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
(1)一般异物,用镊子或异物钩取出;圆球形异物如玻璃珠、黄豆等,用刮匙或耳钩,伸入异物后轻轻拨出。
(2)活动性昆虫,以乙醇、丁卡因之类;将其杀死或麻醉后再行取出。
(3)质轻细小异物难以取出者,用冲洗法。
(4)膨胀异物可零碎取出或先用95%乙醇滴耳,使其脱水变小后再取出。
(5)对不合作的小儿,可考虑在全麻下取出。
(6)耳痛难以取出者,先消炎处理,待肿痛减退后再行取出。
(7)取出异物后,外耳道红肿糜烂者,按外耳道炎处理。
外耳道疖
(1)外敷:
(1)醋调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敷患处。
(2)季德胜蛇药20克,与10%鱼石脂软膏混合成膏剂敷患处。
(3)初起时局部涂碘酊。
(2)切开:已成脓者,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小刀刺破,放出脓血后,再涂消炎软膏。
(3)针灸治疗:
(1)放血法:刺患侧耳垂出血数滴,或刺少商、商阳出血,每天1次。
(2)体针法:听会、耳门、翳风、外关、合谷,泻法,不留针,每天1次。
弥漫性外耳道炎
(1)清洁法:用过氧化氢(双氧水)清洗或擦净耳遭,再施以其他外治法。
(2)吹耳法:氯冰散或青黛散吹耳,每天1—2次。
(3)滴耳法: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
(4)外敷法:耳道肌肤粗糙者,用消炎软膏或黄连膏涂患处。
(5)针灸治疗:
(1)放血法:急性者,刺同侧耳垂出血10滴,每天1次。
(2)体针法:取听会、耳门、翳风、外关、合谷,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每天1次。
外耳道真菌病
(1)清理清洁外耳道霉苔、痂皮,再配合其他外治法。
(2)滴耳法:
(1)耳内滴用重连酊,每天1—3次。
(2)用蜀椒12克,泡入香油30毫升,10天后取油滴耳。
(3)吹耳法:用氯冰散吹耳,每天1次。
(4)用麝香加入六神丸中,研粉吹耳,或掺入棉球中塞耳。
外耳道胆脂瘤
1.彻底清除耳道胆脂瘤,方法同耵耳。
2.用重连酊浸耳,每天1—2次,0.5小时/次。
3.手术治疗:清除病灶,重建外耳道。
鼓膜及中耳疾病
(1)滴耳法:用2%—5%酚甘油滴耳以止痛;或用黄连滴耳液、2.5%
氯霉素滴耳液之类滴耳消炎,每天1—2次。
(2)吹药法:氯冰散吹耳,每天1次。
大疱性鼓膜炎
(1)血疱大者可用鼓膜切开刀挑破。
(2)有血性渗出物者,先用络活碘外耳道消毒,再吹入氯冰散,每天1—2次。
(3)酌情用黄连滴耳液滴耳,每天1—2次。
(4)耳部热敷或透热疗法,每天1—2次,以促进疱疹吸收或炎症消散。
慢性肉芽性鼓膜炎
(1)清洁法:用过氧化氢(双氧水)或高渗盐水清洁外耳道,再用其他外治法,每天1—2次。
(2)吹耳法:吹枯轻散,每天1次。
(3)滴耳法:4%硼酸乙醇滴耳,或用抗生素滴耳蔽加入类固醇皮质激素滴耳,每天2—3次。
(4)除去肉芽法:用20%硝酸银或50%三氯醋酸涂肉芽表面以腐蚀肉芽;或用咬钳或圈套器摘除之。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1)滴鼻法:1%麻黄碱生理盐水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天3—4次,以保持咽鼓管引流通畅。
(2)滴耳法:耳痛者用酚甘油滴耳(耳膜穿孔禁用)。
(3)鼓膜按摩法:鼓膜按摩机按摩,每天1次。
(4)咽鼓管吹张法:用波氏球法、导管法。急性炎症期禁用。
(5)局部理疗法:如红外线、超短波、He—Ne激光照射等。
(6)鼓膜穿刺法:用于鼓室积液者。抽液后可注入地塞米松之类药物,必要时可反复穿刺。
(7)鼓膜切开法:反复中耳积液者,宜于鼓膜前下象限作弧形切开,或鼓膜灼痿术、激光造孔术,捧液后保持外耳道清洁;其咽鼓管功能在短期内不能恢复正常者,还可行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
(8)针灸治疗:
(1)体针法: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均患侧);配穴,风热犯耳证取迎香、风池、尺泽、外关,泻法,或温和灸;取中渚、足临泣,泻法;痰浊聚耳证取丰隆、足三里、三阻交,平补平泻法。均每天1次。
(2)耳针法:肺、鼻、内耳、脑穴。王不留行贴压,3天1次。
(9)单方验方:中耳积液者用。柴胡6克、菟丝子15克、泽泻30克、白术15克、黄芩8克、车前子15克、石莒蒲19克、兼湿热加栀子10克、薏苡仁15克、兼气虚加党参10克、黄芪15克、有血瘀加赤芍10克、丹参15克、有虚寒加桂枝6克、干姜5克。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1)滴鼻法:有鼻腔炎症时,用1%麻黄碱生理盐水滴鼻,每天3次。
(2)咽鼓管吹张法:同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3)鼓膜穿刺法:疑有鼓室黏稠积液者,可进行鼓膜穿刺,并用50%尿素、a糜蛋白酶、玻璃酸酶(透明质醚酶)等注入鼓室以稀释积液,便于从咽鼓管排出。
(4)鼓膜切开法:鼓室积液黏稠如胶,可行鼓膜切口,用强力吸痰器吸出,并置管以保持引流通畅,一般经过6个月咽鼓管功能恢复正常后方取出。
(5)病因治疗:如根治鼻及鼻咽部炎症,有腺样体肥大者宜切除。
(6)针灸治疗:
(1)体针法: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均患侧);配穴,取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行间,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
(2)水针法:取听宫、耳门、听会、翳风等局部穴。1—2穴/次,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0.3—0.5毫升/次/穴,2次/周。
(3)耳针法:取耳道、肺、脾、肝胆、皮质下、肾上腺,针刺或埋针,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1)滴鼻法:病初起时以1%麻黄碱生理盐水滴鼻,以利咽鼓管引流。
(2)鼓膜切开:鼓膜红肿外突而未穿孔,或穿孔过小引流不畅时,应切开鼓膜,以利引流。
(3)清洁法:耳道流脓时,应以3%过氧化氢(双氧水)或淡白醋(醋、凉开水各半)清洗耳道,再施以滴耳或吹耳法。
(4)滴耳法:
(1)止痛:耳内剧痛,鼓膜未穿孔者,可滴入酚甘油止痛。
(2)解毒消炎:鼓膜已穿孔溢脓者,以黄连滴耳液或0.25%氯霉素液、0.3%氧氟沙星(泰利必妥)滴耳液、复方新霉素滴耳液之类滴耳,3—5次/日。
(5)吹耳法:鼓膜穿孔后,溃孔不小于绿豆大者,可吹入氯冰散,每天1—2次。
(6)外敷法:耳后乳突区压痛甚至红肿者,局部外涂紫金锭,或醋调如意金黄散外敷。
(7)手术治疗:已发生乳突炎,应适时行单纯乳突凿开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使引流通畅,以预防并发症。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清洁法:先以3%过氧化氢(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及鼓室脓液,再行吹耳或滴耳法,每天1次。
(2)吹耳法:鼓膜穿孔大于绿豆大,可用氯冰散或烂耳散、红棉散、耳疳散之类吹耳;鼓室肉芽或息肉,吹枯轻散。每天1次。
(3)滴耳法:有脓性分秘物时,用黄连滴耳掖或抗生素滴耳液(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滴耳;若鼓室湿润无脓,用抗生素甘油制剂、4%硼酸乙醇,每天2—3次。
(4)浸耳法: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臭脓不断,用重连酊浸耳内20—30分钟,每天1次,去掉药液后再吹以氯冰散。
(5)清除息肉法:对蚊室或外耳道肉芽或息肉者,用烧灼法、刮除法或圈套器摘除法清除之,以保持中耳腔及外耳道引流通畅。
(6)鼓膜贴补法:用于单纯型中耳炎,鼓室干燥3个月以上者。
(7)手术治疗:
(1)鼓膜修补术:用于鼓膜大穿孔,听骨链无破坏,干耳3个月以上,咽鼓管通畅者。
(2)听力重建术:用于骨疡型者,病变已经控制,可考虑行听力重建术。
(3)乳突根治术:骨疡型可能产生并发症者以及胆脂瘤型者,先宜及时行乳突根治术,以防并发症。
(8)针灸治疗:
(1)体针法:主穴取听宫、翳风(均患侧)、足三里、太渊、外关、阳陵泉;阳虚加刺肾俞、命门,阴虚加刺太溪、照海。平补平泻法,不留针,每天1次。
(2)耳针法:取神门、脾、胃、内耳、屏间、下屏尖、肺穴。针刺,每天1次。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9)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鼻窦、鼻咽部疾病,以去除病源。
黏连性中耳炎
(1)病因治疗:消除鼻与鼻咽部病变。
(2)咽鼓管吹张术。
(3)鼓室黏连活动期,可经鼓膜穿刺注入鼓室a糜蛋白酶300单位、氢化可的松5毫克、抗生素适量的混合液,1—2次/周;或注入复方丹参注射液。
(4)已形成永久性黏连而咽鼓管通畅者,可行鼓室成形术,但效果差。
(5)酌情佩戴助听器以提高听力。
鼓室硬化症
手术治疗,清除硬化灶,或行鼓室成形术,一般先做病情严重的一侧,以提高听力为目的。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1)吹药法:用1∶4水杨酸粉与硼酸粉合剂经导管吹入病侧咽蚊管,可使咽鼓管咽口处充血肿胀以减轻症状。或吹入瓜蒂散(瓜蒂、赤小豆、丁香各适量,研粉)、如童金黄散。3天吹1次,5次为1疗程。
(2)烧灼法:用30%莞酊或10%—20%硝酸银、2%—10%三氧醋酸,涂咽鼓管咽口,使产生攘痕,缩小管口,1次/周,3周后无好转可再重复1次。
(3)局部注射法:用特长注射针在窥鼻镜下前鼻孔于咽鼓管隆突前区注入自家血清或50%葡萄糖,或聚四氯乙烯糊剂、硅橡胶,以局部稍隆起为度。使咽鼓管开口处变狭窄,必要时于1—2周后重复1次。
(4)腭帆张肌移位术: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5)针灸治疗:主穴取听会、听宫、翳风(均患侧),气虚证加刺足三里、关元、公孙、太渊;阴虚证加刺肾俞、肝俞、照海、太溪、三阴交、关元。补法,每天1次。
耳后骨膜下脓肿
(1)外敷:初起未化脓时,用醋调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外敷,每日换药1次。
(2)切开排脓:脓成,应及时切开排脓,已溃破者应予扩创,并置橡皮引流条或八二丹药线引流,外敷如意金黄散;脓净,改为生肌散外敷。
(3)手术治疗:因急性脓耳引起者,可尽早行单纯乳突凿开术;因慢性脓耳引起者,可先行切开引流,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行乳突根治术。
颈深部脓肿
对脓肿已经形成者,应及时行脓肿切开术,辨证论治、西药治疗及其他外治的原则和方法均参见耳后骨膜下脓肿。
迷路炎
手术治疗:局限性或浆液性迷路炎者,应注意耳部引流,必要时行乳突开放,修补痿口;化脓性迷路炎应立即行乳突手术,清除病变组织,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耳源性面瘫
(1)手术治疗: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所致或耳部手术后立即出现者,应行面神经探查术,根据术中情况,进一步行面神经减压术或面神经吻合术、移植术。
(2)手术后数日发生者,应先撤换术腔敷料,减轻压迫,2个月后仍未恢复或有加重者,应行面神经减压术。
(3)若面瘫日久,肌肉萎缩对直流电刺激无反应,或肌电图上无肌肉自主运动,亦无纤颤者,可行面瘫矫正术。
硬脑膜外脓肿
(1)手术治疗:常规进行乳突凿开引流及病灶清理术。
(2)清理外耳道,保持引流通畅。
侧窦栓塞性静脉炎
手术治疗:尽早进行乳突凿开术以建立引流,探查乙状窦,彻底清除病灶。
耳源性脑膜炎
(1)鞘内给药:腰穿时如脑脊液混浊及压力甚高,在排除脑脓肿的前提下,可抽吸脑脊液使压力减至正常,然后将新配制的青霉素1万在鞘内注射(先皮试)24小时后可重复腰穿呈鞘内给药。48小时后若发现细菌产生赖药性,应立即换用有效药物;若显效,脑脊液转清,即停止鞘内给药。
(2)手术治:在控制感染的前提下,急行乳突手术,清除病灶。
耳源性脑脓肿
手术治疗:尽早进行乳突探查手术以清除病灶。颅内压高时,应先考虑钻颅抽脓减压。脓肿部位较浅,可经乳突术腔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或请神经外科医生协助治疗。
面神经与内耳疾病
针灸治疗:
(1)体针法:地仓、颊车(均患侧)、翳风、风池、合谷、丰隆;风热证者加少商、外关;血瘀耳窍证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2)灸法:地仓、颊车。温和灸,15—20分钟/次,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3)(3)水针法:取翳风、丰隆穴,用VitB1、Vit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毫升,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4)穴位敷贴法:取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所宫等局部穴位,每次2穴,交替使用。
方法:将蓖麻子仁杵饼(或生皂角30克研粉,醋调成糊状),厚约0.3厘米,大小约2厘米×2厘米,贴于穴位(或每次用斑蝥3只,巴豆3枚,研粉,植物油调成糊状贴穴位亦可),用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贴1次。有水泡者待其自行干燥结痂。或用面瘫膏贴敷:取僵蚕、白胡椒各适量,研粉后与捣烂成泥状的蓖麻仁、麝香、皮肤渗透剂搅拌成膏密封备用。将患侧翳风、听会、下关、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颧骨各穴位处常规消毒后,每穴放药膏0.2克,再以橡皮胶贴敷固定,1周后去除,必要时可重复1次。
(5)穴位划刺贴敷法:取太阳、地仓、迎香等穴位,每次2穴,交替使用。
方法:穴位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处划“井”字1厘米×1厘米大小,渗血为度,然后贴风湿膏药,3天1次。
(6)梅花针法:梅花针叩击患处,每天1次。
(7)面部敷药法:(1)取鲜鳝鱼血(或加少许麝香)涂于患侧面部,4—6次/日,每次保留30分钟后洗去。(2)取活蟾蜍皮贴敷患侧面部,每次2小时,每天1次。
(8)放血法:取患侧耳背近耳轮处明显的血管1根,揉搓数妙使其充血,按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将耳背拉平,中指顶于下,右手持消毒的手术刀,用刀尖划破血管,则血自然流出,约0.5—3毫升,用消毒棉球抹去血液并消毒切口,蒙上消毒敷料,胶布固定。必要时7天后按此法重复1次,一般1—4次。
半面痉挛
针灸治疗:
(1)体针法:足三里、合谷、太冲、血海、下关、太溪。平补平泻,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或用电针法;或者,眶上部额肌痉挛,取阳白透丝竹空或透印堂;眶下部肌痉挛,四白透迎香或秀颧骨;口角或面颊部肌痉挛,地仓透颊车,均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隙1周。
(2)耳针法:神门、肾、肝、胆、脑、心、面额、眼、口。用王不留行贴压,2天1次,左右两耳交替进行。5次为1疗程。
(3)水针法:足三里、下关用归红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1毫升,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4)皮内埋针法:用梅花针叩击患侧面部以寻找能引起面肌痉挛的“触发点”,多在下眼睑附近及鼻翼侧旁,对该处常规消毒后,用焮针埋入该点,以不痛、无不适感为宜,3天后取出,再重找“触发点”,如法埋针。5次为1疗程。
前庭神经元炎
针灸治疗:发病急而有表证者,取风池、行间、太阳、外关,泻法,每天1次;头痛者加合谷、列缺;头胀痛者加头推;腹痛、呕吐加中脘;表证已除,眩晕未止,或发病缓者,补百会,泻风池,平补平泻,足三里,每天1次。
梅尼埃病
(1)封闭疗法:0.1%普鲁卡因,按1—1.5毫克/千克计算,溶于5%—10%葡萄糖250毫升中,缓慢静脉滴注。对普鲁卡因过敏者改用利多卡因。
(2)链霉素疗法:对各种治疗无效、眩晕严重且反复发作者,可选用硫酸链霉素,2克/日肌注或中耳腔注射,破坏前庭功能,至冷热试验反应消失为止。但有可能使部分患者产生听力减退,故仅用于重度听力障碍患者。
(3)手术治疗:严重眩晕诸治无效者,可酌情行保留听力手术或破坏性手术,以终止眩晕。
(4)针灸治疗:
(1)体针法:a风痰扰耳证,内关、合谷、丰隆、足三里、耳门、风门;兼痰热去风门,加风池,泻法;b寒水泛耳证,翳风、听宫(均患侧)、公孙、内关、肾俞(温针)、太溪(沮针),补法;c肝火熏耳证,百会、内关、太冲、阳陵泉、行间,泻法;兼阴虚,加刺三阴交、照海,平补平泻法;d髓海不足证,肾俞、照海、足三里、听会。补法:均为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