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7676100000087

第87章 世界卷·工业革命时代(9)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科学基础更加坚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所有成果都是在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后创造出来的。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的突破性成就,就不可能会出现新的工业革命。在这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这次工业革命的侧重点主要是基础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经济改造能力和社会改造能力有了极大的增强。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更是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城市人口开始远远超过农村人口。

第三,此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在几个大国间同时进行的,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则是先发生在英国,继而才在其他国家发生的。同时,这次各国间的工业革命又相互联系,无论是哪一国的重大发明,都会很快被别国所吸收。

这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这次工业革命还改变了资本主义原始的工业结构,造就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业、汽车制造业等重工业。并且,重工业在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也日益增强,并逐渐取代了轻工业。此外,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垄断组织。紧接着,垄断经济便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世界上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则开始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日益严重,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不平衡。英国和法国等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变得相对缓慢,而美国和德国等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则发展得非常迅速,工业总产值甚至超过了英、法,成为世界前列。因此,这些逐渐强大起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需求与发展,开始了世界霸权的争夺和对殖民地的掠夺,这就加深了各国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布战争

1867年,一个小孩在南非奥兰治河畔玩耍的时候,偶然之间看到一块晶莹的石头,便捡回家去。后来一个荷兰人后裔农场主将这块“石子”带回欧洲,经过鉴定之后证实,这并不是一块“石子”,而是钻石。

消息传出之后,很快在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人纷纷前往南非。随着涌入人流的增加,不断传来发现金刚石的消息。1869年,又发现一颗当时价值高达62.5万法郎的大钻石,从此,南非便成为了欧洲人眼中金刚石的产地。

1884年和1886年,人们又在南非的德兰斯瓦尔境内发现了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金矿。从此,金刚石加上金矿,南非又开始掀起了“黄金潮”。

在南非这块土地上,原本都是荷兰人的后裔,但随着淘金者的增加,英国人多了起来,慢慢地超过了当地的布尔人,也就是荷兰人的后裔。而且英国人还掌握了大部分采矿权,组建了很多大公司。因此,到了19世纪末期的时候,英国人觉得很有必要把这块土地攥在自己手里。

而且,英国人已经筹谋了“开普—开罗”计划,要将英属的南北非洲连为一体。为此,1871年,英国吞并金刚石产区西格利加兰,1877年又吞并布尔人的德兰斯瓦尔共和国,1877年到1878年,并吞全部卡弗拉里亚和西北部的瓦尔弗士湾。为了阻止布尔人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英国又于1878年夺取了祖鲁兰,消灭了祖鲁人的国家。1887年,英国最终吞并了祖鲁兰。

到了90年代的时候,在英国人的“开普—开罗”计划面前,唯一的障碍便是布尔人的两个共和国—德兰斯瓦尔和奥仑治。

1899年秋,英国开始在两个布尔族共和国边境集结军队。面对英国毫不掩饰的侵略面目,1899年10月11日,布尔人对英宣战,并展开军事行动。

布尔人口不多,因此军队采用民兵制,两个布尔族共和国建立起一支人数为45000人左右的联军,装备有从德国购买的步枪、挺机枪和速射炮。

而英国在南非只有不到3万人,它采用募兵制补充兵员,武器陈旧,训练很差,纪律松弛,因此在战争初期多次被布尔军队打败。1899年10月,布尔军队攻克了纽卡斯尔和格论科两个城市,包围了莱迪史密斯、马弗京和金伯利。

但是英国实力毕竟强大,可以不断抽调兵力。至1900年1月底,英军人数已经达到了20万。2月,罗伯茨将军率领英军转入进攻,解除了布尔军队对几个城市的包围,并于3月占领奥仑治共和国首都布隆方丹,5月31日又占领德兰斯瓦尔首都比勒陀利亚。

从此,这两个共和国均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同年10月,包达和狄维难特率领的两万布尔军队,化成小股“突击队”,展开了顽强的游击战争。然而,由于布尔军队本身也是以殖民者的态度对待当地黑人,他们的反英斗争没有取得土著居民的同情和支持,因此在实力上大打折扣。

英军指挥部为了摧毁游击队的抵抗,将军队扩充到了25万人,采取了“焦土”战术,广泛建立了筑垒发射点(碉堡)配系。1902年5月31日,布尔人被迫签订和约,承认德兰斯瓦尔、奥仑治两个共和国并入英国。

日俄战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实力逐渐增强。之后,日本便有了称霸太平洋的欲望,他们将爪牙伸向了朝鲜和中国。甲午战争就是其实现这一计划的第一步。在这次战争中,日本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损害了俄、法、德在远东的利益。之后,沙俄便联合法、德两国,共同逼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因此,日俄之间的矛盾升级,大战一触即发。

1896年,俄国通过《中俄密约》等多个不平等条约强租了旅顺、大连等地区,中国东北全境已经基本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1900年,在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后,俄国独吞东北的野心显而易见,这使得日俄两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1902年,英日结成同盟,这就成为日本对俄国发动战争的坚实后盾。1903年8月,日俄两国就针对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问题进行了谈判。此时的日本已经完成了扩军备战,因为在谈判中态度相当强硬,最终导致谈判破裂。

1904年2月6日,日本与俄国断交,并于2月8日深夜不宣而战。日本海军舰队用鱼雷偷袭了驻扎在旅顺的俄国舰队。等到俄国舰队退到港内后,日军便迅速封锁了旅顺港口。

日本此举彻底激怒了俄国,但俄军想要对其进行报复却也着实容易。在这方面,俄国面临着两个问题:首先,俄军在陆上的支援和补给十分困难,需要经过西伯利亚铁路,再从莫斯科到达旅顺港,路程长达6000英里。另一方面,由于西伯利亚铁路被贝加尔湖所切断,运输过来的物资就需要在湖的一面卸下,然后还要通过船运到对岸后再装上列车。这样下来,把一个营的兵力运到旅顺就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对战争是极为不利的;其次,俄国在东北只有海参崴港和旅顺港两个港口。而海参崴港口在冬季会结上厚厚的冰,根本就不能使用。这样一来,便只有旅顺一个地方能够作为海军基地。综合这些客观原因,以及一些内部的因素。俄国陆军司令克鲁泡特金建议把俄国军主力撤出辽东半岛,集结在哈尔滨。然后等莫斯科的援兵到来之后再进行反攻,解救死守旅顺的俄军。但由于俄军指挥层意见不统一,后来将主力军的集结点改成了辽阳,之后再把兵力向旅顺推进。

与此同时,日本制作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日军认识到,此次作战的关键就在于海军。但如果不能在陆上给俄军沉重性的打击,根本无法将俄国的势力彻底赶出满洲(中国东北)。对于日本来说,朝鲜半岛既可以作为一条比较安全的补给线,又可以作为一个进退自如的跳板。此外,制海权对日本也是极为重要的。日本为了避免被俄国在旅顺的舰队驻军切断海上的交通,便主动引诱俄舰队出海大战。日本陆军在舰队的保护下从仁川登陆,之后便迅速控制了朝鲜半岛,并在此建立了稳固的基地。随后,日本用了3个军团的兵力从朝鲜湾的北岸登陆,向辽阳进军。这样一来,日军就可以阻止俄军南下的支援。而日本的第四军团则要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旅顺,然后北上与前3个军团会合,以图在俄陆军增援未到前击败俄军。

5月初,日本在辽东半岛的大孤山登陆,并于25日攻入金州。第二天,日本便攻下了南山高地,并且占领了大连。至此,日本已经完全包围了旅顺港。

之后,日本便采用坑道战、地雷战、炮轰战等方式,连续发动了两次总攻,但都被顽强的俄军所抑制。11月26日,日军向203高地发起了第三次总攻,并在数天内进行了大火力的轰炸,终于在付出11000人的代价后占领了203高地。两天后,俄舰船全部被击毁。

1905年1月4日,俄军投降,日军占领了旅顺。之后日军便按照原计划北上与元帅大山会合,投入到对俄国主力的进攻。

2月23日,日军30万大军与俄国31万大军在奉天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双方都挖有堑壕、筑有野战工事,战争进行得相当激烈。3月10日,日军攻克奉天,俄军被迫后撤至哈尔滨。

5月9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驶进了中国海域,27日被日舰队全部歼灭。同时,俄国这次对日战争的失败还激怒了俄国的许多民众。大多数城市都相继爆发了革命,沙皇专制制度已经岌岌可危。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合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独占利益,同时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和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让给日本等。

归根结底,日俄战争的本质就是两国为了争夺远东霸权而进行的又一次帝国主义战争。而俄国的战败,又在另一方面加速了俄国国内革命的到来。日本取胜则让其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并进一步膨胀了它称霸东亚的野心。以后,美国也走上了争夺亚太霸权的战场。

巴尔干火药桶

伴随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列强在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上也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对此,各资本主义强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斗。其中,两次摩洛哥危机的发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

摩洛哥位于北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扼守直布罗陀海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20世纪以后,法国对摩洛哥早已垂涎已久,便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扩张。1905年1月,法国向摩洛哥提出了一个方案:希望对摩洛哥的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进行改革。但却没有想到,德国这时也插足到了这个事件中,于是摩洛哥直接拒绝了法国提出的方案。3月,德皇威廉二世发表讲话,指出各国在摩洛哥的地位是绝对平等的。这样就很明确地否认了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利益。也正因如此,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也就在此时出现了。后来,由于德国的国力未能牵制法国,只好放下了对摩洛哥事务的干涉。至此,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宣告结束。

1908年,摩洛哥发生了宫廷政变,国内形势一片混乱。法国趁机占领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德、法关系再度紧张。随后,德、法之间就摩洛哥问题达成一个暂时协议。即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政治利益,法国就会保障德国在摩洛哥的平等商业利益。然而,这项协议并没有维持太久。就在1911年春天,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了人民起义。在此情况下,法国以保护侨民和恢复秩序为由,将炮舰开进了阿加迪尔港,将所有军舰的炮口都对准了阿加迪尔,法国的这一举动导致德法关系再度紧张。随后,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便爆发了。随着矛盾的升华,巴尔干也逐渐变成了欧洲的火药桶。

1912年3月,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两个月后,保加利亚又和希腊签订了同盟条约。没过多久,门的内哥罗加入此同盟。至此,巴尔干同盟正式形成。

在1911年至1912年的意土战争中,土耳其战败,国力衰退。见此现状,巴尔干同盟各国便趁机向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后,土耳其军队损伤惨重,而其在巴尔干的领土也几乎丧失殆尽。无奈之下,土耳其只能选择求和,并请求列强进行调停。1913年5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在各国列强的调停下签订了和约。土耳其也因为战争的失利而丧失了主动权,其在欧洲的领土几乎被瓜分干净,除伊斯坦布尔及海峡以北的狭小地区之外,其余的大片领土都归巴尔干同盟四国所有。至此,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而那些饱受土耳其奴役的国家的人民也摆脱了民族压迫。

此外,虽然巴尔干同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因为分赃不均而导致联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矛盾。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结成同盟共同反对保加利亚。没过多久,罗马尼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并准备随时向保加利亚作战。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帝国的纵容下,决定先发制人,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宣战。随后,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也加入了对保加利亚的战争。至此,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全面爆发。这次战争没有持续太久。一个月后,保加利亚战败求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也随之结束。

两次巴尔干战争,一方面使这一地区的人民,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土耳其的民族压迫,一方面也促进了反对奥匈帝国统治的解放战争的爆发。就在这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人民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统治,并希望与塞尔维亚合并以建立起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这就使得奥、塞之间的矛盾迅速加剧。奥匈帝国对此更是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不仅极力阻止塞尔维亚的扩张,更扬言要出兵消灭塞尔维亚。俄国为了对抗奥匈,竭力地支持塞尔维亚。在不同的利益的驱使下,德国也加入了战争之中。就这样,巴尔干再次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敏感的地带。

萨拉热窝的枪声

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风和日丽,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做特别访问。这块土地是奥地利6年之前吞并的,本地人对他充满了仇恨,并酝酿着刺杀他的阴谋。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经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苗头,并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于是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会”的人出境,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却不置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