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7676100000017

第17章 中国卷·秦汉时期(9)

当时,孙策的舅舅、江东太守吴景被扬州刺史刘繇赶出丹阳。孙策见机会难得,便向袁术请求平定江东,替舅舅报仇。

孙策带领着袁术拨给他的千余人马,一路招兵募士,从寿春到达历阳(今安徽和县)时,已招募到了五六千人。就在这时,孙策少年时的好朋友周瑜正在丹阳探亲,听说孙策出兵后,便带领一队人马前来接应,帮助他补充了粮食和其他物资。孙策不仅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力量,还得到了一个得力助手。

孙策到达江东后,很快攻下了吴郡和会稽郡,控制了江东大部分地区。此后,孙策严明军纪,不许士兵抢掠百姓财物、侵害百姓利益,深得江东百姓的欢迎。

一天,孙策外出打猎。他因追赶一头鹿,到了江边。因为孙策的马很快,所以随从都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当时,原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正好守在江边。因孙策其前攻下吴郡后杀了许贡,许贡的门客们便一直寻找机会替许贡报仇。当天,他们见机会难得,便一齐向孙策突发毒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颊。

回到家中后,孙策的病情很快恶化。孙策自知好不了,招来张昭等谋士,说:“我们现在依靠吴越地区的人力资源,再加上长江的险固,一定可以干一番事业,请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随后,他又把弟弟孙权叫到跟前,把官印和系印丝带交给孙权,并说道:“要是论带领江东人马,在战场上一决胜负,和天下人争英雄,那么,你不如我;但要是论推举和任用贤人,使他们尽心竭力,保住现在的江东,那么,我不如你。”

孙策死后,孙权掌权。在张昭和周瑜的帮助下,年仅19岁的孙权继承父兄业绩,担负起了巩固发展江东的重任。

火烧赤壁

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想一举南下,消灭江东的孙氏集团和荆州、益州的刘氏集团,进而统一全国。当时,曹操担心刘备一旦夺取荆州,便会将刘表的七八万水陆军和数以千计的战船据为己有,扩充势力。这样一来,必将对自己统一全国构成威胁。于是,曹操决定先拿下荆州。

虽然曹操南下荆州,并非直奔东吴,可一旦曹操拿下荆州,便会给江东政权造成严重威胁。于是,孙权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亲临荆州前线。随后,刘备便派谋士诸葛亮赶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劝说孙、刘两家联合抗曹。就在这时,孙权收到了曹操的书信,信中威胁,曹操准备以80万水军和孙权在赤壁决一死战。顿时,江东上下万分惊恐,张昭等人被曹军气势所吓,极力劝说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一党认为,曹操军力强大,并打着皇帝的旗号征讨四方。因此,要是江东抗击曹军,首先在名义上就很被动;此外,江东的优势在于凭借长江天堑,要是曹操得到荆州,收编了刘表的水军和战船,那么天堑便成为了双方共有的天险防御带,实力悬殊,江东只有归降曹操才有活路。

但孙权并没有接受张昭等投降派的建议,而是将鄱阳的周瑜请回来商讨对策。周瑜回来后,极力向孙权强调割据江东的可能性。他说:“江东地域辽阔,兵精粮足,并且内部安定,政权牢固。曹操,名为汉相,实属汉贼。而主上你雄才大略,完全可以继承父兄基业,为朝廷扫除污秽。此外,曹操还有一系列的致命弱点,比如曹操的后方并没有完全安定,常有关西的马超和韩遂在函谷关一带骚扰。除有后顾之忧外,曹军还有很多无法克服的困难。曹军将士是北方人,来到南方,必定水土不服,且不善于水战。曹操所谓的80万大军也是吓唬主上你的骗局,曹操全部兵力不过16万,而且现已久战疲惫,战斗力大大降低。荆州降兵也不过7万余人,并且顾虑重重,士气一定很低落。曹军人数固然比我们东吴多,但并不可怕,我只要5万精兵,就能破曹擒贼。”

周瑜的一番分析,正合孙权本意,于是孙权拔刀砍去奏案一角,告诫劝降一党,谁再敢劝说降曹,下场和奏案一样。接着,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逆长江而上,和刘备合力,迎击曹军。

周瑜所率的江东水师与刘备的军队在樊口(今湖北鄂城附近)会合后,在赤壁和曹军相遇。周瑜一看,果然不出自己所料,疫疾已在曹军中流行,生病的人已很多,战斗力定会大受影响。于是当即与曹军交锋,大败曹军。曹操将大军退守到江北的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一带,上岸安营扎寨,与进逼而来的孙刘联军针锋相对。

虽然周瑜初战胜利,但接下来的僵持对势单力薄的联军不利。周瑜的部下黄盖分析了敌我情况后,对周瑜说:“现在,敌众我寡,不宜在这里同敌人打持久战。曹操针对北方军士不习水战的缺陷,采用首尾相连的方式将战船相连,这样无疑给我们提供了火攻的绝好机会。”周瑜觉得黄盖说得很对,便采纳了黄盖火攻的建议。

后来,黄盖又按照周瑜制定的计策,写信给曹操表示愿意归降。一向多疑的曹操这次却没有识破周瑜的诈降计,答应了黄盖的归降。在双方开战之际,黄盖预先在几十艘小船上装满薪柴,泼上油膏,外面用帷幕和旌旗掩盖起来。后来,黄盖趁着当夜的东南风,率领着船队冲向曹军队伍。在离曹军二里时,黄盖令各船同时点火。由于当时风力较大,船行如箭,很快便冲进了曹军队伍。刹那间,大火腾空而起,火势借风势蔓延到了曹操岸上的大营。江北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曹军将士淹死、烧死者不计其数。曹操一看大势已去,索性命人把未点燃的战船和不便带走的军需付之一炬,带着残部向北败逃。联军在刘备和周瑜的带领下,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曹操怕后方有人乘虚而入,随即赶往许都,命曹仁留下把守江陵。

赤壁一战,曹军损失惨重,死伤人马过半。而孙权则因战争的胜利,为日后的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备也乘机向江南一带扩展势力,他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先后控制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刘备占据荆州的江南部分后,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赤壁惨败后,曹操转而采取稳定自己后方的战略,不再轻易南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儿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让位于曹丕,曹丕建立魏国,代汉称帝。

赤壁大战(国画)

乱世枭雄曹孟德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在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带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而著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的祖父曹腾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据说曹操的父亲本姓夏侯,后成为曹腾养子并改姓曹,后得以继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曹操年轻的时候机智聪敏,颇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颇为赞赏他。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也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崭露头角,后来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曹操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河北袁绍,公元201年在仓亭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公元208年,曹操成为东汉政权丞相。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十二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大败而回。公元211年七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的基础。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形成。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5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不久称帝,追谥他为“武皇帝”。

曹操

曹操在北方大兴屯田,开挖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他还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还是一代才子,《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还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也清峻整洁,有《魏武帝集》传世。

《后汉书·许劭传》曾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很理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但由于《三国志》写于晋朝,为了表明晋朝的正统,因此《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缓解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以及自我的不断超越,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可以变得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捉摸不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叡的养子曹芳即位。关于曹芳,很多人对他不是很了解。曹叡病危时,将他立为太子,并托付曹爽和司马懿辅佐他治理国家。此后,曹爽便树立党羽,私自更改制度。而司马懿则称病在家,不参与朝政,暗地里却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筹划改朝换代。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死了执政大将军曹爽和众多皇室成员。从此,曹氏政权渐渐变为司马氏政权。政变后不久,司马懿病死,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昭做上丞相后,专横跋扈,大肆屠杀曹氏族人。当时,司马昭权重势大,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里,篡权的野心渐渐暴露。这时,民间纷纷传说在宁陵县的井中出现了一条黄龙。

后来,魏帝曹芳被废,年仅14岁的曹髦继位。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他即位后,非常憎恨司马昭的篡权活动,于是结合民间关于黄龙的传说,提笔写了一首《潜龙诗》来抒发心中忧愤。诗曰: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大意是:可怜的黄龙一直被困在井中,不能去大海中自由翻腾。泥鳅鳝鱼都来欺负你,在你面前摇头摆尾。可怜的黄龙啊,我现在的处境和你一样啊。

曹髦借黄龙发泄不满情绪,让司马昭十分恼怒。公元260年四月的一天,司马昭带剑上殿。大臣们一看连曹髦都起来迎接,便对曹髦说,司马大将军德高望重,理当封为晋公。曹髦听后,垂首不语。随后,司马昭高声说,我父子兄弟三人,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封个晋公还不够格吗?曹髦只得说,哪里敢不封。接着,司马昭又质问曹髦,你写的《潜龙诗》把我们比做泥鳅鳝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司马昭看曹髦不敢作答,得意地笑着离开。

曹髦回到后宫后,把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召来商议。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与其现在坐着等死,还不如放手跟他一拼!”

尚书王经十分担忧,认为干这样的大事,要十分慎重,要是走漏消息,就会丢了性命。曹髦听后,便从胸前取出写在黄绸子上的诏书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主意已定,就是死也不怕!”王沈和王业都很害怕,于是去向司马昭告了密。

随后,冲动的曹髦带着宫中卫兵数百人,吵吵嚷嚷着要去捉拿司马昭。可还没等动手,就被中护军贾充包围在南殿下。随后,曹髦便被贾充部下成济结果了性命。

曹髦一死,司马昭便假借太后名义,罗列曹髦无数罪状,把曹髦贬为庶民,以平民的身份安葬。但司马昭终究做贼心虚,唯恐引起众怒,于是又把罪责推到成济身上,将成济满门抄斩。

至此,司马昭的篡权活动已基本完成,曹魏政权名存实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即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