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
7679600000051

第51章 成长与家教(8)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用最得意的两位学生做实验。他把两人找来,给每人6只白老鼠,然后说,他想要看他们能在一个月之内教会老鼠做什么事。教授对其中一名学生说:“你很幸运,因为你的老鼠是由杰出的基因所培养出来的。一个月之后,我希望你能教会它们任何狗都学得会的东西——翻身、坐下、装死等等。”教授对另一名学生说,他分到的只是普通的老鼠,要想教会它们什么,只是白费心机而已。一个月之后,两名学生带着他们的白老鼠回来。

第一位学生对他的成果感到很兴奋,教出的老鼠简直就像训练有素的马戏团员,坐下、翻身、装死等把戏都很拿手,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而第二名学生则对教授说:“你说得对,我的老鼠真是笨老鼠,成天缩在角落一边,给它们食物也不敢过来吃,我教不会它们做任何事。”这名教授笑着对两位学生说道:“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实验而已。12只老鼠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只在于你们,一个注意力在于怎样才能教会它们,而另一个注意力则在于怎样不能教它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这种注意力法则也是很重要的。人的注意力很有意思,你注意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欣赏你的孩子,你将会培养一个令你欣赏的孩子。

是什么东西限制了小虎鲨

小虎鲨长在大海里,当然很习惯大海中的生存之道。肚子饿了,小虎鲨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鱼类吃。虽然有时候要费些力气,却也不觉得困难。有时候,小虎鲨必须追逐很久,才能猎到食物。这种困难度,随着小虎鲨经验的长进,越来越不是问题,猎食的挫折并不给小虎鲨带来困惑。很不幸,小虎鲨在一次追逐猎物时,被人类捕捉到。离开大海的小虎鲨还算幸运,一个研究机构把它买了去。放养在人工鱼池中的小虎鲨,虽然不自由,却不愁猎食。

研究人员会定时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的鱼食。有一天,研究人员将一片又大又厚的玻璃放入池中,把水池分隔成两半,小虎鲨却看不出来;研究人员又把活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小虎鲨等研究人员放下鱼之后,就冲了过去,结果撞到玻璃,疼得眼冒金花,什么也没吃到。小虎鲨不气馁,过了一会儿,看准了一条鱼,又冲过去,这一次撞得更痛,差点没昏倒,当然也没吃到。

休息10分钟之后,小虎鲨饿坏了,这次看得更准,盯住一条更大的鱼,又冲过去。这次情况仍未改变,小虎鲨撞得嘴角流血,它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虎鲨瘫在池底思索着。最后,小虎鲨拼着最后一口气,再次冲了过去!但是仍然被玻璃挡住,这回撞了个全身翻转,鱼还是吃不到。小虎鲨终于放弃了。研究人员又来了,把玻璃拿走。然后,又放进小鱼,让它们在池子里游来游去。小虎鲨看着到口的鱼食,却再也不敢去吃了。多教孩子打破常规。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到城里去,小儿子哭着要跟妈妈一起去。她哄小儿子说:“你别去,等我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城里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妻子说:“我不过是骗骗孩子罢了,何必如此认真呢!”

曾子说:“小孩是处处都跟着父母学的。做父母的怎么可以骗孩子呢?今天你骗了孩子,就是教育孩子学你的样子去骗别人哪!做母亲的骗孩子,孩子以后就不相信母亲的话了。这样教育孩子是不对的。”于是,曾子杀了猪,煮肉给小儿子吃。父母不该用虚妄的语言哄骗孩子,要看重对孩子的承诺。

生命的最后三天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艘横渡大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去美国和妻子会合。一天,当男人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给儿子吃时,船却突然剧烈摇晃,刀子在男人摔倒时插进他的胸部。男人慢慢地站起来,在儿子不注意之时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以后的三天,男人照常照顾儿子,带他吹海风,看蔚蓝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但儿子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他看向海平线的目光是如此的忧伤。

抵达的前夜,男人来到儿子的旁边,对儿子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告诉她,我爱她。”说完,在儿子的额上深深地留下一个吻。船到美国了,儿子在人潮中认出了妈妈,大喊:“妈妈!妈妈!”就在此时,男人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插进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发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了,使得被切断的心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他生命的最后3天,只拿来爱儿子,说明父爱的深沉、博大和无私;只有爱才能创造生命中的奇迹。

可怜的吉姆

吉姆·金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儿子约翰认真读书,将来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从约翰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吉姆就开始对约翰提出严格的要求。他私自给约翰订立了几条规则:禁止他随便与街上那些孩子们一起逛大街,无所事事;不允许任何一门考试低于良;不允许看卡通节目;不允许玩电子游戏,等等。约翰只要偶尔违背这些规则,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

可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约翰的成绩却已经连“及格”的档次都难以维持了。他似乎故意与父亲作对似的,偷偷地跑出去找孩子们玩耍。而且,他专门找那些被家长们视作无可救药的“坏”孩子,因为他感觉到自己与他们一样:在父母的眼里,是那种只会犯错误的孩子。

吉姆非常困惑,在与邻居们谈话时不断诉说自己的烦恼,可是,在他生活的那个小镇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给他指出错误。吉姆依旧采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对约翰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教。结果,约翰在一次斗殴事件发生后,被带进了青少年管教所。可怜的吉姆始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到头来却落得如此结局。过于严厉的家教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走上歪路。

财主家的少爷

有位财主老来得子,对儿子甚是溺爱。这位小少爷自然也就淘气得很。一天,小少爷爬上路旁的大树玩,见树下走过来一个书生,就站在树上往树下撒尿,浇了那个书生一身。书生大怒,“之乎者也”地嚷嚷了一通,可财主觉得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书生愤愤地走了。

不久,又来了个商人,小少爷如法炮制。商人一看是小少爷,马上转怒为喜,连连向财主夸奖少爷聪明,玩的把戏都跟别人家孩子不一样。财主高兴,小少爷也高兴,商人还给了他一把糖块呢。过了几天,路上驰来一匹快马,小少爷又是一泡尿。这次却糟了,马上骑的江湖大盗哪吃过这个亏,纵身上树,把这位小少爷扔出老远,小少爷一命呜呼。对孩子的溺爱要有一定的分寸,纵容孩子的恶习无疑把孩子推上绝路。

袋鼠的恶作剧

有一只小袋鼠在学校里经常闹恶作剧。他在教师的椅子上放图钉,在厕所里放鞭炮,在门把手上抹糨糊,还常常在教室里乱扔纸团。“你太不像话了!”学校的校长指责他说,“我要找你父母,把你干的好事统统跟他们讲!”校长来到小袋鼠家,见他的父母。在客厅里,他坐到一把椅子上。“哎哟!”校长大声喊了起来,“椅子上有图钉。”“噢,我知道,”袋鼠先生说,“我很喜欢在椅子上放图钉。”一个纸团飞过来,击中校长的鼻子。

“请原谅,”袋鼠夫人说道,“不过扔这种东西我可从来不反对。”“呼!”洗澡间里传出一声震耳的爆炸声。“请不要惊慌,”袋鼠先生对校长说,“那是我们放在药箱里的鞭炮响了,我们喜欢听这种声音。”校长赶快离开这个地方朝门奔去,他一下子触到了门把手。“用劲拽,”袋鼠夫人说,“在所有的门把手上我们都糊上了一团糨糊。”校长好不容易脱身飞快冲出房间,慌忙跑上了大街。“这个倒不错,”袋鼠先生说,“可是我不明白校长为什么走得那么匆忙。”“肯定是他另有约会,”

袋鼠夫人说,“没关系,我们吃晚饭吧。”袋鼠夫妇和儿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晚饭。饭后,一家人围桌而坐,互相扔起纸团玩了起来。孩子的缺点通常由其父母言传身教,所以为人父母者应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表率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