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分泌科速查手册
7679300000059

第59章 影像学检查(1)

(第一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影像学检查

一、垂体X线平片检查

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垂体,但可从蝶鞍的形状大小及破坏情况间接判断垂体病变。

适应证

怀疑垂体肿瘤患者。

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检查前准备

无须特殊准备。

临床价值

前后径为蝶鞍前后壁间的最大水平距离,深径为前后床突连线到鞍底最低点的距离。成人前后径超过16mm,深径超过14mm为蝶鞍扩大;宽径超过18mm为蝶鞍增宽。蝶鞍体积=1/2暳前后径暳深径暳宽径,平均1337mm3(正常上限)。多数年龄组中男性的蝶鞍容积大于女性,但正常值的范围较宽。

引起蝶鞍的非肿瘤性改变的原因很多,如先天性畸变、先天性变异、妊娠妇女、垂体炎症、出血梗死、肉芽肿性病变及增生等。这些病变在MRI或CT上有时鉴别相当困难。

1.蝶鞍扩大肿瘤病变可致蝶鞍1~3条径线的延长(大的腺瘤致蝶鞍扩大者占87.2%),但蝶鞍大小正常不能排除垂体肿瘤可能。多数微腺瘤无蝶鞍扩大。

2.蝶鞍的骨质改变蝶鞍的骨质改变可有下列几种类型:栙轻度骨质吸收,骨壁白线密度减低,模糊;栚重度骨质吸收,骨壁白线密度减低、中断或完全吸收,可有软组织肿块突入蝶窦;栛鞍底的形态变化,侧位照片见双边影,鞍底呈两条致密线;正位片(以断层片显示较好)见鞍底倾斜下陷或局部下陷,突入蝶窦;栜鞍背变化,鞍背向后竖起或向后倾斜,与斜坡的斜线呈不自然连续;鞍背变短或完全破坏消失;栞鞍区钙化,以颅咽管瘤钙化较多见,脑膜瘤及少数胶质瘤累及鞍区亦可见钙化。

垂体病变可导致骨骼改变,X线平片有诊断意义的主要有GH瘤、垂体性矮小症及库欣病等。

二、垂体CT检查

目前CT已成为新型X线检查的重要手段,是全身各系统疾患影像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适用于内分泌腺病变(如垂体、肾上腺、胰腺等)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临床及生化检查怀疑垂体疾病或垂体疾病治疗后疗效追踪评价。

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检查前准备

暂无特殊准备。

检查步骤

常规冠状位CT平扫,层厚层距均用3~5mm薄层扫描。冠状位CT增强扫描,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别,有利于更进一步显示病灶。选择不同的窗宽窗位,分别摄骨窗和软组织窗,有利于观察骨质破坏程度和软组织肿块。

临床价值

1.垂体大腺瘤CT平扫见蝶鞍扩大,鞍内及鞍上池内有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光滑;肿瘤内液化、坏死、囊变则呈低密度改变;肿瘤内出血早期呈高密度,随着病程延长,则转化成低密度。肿瘤向鞍上突出生长时,可使鞍上池部分或完全闭塞。当肿瘤向下生长可破坏鞍底骨质,突入蝶窦内。肿瘤向前后方向生长时使蝶鞍前后经扩大,鞍结节及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当肿瘤向两侧生长,侵犯海绵窦时,可见海绵窦内充满等密度软组织影,外缘膨隆。增强扫描,肿瘤可呈均匀性或环形中度增强。冠状面增强CT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肿瘤与鞍底、视交叉的关系。

2.泌乳素瘤常有典型的CT表现,增强扫描早期,肿瘤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区,多数边界清楚,少数边界模糊,肿瘤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3.GH腺瘤和ACTH腺瘤亦可出现这种局限性的低密度区,但是它们常没有完整的包膜,所以常常呈现为边缘不明确、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区。由于伪影和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体积较小的微腺瘤难以显示。因此,CT显示垂体正常时,不能完全排除垂体微腺瘤的诊断,特别不能完全排除GH腺瘤和ACTH腺瘤的诊断。

4.垂体微腺瘤呈现为等密度病灶或低密度区不甚明确时,还可参考一些间接征象来帮助诊断,如:鞍底局限性下陷或局限性骨质吸收破坏,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凸向上,垂体柄移位和垂体向外膨隆推压颈内动脉。

5.其他CT还可用于垂体坏死、炎症、空泡蝶鞍综合征及转移性病变的诊断。

三、下丘脑垂体MRI检查

下丘脑垂体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该区域的病变可引起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分泌功能障碍,垂体瘤与中枢性尿崩症为下丘脑垂体腺相关的两种常见疾病,此处重点介绍这两种疾病的MRI评价。

适应证

主要用于垂体瘤与中枢性尿崩症诊断。

禁忌证

1.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2.体内有铁磁性金属植入物者。

3.铁磁性夹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由于磁场可能引起金属夹移动而导致大出血。

4.早孕者。

5.病情危重需要监护的患者,因为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和氧气瓶等急救设施不能进入MRI室(自屏蔽好的机器例外)。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准备与常规头颅的MRI检查相同。患者须于检查前清洗头发,去除金属异物,如发夹、金属假牙、皮带、硬币等,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止行MRI检查。小儿患者不能合作时,需在麻醉状态下行MRI检查。

检查步骤

MRI检查须同时采用T1加权、T2加权成像。根据矢状面或冠状面不同平面的图像以及T2加权的多回波成像以作出正确的诊断。最常用的层厚为0.5cm;分辨率为0.95~1.2mm,矩阵为256暳256。在发现病变或怀疑病变时,需常规静脉注射增强剂后进行扫描,在摄片时需注意放大兴趣区,以更好地显示病变。

临床价值

1.对于垂体大腺瘤,往往作增强前、后的CT扫描即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但是,MRI为三维空间成像,显示软组织的细节优于CT,除图像外,还可获得T1、T2和质子密度等多种参数。MRI有利于显示垂体邻近结构受侵犯的细节。当病变的CT表现与其他占位病变鉴别有困难时,应考虑行MRI检查。但MRI显示钙化和骨质变化不及CT。

(1)垂体大腺瘤的T1和T2弛豫时间大致和正常脑灰质相仿,所以在T1、T2和质子密度加权图像上可以显示鞍内肿瘤向鞍上和鞍旁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略不规则形,轮廓清楚、光滑或略有分叶。

(2)如果肿瘤不大,未涉及整个垂体,鞍内存有部分正常垂体组织时,可见信号较强之正常垂体组织和信号较弱之肿瘤组织形成对比。但如垂体已被全部破坏,MRI也不能显示。

(3)当出现坏死和囊变时,在T1加权图像上,肿瘤中央或偏一侧出现低信号区,其信号强度可以略高于脑脊液。在T2加权图像上,则呈现高信号区。囊变所含的囊液成分不一时,还可显示液-液平面。

(4)发生垂体卒中时,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如为出血所致,则可见显示病灶内高信号区;如为梗死所致,则可见整个或大部分病灶显示低信号区。这种低信号改变部分为伴存的水肿所致。

(5)有时可显示肿瘤通过鞍隔向上生长,受鞍隔限制所造成的略对称的切迹(腰身)。肿瘤再向鞍上生长时,其上缘在鞍上池与脑脊液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向上生长可使鞍上池闭塞,使视交叉受压和上移。在T1加权图像上,视交叉的信号强度高于肿瘤组织,所以视交叉的变形显示得十分清楚。肿瘤向鞍旁生长时,使海绵窦和其内的颈内动脉向外推移;进一步生长时还可见海绵窦闭塞,颈内动脉受包裹或完全闭塞,邻近的第栿~桇对脑神经消失,正常时能见到的Meckel(海绵窦内含脑脊液的硬脑膜反折)因受压而消失。肿瘤向下生长,其下缘在含气蝶窦或斜坡松质骨的对照下,常显示得十分清楚,但是鞍底骨质变化则不能显示。

2.垂体微腺瘤一般都采用冠状面和矢状面薄层(层厚3mm以下)成像进行检查;为了全面了解脑部状况,可再加作层厚1cm的横断面扫描。

一般先作T1加权图像。如T1加权图像呈阴性,往往T2加权图像也不会有阳性发现。

(1)在T1加权图像上,微腺瘤呈现为低信号区,也可表现为稍高信号,伴出血时可呈现为高信号区,常位于垂体的一侧。

(2)PRL瘤的边界多较清楚,而HGH瘤和ACTH瘤边界往往不清,呈圆形或椭圆形,也可为不规则形。在T2加权图像上,微腺瘤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区。除直接显示微腺瘤外,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上凸和垂体柄移位等垂体腺瘤的间接征象。

(3)注射造影剂如磁显葡胺(GdDTPA)后,垂体和微腺瘤增强的次序和程度与CT的碘剂增强者相仿,即增强的早期病灶信号强度低于正常垂体,后期病灶之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垂体,介于两者之间则为等信号。

(第二节)甲状腺的影像学检查

一、甲状腺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仪器向甲状腺发射超声波,再将反射、散射回来的超声波接收、成像,来判断甲状腺形态、大小、回声、结节、甲状腺周围器官及淋巴结的情况。超声检查因无创可重复多次进行、无放射性污染、简便易行以及高分辨率显像技术的普及,使成为各种甲状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适应证

所有类型的甲状腺疾病都应进行超声检查,尤其是当触及或可疑甲状腺结节或肿块时。

禁忌证

因该检查无创,一般没有临床禁忌证。在甲状腺急性炎症期间禁止行穿刺活检。

检查前准备

常规B超探查前不需要特殊准备。如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良性甲状腺结节硬化剂治疗时,要做充分准备,包括正确调试及校正穿刺引导装置、准确选定穿刺进针点和途径、规范无菌操作,探头、穿刺针及活检针严格消毒、精确取材或注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临床价值

1.测量甲状腺的体积、组织的回声、血流的情况。甲状腺功能亢进时B超可见甲状腺体积增大,血流丰富;亚急性甲状腺炎时显示弥漫性或局灶性低回声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时B超显示甲状腺肿,锥体叶肿大,回声不均,可伴多发性低回声区域或甲状腺结节。

2.发现结节和确定结节的性质,尤其可以发现一些触诊不易触摸到的小结节;确定结节的位置、大小、数量和分布;鉴别结节的物理性状,例如是实体性或囊性,有无完整包膜,对邻近组织有否浸润;如发现实体性结节为低回声、病灶内有微小钙化呈粗糙或沙粒状强回声点和丰富血管、病灶周边界限不清,走行不平甚至呈蟹足样,以及病灶内部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所占结节比例较小均提示为恶性结节征象。如颈部探及肿大淋巴结更加支持甲状腺癌的诊断。

3.作为甲状腺结节穿刺或活检等病理学检查的引导。

4.甲状腺癌患者于术前和术后,进行B超探查有无颈淋巴结转移。

5.良性甲状腺结节可借助B超引导进行无水乙醇或其他硬化剂治疗,使操作更加准确,并可作为治疗前后疗效观察的简便方法。

6.Graves眼病患者进行眼球后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眼外肌肥大,并可用于疗效观察及病情进展的评价。

二、CT和MRI检查

CT是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不同密度的组织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减的特征,在X光片上感光形成黑白明暗程度不同的图像,反映人体横断层面的组织器官变化及病灶情况。与超声相比图像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对分辨囊性、实性病变,脂肪、血肿、钙化和骨化、气体可靠性较大。MRI是应用对人体无害的磁场和无线电波,使人体磁化,产生强弱不等的信号,并经信号的空间定位,最终构成不同的加权影像。这两种检查都基本无创,方便、迅速、易于接受。甲状腺CT和MRI检查的优势在于可清晰显示甲状腺和甲状腺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性质。

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甲状腺肿瘤分级定期、异位甲状腺的定位、Graves眼病的鉴别诊断。

禁忌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等非肿瘤性甲状腺疾病通常无须此项检查。对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镰状细胞贫血、心功能不全,以及年迈体弱者,应审慎应用造影剂。

检查前准备

进行增强扫描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检查前应做造影剂过敏试验,阴性方可进行。如原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或过敏体质,应尽量避免增强扫描。MRI检查前应祛除身体上的金属物及易受磁场和电磁波干扰的物品。

临床价值

1.疑为甲状腺癌时,通过CT和MRI能了解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是否侵犯气管及邻近器官,有无颈部及周围淋巴结转移,为肿瘤分级定期提供依据。

2.MRI能清楚显示甲状腺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了解异位甲状腺情况。

3.区别原发于甲状腺或非甲状腺的纵隔肿瘤。

4.眼眶CT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Graves眼病患者球后组织,尤其是眼外肌肿胀的情况。对非对称性突眼(单侧突眼)有助于排除眶后肿瘤。

三、甲状腺PET检查

18F脱氧葡萄糖(18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血液中的18FDG也经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体(GLUT)进入细胞内,通过糖激酶的作用生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DG6P)后,不再进一步代谢,而堆积在细胞内,其数量反应了病灶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能力,将18FDG作为一种示踪剂进行PET显像,反映肿瘤的能量代谢状况,通过观察细胞内18FDG6P浓集的多少,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质。恶性肿瘤这种浓集18FDG6P的能力异常增高。

适应证

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尤其适于低分化、高度恶性的肿瘤,监测肿瘤复发及转移灶定位。

禁忌证

除怀疑未分化癌或髓样癌外,一般情况下18FDGPET检查不作为甲状腺癌和转移癌病灶诊断的常规首选检查项目。合并糖代谢异常疾病如糖尿病时,病情不稳定期间禁止此项检查,因对结果有干扰。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至少禁食6小时,血糖应控制在正常范围,注射18FDG后应安静休息,避免大量说话和活动。静脉注射18FDG370MBq(10mCi)后1小时进行PET显像,如果需要于2.5小时做延时显像。

临床价值

1.甲状腺癌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原发灶和转移灶对18FDG摄取异常增加,显着高于周围正常组织,显示明显的异常浓聚区。18FDGPET尤其对低分化、高度恶性的肿瘤敏感性高,而131I全身显像对高分化、低度恶性的肿瘤诊断阳性率较高。通常将标准摄取值(SUV值)等于2.5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界限,如SUV大于3.0常视为恶性病变。

2.恶性度低和微小癌灶18FDGPET显像对探测甲状腺癌的微小转移病灶有优势,并有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但少部分生长慢、分化好的、过于微小的原发或转移癌灶可表现为甲状腺18FDGPET检查假阴性,应提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