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历史悟人生
7646900000045

第45章 中国历史上的儒将(6)

景泰四年(1453年),身为皇太子见济忽然因病而死。后来一部分较正派的官员,主张恢复见深做皇太子,遭到祁钰的压制。另一方面,复辟的阴谋,却暗地酝酿着,终于爆发了“夺门”的事件。“夺门”的主角是太上皇祁镇,他在土木堡丧师辱国被也先俘虏,幸赖于谦等领导军民抗战胜利,才得被释回国,但是祁镇不考虑军国大事和抗战的客观,从而对于谦等抱有莫大的私憾。祁镇回到北京后,祁钰已经代替了他的皇位并且把他禁锢在南宫,因此他们兄弟之间是仇恨深重的。“夺门”事件的主要推动者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杨善、王骥、张軏等。其中石亨、张軏掌握京营军权,王骥的职务是守备南宫,曹吉祥是京营监军太监。所以走通宫禁,有便利条件。他们就利用京营军权,做发动宫廷事变的工具,杨善过去谄附王振,曾做过出使瓦剌的使臣,迎得祁镇回国,超出了祁钰的旨命,祁钰对他不满,后来又向曹吉祥、石亨献媚,自然就密切勾结起来了。徐有贞(即徐珵),在也先入侵时主张南迁,被于谦所驳斥,为舆论所不齿,后来谄附陈循,升官到副都御史。这一群贪残阴险、结党营私的官僚们拼凑到一起,都想利用祁钰和祁镇兄弟二人的尖锐矛盾,有些人假装为祁镇夺回皇位,大搅混水,其实他们只是乘势摸鱼,做自己升官的打算。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祁钰已经病重,再也不能临朝,命石亨代行郊祭典礼。石亨等密谋,认为是发动复辟的好机会,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张軏、王骥等潜纳京军进皇城,率众急奔南宫,毁墙裂门,掖祁镇登辇,闯入皇宫,强登奉天殿,宣告复辟。祁镇复辟后,反诬于谦、王文等谋叛,逮捕下狱。廷审时,徐有贞当众喝令法司把于谦等痛加拷掠,王文不胜激愤,激辩不已。于谦笑道:“亨等意耳,辩何益!”遂被判处谋逆罪,坐死刑。抄家产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将杀于谦时,祁镇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徐有贞秘密进言道:“不杀于谦,此举(夺门)为无名”,遂下毒手。随后凡于谦所推荐选拔的文武官吏都受到迫害,石亨等更严厉地残害抗战派人物,又列名镂版榜示“于谦党”于天下。于谦死后,天下又陷入了废弛。

于谦死了以后,当然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担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因为太多逐被败露,贪赃累计总达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就这样民族英雄于谦,在当时那样腐朽的封建的政变中被惨遭杀害。

成化初年,他上疏申诉冤枉,才得以恢复于谦职位,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另外北京还出现了怀念于谦的童谣:“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指于谦)”。于谦家属被械系,长子于冕遣戍龙门。指挥同知陈逵感念于谦的忠义,收殡于谦的遗骸。于谦婿朱骥把于谦的灵柩运回了于谦的家乡,就葬于西湖三台山麓。

于谦曾经在景泰时的故宅,在北京崇文门的西裱禙胡同,于谦被杀后都籍没充公。成化初,于冕被赦,上书讼父冤,明廷恢复于谦生前原有官爵,并将故宅改为“忠节祠”,祠内阁上有清人孙诒经的“热血千秋”和“帝念有功,群小谗谋冤太惨;公真不朽,故居歆祀地犹灵”等题词。在现在北京历史博物馆里存有一幅于谦墨迹,是他在保卫北京时写给兵科给事中叶盛询问巡视东城防务情况的手令。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遗物是永远为人民所爱护和珍视的。在三台山于谦墓前,成化间当地人民也建立了“旌功祠”来纪念他。于谦的祠墓就和南宋英雄岳飞的祠在一个地方都在西湖岸边,同样为祖国人民所崇仰。

于谦从他入宦以来,爱国爱民,廉洁正直,在政治上卓具识见,并有所建树;而他在抵御瓦剌入侵时所发挥的作用,在当时对于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和北方经济的发展,更有不小的贡献。于谦的功绩是不朽的,在我国历史上于谦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的一位英雄人物。

(第五节)第一儒将和第一反间计

众将之冠便是儒将,众计之首则是反间计。第一儒将和第一反间计的综合,便有了明末第一冤案,议案的主角就是袁崇焕。

而中国历史上是允许使用反间计的。周瑜反间一计,使曹操杀了得力的部将蔡瑁、张允。《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章节也就是蒋干中计一节而成的。

努尔哈赤是以一部《三国演义》来打天下的英雄,努尔哈赤想要对付明朝,向山海关发展,他首要对付的就是袁崇焕,很可惜,他失败了。自己也得疾而亡。袁崇焕一时成了整个大明朝的柱石,是北方门户的守护者,引起了清廷的极大忧虑。于是,他们看到了《三国演义》,看到了反间计,终于可以使崇祯帝自毁了长城,清军从此以后可以轻松直入,极乎没有一点可顾及的。

清朝数百年的运数也就是反间计了,可见,人才之用,计谋之用,可谓大矣。

明崇祯三年的一天,就在北京城的菜市口,人头攒动,争相而来的人们要看看被崇祯帝称作为“大汉奸”的人到底长的怎样,又是怎么被处死的。有人还有希望,就是如果能买到这个“大汉奸”身上的一条肉,就能表明自己就是正人君子,还能治一定的疾病。

终于出业了“大汉奸”就在囚车里推了出来,他被判的是凌迟之刑,所谓的“凌迟”,就是要割上一千刀,在最后的一刀才将人杀死,如果多一刀或少一刀,行刑的刽子手就要以身相抵。刽子手从剥皮开始,但是是不能伤到血管的,不然,人会死的。民众就在这些皮肉慢慢被割下的时候,出价来购,一钱银子可以买到一片,直到第三天,“大汉奸”才被最后的一刀杀死,众百姓连内脏也一抢而光,这个“大汉奸”正是袁崇焕。

让我们从头开始看一下中国儒将之冠是怎么成为“汉奸”的。

祖上留下的十三副铠甲成了努尔哈赤起兵念头,而他也正是靠这十三副铠甲丰起兵来反抗的,二十几年的征战,建立了后金政权,然后以“七大恨”告天,向明朝发起了进攻,连败明军。终日纵情声色、万事不理的明神宗着了慌,急忙让辽东经略杨镐带领十多万大军分四路迎击,结果又全军覆没。明朝又派熊廷弼去辽东办理军务。正在这时候,神宗死去,他的儿子光宗也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误服药物而一命呜呼,皇位由光宗的儿子朱由校继承,历史上称他为熹宗,年号天启。熹宗做皇帝时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他性格十分懦弱,不愿多事,只好嬉游,他有两大嗜好,一是与小太监捉迷藏,一是干木匠活。尤其对于木工制作,他极为沉迷,他自己动手盖的房子和制作的机器巧物,还真有点水平,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天生的木匠。这样一来,他就把所有政事交给了魏忠贤这个在他做太子时就服侍他的太监。

而魏忠贤不但不做好事而且是无恶不作,大肆杀害正直朝臣。广结私党,祸乱国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阉党”。在这样一个朝廷的统治下,边境防务是可想而知的,熊廷弼在辽东也就难施手脚。熊廷弼到辽东后,苦心经营,勉强稳定了局势,但朝中有些官员对他是横加指责,朝廷只有将他革职查办,改用袁应泰做统帅。袁应泰是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但对军事一窍不通,他轻率出战,结果遭到惨败。朝廷只好重新起用熊廷弼。但这时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熊廷弼意见不合,他叫熊廷弼的属下王化贞不要听熊的调遣,结果由于好大喜功的王化贞失误,明军又遭大败,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好官员就如王化贞和熊廷弼等人一起逮捕,并将张鹤鸣免了职。

在这种历史下,抗击满清进犯战争的历史舞台袁崇焕便登了上来。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士,他的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他为人不仅慷慨,富于胆略,而且喜谈军事,年轻时就有志于办理边疆事务。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焕中了进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述职,他在和朋友们谈论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很中肯的意见,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于是升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办理防务事宜。明代就像宋代一样,信任文官而不信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权力大了会想要造反,因此派那些文官指挥战役,因为还有多方的牵制,所以往往失败。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正碰上王化贞大败而归。一时间,朝廷惊慌失措,京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袁崇焕悄悄地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山海关考察军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了山海关外的形势,并诎“只要有兵马粮饷,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这虽然有些书生意气,但朝廷还是升任袁崇焕为兵备俭事。

回到山海关的袁崇焕,起初是做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一个下属,在关内办事。当时王在晋切意防守山海关。袁崇焕认为,为了保住山海关,应当将防线北移,在宁远筑城驻守。

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难以防守,但他们不知道,若以山海关为国界,就好像以北京的城墙为国界一样,外围失去了屏障,山海关一旦被重兵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如在宁远筑城,则可建立一片战场,取得一片巩固的根据地。在这个战场上阻击乃至消灭满清的军队,比依长城而守而言,实在是要坚固得多。

孙承宗大学士是轻易没有发表过意见的,他亲往关外视察.支持袁崇焕的意见。不久,朝廷派孙承宗代替王在晋,做了辽东主帅,他令袁崇焕和副将满桂驻守宁远。

在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达宁远,立即着手筑城。宁远离山海关二百多里远,筑好此城,就等于砸下了一颗钉子。他订下城墙规格:城墙高3丈2尺,城雉再高6尺,城墙墙址广3丈。

袁崇焕和将士们是同甘共苦,所以筑城时人人都尽力,第二年宁远城墙就筑成了。宁远城高的墙厚,成为关外抗击满清的最主要的防御工事之一。袁崇焕由筑此城开始,经营辽东防务几达20年。在袁崇焕未被杀死以前,满清军队虽然是多次绕道进袭包括北京城在内的一些城镇,但是最终还是未能真正地跨过宁远地区的一步。

在经过袁崇焕和孙承宗几年的苦心经营后,明朝的边防力量大大地增强了,明军开始主动出击了,陆续收复了一些失地,并把防线向北推进了几百里。面对已经取得的战果和宏伟计划的逐渐实现,袁崇焕内心充满了喜悦。袁崇焕也因功连连升官,先升为兵各副使,再升为右参政,孙承宗主帅也对他是青睐不断有加。

虽然说前线是逐渐的稳固下来了,但朝廷里却是日渐地腐败下去了,魏忠贤的专横跋扈引起了正直朝臣尤其是东林党人的义愤,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就采取极端的手段,杀害了杨涟等6人,史称“前六君子”,并把抗清立有大功的熊廷弼也一并处死。在镇压了这些反对派以后,魏忠贤的气焰更为嚣张,自称“九千岁”,肆意勒索贿赂。孙承宗对魏忠贤的一切也不承认,魏忠贤就派了一个叫高第的亲信前去到替了孙承宗做辽东的主帅。

高第只会吹牛拍马,绝无任何一点的所长,他到任后,胆小如鼠,不敢驻守宁元城.胡说宁远战不可战,守又不可守,命令立即撤退。作为广东人,袁崇焕有一股“蛮劲”,他坚决不服从,认为军事上有进无退,宁远一撤,全线即刻崩溃。高第虽是袁崇焕的上级,但因他胆小,况且也是文官出身,竟对袁崇焕无可奈何,只好下令把锦州及其他几个防守据点的兵马撤到了山海关。这样一来的话,宁远城就好像旷野里的一株枯树一样,完全地暴露在寒风之中了。

机会终于让努尔哈赤等待上了。明天启六年(年公元1626),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十三万,号称二十万,进攻宁远城。那位魏忠贤派来的高第坐在长城垛口上,以隔岸观火的悠闲心态,幸灾乐祸地看着宁远城的覆灭和袁崇焕的败亡。然而,只有孤城一座和守兵一万的袁崇焕,并无丝毫的怯惧之意,而是一意要率兵抵抗,于是,开始了著名的宁远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