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为她准备的好躯壳
7664800000017

第17章

自从打仗以后,怎么才能维持军乐队不解散,是马修士最头疼的。得知军乐队陷入了财政困难后,身在维也纳的陈逸华夫妇拿出多年的积蓄,派人捎回国,交给了马修士。马修士用这笔善款添置了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聘请了钢琴师高老师。马修士一直十分感激陈逸华夫妇的慷慨解囊,因此得知他们回国的消息,便决定为他们举办一次答谢音乐会。

那次先后上台表演的有军乐队和唱经班的孩子们。坐在台下的不仅有陈逸华夫妇,还有上海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和一些音乐界人士。

演出进行得很顺利。但在谢幕后,观众正要起身离场时,唱经班的队伍后排突然走出一个个子较高的孩子。她深深地鞠了一躬,一根辫子从帽子里滑落,大家才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个女孩。

孩子怯生生地问道:“我能为先生太太演奏钢琴曲《致爱丽丝》吗?”

马修士一看,这不是高云清带来暂住孤儿院的女孩吗?他顿时恼火了。唱经班里都是清一色的慈云中学的男生,经过多年专业的声乐训练,怎么会混进一个都没学过唱经的女孩呢?他急忙抓住身旁的高云清,问他是怎么回事。

高云清却支支吾吾地说,临上场时一个唱诗班的男孩突然腹泻,连床都下不了,他才把海默找来顶替。但他保证他也不知道会发生这一幕。

“把她叫下来!”马修士命令道。他刚想吐出下面一句“我再也不想见到她”时,耳朵里却听到一个亲切的声音:“让她试试吧。”

马修士回过头,看到陈逸华的夫人冯美云笑眯眯的面孔。

“难得有个孩子能独奏,我们倒有兴趣听听她的水平,也可以知道老师教得如何。”她慢条斯理地说道。

马修士又把目光投向陈逸华本人征求意见。陈逸华也微微点了点头。马修士忍下怒气,让高云清先允许女孩表演。他想着等一切结束后再处置他们。

女孩欣喜地在钢琴前坐了下来,伸出一双洁白的小手,开始弹奏。马修士的余光注意到,观众席上的其他人都听得专心致志,为琴声所吸引。

表演结束后,陈逸华夫妇和台下的其他观众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就连高云清这小子也跟着鼓掌。

谁知道下面一幕更令马修士出乎意料。女孩站起来鞠躬致谢时,稚嫩的脸庞上毫无征兆地滚落了两颗泪水。

她用手背仓促地抹去,哭着说,她一直都是晚上一个人偷偷地弹钢琴,这是她第一次听到掌声。她还说,她想念她去世不久的奶奶了……这一幕谁都没有料到,看来连那个“同谋”的高老师都显得措手不及。

散场后,陈逸华夫妇要求单独见见那个女孩。他们关心她在哪儿学的钢琴,生活得如何,家人在哪儿……得知她练习钢琴不过两年,他们十分惊讶她的水平。他们的表扬让站在一旁的高老师也沾了光似的,脸上扬扬得意。

马修士注意到小女孩在回答陈逸华夫妇的问题时谈吐老练。

当她告诉陈逸华夫妇她是多么感激马修士的照料时,马修士的脸色顿时变得很尴尬。他除了第一次允许小山留下外,从没过问过她,更别提关心照顾了,所以,小山所说的那些赞誉之词并不存在。

他并不感激她编造谎言,相反他惊异于这小女孩是多么懂得影响别人的心理--她一方面用客套话来展现给陈逸华夫妇看她是多么知恩图报;另一方面她又企图通过美言来贿赂马修士,争取他的支持。

后来,陈逸华夫妇邀请女孩和其他几个孤儿去家中做客。大约在两周后,他们向马修士提出了收养她的心愿。

马修士知道陈逸华夫妇两人十分喜欢孩子,却一直苦于没能有自己的孩子。收养孤儿本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只是,他对他们最终决定收养小山却有一丝犹豫。这女孩的身上有一种东西叫他捉摸不透。她有着比其他孩子更为稚嫩童真的模样,却又透着一种步步为营的气息。

她真的能带给陈逸华夫妇更多欢乐吗?

这番话从马修士口中断断续续地说出来时,王克飞感到一阵阵难过。想不到这么年幼的陈海默为了能够留在孤儿院里,竟如此低声下气,出卖劳力。虽然了解了她在孤儿院的短暂经历,但她在进入孤儿院以前的生活轨迹却显得更加神秘。

王克飞突然想到一个疑问:“马修士,您刚才说,您很吃惊海默竟然会弹钢琴。如果她的过去是被一个捡垃圾的老人收养的,钢琴不是轻易能得到的东西,小山怎么会学到弹钢琴的呢?”

“我想是高云清老师教她的。高老师之前就认识海默,他又会弹钢琴。”

“可是,高云清为什么要教海默这个?弹钢琴又不像拉二胡那样可以在街头卖艺,高云清教她这种赚不到钱的本事干什么?”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那个威胁海默的醉鬼会不会就是高云清呢?他口中所谓的“尽孝心”会不会是指要陈海默报答他把她带入孤儿院呢?

“这个高云清,现在还找得到他吗?”

“高云清啊……”马修士思索着回答,“打仗以后,日本人不敢进教堂,我们这里还算是安全的。他就一直留在这里教书,把铺盖都搬到这里来了。那年日本人进了租界,教堂也不可靠了,有一天他就辞职不干了。他去哪里了,我也不知道。”

王克飞对马修士的回答很失望。似乎高云清是目前所知唯一与海默在入孤儿院前有交集的人了。可茫茫人海,要上哪儿去找他?

这时,王克飞盯着碗里的茶叶,心里一动,说道:“不,我或许能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