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7676100000038

第38章 中国卷·明朝时期(2)

同年七月,燕王借口身体康复,大宴宾客。这次宴会,可以说是明代的一场“鸿门宴”。席间燕王将赵昺、谢贵以及告密的卢振、葛诚等人全部擒杀。整整用了3天的时间,燕王朱棣才控制了北平城的局势。接着,他又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为由,打出“靖难”(即“平定祸乱”之意)的旗号,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续称洪武三十二年,设立完备的中央机构。从这个时候,“靖难之役”正式开始。

七月二十四日,建文帝以“伐燕”诏告天下,将军务全权托于齐泰和黄子澄。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中央军事力量已经大为削弱。因此,建文帝“伐燕”战争一开始便节节败退。虽然战场上硝烟弥漫,建文帝却依然醉心于和老师方孝孺探讨周代礼制,按《周礼》更改官职,搞得朝廷上下鸡犬不宁。所以,建文帝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了。

经过4年的战争,燕王朱棣理所当然地取得了全面胜利。他进入南京城的皇宫后,建文帝却不知去向。如果建文帝已死,必有陵墓。朱棣也曾做祭奠建文帝的表面文章,可是后人都不知道建文帝的陵墓在哪里,连明代皇帝也搞不清楚,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建文无陵,从何处祭奠?”

关于建文帝失踪这件事,后世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民间和野史更注重于第二种说法。在民间的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是逃到了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然有许多人以建文帝为始祖。当然,民间的说法多少反映出百姓对建文帝的悲悯。

因此,这两种说法都不是最终答案。建文帝的失踪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明成祖巩固统治

“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朱棣继续执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他在恢复诸王爵禄后,暗中便开始“削藩”。他先将边塞诸王全部迁回内地,减少诸王的护卫,同时收回诸王、将帅、卫所军的节制指挥权。朱棣同时重申不许诸王擅役军民吏士的禁令,不许过问地方政事,对犯有过失的诸王,先给予教诲,然后再重罚,最后或贬为庶人或加以惩治。这一策略的实施严重削弱了各个藩王的势力,军政大权得以掌控。明成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这不仅巩固了北部边防,还有效地控制了东北地区。

朱棣(1360—1424年)

明朝迁都北京是由于北京一直是燕王封守之地,朱棣即皇位后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命群臣商议营建工程事务。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明北京城由紫禁城、皇城、京城、外城组成,紫禁城内的宫殿有精致的木雕、石雕、彩画和金光灿烂的琉璃瓦顶,集中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匠师设计。它是我国保存得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帝王宫殿群。皇城的正门名承天门,气势恢宏,门前的宫廷广场上,点缀着汉白玉石桥、华表和石狮,增添了皇城的庄严端重气氛。京城周围20公里,有9座城门。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两边街道和重要建筑左右对称。其间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后来京城南边还加筑了手工业和商业区,是最繁华的街市,称为外城。

京杭大运河,纵贯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尽管历代王朝都曾疏通,但有些地段由于地势较高,水源不足,运河全线没有真正通航过。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采纳济宁知府潘叔正的建议,变海运为漕运,征发民工30万人,重新疏通会通河,于永乐十年(1412年)竣工,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漕粮完全代替海运。这是明初的一项重大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元顺帝北逃后不久,蒙古族分裂成为瓦剌和鞑靼两部。瓦剌和鞑靼经常南下侵扰明朝,严重威胁到明朝西部和北部的安全。于是,明成祖先后五次御驾亲征,深入漠北,攻打瓦剌和鞑靼。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亲率大军北征鞑靼。在斡难河(今鄂嫩河)击败鞑靼首领木里雅失,鞑靼称臣,明军胜利还师。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第二次亲征,重创瓦剌军。永乐二十年(1422年),因鞑靼首领阿鲁台扰边,成祖第三次北征。阿鲁台远逃,成祖大败阿鲁台之羽翼兀良哈部,班师而回。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阿鲁台再次扰边,成祖第四次亲征,阿鲁台部众阿失帖木儿和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归降。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阿鲁台侵犯大同,成祖第五次亲征。阿鲁台远逃,成祖遂下令班师,班师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明成祖五次亲征,有力地打击了蒙古部族对明朝的破坏和侵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郑和下西洋

永乐年间,明朝政府还组织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这便是郑和下西洋。郑和,本姓马,名三保,又称“三宝太监”,回族,昆阳(今云南晋宁)人。郑和时代信奉伊斯兰教(回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教徒,曾去过天方(指麦加)圣地。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平定四川以后,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领两万大军进入云南,打败了盘踞在云南的元梁王,11岁的马三保被掳入傅友德军中。从此,他随傅友德军到过南京、北平,并从征于塞外。1390年,傅友德受燕王朱棣节制后,马三保因身强力壮又聪明能干,被燕王召入藩邸为宦官。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郑和一直伴随在燕王身边传达命令,多次参加过激烈战斗,战功卓著。燕王即位后,马三保因“阉从有功”升为太监,赐他姓名为郑和。郑和之所以被称为“三宝太监”,同他信佛教有关,他曾经在僧道衍(姚广孝)的影响下受菩萨戒,成为佛门弟子。

明成祖即位后,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明成祖为了宣扬国威,“锐意通四夷”,并探察建文帝的下落,便任命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通使西洋。在下西洋之前,明成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建造海船,命福建都司造海船137艘,南京卫造海船50艘,浙江都司造海船1200百艘。这些船只庞大,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乘千余人。当时,也只有中国才能建造出这么大的船只。这些大船都是郑和安全远航的可靠保证。在航海技术上,也采用当时先进的技术。航海人员除凭借经验,夜间看星斗、白天看太阳以观测方位外,阴雨天则依指南针来端正航向。而且其所使用的磁性罗盘针已经非常精确,有24个方位,它对航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另外还采用侧度航程的方法,就是将一昼夜顺风的行程分为十更,一更行程多少里,

郑和海船(模型)

从一地到另一地航行了多少更,便可知总共多少里。其次,明成祖还为郑和组织起人才齐全的出使队伍,从全国各地选择了一批通晓阿拉伯语的人员如马欢、费信、巩珍、哈三、郭崇礼等人先后随从,还派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和旗校、勇士、力士等大批将士,负责军需供应的户部郎中,懂天文的阴阳官,管医治疾病的医官和医士,以及民艄(船工)、买力(采购人员)、书手(文书)等,共计2.7万余人随行。最后,明朝政府准备了大批的粮食,大量的绸缎、丝、布匹、瓷器、书籍、金银、铜、铁器、钱财,以及其他生活用品,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从1405年开始,郑和连续七次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一般都是从江苏刘家港出发,先到福建五虎门,由五虎门南下占城(今越南南部),再由占城到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等,穿越马六甲海峡继续往西行驶。当时的船只都是帆船,需借助风力,所以郑和出使时都是在冬季或早春,以便借助于东北季风。郑和回国时都是在夏季,以便借助于西南季风。郑和前三次出使的终点都是印度半岛南端的古里(今印度卡利库特)。从第四次以后,才越过印度半岛南端,到达波斯湾沿岸,并与阿拉伯半岛诸国和非洲东岸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交往。起初,郑和船队是沿海岸线航行,后来,郑和的船队便由印度半岛南端横渡印度洋,一直到达红海口和非洲东岸诸国。

郑和七次下西洋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吕宋(今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国王都曾亲自来华访问。至今印度尼西亚仍有三宝垄、泰国有三宝港等地名,这反映了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华侨对郑和的怀念和爱戴,南洋华侨至今仍尊称郑和为“三宝公”。

郑和每到达一个地方,首先是开读明成祖对各国国王和当地头目的诏谕,以宣扬中国皇帝皇恩浩荡,邀请他们到中国朝贡。接着对国王进行一番赏赐,赐物主要是金银和文绮、彩绢等物,惠及到王妃和大臣。诸国君长自然也要有一番奉献。这些官方活动结束后,再与当地进行一些货物交易,换回一些宫廷必需之物。

郑和在海外也使用过两次武力。一次是在旧港(即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上的巨港),当地有一个头目是华侨陈祖义,原来是广东潮州(今潮安)的一个恶霸,后来窃据为旧港酋长之一。他在当地称王称霸,还公然在海面上聚众抢劫来往船只,经常谋财害命,过往旅客和附近人民对他恨之入骨。1407年,陈祖义得知郑和的宝船要来旧港,想到船上的珍宝一定不少,心中暗暗兴奋,企图借此发一笔横财,于是便暗中策划劫掠。另一个爱国华侨广东人施进卿,平日里非常不满陈祖义,当郑和船队到来后,他立即把陈祖义的密谋报告了郑和。郑和起初还想争取陈祖义改邪归正,向他宣读了明朝皇帝的国书,同时也做好了充分的防卫准备。陈祖义白日里表示友好,夜里便动手偷袭,结果被活捉,带回国内。后来被明成祖下令杀掉。

另一次是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当时锡兰国王叫亚烈苦奈儿,据历史著作所说,他“不敬佛法,暴虐凶悖,靡恤国人”。他对郑和使团采取了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令其子纳颜图谋引诱郑和一行离开宝船,俘虏他们,借以勒取赎金,同时发兵5万到海边,去抢劫明朝宝船。这一毒计在富有外交和军事经验的郑和面前破产了。郑和不仅机智地避开了他们的偷袭,而且带领随行的将士包围了锡兰王宫,俘虏了亚烈苦奈儿,把他送交明朝朝廷处理,后来朝廷又派人将他送回了锡兰。此后,中、锡两国重归于好,锡兰使者经常到中国朝贡,那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劫掠郑和船队的事。

明成祖还让郑和在海外排解邻国纠纷。郑和第二次出使时,明成祖特意让郑和去救助暹罗(今泰国),并嘱咐他要与占城、满剌加等邻国搞好睦邻关系,不可恃强凌弱。原来,占城的贡使回国之后,因遇大风而漂至彭亨,被暹罗扣留。明成祖赐给满剌加和苏门答腊的印诰也被暹罗强行抢去,两个国家都来向明成祖控告暹罗强横无理。郑和到暹罗开读了明成祖给国王的敕谕后,暹罗马上遣使来到中国,“贡方物,谢前罪”,遣还占城贡使,送还满剌加和苏门答腊的印诰,使这一带恢复了安宁与和平。像这种为邻国排解纠纷之事,明成祖还让郑和做过很多次,郑和还不时代表明成祖对当地国王进行册封。第一次出使的时候,封古里的酋长沙米的喜为国王,第二次出使时,郑和又把代表国王身份的诰命、银印亲手赐予国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它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人的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土木堡之战

明成祖从他侄儿朱允炆手里夺得了帝位,怕大臣不服他的管制,便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便逐渐壮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要交给宦官代笔,宦官的权力更大了。

明英宗

有一年,皇宫要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王振年轻的时候曾读过一些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便在县里当了教官。后来因为犯罪该判充军,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了宫,从而充了罪罚。皇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王振精通文字,所以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让他去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贪玩,王振便想出各种各样的法子让他玩得高兴。

宣宗死的时候,朱祁镇只有9岁,朝臣有人欲立襄王为帝。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人力争下,最终使朱祁镇于正月初十即皇位,是为明英宗,第二年改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的时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主持军政大事,下令停办所有不急之务,勉励幼小的皇帝好学上进。

这一做法使仁宣时期政治较好的状况得以延续,“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纲纪未弛”。同时,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元老重臣依然在朝中发挥重大作用。他们遵从宣宗遗嘱,在太皇太后的领导下尽心竭力地辅佐幼主,对稳定明王朝政局、保持良好的局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时,侍奉朱祁镇读书的太监就是王振,他善于迎合朱祁镇的心理,深受朱祁镇赏识。朱祁镇即位后不久,王振便当上了司礼监太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明英宗年少贪玩,不顾政事,王振趁机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朝廷大员谁要是敢顶撞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被充军发配。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父”,王振的权势如日中天。

这个时候,北方的蒙古族瓦剌部已经强大起来。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遣3000多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而且还将进贡的马匹减少了,于是便削减了赏金。也先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

这样一来,也先被激怒了,他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镇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四处溃散。

边境的官员赶忙向朝廷告急,明英宗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大同离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拥有大批田产,他怕家产受损失,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埜同野)和侍郎于谦认为朝廷准备非常不充分,不能亲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对王振言听计从,因此不顾大臣劝谏,便冒失地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带着王振、邝埜等官员100多人,率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开去。

不久之后,明军的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打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也纷纷溃退下来。明军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的时候,太阳刚刚下山,有人劝谏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即使瓦剌军来了,也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想着落在后面装运他家财产的几千辆车子,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不久,明军便遭到了瓦剌军的伏击。明军毫无斗志,丢盔弃甲,四散溃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和被乱兵踩死的明军不计其数,邝埜在混乱中也被杀死,祸国殃民的奸贼王振也被禁军将领樊忠一铁锤砸死。明英宗做了俘虏。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