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7676100000035

第35章 中国卷·元朝时期(3)

元惠宗虽然接连颁布诏令,减免受灾地方的田租等税收,并由政府出面发粮赈济部分重灾区的饥民。然而,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救得了一时的饥荒,却根本解决不了众多百姓的生计。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元朝各部藩王又自成一系,为保存实力,拒绝听从元廷的调遣,并相互为抢占地盘而争斗不息,致使天下终于大乱。

红巾军起义

元朝末年,元朝廷内部统治腐朽黑暗,时局动荡。元朝政府贪婪暴敛,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经济严重衰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百姓在沉重赋税的压迫下,已经难以为继,再遇上特别大的自然灾害,只得颠沛流离、变卖妻儿,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

1351年,元惠宗强征15万农夫整修黄河。河工们担负繁重的劳役,但口粮却被克扣,还要遭到严厉的鞭笞和刑罚,因此他们都怀有怨恨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反元起义。但是由于消息走漏,韩山童被俘遇害,刘福通逃回颍州(今安徽阜阳)。五月,刘福通率众起义,以红巾裹头,号称红巾军。

在刘福通起义的影响下,全国许多地方相继爆发了反元斗争,其中主要有徐州的李二、赵均用,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湘汉流域的布王三、孟海马,湖北蕲、黄二州的彭莹玉、徐寿辉等。在各地起义军中,最强的两支便是北方的刘福通和南方的徐寿辉。这两支起义军的发展,将元统治区从中切为两段,使得南北隔绝,粮运中断,有效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除此之外,还有淮东的张士诚的起义军。张士诚是盐贩子出身,他在江北聚集盐丁起兵,接连攻克今江苏泰州、兴化、高邮等地,建号大周,自称诚王。

就在刘福通所率起义军取得胜利的同时,徐寿辉部兵分两路,一路逆江而上,连克武昌、江陵等地;一路则顺江而下,攻取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州县,进军福建和浙西,继而攻克江南重镇杭州路。与此同时,李二所部起义军也占领了徐州及周围一些州县,将元朝的南北交通主动脉切断。风起云涌的起义军节节胜利,给予了元王朝沉重的打击,元王朝赶忙派遣丞相脱脱率领大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元军首先打败了李二部的起义军,然后乘势调集江南数省的元军又收复杭州路,然后,对起义军展开了全面性的反攻。在元军强大的攻势下,起义军节节败退,徐寿辉部被迫退出了长江中下游。刘福通虽然依然在河南活动,但是只限于极小的一块区域,起义斗争开始进入低潮。

1354年,元朝廷为了消灭起义军,又派脱脱统领40万大军,对淮东的张士诚部发动进攻。就在张士诚危在旦夕的时候,脱脱遭到元廷中书平章哈林等人的弹劾,被免职流放。元廷另派将领统领大军,由于临阵易将,指挥失误,元军溃散而逃。元军主力受到重创,逐渐丧失了军事上的优势,而张士诚却乘机夺得了整个淮东地区,南渡长江,进占浙西大部。

第二年二月,刘福通迎立白莲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建都亳州,改元龙凤。刘福通率领起义军先后攻占今河南邓县、许昌、嵩县、洛阳以及黄河以北的河南沁阳,起义军人数也发展到30多万。1357年六月,小明王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三路北伐。中路进入山西,连克辽州(今山西左权)、冀宁(今山西太原)后,北出长城,横扫山西大同、兴和(今河北张北)等塞外诸郡,攻下元上都,后又转战辽东,攻占了辽阳。西路进军关中,后转战四川、宁夏。东路则一举攻克今天的天津蓟县,直逼大都。

与此同时,刘福通也率兵转战黄河南北,于1358年五月,攻下汴梁(今河南开封),控制了中原及北方许多地区,在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基础。而元朝统治阶级内部集团动乱,各地的军阀势力又自成一系,为保存实力,拒绝听从元廷的调遣,且相互为抢占地盘而争斗不息,北方出现了军阀连年混战的局面。此时,南方各地起义军迅速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各个政权割据的局面,其中一个政权的领袖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崛起

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于贫农家庭,小名叫做重八。朱元璋17岁的时候,家乡发生了大旱灾,接着又是蝗灾和瘟疫。他的父母和大哥在半个月里相继死去,家里穷得办不了丧事,幸得有好心邻居帮助,朱元璋才流着泪埋葬了亲人。孑然一身的朱元璋只能靠吃树皮草根过日子。后来,他流落到皇觉寺,剃掉头发做了和尚,以满口腹之欲。可是,寺庙里的粮食也不多。朱元璋只得出外,行乞三年,历经皖北、豫东南各地,开始受到了农民起义的影响。

朱元璋(1328—1398年)

1352年,朱元璋回到皇觉寺,接到好友汤和的一封信,汤和在信中劝说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就在这年的三月,朱元璋便到濠州投奔到了郭子兴的军中,当了九夫长。第二年六月,由于作战骁勇,朱元璋深得郭子兴的宠信,升为镇抚。

当时,郭子兴与孙德崖、彭大等义军领导人互相不容。濠州城内粮草匮乏,外面还有元军侵扰。朱元璋认为如果长期困守濠州,将会很快失败,在取得郭子兴的同意后,带领徐达、费聚等24人南下定远,发展势力。一个月之内,便聚众4000人,还收编了两万多地主割据武装。朱元璋有了这支队伍,立刻重新编组,加强训练。

少年时候的伙伴吴良、周德等纷纷前来投奔于他,这些人与后来投奔的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最后都成为了朱元璋手下得力大将,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还专门招纳了许多读书人,帮他出主意。定远有两弟兄非常有名气,哥哥叫冯国用,弟弟叫冯国胜,朱元璋便向他们请教打天下的道理。冯氏兄弟告诉朱元璋,金陵是历代帝王的都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谁要是先能攻下这个地方,然后再派大将向四面征伐,收取民心,便能夺得天下。朱元璋欣然接受了建议,从此有了占据金陵的打算。

1355年七月,朱元璋率军进攻滁州(今安徽滁州),名儒李善长在途中加入了起义军。他劝朱元璋学习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乘元末混乱的局势,夺取天下。从此,朱元璋便决心效仿刘邦,修法度、明军政。

朱元璋率领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队伍,迅速攻占了滁州。不久,郭子兴率领部队与朱元璋会合。朱元璋将自己麾下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的3万大军,都交给了郭子兴统一指挥。

郭子兴病故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部将张天祜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同年九月,在攻打集庆的时候,郭天叙、张天祐被元军杀害。这样一来,朱元璋便当上了都元帅,郭子兴的部队全部归他指挥。第二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攻打集庆,集庆50多万军民投降。朱元璋攻占集庆后,严令士兵不得扰民,并出榜安民,榜文中陈述了元朝的腐败和贪婪。

当日,朱元璋便把集庆改为应天府,表示他的起义是按照上天的意思而发动,即“上应天命”。接着,朱元璋设立大元帅府,分封诸将,建立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机构。

建立起江南政权后,朱元璋便以应天府作为根据地,向江南一带发展,继续发展他的宏图大业。

元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