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永远差一块钱
7675600000017

第17章 穷人与富人消费一块钱的不同效用(1)

穷人缺什么?缺钱!但穷人最缺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富人可以将一块钱的消费往后推,使之消费得更有意义;但穷人因为钱本来就少,所以将一块钱的消费往后推的余地不大。因此,考虑长远对于富人来说也许是适合,但对于穷人来说,更注重短期收益。

一块钱对于穷人和富人的效用学过微观的朋友都知道,在均衡的经济学王国中,商品效用与商品价格之比是一个定值,即MUx/Px=MUy/Py=MUz/Pz。

也许这是一个十分幼稚的讨论话题,但你的答案可以反映你对财富或者货币的态度,下面是两个人的讨论。

讨论一Spring:你觉得穷人还是富人的一块钱更值钱?

MrsLi:凭直觉,我认为穷人的一块钱更值钱。

MrsCao:我认为富人的一块钱更值钱。

Spring:你们两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不一样。我看了一个小故事,据说10个经济学家对同一个社会经济现象有10种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观点的共生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是绝不会有的。

讨论二Spring:你觉得穷人还是富人的一块钱更值钱?

MrXu:我认为富人的一块钱更值钱,因为富人盯住一块钱比穷人还要紧。

MrWang:我认为穷人的一块钱值钱,因为穷人的一块钱在某种情况下能挽救它的生命。

Spring:你们两个的答案不同啊。我有一个没有学过经济学的朋友,她认为富人的一块钱值钱,因为富人的一块钱能够较快地增值,而且通过办实体经济可以拉动就业。

MrWang:穷人的一块钱值钱,因为穷人可以通过智力投资于自己的子女,将来得到丰厚的回报。

Spring:好了,现在假设富人与穷人在郊区一个偏僻的烧饼店买烧饼充饥。店主不会因为你是穷人烧饼五角钱一个,你是富人一块钱一个;也不会你是穷人一块钱一个,你是富人五角钱一个。甚至于店主不能凭借外表分辨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非常感谢你们的讨论给我很大的启发。

大富豪只送一块钱的项链

享有中国跳水皇后之称的郭晶晶在奥运会给我们创造了无数次的惊喜,她和大富豪霍启刚的婚礼也是万众瞩目。一些女性更是把目光都投射到了郭晶晶的脖子上。

在以前的报道中,郭晶晶总是脖子上带着些许吻痕出现在记者的镜头下,而她和大富豪霍启刚的婚礼上众人在她脖子上寻找的不再是吻痕,而是项链了。

在他们的婚礼之前就有人向媒体透露,大富豪霍启刚其实很小气,眼看着杨幂都承认刘恺威给她送房子了,还不阔绰一下。有消息说郭晶晶曾向闺蜜抱怨,说大富豪霍启很小气,送自己的项链居然是1块钱的,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

很多八卦的朋友都替郭晶晶捏了一把汗。真担心霍启刚只送他一块钱的项链。霍启刚的一位朋友也证实过这个问题回答:霍启刚真的有给郭晶晶送过1块钱的东西,但那个东西是值好几千的,因为霍启刚特别喜欢玩网上购物,所以在一块钱云购网上买了一个吊坠。

对于霍启刚朋友的这番话,很多人也是半信半疑的打开了一块钱云购网站,里面确实是几千块甚至几十万的东西都只售一块钱。

穷人富人

同样是一万块钱,在城里富人手中,不过是一顿饭;而在乡下,却是个惊人的数目。如果用经济学术语表达这种现象,可以这样说,同样一块钱,对于一个富裕的城里人,与一个贫穷的乡下人,其边际效用是不同的。

经济学上所谓边际,就是增加的一个单位;效用,就是消费某种物品给人带来的主观满足程度。边际效用,就是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的消费给人带来的主观心理满足程度的增加。一块钱的边际效用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比如一个亿万富翁,你给多他加一块钱,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满足程度的增加;但对于一个沿门托钵的乞丐,你给他一块钱,他会高兴老半天。

假定边际效用可以用数字表达,那么,这一块钱给穷人增加的满足程度如果说是100个单位,而富人增加的满足程度也许就只有1个单位。我们再假设一个国家由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组成。今年国家收入比去年多了一块钱,我们来研究这一块钱应该给谁使得社会总福利增加最多。显然,如果依上面的理论,这多收入的一块钱应该给穷人。因为给了穷人,社会总福利增加了100;如果给了富人,社会总福利仅增加1。所以,从这个道理出发,社会收入分配应该偏向于穷人而不是富人。

著名的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就是从这个简单的道理出发,提出收入均等政策。他认为,增加社会总福利的方法之一,就是将钱从富人手中向穷人手中转移。因为即使是社会总收入未增加,从富人手中拿出一块钱,福利损失是1;而这一块钱到了穷人手中,增加的福利是100,两相抵,社会总福利仍增加了99个单位。只有全体社会成员收入相等了,一块钱对于社会全体成员边际效用相等了,这种财富的转移才因为没有增加社会总福利变得没有意义。

但是,从一块钱对于穷人与富人效用的不同,却也可以得出与上述偏向于穷人结论完全相反的结论:一切都更应该偏向于富人。

假设“人人生而平等”,都追求个体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穷人有追求自己效用增加最多的权利,富人也有追求自己增加的效用最多的权利。因为一块钱给穷人增加100个单位的效用,而只给富人增加1个单位的效用,因此,穷人容易满足,而富人要从增加的收入中得到穷人一样的满足程度,必须收入是穷人的一百倍才行。所以,从“人人平等”的角度出发,给穷人每增加一块钱,就应该给富人增加一百元钱。

人们总以为,世界上最吝啬的是富人,且吝啬的方式不同。除了守财奴一种类型外,在古代,富人都自己豢养家丁,守住自己的钱财;而在现代,富人们一方面通过立法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另一方面,都反对国家干预中的再分配手段,来抑制贫富差别。现在看来,富人之所以这样做,也有他的逻辑:你穷人要增加一百个单位的满足程度很容易;而我富人要增加一百个单位的满足程度却如此难,必须一块一块的累积,多不容易啊!

就这样,一些经济学家——当然十有八九是富裕家庭出生或者是被富人收买了的——认为,庇古的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利己的经济人,真要讲平等,应该是满足程度的平等,也就是幸福程度的平等,而不应该是钱财上的平等。因此,富人本身就应该比穷人更多的钱,而且也应该比穷人更在乎钱。

于是,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和稀泥”的经济学家。他们声称:效用本身就没有可比较性。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幸福与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社会没有办法将他们的效用进行排序,也没有办法协调他们之间的不同的利益。

本世纪三十年代,罗宾逊夫人因为发现了不完全竞争定理而名扬经济学界。但不久后的一天,罗宾逊夫人突然想到,同样是啤酒,其价格上涨后,对于收入很低的穷人来说,消费量的确会明显减少;而对于那些富翁来说,啤酒价格上涨对于他们的消费量根本就没有什么影响。罗宾逊夫人仿佛在一时间大彻大悟:哪里有什么普适性的经济学定律啊?

但可惜罗宾逊夫人这样的经济学家真是越来越少了。包括今天的中国经济学界,占据主流地位的精英经济学家们,仍在鼓吹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具有普适性。当然,持这种说法的人有两类:一类是真糊涂,另一类则是假糊涂,不过有自己所服务的那个集团的私己的利益考量而已。

无论有多少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于穷人与富人没有什么区别,但社会却一日也不可不在穷人与富人之间进行选择;而社会上的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不同,的确就是一万元钱对于富裕的城里人与贫穷的乡下人之间的不同。

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散文,文章说:黄昏时分,卖烧饼的夫妻数着一天的收入,比昨天又增加了两块钱,夫妻相视一笑,天地格外美好;而也在这个黄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仅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三十个百分点而饮弹自杀。其实,仅他留下的不动产折合成钱,也够那对卖烧饼的夫妻吃上几辈子。

“穷大方”和“富抠门”

我们这里研究的“富人”,不是达官贵人的富人,而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富人;这里研究的“穷人”,不是某贫困县每天衣食无着的穷人,而是普通的经济条件较差的低收入者。我们聚焦的是“橄榄球”的中部,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里的穷人和富人。只有他们才能代表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微观经济学之父马歇尔用“需求弹性”更精确地描绘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其基本原理如下:

销售额变化/价格变化=需求弹性

在此分式中,价格是变量,意即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额度的影响之比,用以测量每种商品的需求弹性。

我们还是用大白话来解读需求弹性吧!

比如:我是卖土豆的,你是买土豆的。原来2块钱1斤,你决定买2斤;现在我涨价了要3块钱1斤,你嫌贵,就买了1斤;结果是我没涨价时卖了4块钱,而涨价后才卖了3块钱。

后来我调整价格决定1块钱1斤,你捡着便宜买了5斤(反正土豆不容易放坏).

这说明你对土豆的需求弹性很大!

如果你跟朋友们说好了晚上要去你家吃土豆炖牛肉,需要3斤土豆,我的土豆卖3块钱1斤,你也得买3斤,这样我的销售额就成了9块钱。

这说明你对土豆的需求弹性很小,你不受我价格调控的影响,你有固定需求。

从这里大家就明白了中国楼市价格为什么居高不下,因为中国老百姓的对楼市需求弹性很小。到了而立之年,你得成家立业了,成家不得有个房子不是?你不买房子谁嫁你!哪个岳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没有房子的人?

所以说中国的楼市是“丈母娘”推动的下经济,正是“丈母娘”和世俗的压力下楼市具有“刚性需求”,让中国老百姓的楼市需求弹性很小!楼市开出什么价你都得买。钱不够?按揭啊!银行等着呢!

毋庸置疑,穷人对价格是很敏感的,穷人总是想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所以他们对打折优惠非常感兴趣。穷人喜欢网购、团购,他们总是喜欢逛完商店不买东西,而到网上淘到一个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虽然物流一拖再拖,但他们还是非常享受等待自己订购心爱之物的过程。

所以商家对付穷人最好的促销办法就是,先给商品一个昂贵的价格,然后再给一个极低的折扣,这样让穷人觉得占了很大便宜。

富人从来不屑于干这样的事,他们不想更麻烦。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才是宝贵的,便捷才最重要,他们想在什么时候消费就在什么时候消费,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经济条件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度。

他们的购买总是即兴的,他们更喜欢在实体店里体验消费,享受店员为他们的讲解和赞誉,尽管他们知道那是阿谀之词。

他们会询问有没有折扣,但其实他们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精明,并不在意有多大折扣。

相对来说,富人更在意购物的体验过程,很多时候富人的消费愉悦只是购物后拥有的一刹那,事后他们往往对已经拥有的商品并没有多大兴趣了,甚至是买回去后,再也没有用过。

富人不懂得网购、不懂得团购、不懂得秒杀。他们更懂得名牌,懂得名牌间的细微差距,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并放大那些细微的见识,用以印证自己是个有品位的人。

穷人总是在买更有用的东西,总是想花少钱办多事;富人买的都是没有用的东西,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身份,他们所要获取的是跟穷人们的差距。

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一致认定富人对所有商品需求弹性小,穷人对商品的需求弹性大。我们还必须区分商品。我们把商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就如同我们对穷人与富人的区分,只是为了便于研究展开我们的话题。

必需品就如同我们的日常用品,虽不及空气、水般紧迫,但亦如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必须,奢侈品则与此相对,按照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离开奢侈品一样能过,但离开必需品就不行。

我们亦不能用价格去区分哪些是必需品,哪些是奢侈品,其分别仅仅在于必需性上。

比如手表,当下已经成为奢侈品,现代人都备有手机,手机上有时间显示,手表上的时间显示效用对人们来说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手表是装饰性的,手机是功能性的,两相对比,手表成了奢侈品,手机成了必需品,当然你买iPhone5另当别论。

如果我们把人分作穷人和富人,把商品分作必需品和奢侈品,我们就可把这些要素纳入一张表中,在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穷人对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大,而富人对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穷人对必需品很容易情绪紧张,富人超喜欢名牌打折!

中国的消费者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消费者对CPI的增长怨声一片,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奢侈品领域繁荣一片。这都是真实的,穷人不明白富人为何买那些没用的东西,富人不明白穷人为何那么斤斤计较。

如果你单纯地认为中国的穷人与富人已经划分清楚,穷人在意必需品,富人在意奢侈品,那你就错了!

中国的消费者不是可以简单地用穷人和富人来分得开的,中国历来都有“穷大方”,“富抠门”的说法,更多的消费者是兼具这两种品性的。

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他们的收入状况。我们曾走访过国内许多城市的消费者,在我们做专项调查的时候,中国的消费者无一例外地虚报自己的收入,最离谱的是成都,收入虚报可以达到近10倍。他们并非恶意,而只是希望让别人看起来他们生活得很好。当然你若向他们借钱,他们会180度地转弯,马上把自己描绘成负债累累濒临跳楼的人。

国内的消费者很多是“面子消费”者,这一点很难用经济学去解读清楚,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按照理性的穷人逻辑或者富人逻辑来决策自己的购买。

按照最大效用的原则,他们在支配自己的钱财时有着自己的标准。

仍以成都为例:很多月收入1000多元的年轻人抽的竟然是几十元一包的娇子香烟,当然从绝对购买力上没问题,但问题是难道他就不进行别的消费?

或者他认为抽几十元一包的骄子就是自己所认为的效用最大化。但的确看上去有“穷大方”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