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世象新语
7646000000040

第40章 圣母和民女

赵丽宏

达·芬奇说:“人,会像一只大鸟,将在高贵的天鹅背上,作自己的首次飞行。这将引起整个世界的惊异,于是所有的书都会谈论自己,并给发明者带来永恒的荣誉。”达·芬奇在五百年前的预言,现在看来并不是异想天开,人类的飞翔早已超越了地球。在当时,这样的预言,被很多人认为是痴人说梦。达·芬奇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也是科学家,也是诗人。作为诗人和画家,他可以用自己的想象任意描绘心里的梦想和未来的景象,作为科学家,他却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他所从事的一切。

在达·芬奇的时代,还没有解剖学这门科学,人类对自己身体的了解非常可怜。达·芬奇冒着风险解剖尸体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在中世纪,这样的行为在很多人的眼里是对上帝的冒犯,或者是疯子所为。在黑暗中,年轻的达·芬奇就着微弱的烛火解剖尸体,研究人类的肌肉骨骼和身体的构造,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量。被解剖的尸体不会醒来,而正因为对人体的构造有了科学准确的了解,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画家,他的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形体,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即便是在摄影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达·芬奇依然显示出他的高超。很多画家可以根据照片将人的形态和肌肤描绘得分厘不差、纤毫毕现,然而和达·芬奇相比,在真实这一点上,仍然看不出有多少高明之处。而对达·芬奇而言,在他的时代能将写实的风格发展到这样,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和创造。这样的发明创造,正是建立在科学的态度上。

“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达·芬奇正是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在进行他的艺术创作。

在埃尔米塔什博物馆,我见到达·芬奇的两幅油画,题材都是圣母像,一幅《持花圣母》,另一幅《利达圣母》。虽然是宗教题材,但却能感受到平常亲切的生活气息。

《持花圣母》画于1478年,是达·芬奇年轻时代的作品。尽管圣母和小耶稣的头顶上都有神灵的光环,然而我看到的是一对人间的母子。圣母看上去像一个纯真的少女,她怀抱着小耶稣,手中拿着两朵小花。在我见到的圣母像中,达·芬奇画的这幅圣母是最年轻的,在她的脸上,还看不到岁月的沧桑,看不到人间的愁苦,看不到发自内心的忧虑。我看到是母亲凝视儿子时那种由衷的欣喜,是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母爱。她的手中捏着两朵小小的野花,这小花,是她刚刚从田野采来的,花瓣和枝叶上还沾着晶莹的露珠。由此也可以想见,在她的裙袍上,脚上,一定也沾着露珠。想象一下圣母在田野里采花的情景吧,在鲜花盛开的田野里,年轻的圣母脚步安闲地走着,她撩动衣裙,步履轻盈,她的目光在绿叶和花草中游动,她要挑选几朵清新的小花,回去送给襁褓中的耶稣。耶稣还小,不会赏花,但有心的圣母要让他从小就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和美,要他看一看万能的造物主是多么神奇,在天地之间,他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生命。在达·芬奇的笔下,小耶稣也不是一个神灵的形象,尽管他的头顶有着光环,画中的耶稣是人间一个可爱的婴儿,他赤裸着健康的身子,坐在圣母的膝头。他的未涉世事的目光,被圣母手中的小花吸引了,他在专注地凝视那朵刚刚从田野里采来的小花,他的小手捏住了纤细的花茎,两朵白色的小花,正在他的手指上颤动。

也许是画家把圣母的形象画得过于年轻,她看上去甚至像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女,所以,这幅画中的圣母和耶稣,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温顺的姐姐正在爱抚一个小弟弟,这种爱抚,也是母性的自然流露。毫无疑问,画家把圣母的圣洁无邪表现得令人信服。

达·芬奇画《利达圣母》,在他画《持花圣母》的十多年后。比较一下这两幅同题材的圣母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利达圣母》这幅画中,圣母正在为耶稣哺乳。端庄秀美的圣母抱着小耶稣,露出她丰满圣洁的乳房,满含深情地凝视着正在吸吮乳汁的小耶稣。她的脸上浮现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一种宁静自然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幸福和满足,也有倾诉和期待。这是陶醉在爱和幸福中的母亲的表情,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母亲的笑颜。而画面中的小耶稣,嘴巴含着母亲的乳头,一只手抚摸着母亲的乳房,也沉浸在幸福之中。《持花圣母》中的小耶稣是光头,而《利达圣母》中的小耶稣却是满头金色的卷发;《持花圣母》中的小耶稣双眼微阖,我们看不到他的目光;《利达圣母》中的小耶稣扬起了脸,若有所思地凝望着前方,他的眼睛很大,很清澈,但却不像一个未谙世事的婴儿。和《持花圣母》中那个似乎尚未成年的圣母相比,《利达圣母》中的圣母显得更为成熟,更像一个母亲。有人说,是小耶稣在圣母的哺育下长大了,圣母自己也渐渐成熟了。这是一幅能给人无穷遐想的画,安宁优美的画面,却能使人想得很远,能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美好感情。这样的画,应了中国人的一句格言:“宁静致远”。

细心的观者都会发现,在《利达圣母》中,圣母和小耶稣头顶的光环消失了。然而和《持花圣母》相比,画面中那种庄重神圣的氛围却并没有因光环的消失而减弱。这是为什么?我想,是因为画家对自己的绘画更有信心,对人物的刻画也更有把握。头顶的光环,是区别人和神的一个标记。头上有光环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谁也没有见过。圣母和耶稣,他们在《圣经》故事中其实也是和常人无异的人,达·芬奇省略了他们头上的光环,缩短了他们和凡人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和感。

《利达圣母》中,圣母和小耶稣正在想些什么?谁也不敢妄加评断。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内心憧憬和向往的境界一定是高远辽阔,充满了光明。圣母身后的那两扇窗户,在画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窗户里展现的是什么景象?高敞的蓝天,涌动的白云,在白云蓝天下逶迤起伏的远山……这是令人神往的境界,也是画面中人心灵的写照。圣母和小耶稣身在幽暗之中,他们的心中却是一片天光烂漫。那两扇洞开在幽暗墙壁上的窗户,是两扇明亮的心窗。和《持花圣母》中那扇单调的小窗相比,《利达圣母》中的这两扇窗户涵意要丰富得多。

达·芬奇完成《蒙娜·丽莎》是在1503年。距他画《持花圣母》有二十五年,画《利达圣母》也在这之前十四五年。有人把达·芬奇创造的蒙娜·丽莎看作是人间最美丽的女性形象,我却有点不以为然。蒙娜·丽莎确实很特别,端庄,但不一定是秀美,她的微笑也确实神秘,且不说别的画家创造的很多让人难忘的美丽女性,就是在达·芬奇自己的画中,也有不亚于蒙娜·丽莎的女性。我以为,《利达圣母》中的圣母形象就是一个。利达圣母的形象,我相信是达·芬奇见过的一个民间妇女,一个凡俗女子。当时的很多宗教画家,想把画中的神和圣人画得超凡脱俗,不同于人间的凡夫俗子,结果画中的形象却虚假而生硬。达·芬奇的画中人物,原型都来自民间。譬如那幅著名的《最后的晚餐》,画中的犹大怎么画,曾使达·芬奇伤透了脑筋,他在人群中寻觅了很久,都不可得,有一个喜欢告状的教堂主持,脸相阴险狡诈,他想以这张脸来画犹大,但最终还是放弃。最后,当他在街头遇到一个无赖,无赖的那张脸和他想象中的犹大不谋而合。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犹大,无赖穿上了圣徒的长袍,骨子里依然是无赖。

把圣母画成生活中普通的民女,这正是画家的过人之处。当然,这民女是经过了画家的选择,她的神态和形体都表现出善和美,于是才让人觉得真,觉得传说中的圣母和人间的母亲一样可亲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