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上没有大树,只有片片打打的野草和一墩墩的阴柳,像长满秃疮的头皮一样难看。暗红色的阴柳条是用来编筐编箕的好材料,每年入冬前,农人割了阴柳条,编成各种各样盛东西的器件,拿到集市上卖点钱,买些油、盐、酱、醋等过日子的用品。大沙河两岸全是贫瘠的沙土地,保不住水,只能种些花生、地瓜、毛芋头、谷子等作物,且产量很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年过着穷困的生活。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大沙河?我不知道。我曾问过村子里岁数最大的二爷,他说他也不知道。当年,他听他爷爷说,他爷爷小时候就有大沙河。据说,大沙河不是人工挖的,它是黄河决口留下的一条古河道。千百年来,大沙河静静地流过这片古老的土地,流进家乡东边的微山湖。大沙河曾给这里的人们带来过丰收的喜悦;但更多的却是苦难。不要看它平时温柔得像一位美丽的少女,一旦发起怒来,却又像一只凶猛的野兽。狂暴的大沙河水冲毁了村庄,淹没了庄稼,乡亲们只能出外逃荒要饭,流离失所。
然而,我喜欢大沙河,是因为它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记得我在四五岁时就经常跟着年哥到大沙河去玩。年哥比我大七八岁,他从小住姥娘家,他姥娘是我姑奶,和我们同在一个村子里住。所以我从小就和年哥在一起玩,像尾巴一样地跟在他的后边,年哥的水性很好,他一个猛子扎下去,能在水里游出去二三十米远才浮出水面,我心里羡慕得了不的。后来,我提出要他教我学游泳,他摇着头不同意。当时我向他说了不少好话,喊了不少声年哥,还把娘给我煮的一个鸡蛋送给他吃,他才答应下来。开始学游泳时,我心里很害怕,抓住年哥的手一点也不敢放开。几天过去了,我连狗跑也没有学会,年哥有些不耐烦了,我只得又央求他。那天,他又教我游泳,他先给我讲了一下要领后,趁我不注意,猛地一下把我推到深水中,我吓坏了,不住地喊救命,可是年哥不管我如何喊叫,他也不来救我,还站在一边笑。我拚命地挣扎,连手带脚地乱动,喝了好几口水。可是,渐渐地我的手脚动作协调起来,我不仅没有沉下去,反而能游到了岸边。
年哥高兴地说:
“不这样逼你,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游泳呢。”
我又下水游了几圈,技术越来越熟练了。没几天,我便能跟在年哥的后面,游到河的对岸了。以后,我又向他学会了潜泳、仰泳和踩水。年哥能双手举着衣服踩着水过河,刚开始我勉强只能举起一只手踩水,而且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后来,经过反复练习,我也能举起双手踩水过河了。夏天,到大沙河里游泳是我最大的乐趣,我的身上晒得黑油油的,在水里游来游去活像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穿行在水中。母亲说我苦夏,吃了瓜果就瘦,一到冬天吃地瓜就胖。其实不然,夏天瘦是我游泳的结果。那年夏天,接连下了几场暴雨,大沙河的水涨得满满的,水面上飘着白沫。当时,正好赶上河西岸的打瓜(一种类似西瓜,瓜熟了主人只收瓜子的瓜)开打。年哥对我说:
“我们游过河去吃打瓜,你敢吗?”
“敢!”
我挺了挺腰板说。
于是,我俩脱了衣服用手举着,一前一后,踩着水过河,河水流得很急,而且还有漩窝,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算游到了对岸。此事被村子里赶集的人看见了,并告诉了我母亲,我们回家后,我被娘狠狠地骂了一顿。
在离我家十多里路的地方有一个龙土固镇,大沙河从它的旁边流过。在那里有一座八孔桥,它是大沙河上惟一的一座砖石结构的桥梁。我姥姥娘(母亲的姥娘)家就在龙土固镇,小时候我常跟娘去的。又长又宽的八孔桥像一条银蛇缠在大沙河的身上,远远望去分外雄伟高大。大沙河水流到这里,由于河身变窄,河水流速很快,清清的河水撞在桥墩上,激起了朵朵雪白的浪花。我和小朋友们游完泳,坐在八孔桥上说笑。突然,我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如果站在八孔桥上往下跳,然后从桥洞里游出来该多有意思呀。我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赞成,并决定由我第一个先往下跳。我站在八孔桥上向下一看,桥面离水面足有几米高,滚滚而过的河水发出哗哗的响声,此时,我的心里真有点害怕,但说出去的话怎能收回,再说他们都看着我呢。于是我猛吸了一口气,闭了眼,冰棍似地跳了下去。等我的头浮出水面时,湍急的流水差点把我冲得撞到桥墩上,我的身子一偏,顺着急流游到了桥洞里面。由于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桥洞里面的水很凉,冷森森的有点怕人。我使出了全力很短时间便游出了桥洞。我回头看看桥上的几个小朋友,他们竟一个也没有跟着我跳下来。以后,我又跳过几次水,每次都感到十分刺激。
大沙河的水浅时,我跟着年哥学摸鱼。大沙河里的鱼多是鲤鱼、鲢鱼、鲫鱼等。年哥很会摸鱼,往往他一连摸了好几条时,我还一条鱼也没有摸到。摸鱼要有技巧,出手要轻,免得把鱼吓跑,下手要狠,免得上手的鱼儿让它跑掉。最难摸的是一种体形不大,黄色的蛤蚧鱼(黄纲鱼也叫嘎鱼),它的两个腮边各长着一个长长的硬刺,平时贴着身子,一遇敌情便直竖起来,摸这种鱼时下手更要稳狠,稍不注意就会被它的硬刺扎破手。不过这种鱼的肉十分鲜嫩好吃,在农村是难得一尝的美味。有时,我和年哥一上午能摸一脸盆鱼,拿回家里改善生活。
大沙河的夏夜是迷人的。吃过晚饭,我和年哥一起来到大沙河,坐在高高的河堤上开心地说笑。空中一轮明月把大地照耀得通亮,清清的河水潺潺地流淌,草丛中的虫儿鸣奏着美妙的交响曲,远处灰暗的村落闪着如豆的微弱凄凉的光。四周静静的,不时可以听到鱼儿跃出水面的响声,徐徐吹来的夜风,使人感到格外凉爽。此时此刻,我们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于人们的欢乐。
大沙河的冬天风雪弥漫,别有一番情趣。以往欢唱不停的河水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人们到河对岸赶集、上店、串亲都在冰上穿行。这时,我爱到大沙河的冰上拉拉牛(冰尜)。拉牛最好用柏木和槐木削成,然后把它放在豆油里浸泡几天,拿出来沉甸甸的。再在拉牛的顶端钉进去一截断针,拉牛的上面贴一张红纸,这样拉起来,拉牛像叮在冰上一样跟着转个不停,而且特别好看。我们同村子里的几个小朋友经常比赛拉拉牛,看谁的转得时间最长,往往我取胜的时候居多。
那年春天,我和年哥挖完野菜坐在大沙河堤上休息。
我突然发现他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发愣,便问到:
“年哥,你在想什么?”
“我想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办呢?”
“我和你在一起玩呀。”
“你的岁数还小,可是我都长大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应该去做事了。”
“你想做什么事呢?”
“我想去报名参军,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到时候我去军队里找你。”
“那不行,你要去上学的。在学校里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好有出息。”
听年哥这么一说,我的心情当时就冷下来了,好像明天就要分手一样地难过。
后来,我上了学,年哥早已参军走了。我只有在星期天和放假期间才能到大沙河去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年哥从部队复员回来了。他不再住姥娘家,回到了离我们村二十多里的他自己的家邵马庄去住。在他复员的第二年,他结了婚,可惜当时我正在县城上中学,没有前去参加他的婚礼。以后听说他在生产队里当了队长,忙碌得很,除了年节,他很少到姥娘家来。就这样我俩很少再见面,更不用说一起到大沙河去玩了。
在我考上大学,临去北京上学的前一天,年哥特地赶来为我送行。那天晚上,我们俩人肩并肩地坐在高高的大沙河堤上。月亮像以前一样又圆又亮,虫儿像以前一样鸣唱得婉转动人,可是我们俩人无心欣赏这美丽的夜色。年哥对我说了许多鼓励和希望的话,这些话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天,我和年哥一直谈到很晚才回家去。
离开家乡几十年,大沙河的身影时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大沙河的故事我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们讲个没完。可能是长期生活在喧闹的工业大城市的缘故,多年来我再也没有看到像大沙河上空那样又圆又明的月亮、湛蓝湛蓝的天、又白又轻的云,再也没有看到像大沙河那样湛清湛清的河水,再也没有听到像大沙河草丛中那样美妙动听的虫鸣……
我怀念大沙河,因为它陪我度过了整个童年,它使我的童年在苦难中充满了欢乐。如今,我真想能够再跳进大沙河纯洁温馨的水中,痛痛快快地游个泳。洗去钢筋水泥的灰色给自己带来的烦躁、工作和生活带给自己的疲惫、环境和社会给自己带来的一切污染、麻木和苦恼……我衷心地祝愿大沙河在乡亲们的辛勤劳动下,变得越来越美。
走过德国
毕馥华
少年时,只要一提到“德国”,我就会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盖世太保”这样几个令人厌恶的名词和概念。
长大以后,这种感觉虽然有些淡化,但是对于德国这个国家和民族却不甚了解,自然好印象也说不上来。
这次赴欧参加“东西方文化交流会”,有机会接触德国和德国人。尽管,这种接触是浮光掠影式的,并非真正“走进”德国,充其量只能算是“走过”德国而已,但是,却使我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有了新的认识,且印象深刻。
进入德国境内,已是晚上,什么也没看清。第二天上午,大巴汽车载着我们穿过汉堡市。汉堡是德国最闻名的港口城市,市街整洁而繁华,市区中心的阿尔斯得内湖风光宜人,令人流连,我们的大巴车围着湖边绕行一周,然后径直向柏林飞奔。
我们在柏林有一整天的时间。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柏林被分为东、西柏林两个市。东柏林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柏林则属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一场战争把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的亲属朋友一下子划为难以往来的两个国家,两个城市的居民。当时,东、西柏林之间的交界处,在大道上划了一条红线为分割界,人们称它为“检查线”。至今,仍保留着这条红线,只是人们再也不用在此受检,它只是为了供人们参观。
当时的东柏林政府,于1961年8月13日,一夜之间在双方间架起了一道铁丝网,在铁丝网的东柏林一边还挖了一道大沟。也许,铁丝网、壕沟,都太刺激人们的神经,太容易让人想起残酷的战争与死亡,后来就把大沟改修为一道水泥墙了。
1989年,东德的经济不行了,最后竟然只有一周的财力了,然后是东、西德双方领导人之间和谈,再后来就是西德统一了东德。就在这年的11月9日,东柏林的许多人一举掀翻了那道水泥墙,砸开了缺口,涌向西柏林,奔到居住在西柏林的亲友那儿,一慰思念之苦。
人们知道,这堵水泥墙再也不会存在了,它将作为“历史遗址”变成“政治文物”。所以,人们都去砸它,不少人把敲下来的石头保存起来,作为文物留念。我在柏林所下榻的宾馆商店里就看到有包装得很精美的柏林水泥墙小石头在卖,而且价格不菲。
统一后的政府马上下令保留一段水泥墙作为文物纪念,又请来了许多艺术家在残留的水泥墙上分别作画。因此,现在立在我们面前的“柏林墙”是一道美丽的画墙。由于作者不同,这许多的墙画各有特点,它们构思新颖,立意奇特,技法迥异。其中有一幅很有名的画叫《死亡之吻》,画面上是当时东、西德双方的总统相互亲吻;于是东德不再存在了,德国统一了。
记得,当年我从电视播映的新闻中看到东柏林人掀翻水泥墙的报道,只是觉得有点新奇,并没什么更多的想法。如今,当我站在双方交界处的红色“检查线”上,当我面对那堵残留的“柏林墙”,我仿佛看到作为儿女或兄弟姐妹的德国人,排着长队在接受着各种严格得过分的检查,办理过界的手续,为的是到仅隔一条线的对方去探望父母或兄弟姐妹;我仿佛看见年迈的老人正拭着迎风流泪的双眸,站在门口翘首张望地等待自己的孩子跨过界线来团聚……我难以想象几十年亲人思念之苦是何等的痛。我明白了,终于明白了:人们为什么会那么痛恨那堵水泥墙,会自觉拿起搞锹砸倒水泥墙,因为那是几十年来阻隔他们与亲人团聚的障碍。
我忽然发现:保留下来的红色“检查线”和画着画的“柏林墙”,它们绝不仅仅被德国人当作“文物”,而是有着更深的发人深省的目的——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要再重演历史的悲剧。
德国人注重总结历史教训,并且敢于承认错误,这在世界上已得到公认。在柏林,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