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7676100000065

第65章 世界卷·古文明时代的世界(4)

当然,所罗门让人称道,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智慧的国王,还因为他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所罗门一生写过1000多首诗歌,相传《圣经》中所收《雅歌》和《箴言》都是他的杰作。

但是,所罗门的进取心远不如他的父亲大卫。而且,所罗门王在位时,对老百姓极其残暴,一直抽取苛税,导致以色列民心不稳。晚年的所罗门更是奢靡无度,沉溺女色。

在所罗门晚年,以色列内部的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他的以色列和犹太联合王国开始走向衰落。

所罗门死后,北方的10个支派马上脱离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南方的两个支派则由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继续领导,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成为北国以色列王国和南国犹太王国。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3年到公元前483年之间。

根据佛教传说,悉达多16岁时和同龄的表妹结婚,之后就在王宫里过着奢华幸福的生活。在悉达多29岁时,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为此,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和悉达多有了儿子。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万民同乐的时候,悉达多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放弃优越的生活,去寻求人生的真谛。于是,他抛弃万贯家财和幸福的生活,告别妻子和孩子,毅然去做了一个苦行者。

他的父亲看他执意如此,只好派人跟着他。之后,悉达多和他的侍者们在恒河流域整整行脚6年,参访宗教界的无数名师,研习了许多理论和方法,特意过着艰苦的生活。然而,悉达多最终认识到,这种折磨自己的方法只能使自己的头脑更加模糊不清,而不会使自己更接近真知。于是,他抛弃了当时盛行的禁欲主义,开始恢复正常的饮食。

一次,悉达多独自来到尼连禅河边,并在佛陀伽耶附近的一棵菩提树下坐了下来,静思人生的问题。在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之后,悉达多终于豁然开朗,战胜了种种烦恼和魔障,顿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此后,人们便都称他为佛陀,意为“觉悟者”。

但此时已经35岁的他并没有停止前行,而是带着他新的人生观,游遍了整个印度北方,向所有愿意听讲的人宣讲。到公元前483年他去世时,门下已有数以万计的皈依者。

最初,佛陀只是以口传的方式进行说教,后来为了便于记忆,开始采取偈颂的形式,再后来,便结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经集》、《如是语经》、《无问自说经》)。

佛陀死去几百年之后,他的说教才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但这时他的宗教思想已经被分裂成了许多不同的教派。其中,小乘派和大乘派是其中两个比较接近的教派。小乘派主要在南亚居主要地位,现在,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它和佛陀最初创立的教说比较接近;而在中国和北亚一带居统治地位的教派则是大乘派。

“四谛”是原始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谛”意为“实在”或“真理”。“四谛”也叫“四圣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和道。整体上来讲,四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即苦和集二谛,侧重于解释世间;二是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即灭和道二谛,侧重于创造世间。

苦谛,就是把人生判定为“苦”。

集谛,是早期佛教的理论基础,它主要阐述人生诸苦产生的原因。

灭谛,主要宣扬:若想根绝苦因、摆脱苦果,就要消灭一切“欲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佛教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涅槃,即不生不灭、圆满寂静、永远摆脱因果轮回的境界。

道谛,主要指出如若要达到涅槃,就必须要修炼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八正道。

在悉达多死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佛教的传播速度一直很慢。直到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改信佛教,才使得佛教的影响迅速扩大。因此,佛教传到了缅甸、锡兰,以及整个东南亚,一直传到马来西亚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此外,佛教还向北传播到了今天的西藏,然后又向西北传播进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和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古印度和后三者不同,他的文明是被“腰斩”的文化。

印度的原住民叫达罗毗荼人,50万年以前,他们就开始在古印度这片土地上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达罗毗荼人的足迹遍布到了古印度每一个角落。

当时,达罗毗荼人主要生活在南亚次大陆人印度半岛上。该岛北面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南面是温暖的印度洋,是天然的农业沃土。现代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城市文化遗址发现,当时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规模已经非常宏大,而且修建的城市拥有完整的下水道设备。此外,达罗毗荼人的农业技术相当成熟,他们以大麦和小麦为主要作物,并同时驯养牛、羊、猪、骆驼和象等畜类。另外,达罗毗荼人的城市建设也十分发达,

公元前1750年前后,这样让人惊叹的文明却突然消失了,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考证。

原来,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原居于今天俄罗斯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开始南下定居在印度河上游流域。雅利安人发展壮大后,便开始大举入侵印度北部,征服了那里的达罗毗荼人,最终控制了整个北印度。到公元前1000年前,雅利安人又相继占领了整个恒河流域和南印度。至此,雅利安人取代了古印度的达罗毗荼人,成为印度的新主人。

爱琴文明

传说,在地中海中有一座名叫克里特的小岛,该岛上的国王名叫米诺斯。米诺斯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国王,他在岛上建造了一座有着无数宫殿的迷宫,里面通道纵横交错,只要进去就别想再走出来。并且,迷宫的深处还有一只叫米诺牛的恶兽。米诺牛人身牛头,为了供奉他,米诺斯规定,雅典每九年要送七对青年男女来,然后让恶兽吃掉。

有一年,雅典人民眼看又到了供奉青年男女的日子,便在一片哭泣声中把这七对不幸的青年男女送上船,送往克里特岛。当时,雅典国王爱琴有位英勇好战的儿子叫忒修斯。他为了不再让同胞遭受杀戮的命运,便决心和青年男女们一起出发,决定要杀死那头恶兽米诺牛。

离开之前,忒修斯和父亲做了一个约定,如果能够杀死米诺牛,在他们返航时便挂白帆。意思是,老国王只要看到船上的黑帆变成白帆,就知道自己的儿子还活着。

到了克里特岛后,忒修斯的英俊潇洒引起了米诺斯国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的爱慕。当这位公主知道忒修斯的使命后,便送给他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以防自己心仪的男人受到恶兽米诺牛的伤害。

聪明英勇的忒修斯进入迷宫后,便将线球的一端系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放开线团,沿着曲折复杂的通道走向迷宫深处。最后,他终于遇到了怪物米诺牛,经过一番苦战,忒修斯用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魔剑杀死了米诺牛。随后,他带着青年男女走出迷宫。为了预防米诺斯国王的追击,忒修斯和手下们凿穿了海边所有克里特船的船底。当时,由于阿里阿德涅公主对忒修斯热爱,便和他们一起登上了回国的船。

经过数天航行,忒修斯看到了自己的国家,大家都异常兴奋,载歌载舞。但却因为这一时的高兴,忒修斯忘记了和父亲的约定,没有把黑帆改成白帆。

为了等待儿子归来,爱琴在海边天天守着。当他看到归来的船挂的是黑帆时,痛不欲生,以为儿子已被怪物吃掉,于是跳海自杀了。

后来,人们便把爱琴国王跳入的那片海称为“爱琴海”,以此来纪念他。

但传说终归是传说,没有多少人相信克里特岛上真有文明存在。直到19世纪末,英国著名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发现克里特文明后,人们才开始相信克里特岛上真的曾经有文明存在过。

在那里,考古队发掘出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两公顷,大多为三层建筑,宫内设施齐全,有浴室、厨房、仓库和庭院等。此外,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金银、宝石以及青铜工艺品。其中,以珠宝项链、金银手镯等最为精致。

此外,王官内还设有供水和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计十分巧妙,只要天一下雨,雨水便会冲冼下水道,使下水道保持干净。

考古学家还证实,说它是迷宫一点都不夸张。王宫有千门百户,阶梯走廊迂回曲折,陌生人一旦进入很难寻找到出口。

在这座宫殿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在2000多块刻泥板、印章和器皿上,有着许多线条构成的文字,即后来科学家所说的线形文字。这些文字和古希腊使用的文字非常相似,如果能破译,人们就可以推算出克里特岛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密切联系。

根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前1500年,克里特岛上的宫殿突然倒塌。地质学家推测,宫殿突然倒塌,很可能是附近锡拉岛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或地震所造成的。但这应该不是导致该文明真正灭亡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克里特王宫在后来的几十年内,又遭到了希腊迈锡尼人的破坏。从此,希腊人才成为了克里特岛的主人,并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后又经过几番洗劫,克里特文明才最终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