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7676100000093

第93章 世界卷·近现代世界史(4)

6月3日,日本各舰队按照计划进入了既定位置,但让山本五十六意想不到的是,他根本没有在这里看到美国的航空母舰。事实也正是这样,美国在日军到来之前,早就派出了两支特快舰队,在中途岛占据了有利位置。4日清晨,日军海军中将南云忠一命令“赤城”号、“加贺”号、“飞龙”号和“苍龙”号航空母舰上的108架飞机去轰炸中途岛上的119架美军飞机,但这是不可能的,从美国破译密码的那一刻起,日本的一切计划便注定要落空。紧接着,南云忠一又命令第二批飞机升上甲板装鱼雷,做好袭击美军军舰的准备。但却因为前去中途岛执行轰炸任务的第一批飞机的再三要求而放弃了这一计划,并将装好的鱼雷换成炸弹,此举更是导致日军贻误了最佳战机。最终,美国轰炸机成功炸毁了“赤城”号、“飞龙”号、“加贺”号和“苍龙”号航空母舰。面对这种情况,山本五十六也不得不取消了进攻命令。

此次战役,日本共丧失航空母舰4艘、重型巡洋舰1艘、飞机234架,以及几百名海军飞行员和2200多名水兵。自此,日本海军称霸太平洋的局面被打破,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力量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势。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是“二战”时期苏联在欧洲部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苏联军队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民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纳粹德军进攻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会战。此次会战历时六个半月,从1942年7月17日德军进攻开始,到1943年2月2日苏军胜利反攻结束。当然,这次会战在苏军的角度还可以以1942年11月19日为界,将其分为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两个阶段。

法西斯德军及其仆从军在1941年6月22日不宣而战,开始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军事进攻计划,闪电式入侵苏联国境。在最初的苏德战场上,双方的军事活动主要以围绕攻城与守城为主。1941年至1942年冬,苏军的主要任务是想消除德军对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的威胁。后来,德军虽然因为莫斯科会战的失败而被迫放弃全面进攻计划,但其仍然在局部地区保持着优势兵力。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签发了第41号作战指令,并精心部署了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计划。希特勒本意是想要通过对斯大林格勒的占领,切断苏联北部重镇同南部的联系,继而占领高加索石油区、顿河和库班地区,并在此基础上包抄莫斯科,实现最终消灭苏联的目的。同时,希特勒还根据当时的形势做出了具体的分析,他了解到:如果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话,结局必然是失败。因此,为了能够专心对付英、美,并且夺取中东和印度,就必须要尽快歼灭苏军主力,然后将兵力转移到西线,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终目的。拿定主意后,希特勒便决定孤注一掷,将150多万的兵力全都部署在了六七百公里的苏德战场南线上。

7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抵达了顿河大弯曲部,并直接威胁到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针对这种局势,苏军最高统帅部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与之对峙,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此开始。

从7月17日起,苏军第62集团军、第64集团军与德军第6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开始了对斯大林格勒外围主要防御地带的争夺。到8月10日,苏军已经逐渐撤退到了顿河东岸,并在斯大林格勒外围防御地带成功阻止了德军的前进。8月19日,德军为了突破苏军的防线又一次发起猛攻,从西、西南方向同时向中心突击,力图一举攻下斯大林格勒。同时,德国还出动了几千架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狂轰滥炸,甚至将全城夷为了平地。此外,德军一部分兵力还从斯大林格勒北面向伏尔加河畔逼近,企图在此处突击夺取该市。在这种情况下,苏军拼死抵抗,直到9月12日,双方之间的战争才以德军未突破苏军防线而告一段落。

随后,德军开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城区逼近,与固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第62集团军、第64集团军再次展开了激烈的战斗。9月13日,德军的装甲师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市区,向市中心的第62集团军发动攻击,并一度切断了苏军第62集团军与第64集团军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第一火车站。27日,德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强攻,与苏军展开了争夺红十月村的战斗。面对如此严峻的形,斯大林快刀斩乱麻,亲自将精锐部队近卫第13师调去了伏尔加河,同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到9月底,双方的战斗重心转移到了北部工厂区。到11月11日,苏军开始进行反攻,尽管德军已经突破了6个区,但却在苏军的不断打击下,而不得不放弃对最后一个区的进攻,并被迫转入防御。

1942年11月19日,在一番周密的准备之后,集结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和南面的苏联红军揭开了反攻的序幕。经过两天的战斗,苏军成功地突破了德军的防线。11月23日,南、北两方面的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外的卡拉奇成功会师,并将德军的第6集团军及坦克第4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希特勒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一面紧急命令主将鲍罗斯死守阵地等待援军解围,一面又将作战物资空运给被困部队。只是,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1943年1月10日,苏军开始分割并消灭被困的德军。到31日,被围的南部德军已经被悉数消灭,以第6集团军司令为首的德军残部宣布投降。至2月2日,北部德军也选择了投降。至此,持续了6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

在此次战役中,150万德军被消灭,由德军及仆从军所组成的轴心国最大的集团军彻底宣告覆灭。

经过此次会战,德军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而苏军则渐渐收复了失地,并攻入了德国本土。因此,此次会战的胜利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走上了联合作战的道路。1943年11月,在联合作战趋势的影响下,德黑兰会议召开了。在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经过4天的长谈,一致通过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按照计划,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出任盟军总司令,统率包括陆、海、空三军在内的近300万盟军将士,准备于英伦三岛集结。然后横跨英吉利海峡,登上欧洲大陆,和东线的苏联红军配合,对德军进行双面夹击。这就是历史上十分出名的“霸王行动”。

当然,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登陆作战,首先要有一个精密的部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好登陆点。而最为恰当的登陆点又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

1.登陆点必须在以英国为基地的盟军空军作战半径范围之内。

2.登陆点附近必须有良好的港口和平坦开阔的海滩,以便利运卸军事物资和参战部队。

经过一番策划,3000英里的西欧海岸便只剩下两处地点可供选择,其一是位于加来海峡的从敦刻尔克到索姆河口一段;其二是诺曼底地区的康尼到科唐坦半岛一带。盟军统帅部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后者。这是因为德军在这里的兵力相对薄弱,可以大大提高登陆的成功性。而且这里地形开阔,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也仅有80千米,可以为登陆后的袭击活动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因此,盟军将“霸王行动”的登陆场最终选定为诺曼底。

除此之外,登录时间也是盟军面临的一个问题。盟军各军兵种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陆军要求在高潮时上陆,这样可以大大缩短部队通过海滩的时间。海军则要求在低潮时登陆,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让登陆艇在障碍区外抢滩,以及为工兵清除障碍提供便利。空军则要求有月光,以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盟军统帅部根据各种兵种提出的要求,对诺曼底地区进行了更加透彻的分析,最终决定在高潮与低潮间登陆。即1943年的6月5日。

面对如此困难和复杂的大规模登陆作战,盟军必须做好全面的准备。经过一番研究,盟军统帅部认为:唯有出其不意,才有可能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几个桥头堡。只有这样,盟国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和充足的后备兵员等优势才会在战争中体现出来。因此,隐蔽盟军的主攻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了确保登陆成功,盟军决定借助情报机构实施战略欺骗手段,诱使希特勒将德军兵力分散在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区。为此,盟军便制订了一项“卫士”欺骗计划。

于是,盟军便开始通过各种虚假的无线电通信使德国人淹没在大量的假登陆消息之中,使其长期处于戒备状态,给对方造成一种“狼来了”的假象。这样,当真正的登录计划开始时,德军就会误以为这次行动和前几次经历一样,只不过是一次演习。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美国甚至虚构了以骁将巴顿为司令的“美国第1集团军”。

就在盟军紧锣密鼓地为登陆做准备时,希特勒也发觉了盟军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登陆的心思。但是他却无法对盟军的登陆时间和地点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他只好借助于情报部门的研究判断,但是,他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后来,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在巡视了整个法国海岸后,臆断盟军的主攻地点便是加来,同时否定了盟军在6月5日登陆的可能性,因为他认为那几天的天气条件非常不适合登陆。但事实却证明,德军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翻了船。在错误判断的影响下,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错误地以为诺曼底只是一场佯攻,便下达命令停止了从加来调往诺曼底的装甲师和步兵师的前进,甚至把其他地方的许多兵力都调遣到了加来地区去面对“大敌”,听任隆美尔在诺曼底海岸苦苦撑持。因此,未战之前,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已经彻底失去了取胜的可能。

希特勒的末日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4月14日,苏联红军以德军的10倍军力进攻柏林。这场战斗打得非常艰难,每条街、每条巷道、每间屋子都会射出敌人的冷枪。19日,德军外围防线终于被苏军火炮摧毁,希特勒豪华的总理府也已经不成样子,随处是散落的大理石碎片和水晶吊灯残片。

当时,斯大林最为担心的并不是攻不下柏林,而是找不到希特勒的栖息之所。因为,活捉希特勒,让他接受世界审判是这次战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活捉希特勒,斯大林派出了最忠心的士兵。他们个个都是来自苏联秘密组建的反间谍猎杀部队,经过了严格训练。

5月2日,苏军攻占柏林。随后,间谍猎杀部队顺利进入希特勒总理府——“狼穴”。城堡上的花园,到处都是希特勒亲信的尸体,但希特勒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般,踪影全无。为了完成斯大林下达的任务,猎杀部队成员个个焦急不安,希特勒到底在哪里?

搜寻希特勒的行动进行到第三天时,突然从地堡里传来一个士兵的喊声:“找到了!”大家凑上前去一看,只见弹坑里一张烧焦的毛毯下面盖着两具面目全非的尸体。按照死亡的地点和方式判断,这对男女的身份绝非一般。但这就是战争狂希特勒吗?

由于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要想判断男尸是不是希特勒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他的牙齿。

为了找到希特勒生前的牙科医生,间谍猎杀部队几乎把柏林翻了个底朝天,最后才找到了希特勒当时的牙医助理。他凭着仅有的一点记忆,画出了希特勒的牙齿形状。间谍猎杀部队人员把图拿去和尸体的牙齿一对比,结果完全吻合。那么,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就能证明,那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就是希特勒呢?

就在此时,德国无线电台发出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说苏联人正在寻找的希特勒早在指挥柏林作战时就已丧命于炮火中。这消息似乎为那具烧焦的尸体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但是,一些国外媒体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那具烧焦的尸体只不过是一个替身而已。至于希特勒本人,则根本不在柏林,早已化装潜逃,德国媒体报出这样的消息只是为了帮助希特勒出逃。一时间,众说纷纭,没有人敢确定那就是希特勒的尸体,也没有人敢完全否认那不是他的尸体。

一个月后,苏联政府公开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消息,称“朱可夫将军表示,没有找到希特勒,因为他可能在最后一刻乘飞机逃跑了”。朱可夫本人也随之出来说明,希特勒在失踪前和情妇爱娃举行了婚礼。这句话似乎更验证了希特勒在逃,因为按正常人的思维逻辑,人是不会在死前结婚的。后来,美国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也公开表示,希特勒可能依然活在人世。

那么,希特勒究竟是死是活呢?要是活着他又在哪里呢?

1945年6月,有关希特勒行踪的线索越来越少,但有关希特勒的传闻却渐渐多了起来。斯大林在战胜国会议上称,柏林战争中,希特勒乘坐潜艇逃往了日本或西班牙,因为西班牙是欧洲最后的法西斯独裁者佛朗哥的统治国度。此外,斯大林还向公众暗示,是自己的盟国出于政治目的,窝藏了希特勒。

斯大林这样的言论一出,当即引起了美、英等国的不满,使得英、苏关系迅速降至冰点。

此后不久,苏联《真理报》刊载消息称,希特勒其实就定居在英国占领的德国境内,甚至连住所的位置都没有变。对于苏联的这个指控,英国高层震怒不已。为了证明清白,英国政府下令,彻底调查希特勒失踪一事。然而,当西方探员准备进入希特勒总理府搜寻尸体骨骸时,却遭到苏军阻止,声称这是统帅斯大林的命令。

斯大林为什么要坚持称希特勒在逃呢,难道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猫腻?

首先,斯大林一直担心希特勒死后,纳粹残余势力会推举新的领袖,然后来对付苏联。可如果说希特勒“失踪”,那么纳粹就会形同散沙,力量得不到积聚和发挥,当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复苏,不可能对苏联构成威胁。

另外,苏联之所以能在欧洲获得主导权,主要是由于他击败了德国的头号功臣希特勒。假如一旦证明希特勒已经死亡,苏联在德国存在的必要性将不复存在。所以,斯大林坚持说希特勒没死,可以强化欧洲对苏联的依赖。

虽然不少人愿意相信希特勒已死,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战争狂也许真的没有死。因为当时的他还拥有飞机和潜艇,完全可以逃走。而且,直到4月24日,苏军才封锁了柏林通往南部和西部的道路,并且27日才攻占柏林机场。在这期间,希特勒露面次数越来越少。所以不少人猜测,他早已做好了逃亡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