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
7679600000123

第123章 管理与创新(3)

等他走后,李世民拿出鹞鹰,发现它已闷死了。这件趣事反映了李世民对贤臣的尊重态度。后来,魏徵去世,李世民悲痛地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最好的下属是直言相谏的人。

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木凳

爱因斯坦很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一般,而且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被老师认为是个“反应迟钝的学生”。但爱因斯坦是一个做事认真、很有主见的孩子。有一次在手工课上,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做一个工艺品。第二天,同学们纷纷交来作品,有的是泥塑的小鸡,有的是用碎布做的布娃娃,有的是用竹子编的花篮……大多数作品很精致漂亮。爱因斯坦做的是一个小木头凳子,很是简陋,四条腿都不齐,只能勉勉强强立在桌上。

老师很不满意,向全班同学说道:“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学生们哄堂大笑。爱因斯坦虽然羞红了脸,但他鼓起勇气,站起来向老师说:“有的。”只见他又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对老师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凳子,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看,但总比这两把强些。”老师听后深受感动,而那些依靠家长帮助甚至是让家长代自己做手工的同学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最好的思路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这个方法让我们看见自己的进步。

福特死守T型车

福特是美国的汽车大王,一生为汽车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福特在晚年的时候,面对自己巨大的成就,自我感觉实在太好了。从此他目空一切,独断专行,珍爱现状,不思进取。那些听话的传声筒受到器重,而勇于提创新改革意见的则受到排斥。对于自己的看家产品“T型黑老虎”,竟然长达19年不许做任何改动。当时福特的广告就已说明了福特的僵化:您可以为您的车挑选任何颜色,只要它是黑色。是的,不能做任何改动!即便这个人是他的儿子。

有一次,他的儿子和一些工程师对T型车做了一些改进,于是欣喜得意地去请老爷子参观,然后眨巴着眼等待着夸奖。老福特围着新车转了3圈,然后突然抡起一把斧头就朝新车砸去!在众人目瞪口呆、惊魂未定之际,老爷子扔下斧头,一句话不说就背着手走了……“谁也别想碰我的T型车!”所有人都“听”到了这句老福特并没有说的话。就这样,老福特开始众叛亲离,连帮助他创业、功勋卓著的顾问库兹恩斯也不得不辞职离他而去。从此,福特公司的生产与经营不断滑坡,甚至一度要破产!世界日新月异,创新才能生存,守旧等于自取灭亡。

用旧皮鞋做脸谱

多明尼奎·博登纳夫,是法国一位年轻的企业家、艺术家,他所经营的公司历来都是发展美术业,但一直不够兴旺。一天,他在徒步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脚下有什么绊了他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破旧皮鞋。他刚想抬起脚将它踢开,突然发现这只鞋有几分像一张布满皱纹的人脸。

一个艺术的灵感刹那间在他脑海里闪现,他如获至宝,赶忙将破旧皮鞋拾起,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将其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件有鼻有眼有表情的人像艺术品。以后,博登纳夫又陆续捡回一些残旧破皮鞋,经过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艺术之手再加工,一双双被遗忘的“废物”先后变成了奇妙谐趣的皮鞋脸谱艺术品。后来,博登纳夫在巴黎开设了皮鞋人像艺术馆,引起了轰动,生意也兴隆起来。创新指南针:废物巧利用,时尚动心弦。

孙思邈发现“阿是穴”

孙思邈,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公元581年生于陕西耀县。他认真研究古代医书,但又不拘泥于古代医书,而是在行医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善于发现,取得了惊人的成绩。70岁编成《千金要方》,百岁时又编成《千金翼方》。这两部医书共记载了药方六千五百多个,不仅数量多,治疗效果也很好。孙思邈擅长针灸,熟知药材。有一天,一个病人来找他看病,说大腿靠里处有个地方痛得要命。孙思邈给他开了一帖中药。

病人吃了几服,没有见效,他就给病人改用针刺疗法。但是扎了几次,病人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痛。他想:除去古书上所讲的三百多个穴位外,难道就不能再找出别的穴位了吗?他决心冲破古人的结论,自己寻找新的穴位。他一面用大拇指在病人大腿上轻轻地掐,一面问病人:“是不是这儿痛?”他掐了许多部位,病人忽然叫了起来:“啊!是,是,就是这儿!”孙思邈就在这个点上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痛果然止住了。

孙思邈想:古书上没有这个穴位,这个穴位应当叫什么名字呢?噢,对啦,病人说:“啊……是,是,就是这儿痛!”那就叫它“阿是穴”好了!孙思邈于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法,就是哪里痛往哪里针灸。后来的人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叫痛灸穴”,仍旧把这个穴位叫做“阿是穴”。创新无他:不囿于传统,勇敢拓新路,自然会左右逢源。

詹纳用“牛痘”治天花

爱德华·詹纳,是英国的一名乡村医生。他研究天花病,并发现以种牛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感染,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8世纪,天花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疾病,比癌症还可怕,染上这种疾病的人很难幸免于死,每一年死于这种疾病的人成千上万,即使个别人幸免于死,病愈后身上和脸上也都布满疤痕,十分难看。

作为一名医生,詹纳对这种情况十分焦虑,渴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把人们从这一可怕的疾病中救出来,为此他费尽心机,做过种种努力和尝试。他在各种尝试和努力过程中,注意到一种值得寻味的现象:乡村里的牛患了与天花相似的病,那些挤奶女工在接触到牛身上的疱疹时受到感染,身上也会长出小一些的疱疹,这就是牛痘。而感染过牛痘的人都不曾被传染上天花。

詹纳发现,牛痘的病情症状比天花轻得多,它从不曾令牛死亡,更不会令人死亡,况且人在感染牛痘痊愈后不会留下任何疤痕。詹纳感到,牛痘可能是天花的抗体,可以免天花之疫。此后有一天,手上生了一个牛痘疮的挤奶姑娘找他看病,詹纳从她手上取了一些牛痘菌,然后找来一个可能与天花病接触的名叫菲里普斯的8岁小男孩儿,将他的胳臂划破一下,将牛痘菌放上去。这位名叫菲里普斯的男孩儿大声哭叫着,他无论如何不会知道他的哭声将挽救无数人的生命。48天后,詹纳将从天花患者脓疱中提取的液体再一次滴在了菲里普斯被手术刀划破的手臂上,菲里普斯的免疫系统抵抗住了天花病毒的侵害。

8岁的男孩儿菲里普斯的父母都是牧场的工人,他们甘愿让自己的孩子冒患上天花的危险让詹纳进行实验。为了感谢他们,詹纳拿出自己行医的积蓄为这家人建了一所房子,这座房子至今还被保存在英国格洛斯克郡。就这样,种牛痘以预防天花的方法被发现了。

詹纳对这一发现十分兴奋,写了一篇论文印出来给医生们看,最初人们不相信,还有人认为他是胡说八道,多数人不敢前来让他种牛痘,但詹纳坚持自己的试验,终于用大量事实令人信服了。消息逐渐传遍了全世界,詹纳成为世界知名的伟大人物。于是,从欧洲到美洲,人们开始悄悄地实验着詹纳最终确定的牛痘疫苗接种法。到了1925年,美国人人都要领取一个纽扣大小的证章,上面写着:我已接种。而在俄国,第一个接受牛痘疫苗接种的孩子被起名为:瓦辛诺夫(即牛痘),并由国家供他上学。至此,天花造成的大规模死亡停止了。创新来源于爱和实践。

陈平的解围妙计

陈平是汉朝的一位谋略家,是刘邦取得天下的得力助手。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与匈奴交战。刘邦求胜心切,带领骑兵追击敌军,把大队人马丢在后面,不料刚刚追到平城,便中了匈奴的埋伏,刘邦被迫困守白登山,等待援兵的到来。然而,汉军的后续部队已经被匈奴军队分头阻挡在各要路口,无法前来解围,形势十分危急。到了第四天,被围困的汉军粮草越来越少。伤亡的将士不断增加,刘邦君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跟随刘邦的谋士陈平连日以来,无时不在苦思冥想着突围之计。这天,他正在山上观察敌营的动静,看见山下敌军中有一男一女指挥着匈奴兵。一打听才知道,这一男一女是匈奴王单于和他的夫人阏氏。他灵机一动,从阏氏身上想出一条计策,回去和刘邦一说,马上得到了允许。陈平派一名使者,带着金银珠宝和一幅图画秘密地去见阏氏。使用高价买通了阏氏帐下的小兵,得到晋见阏氏的机会。见到阏氏后,使者指着礼物说:“这些珠宝都是大汉皇帝送给您的,大汉皇帝想与匈奴和好,所以送来礼物,请务必与匈奴王疏通疏通。”

阏氏的心被这份厚礼打动了,全部收下。使者又献上一幅图画,打开一看,原来上面画的是一位娇美无比的美女。使者说:“大汉皇帝怕匈奴王不答应讲和,准备把中原头号美人献给他,这就是她的画像,请您先过目。”阏氏接过画像一看,图上的美女就像天仙一般漂亮,她想,如果自己的丈夫得到如此美丽的中原女子,还有心思宠爱自己吗?想到这里,她摇晃着头说:“这用不着,拿回去吧!我请单于退兵就是了。”

使者卷起图画,告辞了。阏氏送走汉军使者后,去见匈奴王,她说:“听说汉军的援军快打过来了,这里的汉军阵地又攻不下来。一旦他们的援军赶来,咱们就被动了。不如接受汉朝皇帝讲和的条件,乘机向他们多要些财物。”匈奴王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同意了夫人的意见。匈奴让出一条路,让汉军退去。创新有一条可行路径:找到“四两”,拨动“千斤”。

摩根卖鸡蛋

摩根是美国的大富豪,是美国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年轻时,生活非常穷困。后来他偕妻子闯美国,为了生计,他开了一家杂货铺卖鸡蛋。摩根身高体壮,可卖鸡蛋的成功率总赶不上瘦小的妻子。他琢磨了好一阵子,终于弄明白了原因。

原来,他总是用手掌托着鸡蛋卖,由于手掌大,人们产生了视觉误差,总觉得鸡蛋太小。而妻子小手一托鸡蛋,那鸡蛋看上去好像变大了一圈。摩根赶忙改变了卖蛋方式,改成把蛋放在小托盘里出售,销售情况果然好转。创新有一条捷径:换位思考,改变方法。

哪一笔是自己的

刘石庵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书法家,他集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厚重的独特风格。刘石庵有个学生,是另外一个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翁方纲的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他认为不像古人之处,就是败笔。有一天,他的女婿向他讨教书法时,他说:“去问问你老师,哪一笔是古人的?”

女婿没有听出其中的挖苦口气,便去问他的老师。刘石庵想了一会儿,说:“你回去问问你岳父,哪一笔是他自己的?”这样针锋相对的质问,表明了两位书法家不同的书法见解。但后人对刘石庵书法的评价远在翁方纲之上,这是因为刘石庵注重创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翁方纲却是一味地仿古,没有一笔是属于自己的。这是对两种艺术实践的公正裁决。模仿是创新的死敌。

闷葫芦憋住大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