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速查手册
7679200000074

第74章 神经系统病症(9)

治疗要点疾病早期无须特殊治疗,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活动和体育锻炼,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需药物治疗。

(一)药物治疗

1.抗胆碱能药物可通过调节多巴胺(DA)与乙酰胆碱(Ach)的动态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

(1)苯海索:具有中枢性抗胆碱作用,每次2~4mg,每日3次,老年患者应减量开始。

(2)丙环定(开马君):中枢性抗胆碱药物,还有较强的兴奋大脑的作用,可用于伴有迟钝、抑郁的PD患者,起始用量每次2.5mg,每日3次,逐渐增量至20~30mg/d,分3次服用。因有胃肠道刺激,可于饭后服药,或于服药同时大量饮水。

(3)苯扎托品:有抗胆碱、抗组胺及肌肉松弛作用,可减轻肌强直,每次2~4mg,每日2~4次。

(4)东莨菪碱:0.2mg,每日3~4次。

(5)环戊丙醇:每日总量2.5~20mg,分3次服用。动脉硬化者常因不良反应大而不能耐受。

(6)比哌立登:又名安克痊,其作用与苯海索相似,每次2~4mg,每日3次,每日量可达20mg。

(7)苯纳哌嗪:初量50mg/d,维持量100~300mg/d,一般分3次服用。

(8)二乙嗪:初量50mg/d,维持量200~500mg/d,分次服用。

(9)甲哌噻唑:初量7.5mg/d,维持量15~20mg/d,分次服用。

2.DA替代治疗药物PD的主要生化异常是DA减少,补充脑内DA不足,使AchDA系统重获平衡,从而改善症状。

(1)左旋多巴:是治疗轻中度PD的首选药物,给药从小剂量开始,每次125mg,每日3次。每隔4~5日增加250mg/d,分4~5次服用,直至症状明显改善而不良反应尚轻为止,维持量一般在1.5~4g/d,但个体差异很大,应注意个体化原则,尽可能为每个患者确定其最合适的维持量。

(2)左旋多巴复合制剂:

晒美多巴:有125mg和250mg两种剂型,前者含苄丝肼25mg和左旋多巴100mg,后者含量为前者的1倍。第1周为125mg/d,1次或分2次服用,其后每隔1周加药量为125mg/d,分2~3次服用,一般最大剂量为每次250mg,每日4次。症状稳定后改为维持量,一般为375~500mg/d,分3~4次服用。

晒信尼麦:商品名有帕金宁、息宁等。剂型有10/100、25/250、25/100,分别含卡比多巴10mg、25mg、25mg以及左旋多巴100mg、250mg、100mg。开始用10/100半片,每日2~3次,每3日增加10/100的1片,直至达到合适剂量为止,每日最大量不宜超过25/250的4片。症状稳定后可用维持量,一般为400~500mg/d,分3~4次服用。

晒美多巴缓释剂及帕金宁控释片:优点是有效血药浓度较稳定,作用时间较长,有利于控制症状波动,可减少每日服药次数;缺点是生物利用度较低,起效缓慢,标准剂转换为控释剂时应相应增加每日剂量并提前服用,适用于伴症状波动或早期轻症患者。

3.DA受体激动剂(1)溴隐亭:开始剂量为0.625mg/d,每隔3~5日增加0.625mg,通常治疗剂量7.5~15mg/d,分3次服用,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而定,最大不超过20mg/d。不良反应与左旋多巴类似,但错觉和幻觉常见,有精神病史患者禁用,近期心肌梗死、严重周围血管病和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等是相对禁忌证。

(2)培高利特:药效及作用时间较溴隐亭略强和长,溴隐亭无效时改用培高利特可能有效,开始剂量为0.025mg/d,每隔5日增加0.025mg,一般有效剂量0.375mg/d,最大不超过2.0mg/d。

(3)新型DA受体激动剂:派拉米苏,0.125mg,每日3次,逐渐加量至0.5~1.0mg,每日3次;罗吡尼洛,0.25mg,每日3次,逐渐加量至2~4mg,每日3次。以上两种药物均不是麦角衍生物,无麦角不良反应,用于早期或进展期帕金森病,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发生率低,但意识模糊、幻觉及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

4.金刚烷胺常用量为50~100mg/d,每日3次,不宜超过300mg/d,服药1周无效应停药,不宜盲目加量和长期应用。不良反应有不安、意识模糊、下肢网状青斑、踝部水肿和心律失常等,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和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5.抗组胺药物常用药物为苯海拉明,每次12.5~25mg,每日2~3次。

6.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1)答是美:每次100~200mg,口服,每日3次,不良反应有腹泻、意识模糊、运动障碍和氨基转移酶升高等。

(2)珂丹:每次200mg,口服,每日5次为宜。

7.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可抑制神经元内DA分解代谢,增加脑内DA含量。常用丙炔苯丙胺2.5~5mg,每日2次,宜早、午服用,傍晚服用可引起失眠。不良反应有口干、胃纳减退和直立性低血压等,胃溃疡患者慎用。

(二)外科治疗目前有三种外科方法:栙苍白球或丘脑底核毁损或切除术;栚脑深部电刺激;栛细胞移植术,宜慎用。

(三)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走路、进食、语言及日常生活的指导和训练,可改善生活质量。晚期卧床患者进行被动康复治疗可减少并发症。

(第十九节)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MG)是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具有晨轻暮重等特点。

MG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8~20)/10万,患病率约为50/10万。估计我国有60万MG患者,南方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常见于20~40岁,40岁前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2~3倍,中年以上发病者以男性居多。

主诉

患者初次就诊主诉多为闭眼无力,随病情进展及受累肌群不同可出现表情困难、咀嚼困难、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抬头无力、肢体无力、咳嗽无力及呼吸困难等。

诊断

1.临床表现

(1)最早受到侵犯的是眼外肌,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眼外肌麻痹,如眼睑下垂、斜视和复视;重者眼球运动明显受限,甚至眼球固定,但瞳孔括约肌一般不受累。双侧眼症状多不对称,10岁以下小儿眼肌受损较为常见。

(2)脑神经所支配的肌群受累,如面肌受累表现为皱纹减少,表情动作困难,闭眼和示齿无力;咀嚼肌受损影响连续咀嚼,进食经常中断和休息;咽喉和舌部肌群受累时,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讲话语音减弱、声音嘶哑或带鼻音等。

(3)颈肌受损时抬头困难。肢体肌群也可受累,如肩胛带肌无力上臂不能持久抬举,下肢多为髋部的屈肌无力,一般上肢比下肢为重,近端较远端为重。依症状出现先后顺序一般是眼外肌、咽喉肌、咀嚼肌、肩胛带和躯干骨骼肌和呼吸肌等。

(4)呼吸肌和膈肌受累,可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重症可因呼吸麻痹或继发吸入性肺炎而死亡,心肌偶可受累,常引起突然死亡。一般平滑肌和括约肌均不受累。

(5)患者如急骤发生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为危象。

发生危象后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危象是MG常见的死因。肺部感染或手术可诱发危象,情绪波动和系统性疾病可使症状加重。

2.辅助检查

(1)AchRAb检测:滴度增高支持MG的诊断,特异性可高达99%,敏感性为88%,但滴度正常不能排除诊断,且一般基层医院不能开展此项检查。

(2)肌电图检查:为常用的具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应在停用胆碱酯酶抑制剂24小时后检查,神经重复电刺激实验,低频衰减10%以上为阳性。

(3)疲劳试验:受累肌肉重复活动后肌无力症状明显加重。

治疗要点1.抗胆碱酯酶药常用的有溴吡斯的明、溴化新斯的明和安贝氯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