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速查手册
7648300000045

第45章 运动系统畸形(4)

(1)跟腱延长:跟腱延长应放在手法矫正足前部内翻畸形之后,因为紧张的跟腱可构成矫正足前部畸形的杠杆臂,否则即失去跟骨结节的支撑点,常用的延长方法,有以下两种。

晒直视下延长: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沿着跟腱外侧旁,取弧形切口,上至肌腱肌腹相接处,下止于跟骨结节,切口长为8~1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腱鞘,然后用尖刀,与跟腱垂直,刺入其中央,由上向下,纵行切开跟腱,跟结节处切断其内侧半,肌腹端切断外侧半,待足畸形矫正后,作“Z暠字形延长。

晒皮下跟腱延长:全身麻醉,患儿俯卧,在无菌下操作,助手一手扶持膝关节,保持伸直位,另一手握足前部使其足背屈,跟腱挺紧,其方法如下:

斜切延长法:由跟骨结处经皮用尖刀将跟腱由下向上作额状面形切断,保留前侧腱旁膜,保持跟腱血供,足背伸牵拉延长。直切延长法:在跟腱的下端与肌腹端,用尖刀垂直刺入跟腱上下两端的中心,肌腹端切断跟腱外侧半,跟结节端切断内侧半,足背伸牵拉,跟腱于鞘膜内延长。

(2)关节囊切开及韧带切断:矫正跟骨内翻畸形,需将三角韧带及跟距关节囊切断,不缝合,待手法将跟骨内翻矫正后,依靠纤维性愈合,为了术后短期内预防胫后、趾长屈,拇长屈等肌腱及血管神经向距、跟骨之间移位,三角韧带与关节囊应在不同平面切开为宜。

5.跖腱膜切断(1)直视下跟骨结节处切断术:切口内,在助手将足外翻外展背伸拉紧跖腱膜时,刀尖伸至跖腱膜下,由跟骨结节处切断该腱膜起点,待足跖面能够放平,显示跖腱膜完全切断。

(2)经皮跖腱膜切断术:助手一手握患足前部分,另一手扳着足跟,使跖腱膜挺紧,易于摸清,在无菌下操作,术者左手摸着跖腱膜,右手持小尖刀,由跖腱膜内侧缘与皮肤之间,平行经皮刺入跖腱膜下方,然后刀尖旋转90曘,刀刃向腱膜,轻轻用小的拉锯动作切断,直至足跖面松弛,足弓趋向正常即可,刀尖刺入不宜过深,防止损伤足跖部血管、神经。完成上述软组织松解步骤后,助手扶持患侧膝关节于伸直位,术者左手握住足跟,用力外翻,矫正跟骨畸形,右手推足前部,背伸、外展、外翻,根据矫正位置,缝合所有延长的肌腱,逐层关闭伤口,无菌包扎,用管型石膏固定患肢屈膝15曘,足于矫枉过正位,石膏管型上起大腿中上部下至跖趾关节,以防脱落。对严重型先天性足翻下垂畸形,2~3个月更换一次石膏,每次均应在麻醉下矫正畸形,直至足畸形完全消失;改用矫形足托,半年内日夜穿戴;半年后改换矫形鞋,此鞋外缘略高,底面略向外侧偏斜,鞋跟外缘略高和长于内缘。

6.患足畸形矫正成功指标(1)足可自由在各个方向被动、主动活动。

(2)足应位于小腿纵轴外展为40曘~50曘。

(3)足跖面较平(原先足凹陷)。

(4)X线检查,足纵弓及横弓基本恢复正常,跟骨纵轴与距骨纵轴形成正常角度。

(5)足跟后面观略偏向外侧。

7.预防并发症(1)预防局部皮肤坏死,延长胫后,趾长屈及长屈等肌腱的足内侧切口与跟腱延长切口较近,两切口之间皮瓣比较狭窄容易缺血性坏死。预防措施:软组织松解手术前,经常按摩足内侧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其次跟腱延长切口尽可能偏向跟腱纵轴线的外侧,呈弧形切口。两切口间皮瓣相对增宽。

(2)小腿青枝骨折或踝部骨骺分离,手法矫正,应循序渐进,按压轻柔,不应用力过猛,其次助手与术者密切配合,以防发生意外。

(3)石膏压迫,形成压疮:石膏固定前,骨骼突出部位用脱脂棉垫好,但不宜过厚以免影响手法矫正效果,石膏管型尚未凝固正在塑形时,切忌用手指按压,石膏干燥后,患儿哭闹不安,即提示石膏可能有压迫,应及时就医,骨质突起部位开窗观察。

(4)血液循环障碍:石膏固定时,必须显露出五个足趾,告诉家长严密观察。若足趾苍白,患儿诉脚麻痛,有可能动脉缺血,足趾肿胀,呈青紫色,并出现水疱,提示静脉回流障碍。动脉缺血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导致脚或肢体坏死,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轻者局部开窗减压;严重者,暂时取掉石膏管型,仔细观察,待血运恢复后,再次石膏管型矫正,固定。

(5)15岁以后的治疗,手法矫正不满意,软组织松解亦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或严重足内翻下垂畸形未经治疗者,适应三关节融合手术(跟距、距舟和跟骰关节),术后石膏固定,直至关节骨性融合。

(第七节)平足症

平足症是指先天性或姿态性导致足弓低平,足部软组织松弛,跟骨外翻等畸形。

主诉

患者早期距小腿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间站立或步行时加重,休息减轻,疼痛关节外侧肿胀,以足舟骨结节处为甚,步履艰难。

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平足症,站立时均具有以下的体征:

足弓下陷,甚至消失,足内缘不直,前足外展,跟骨、舟骨结节突出,内踝突出加大,外踝突出变小,足跟变宽,跟底外翻;跟腱止点外移。

足部有压痛,压痛若在舟骨结节下面,表示三角韧带和距舟跖侧韧带受到牵拉;压痛在跟骨结节,表示趾短屈肌和跖腱膜受到牵拉;压痛在跟骨外侧,是软组织因外翻受到挤压。站立位载重线向内移位,正常双足平齐站立,下肢负重线应通过髌骨中线和距小腿关节中线,向下止于第1、2跖骨间隙,平足症患者,这条线向中线移位,以至越出距小腿关节和足内缘的范围。

2.临床分型临床上分为姿势性平足症和痉挛性平足症。

(1)姿势性平足症:为初发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但行走和劳累后感足疲劳和疼痛,小腿外侧踝部时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脚背可有肿胀舟骨结节处肿胀及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可发红,足活动内翻轻度受限,站立时足外翻,经休息后症状、体征可消失。

(2)痉挛性平足症:好发于青壮年,部分由姿势性平足处理不当发展而来。主要为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严重,可呈八字脚步态。腓骨长肌呈强直性痉挛,足内、外翻和外展活动受限。足跟变宽,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平足症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结节完全塌陷,向内突出。严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动明显受限,即使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也难改善,部分患者可继发腰背痛及髋膝关节疼痛。

3.误诊分析当诊断因韧带松弛所致的原发性扁平足时,应仔细做好鉴别诊断,除外因副舟状骨畸形,第1跖骨短缩、先天性马蹄内翻术后并发的扁平足,还要排除神经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大脑性瘫痪所致的痉挛性扁平足。

辅助检查

姿势性平足症除有的存在先天性骨畸形外,多无明显异常。在负重位足正侧位X线片可有以下改变:第1楔骨和第2跖骨向中线分裂;跖跟重叠,表示横弓破坏;两骨的间隙消失,表示距骨内倾及跟骨外翻,晚期舟骨和内楔骨形成尖端位于背外侧的楔形,从而导致跗骨间关节的半脱位,关节边缘形成骨赘、外翻及纵弓塌陷。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1)应找出致病原因,针对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例如调整工作,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短期离地休息及矫正舟骨畸形等,应避免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给予休息,对患足进行理疗、按摩或温水泡洗,防止疲劳。

(2)加强足部肌肉的锻炼,方法有经常用足底外缘练习行走和跖屈练功,卧位用足趾勾床栏杆;双足尖向内足跟分离,经常在温水中泡脚,同时用足趾抓夹放在水中的小卵圆石。

(3)如为舟骨畸形所致则切除肥大的舟骨结节、副舟骨或骨骺,将胫骨后肌腱游离短缩,连同小片舟骨向外向上移至并固定在舟骨跖侧面上。若因跗骨桥所致,则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术式,年龄14岁以下的跟舟骨桥畸形,距舟关节无骨性关节炎改变的患者可施行跟舟骨桥切除术;若14岁以上的内侧跟距骨桥所致僵硬性扁平足,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足外翻在15曘以内者,可行距舟关节融合术。

(4)行走时应用平足矫形鞋或甲足鞋垫矫正。矫形鞋的要求是:鞋跟及鞋腰要窄,鞋帮要紧,鞋跟外侧达外踝前缘,内侧要延长到距舟关节,并垫高3~6mm,其目的在于紧包住足跟,并使足内翻,矫正跟骨外翻,并将距骨头托起,防止下陷。

2.具体治疗方法(1)痉挛性平足症:病程不长的痉挛性平足用手法按摩,做足内翻活动,解除腓骨肌痉挛,然后用石膏固定在内翻位。若病情较重,用手法矫正困难者,可在跗骨窦内注射1%~2%普鲁卡因4~6ml,再用内翻手法按摩,使所有足活动幅度均达到正常范围后,用短腿石膏固定于矫枉过正位,即内收、内翻位。此期内鼓励患者扶拐行走,6周后拆除石膏,进行热疗,一般可矫正,以后穿矫形鞋保护。非手术疗法无效者或由于异常骨性连接,则应切除骨桥,或做三关节融合术。

(2)强直性平足症:

晒无痛者可不用治疗,调换工作及穿着适合的鞋。疼痛或行走不便者宜行三关节融合术。术中应注意矫正距骨内倾和跟骨外翻畸形。

晒治疗平足症患者的三关节融合术,操作步骤基本同常规三关节融合术,可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气囊止血带下操作,采用足背前外侧纵行切口,也可采用外踝下方至距舟关节外侧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直达骨面,向内侧牵开趾长伸肌腱,钝性向前内侧推开趾短伸肌和其他软组织,此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足背动脉,结扎其他小血管。依次显露跟骰关节、距舟关节及距跟关节,并按以下顺序根据预先方案在三关节截骨,当截至距跟关节内侧时,勿损伤胫后动静脉。由于平足症患者呈前足外展及足跟外翻畸形,在截除距舟、跟骰及距跟关节时,楔形基底在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