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速查手册
7648300000075

第75章 骨科常用特殊检查(3)

(1)恶性骨肿瘤:用以判断病变的边界和跳跃病灶,寻找和排除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以帮助疾病分期和确定治疗方案。

(2)临床疑为急性骨髓炎而X线检查正常者。

(3)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和成骨活性。

(4)观察股骨头的血供情况。

2.作为辅助诊断手段的适应证(1)诊断各种代谢性疾病和骨关节病。

(2)诊断应力性骨折。

(3)判断骨折是否为病理性。

(4)放射治疗照射的确定。

(5)估计骨病治疗的疗效。

(6)椎体压缩骨折时间的估测。

(7)鉴别非风湿性疾病引起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升高。

(8)确定骨病区范围。

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显像剂骨显像剂的选择要求:具有亲骨性强,血液清除速率快,毭射线能量适合,对人体的辐射剂量小,易于制备等优点。目前使用的骨显像剂,主要是以氧化亚锡为还原剂,用99mTc标记的磷酸盐和有机磷酸盐两大类。影响骨骼浓聚放射性核素的主要原因是骨骼的供血情况和新骨形成的速率。

显像方法骨显像方法可用扫描机或毭照相机。

注意事项1.放射性核素显像系一种功能显像,它在病变部位聚集的数量与该部位的血流量、细胞功能和数量以及代谢率密切相关,故此种显像可提供病变部位的血流功能和代谢方面的信息,而且都是疾病早期变化。因此,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但它的影像清晰度较差,不能显示细微结构,定位精确度较差,对疾病的鉴别较差,需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结合,以提供诊断。

2.注射显像剂后2小时内患者饮用足够的水。

3.避免尿液、显像剂对患者体表的污染。

4.显像前去除身体上的金属物品以防导致伪影。

5.近期使用钡剂者,患者需将钡剂排出后再进行检查。

6.在显像过程中让患者放松平躺,不得移动躯体。

7.显像前患者排空小便。

8.对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严重水肿患者,如图像质量差,根据需要,在条件许可下可适当推迟显像时间,以等待显像剂从软组织中排除,提高骨、软组织对比度。

9.对于因各种原因全身显像无法清晰展示的病灶,可采用局部显像和(或)断层显像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和质量,清晰显示解剖结构和局部变化。

二、关节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关节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正常关节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低于周围软组织,与正常骨的比值小于1.8。关节有炎症时,骨膜的通透性和血流量增加,周围羟磷灰石结晶沉着增加,使病变关节摄取放射性核素明显增加。

适应证

1.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测定其关节与骨的放射性比值的大小,可以定量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后的活动度。

2.骨关节炎或退行性骨关节病。

3.人工关节显像有助于人工关节感染和松动的诊断。

4.深部不易诊断的骨关节炎、早期化脓性关节炎均有较高的灵敏度。

禁忌证

同骨骼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显像剂同骨骼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显像方法

同骨骼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注意事项

同骨骼的放射性核素检查。

(第十一节)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CTA)是由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行病变部位CT 连续薄层扫描,并通过后处理技术重建扫描区内血管结构,以显示病变的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头、肝、肺、肾等血管病变的诊断,并能提供肿瘤供血动脉与脏器血管之间、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影像关系。

检查优点

1.免除了患者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时插管的痛苦。

2.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发病率低。

3.更加逼真地显示血管病变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

4.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查费用,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患者容易接受。

适应证

1.全身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以及病变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的评估。

2.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

禁忌证

1.严重过敏反应。

2.肝肾功能严重损害。

3.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及重症肌无力者。

检查前准备

1.耐心向患者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配合检查。

2.详细询问患者有否过敏史,无过敏史者用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行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接受检查。

3.检查前禁食4~6小时,防止注射时恶心、呕吐致食物反流入气管,引起窒息。

4.儿童或不配合检查的患者,检查前需应用镇静剂。

5.制定完善的抢救程序,备齐抢救药物及器械。

注意事项

1.按常规CT 扫描的方法摆好体位。先作平扫,了解病变部位,为CTA检查定位提供依据。

2.定位后,在严格制动情况下选择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后进行静脉穿刺,见有回血即可固定针头。注射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射过程中防止造影剂外漏。告知患者如有不良反应即可举手示意。

3.如有过敏反应,按常规抗过敏治疗。

4.检查完毕,患者应在候诊室休息30分钟,观察无副反应后方可离开。

告之患者如有皮疹、咽喉不适、呼吸不畅等随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发生意外。

(第十二节)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MRA)是利用电磁波产生身体二维或三维结构的图像的一种检查方法,与CT 及常规放射学相比,因具有特殊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检查优点

1.无创伤性。

2.与MRI相结合,可同时显示血管周围软组织,详细了解与肿瘤的关系。

3.图像清晰,分辨率高。

4.可以从多个方向同时观察,全部血管同时显影,多条供血动脉分布情况一目了然。

适应证

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如椎动脉型颈椎病、软组织肿瘤等。

禁忌证

同常规MRI检查。

注意事项

同常规MRI检查。

(第十三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显像是继CT、磁共振(MR)之后应用于临床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核医学显像技术。PET 是以解剖形态的方式在活体上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的显像,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人体疾病的早期改变,是早期诊断癌症最好的手段之一。

检查优点

1.灵敏度高。

2.特异性强。

3.图像信息量大。

4.可对病灶的代谢程度进行量化。

5.不仅可对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肿瘤复发、估价远期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6.误诊、漏诊的几率明显降低。

适应证

1.用于恶性肿瘤的分期分型。

2.良恶性肿瘤的区分以及肿瘤转移灶的具体定位。

3.对临床上行手术治疗的肿瘤复发及转移的跟踪诊断。

4.指导介入性治疗及病理分型。

5.临床疗效的监测、肿瘤耐药性的评价和预后随访。

6.肿瘤生物学评价,包括肿瘤细胞增殖状态、受体及抗原表达和新药与新技术的客观评价。

禁忌证

目前临床上还未发现较为明显的禁忌证。

注意事项

1.检查前需要禁食4~6小时,禁糖类饮料。

2.在注射检查药物前后都要尽可能保持安静,并以卧位或半卧位休息,尽量避免走动。

3.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需要做血糖浓度测定。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

4.接受心脏检查时可能需要口服葡萄糖。

5.做全身检查前要先排尿(注意勿使尿液沾染内衣或皮肤,以免误诊)。

6.不能保持平卧或不能保持不动的患者(如儿童)可能需要用镇静剂或其他措施。

(第十四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是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毭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像,构成断面影像,是目前临床核医学最广泛应用的显像仪器。

检查优点

1.比X线早发现骨转移病灶3~6个月。

2.一次检查可以看到全身是否有病变。

3.检查安全、简便、无创伤性、无痛苦。

适应证

1.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2.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3.骨髓炎的早期诊断。

4.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早期诊断。

5.骨折的诊断。

6.移植骨的监测。

7.代谢性骨病的诊断。

8.骨关节病的诊断。

禁忌证

无明确禁忌证。

注意事项

1.须在注射药物2.5~3小时后才能开始检查。

2.注射显像剂后,需要多饮水,一般在注射后2小时内饮水500~1000ml。

3.检查前排空小便,小便不要沾染衣物和体部。

4.检查前去除身上佩带的金属物件(皮带、手表、钥匙、项链等),以提高图像质量。

(第十五节)诱发电位检查

诱发电位是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内外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与骨科临床应用关系密切的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诱发电位检查是刺激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或感觉通路上任一点,引起冲动,在外周神经、脊髓和大脑皮质等中枢系统诱发的一系列电位反应,是一项非痛性、非损伤性检查方法。它能测到输入神经的全长,为评价由感觉神经末梢至大脑皮质整个神经传导路线的功能、客观地分析神经功能状况,提供了精确的定位、定量标准。

适应证

诱发电位检查在骨科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栙判定病变的范围与程度;栚定位诊断价值;栛客观评价神经的恢复情况。

1.脊髓病变脊髓病变引起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异常,以脊髓外伤、脱髓鞘及变性病变时改变最明显,脊髓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和骨质唇样增生引起脊髓受压、脊髓内外肿瘤或结核压迫、特发性脊柱侧弯神经传导通路受压都可引起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异常。

2.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形式多种多样,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异常也各有不同。

3.椎管狭窄可引起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W暠外形部分消失,但通常有电反应。

4.周围神经的损伤

(1)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补充,对周围神经(如正中、尺、桡、肌皮、隐、腓肠等神经)在周围SCV 消失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测定是很有帮助的。

(2)臂丛神经损伤:刺激正中、尺、桡、肌皮神经,在Erb点、颈部、头皮记录SEP,可以区分神经根节前或节后损伤。

(3)卡压综合征:在神经受压部位的远端刺激,在神经干或大脑皮质记录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多数表现潜伏期延长,峰间潜伏期增大。

5.脊柱手术的术中监测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或脊髓肿瘤摘除术时,测定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可以了解脊髓的功能状态。麻醉成功后,刺激胫神经或腓总神经,做术前正常SEP。如果患者有脊髓受损,则在麻醉下和手术的动作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消失。虽然SEP正常时也不能完全排除躯体感觉通路损伤,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如果有明显改变与潜伏期延长,则提示有不可逆损害的危险。

6.术后疗效评价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可以作为手术前后观察的指标(如脊髓型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等),了解手术效果。从术后恢复看,一般以波幅升高为主,潜伏期变化不明显。

禁忌证1.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2.无法配合检查的受检者。

3.记录或刺激电极放置处的皮肤病变、破损或畸形影响检查时。

4.针电极禁忌证为血液系统疾病、出血倾向、血友病和血小板低于30暳109/L者。

刺激部位

作诱发电位检查时,在上肢通常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在肘部刺激桡神经,在下肢内踝下刺激胫后神经,腓骨颈部刺激腓总神经,股前刺激股神经。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干其潜时(或称峰潜期)与波幅较稳定。亦可刺激皮肤感觉神经,但其精确率不如周围神经干。

(第十六节)步态评估

步态为行走时的人体姿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正常步态包括触地相与跨步相两个阶段,前者占步态周期约60%,后者占40%。当人体某部位产生病变时,可产生异常步态。

适应证

1.肌肉本身疾病。

2.关节软组织疾病瘢痕挛缩、关节僵硬等。

3.负重引起疼痛一侧下肢负重引起疼痛时,出现防痛步态。

4.结构性疾病骨的长度或形状异常,例如当一侧下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出现斜肩步。

5.中枢或周围神经疾患大脑性瘫痪、小脑、基底节疾病引起共济失调,下神经元病损使特定肌肉失去神经支配产生步态异常。

禁忌证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常见病理步态1.短腿步态又称为斜肩步,两腿长短不等引起。如两腿相差超过3.5cm,可见患侧肩部随着地面倾斜下落,在快速行走时尤易发现。

2.关节强直步态因下肢髋、膝、踝等关节挛缩强直引起,如果关节强直于畸形姿势,则异常步态更为明显。

3.跨槛步(胫前肌步态)胫前肌瘫痪时足下垂拖地,步行中摆动时用力增加髋、膝部屈曲度以提高患足来代偿,如门槛一样。

4.偏瘫步态患足常内翻下垂,膝痉挛伸直,为避免足部拖地,摆动时使患腿沿弧线经外侧回旋向前,又称回旋步。

5.短促步因患腿着地时疼痛或支撑肌肉无力,患者尽量缩短患肢的单腿支撑时间,致使健侧的摆动期和步幅明显缩短,严重时呈跳跃式前进。

6.臀大肌步态因臀大肌无力,患者步行时,身体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被动伸髋,造成挺腰凸腹的体态。

7.臀中肌步态因臀中肌无力,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故患肢负重支撑时上体向患侧侧弯,使重力线经过髋关节外侧,以便依靠内收肌的力量来维持髋部稳定。两侧臀中肌瘫痪者步行时上体向两侧摇摆,如鸭子状,又称鸭步。

8.股四头肌步态因股四头肌软弱,支撑时膝部不能伸直,故患者使身体形态前倾,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使膝被动伸直,同时髋微屈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紧张,帮助被动伸膝。严重患者常弯腰用手按压股部帮助伸膝。

9.剪刀步又称交叉步,多见于大脑性瘫痪患者。步行时,两股内收,两膝常相互摩擦,步态雀跃不稳。

10.酩酊步态小脑共济失调引起,步行时摇晃不稳,状如醉汉。

11.前冲步态又称慌张步态。常见于帕金森病或其他基底节疾病患者,步短而快,伴有阵发加速,不能骤停与急促转向,同时手臂摇动缩小或停止。

注意事项1.对于走路不稳的患者,必须注意有人陪护在旁边,以防患者摔倒。

2.防止患者过度疲劳。

3.不同方向和速度的观察。

4.向患者说明检查的要求,以期患者的良好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