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速查手册
7648300000064

第64章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3)

青少年患者,在骨脓肿愈合后的一定时期内,干骺端可显示一纵行的沟状骨缺损,自骺线开始,并垂直向骨干蔓延,此处为早期钙化带中断,其为骺软骨板的血管受破坏,软骨生发细胞失去增生功能,不能进行软骨内化骨所致。

2.次要检查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快,白细胞计数增高。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在抗生素的控制下,行局部病灶清除术,用松质骨填塞,一般可一期愈合,术后按病灶大小决定是否行石膏外固定。

2.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时应全身应用抗生素,常用林可霉素,0.6g,每日2次,肌内注射;或1.8g静脉滴注。非急性期也可选用其他广谱抗生素,此期可偶有发作,仍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

3.手术治疗(1)手术指征:对反复急性发作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彻底刮除病灶内炎性组织,冲洗干净后取自体髂骨松质骨,咬成小粒,与抗生素粉剂混合后填充骨腔。伤口缝合后可望一期愈合。

也有分期植骨的;先在骨腔填充庆大霉素灢骨水泥珠链,2周后取出,再植以自体松质骨粒。

4.治疗注意事项

(1)手术时间为在两次急性发作的间歇期。

(2)手术前后都需使用抗生素。

(第二节)化脓性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是指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关节内感染,是一种对关节危害较严重的疾患。一旦诊治不及时,病变关节将遗留不同程度的永久性残废。

化脓性关节炎多见于儿童,青少年次之,成人少见,男性多于女性。最常发生在大关节,以髋、膝多发,肘、肩、踝次之。感染途经最常见的是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经血循环播散至关节。关节邻近的化脓性骨髓炎也可直接蔓延引起关节炎,常见的有股骨上端,髋骨、肱骨上下端或尺骨上端骨髓炎并发化脓性关节炎,细菌也可由关节开放性损伤直接进入关节腔。

除此之外,各种关节手术、关节穿刺、关节镜检查引起的继发性感染,是值得注意的医源性原因。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关节急性炎症。血源性者在儿童发生较多,受累的多为单一的肢体大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及肘关节等。如为火器损伤,则根据受伤部位而定,一般膝、肘关节发生率较高。

主诉

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关节肿胀、疼痛,全身症状明显。

临床特点

1.全身症状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全身症状严重。前躯症状有全身倦怠,继以全身酸痛、食欲缺乏、畏寒,严重者可有寒战,多有弛张热,可达39~41曟,烦躁不安,脉搏快弱,甚至有谵妄,昏迷等败血症现象,亦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小儿患者则因高热可引起抽搐。此时患者往往有贫血、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2.局部症状化脓性关节炎早期有局部剧烈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

3.误诊分析临床上,早期根据全身、局部症状和体征,结合辅助检查,一般可以作出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但某些病例须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结核鉴别。

(1)风湿性关节炎:常为多关节游走性肿痛,关节积液内无脓细胞,无细菌,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常为阳性。

(2)类风湿关节炎:常为多关节发病,手足小关节受累。关节肿胀,患病时间较长者,可有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类风湿因子试验常为阳性。

(3)创伤性关节炎:年龄多较大,可有创伤史,发展缓慢,负重或活动多时疼痛加重,可有积液,关节活动有响声,休息后缓解,一般无剧烈疼痛。骨端骨质增生。多发于负重关节如膝关节和髋关节。

(4)关节结核:起病缓慢,常有低热、盗汗和面部潮红等全身症状。关节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无急性炎症症状。早期X 线片可无明显改变,以后有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并有骨质破坏,但少有新骨形成。必要时与健侧对比。

辅助检查1.首要检查(1)体格检查:患者表浅的关节如膝、肘和距小腿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关节常处于半屈曲位,有保护性肌肉痉挛。这样使关节腔内的容量最大,而关节囊可以较松弛以减少疼痛;深部的关节(如髋关节)因有厚实的肌肉,局部红、肿、热都不明显,关节往往处于屈曲、外旋、外展位,患者因剧痛往往拒绝任何检查。关节腔内积液在膝部最为明显,可见髌上囊明显隆起,浮髌试验可为阳性,张力高时使髌上囊甚为坚实,因疼痛与张力过高时有时难以行浮髌试验。因为关节囊坚厚结实,脓液难以穿透,一旦穿透至软组织内,则蜂窝织炎表现严重。深部脓肿穿破皮肤后会形成窦道,此时全身与局部的炎症表现都会迅速缓解,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2)X线检查:表现早期见关节肿胀、积液,关节间隙增宽。以后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疏松破坏,晚期有增生和硬化。关节间隙消失,发生纤维性或骨性强直,有时可出现病理性关节脱位。

(3)实验室检查:关节穿刺和关节液检查是确定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依病变不同阶段,关节液可为浆液性或脓性。白细胞计数若超过5暳109/L,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占90%,即使涂片未找到细菌,或穿刺液培养为阴性,也应高度怀疑化脓性关节炎。若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白细胞、脓细胞和细菌,即可确诊。细菌培养可鉴别菌种以便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2.次要检查(1)化验周围血象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至10暳109/L以上,大量中性粒细胞,红血球沉降率增快,关节液外观可为浆液性,纤维蛋白性或脓性,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或涂片作革兰染色,可见成堆阳性球菌,寒战期抽血培养可检出病原菌。

(2)CT、MRI及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关节腔渗液,较X 线检查更为敏感。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处理,保全生命,尽量保留关节功能。

2.全身治疗包括全身支持疗法及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5岁以下儿童多选用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的抗生素。

对于植入人工关节导致化脓性关节炎的成年患者多采用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用药。一般先静脉用药,待感染控制后,再改为口服。

3.局部治疗(1)急性期治疗:

晒制动:早期制动于功能位置及适当活动保持关节活动度,应用石膏、夹板或牵引等限制患肢活动,可防止感染扩散,减轻肌肉痉挛及疼痛,防止畸形及病理性脱位,减轻对关节软骨面的压力及软骨破坏。一旦急性炎症消退或伤口愈合,即开始关节的自动及轻度的被动活动,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后期X线片显示关节软骨面已有破坏及骨质增生,关节强直已不可避免时,应保持患肢于功能位,使其强直于功能位。

晒关节穿刺及冲洗:关节穿刺除用于诊断外,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其目的为吸出关节渗出液,及时冲洗出纤维蛋白和白细胞释出的溶酶体等有害物质,避免对关节软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局部注入抗生素。从一侧注入生理盐水,使由另侧针头流出,反复冲洗直至流出液变为清亮,然后注入选用的抗生素。每1~2日1次,直至关节液变清、培养阴性,症状及体征消失。此法对有浆液性或浆液纤维蛋白性关节液者有效,如治疗及时得当,关节活动度可完全恢复正常。选用抗生素应根据第一次关节穿刺液培养出的致病菌和敏感试验的结果,在未得到明确结果之前,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

晒关节切开引流术:经上述治疗后,全身和局部情况如仍不见好转,或关节液已成为稠厚的脓液,应及时切开引流。在膝关节,可于髌骨及髌韧带两侧1cm 处各做长约4cm 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筋膜、关节囊及滑膜进入关节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脓液,纤维块和坏死脱落组织,注入抗生素,用肠线将滑膜和皮肤边缘两侧缝合。关节内不放引流,伤口用抗菌药物滴注引流或作局部湿敷。大多可保持关节良好活动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时,由于股骨头和股骨颈的大部分位于关节囊内易发生骨髓炎,破坏骨骺,影响肢体发育。髋臼病变也容易直接向髂骨蔓延,引起髂骨骨髓炎。

有人认为在全身大量应用抗生素期间,病变关节内抗生素浓度可达到或高于关节内注射抗生素的浓度,故主张不做关节内注射,避免药物引起顽固性滑膜炎或造成关节软骨破坏。

(2)恢复期治疗:

晒有控制的活动关节及锻炼功能:局部炎症消退后,及早开始肌肉收缩锻炼,如无不良反应,即可开始自主运动,以防止关节粘连,有助于关节功能恢复。但须注意局部炎症情况,活动不能过早过于频繁,以免炎症扩散或复发。

晒 牵引:关节已有畸形时,应用牵引逐步矫正。不宜采用粗暴手法,以免引起炎症复发或其他并发症,如病理性骨折等。

晒后遗症治疗:严重的化脓性关节炎,如在治疗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畸形的措施,治愈后常后遗畸形。严重畸形有明显功能障碍者,需行手术治疗:栙对关节强直于功能位无明显疼痛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双侧髋关节强直时,可做一侧或两侧髋关节成形术,即全髋关节置换。肘关节强直于功能位者,根据职业需要可行肘关节成形术,但须在炎症完全治愈后1年进行,以防止炎症复发。栚对关节强直于非功能位者,可采用全关节置换术、截骨矫形术或融合关节于功能位。做关节置换术者需特别注意感染的可能性。栛陈旧病理性脱位多数发生于髋关节,系因急性病期间关节处于屈曲内收位所致。对关节活动尚好、疼痛轻微者可不做手术;疼痛严重影响工作或须长时间站立工作者可行关节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