必无此人情。至告以过者,何独不然。

【译文】

脸上有污点,人人都在暗自好笑,但自己却不知道。如果有告诉他脸上有污点,没有不迅速把污点擦去的人。如果,你说污点在我的脸上,与你有什么关系,那必定没有这样的人情。但如果有人告诉了他做事的过错,为什么反应却不一样呢?

七九

要自考品行高下,但看所亲者何如人。要预知子孙盛衰,但思所行者何等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