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江山多娇
7645800000023

第23章 秦牧(2)

故乡有许多特别的事物吸引了我。首先,是当时已经显得有点破败的一个内地小镇,为什么竟有那么多夸耀门第家声的人家呢?这些第宅,各个大门上挂着“大夫第”、“陕西世家”、“种玉世家”、“颖川世家”之类的牌匾。河边有一座“天后宫”,香炎鼎盛。照一般状况,凡是船民、渔民众多的地方,才有许多人到天后宫去卜回旅程吉凶,祷求风调雨顺;为什么这儿也有一座天后宫呢?故乡并没有多少船民和渔民呀!还有,这个小镇里,市街上竟有不少可口的食品在出售,什么肉粽、饼食之类,其制作精美的程度,并不逊于后来我在国内好些大城市里所见到的。小贩多极了,各种小食竞奇斗巧程度,也是我在许多内陆小镇里很少见到的。当时我只认为大概是由于这里华侨众多的缘故,并没有想到,它是蕴藏着更加深远的根源的。

我们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河面并不很宽。我们常在河中游泳和捕鱼。小河里面,不但可以捕到鳗鲡、甲鱼、鲫鱼、泥虾,有时还可以捕到一种扁蟹,它的甲壳里蟹黄极多,淹制起来,风味极美。这种小蟹,各地都很少见到。据渔民们说:它只出产在咸水淡水交界的区域,我们有时喝到的河水也有咸味,这就可见,我们家乡离海很近,有时海水涨潮,是会倒灌进来的。

我们有时会见到一些老头子,站在河岸上,慨叹道:“这条河现在比以前窄多了。你们年轻人不知道,从前,听老辈人说,这河是可以停靠很大很大的船舶的,从这里真能达‘外洋州府’呢!”

少年时期对这样的言语,听过也就算了,并没有怎么引起注意,更谈不上寻根究底了!我从青年时代起就离开家乡,高飞远走,此后数十年间,再也没有在家乡长住过,阔别之后,偶尔回去,也是行色匆匆,从没久留,对于家乡的印象,终于象久历沧桑的照片一样,斑驳迷离了。

解放后,不断听到一些消息,现在潮汕一带,不断发掘出一些古代航海的遗物,有一次还发掘出一条大体完整的几百年前的红头船的遗骸,不禁为之神往。想起几百年前,人们带着一点寒怆的行李,乘着简陋的红头船,以咸鱼、虾酱、酸菜、腌罗卜送饭,在风浪中飘泊,分别到达当时的安南、暹罗、东印度群岛、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情景,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这些人,也就是东南亚各国地生华人的祖先了。马六甲那儿的古老的华人坟墓,石碑上的纪年,不但有清初的,也还有明代的呢!

年前,读了一些史料,又有了新的收获,知道我的家乡樟林,原来在汕头未开埠以前,已经是一个著名的港口了。清初,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它渐渐崛起,那时它河道宽阔,离海又近,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之世,变成了一个热闹的城镇,粤东以至福建许多地方,人们都到这儿集中乘红头船出洋。以后,汕头开埠了,它才逐渐没落。这些史料使我豁然开朗。那儿为什么有香火鼎盛的天后宫呢!为什么集中了那么多的大户人家呢?这是历史的流风余韵!我们少年时代为什么能够在河里捉到咸水、淡水交界处才有的小蟹?老年人为什么在河滨停产时发出那样的感慨?这一来,各种零碎的事象都可以贯穿起来了。

1985年我访问新加坡的时候,看到了童年时代熟悉的新加坡河,河面上已连一条木船的影子也没有了!因为海上输船址接卸货,已经无需经过驳船。这种景象,也使我想起了故乡的沧桑,世间的事物是多么变动不定啊!澄海,我们那个县准备在樟林建设一座碑亭,竖立一块碑记,让人们知道这个小镇在华侨史上,航运史上的地位,也让远方的游子回来时凭吊先人的足印。他们约我给写了。碑记是这样的:

樟林古港碑记

这里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碑亭,记录着人间的风云和历史的沧桑。

樟林现在是一个内陆乡镇,然而在历史上,它曾经是粤东第一大港。早在汕头开埠之前,清代康熙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群众海外移民的需要,澄海的这一滨海村寨,渐渐发展为一个海运港口。那时它帆樯云集,货栈成行。红头船,即一种船头漆成朱红色,单桅或双桅,木材结构的大型帆船,从这里装载旅客和货物,乘风破浪,扬帆远征,北上直达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南下出航暹罗、交趾、新加坡诸邦。樟林作为一个繁盛的港口,历时长达一个世纪以上,那时,它曾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水手和旅人,本着他们的宗教观念,向之祈福禳祸的风伯府、天后宫等庙宇,就是那个时期在这里陆续建成的。红头船的古老遗骸和沉重铁链,解放后瘰被陆续发现,也是这段历史的一个佐记。

岁月递嬗,时移势易,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开埠,蒸汽输船来往频繁之后,樟林古港才结束了它作为海运枢纽的地位。潮汕地区最早出现的华侨之乡,就在这片土地之上。

建立这座碑亭,可以让人们重温自己的乡史;让南洋各国的华裔旅客,凭吊遗迹,缅念自己当年飘洋过海、艰苦奋斗的先人。

世事尽管沧桑多变,但是因果关系,历历可辨。建立这座碑亭,也让人们有所领会,进而虚心尊重客观法则,勇于面对现实,开拓未来。

1986年6月广州

去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

——赣东北三清山漫记

秦牧

国内旅游事业正在迅速发展,桂林、苏州、杭州、青岛等地,到处人山人海,有人计算过,在这些地方的风景点,有时一平方米之地就有一个人以上,你挤我拥,仿佛赶集,哪里好像在旅游?就是名气不是那么大的地方,就是有些风景之处,也是游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这个势头现在不过初见端倪,将来发展下去,还会越来越甚。因此除了发展原来的旅游区域之外,开拓新的旅游区,就是一桩很迫切的事情了。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广东的上川岛等地,就是近年来才逐渐开放并吸引了四方旅客“近悦远业”的。江西大概也有见及此,那里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井冈山和庐山都在江西,江西老表们不仅仅以这两座名山为满足,他们还要大力开发三清山、大庚岭,使它凑成四大名山,招来全国各地的人们。

三清山有什么来头吗?它的来头大得很。原来它又名少华山,古诗有“江南何处是仙家?孤柱擎空见少华”的句子,古籍中又有“少华之奇,不让天台雁荡”的说法。可见它早已为旅行家和方士们所注目了。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景区面积220多平方公里,主峰玉京峰海拔1817米,比庐山、泰山都要高,可以说是高插云霄了。

晋代的葛洪曾经在这座山里炼丹,苏洵、苏轼、佛印和朱熹都来过这儿,据说徐霞客也到过三清山麓,因为山路险阻,没有登山。这是一座风景山。山里有不少景色,特别是奇峰异石和苍松老树,和黄山在伯仲之间,游人们说它兼具“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的特点,地质学者们说它的地质构造和黄山非常相似,因此博得了“黄山姐妹山”这样一个美名。

三清山又是一座道教名山。道教的始祖东汉的张道陵,虽然不是江西人,但是一生都和江西发生过极其密切关系。他创办“五斗米道”之前,做过九江令,创办“五斗米道”之后,又在龙虎山炼过丹。龙虎山和三清山同在江西境内,遥遥相对。此公自号为“天师”,并且世世代代有一个儿子承袭这个名号,从东汉到民国,前后承袭了63代,近1900年,成了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天师世家”。他的后裔在元代明代都得到了封号,在明代还享受“二品秩”俸禄。明代是道教兴盛的时期,不仅龙虎山的“天师府”修饰一新,在它邻近的这座三清山,也建成了许多道观。至今,山里的建筑物很多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而且,三清山这个名字,就充满了道教风味,道教以玉清、太清、上清三处缥缈迷离的地方为神仙沿府。少华山刚好有三座山峰特别高,道士们认为这也是神仙居处,“三清山”也就因此得名了。

三清山又是一座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曾经在这里活动过,至今还留有“打铁洞”这样名字的山洞,这就是红军战士们曾经在那里打铁铸造武器的地方。再说,距离三清山并不很远的地方,有一座怀玉山,伟大的革命志士方志敏就是在怀玉山被俘,后来被解到南昌英勇就义的。

三清山又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库”,一切保护区在保存天然物资、便利进行科学研究上都是宝贵的“基因库”。它有高洁清雅的天女花;有芳香珍贵的白梅花;单单杜鹃,就有十八个品种;它出产三百多种药材,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资源。你听过这样的故事吗?外国有些地方,当某种家畜退化了,就把雌畜绑在郊野,等候和它同科的野兽来和它交配,以使获得矫健的新生代。还有,一些人类栽种的植物,由于世纪的无性生殖,退化了,就到森林里找生机蓬勃的同科属野生植物,通过异花授粉,培育出新一代茁壮的种子。森林这个天然的“基因库”,懂得加以利用,它就在遗传工程上发挥卓越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三清山和全国各地的许许多多自然保护区一样,来日正可以大显身手呢!

我们是从上饶市驱车到三清山麓的响波桥,在山麓歇息一宵,然后从容登山。

我们从南面登上梯云岭。三清山有“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之说,大量美景,都集中在它的南部,这就是梯云岭一带。沿着新铺的石磴向上攀登,越走景色越美。这是一座会唱歌的山,一路上,峰回路转,都可以不时看到那条蜿蜒而下的山涧,巨石急流,不断琤琤淙淙叮叮咚咚地喧响。山涧里还生产着蝾螈呢!看着走,人也仿佛进入云雾的家乡和花树的画廊了。虽说是秋天,仍然到处可以看到野花。如果是杜鹃盛开的暮春时节,那一定更是一片花团锦簇了。山里的杜鹃有些已经长大成碗口大小的一株,不像是灌木而像是乔木了。有一次我歇息在一株树下,抬头一看那树冠,不禁一怔,原来那就是一株杜鹃!

山里植被丰富,苍松翠柏到处都是,有些地方石峻树密,抬头看时,只见一线蓝天。我不禁吟起这么一首小诗来:

山深泉愈响,

岭峻云偏闲,

千级石磴上,

仰视一线天。

一路上的新石级,使人异常注目,原来千百年来,这三清山只有采药人、采樵人和道士们踩出的山路,并不曾铺什么石磴。近年来,此地风景区的管理局大力进行建设,以七万块巨石铺成了20公里的山路,我们才有福气走这样踏实的石径。但是即使如此,由于有些地方山势非常之陡,起码也有45度角的倾斜,几公里之遥,我们却足足花了三个小时攀登。深山很凉,感到寒风扑面,却又汗流浃背,着实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我们才到达梯云岭的招待所。纵目一望,啊!真是壮观啊,四周峰峦林立,怪石峥嵘。这些山峰或雄踞如兽,或屹立如屏,或拔地如笏,或伸展如旗。这般景象,我只从黄山的画册里看到,其他地方,都是从未一见的。飘飘荡荡,悠悠闲闲的白云给它们罩上了面纱或者系上了飘带,更增加了一种惝恍迷离的情调。

这时又有一队人来到了,原来那是一支由全国画家们组成的队伍,他们在南昌看了“八大山人”珍品陈列馆之后,特地到这儿写生来了。这些画家们真像辛勤采蜜的蜜蜂啊!

梯云岭招待所之上,还有一处美好的风景,那是一块高耸的巨石。说它是山上之山也无不可。到巨石之上,是无路可通的。但是石旁绑着一架木梯,共十三级,可以让人攀登。梯的另一旁是深渊,一不上心,跌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我和同伴们小心翼翼地攀着上去。到了上面,啊!四周耸立的奇形怪状的群山都看得清楚了!令人视野为之开拓,胸怀为之大舒。简直有点在泰山南天门观景的风味了。

那夜住宿的梯云岭招待所里。深夜,风雨大作,风声雨声泉声,交织成一曲气势磅礴的乐章。人睡在床上,却仿佛是躺在大轮船上飘洋过海一般,风雨仿佛都变成波涛了。

我这么费尽力气,所游览的不过是三清山很小的一部分罢了。想着历代的药师道人,登上这山是多么的不易!我对那些山区筑路人和管理局的员工,不禁肃然起敬。他们硬是在深山里铺出一条新路来。将来,听说还是架设缆车呢!现在,一年的登山者只有十多万人,不久的将来,大概该可以看上百万人吧!雨声感人,夜不能寐,我又作了一首小诗志感:

昂首巨龙探广寒,

翻腾蜿蜒彩云端。

雄奇瑰丽七千仞,

应是黄山姐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