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肝炎百问百答
7644800000012

第12章

科学研究还表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和乙肝的发病及慢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个月大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大约80%以上都会转为慢性携带,留下祸根。但是,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6%左右的人会慢性化,大部分会形成抗体阳性,主动清除病毒,不留下祸根。基于我国乙肝发病以垂直传播为特点这一事实,我国根治、根除乙肝的基点必须放在切断垂直传播这一重要途径之上。因此,我国待产孕妇及婴幼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意义十分重大。

139.如何有效地预防丙肝?

丙肝病毒感染后目前尚无疫苗可用,人体并不产生对同源或异源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有人使用非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作为被动免疫,效果欠佳。因此,目前预防丙肝只能通过间接手段:(1)尽量减少输血;(2)严格筛选献血员,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筛查供血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肝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3)实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4)采取教育和宣传手段,禁毒,禁止卖淫嫖娼,禁止注射毒品;(5)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6)对HBV—D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7)肝功异常者、转氨酶不明原因升高者、密切接触者中已经明确有丙肝的患者、长期血液透析或经常有某些医疗行为如输液打针而又不是在正规医院进行的等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去做丙肝检测。

140.怎样预防丁肝?

预防措施同乙肝。主要是对容易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这样就消灭了丁肝病毒感染所具备的条件。另外应加强献血员的筛选工作,防止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丁肝病毒携带者的密切接触,来切断丁肝的传播途径。避免医院内感染,注射、针刺以及使用各种医疗器械,均应按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消毒。

保护皮肤、黏膜免受损伤,避免不必要的针刺文身,并注意清洁卫生,防止蚊虫的滋生和叮咬。取缔吸毒,预防、杜绝性滥也是预防丁肝的措施。

141.如何预防戊肝?

目前还没有预防戊肝的疫苗。

(1)加强水源管理,严防水源及食品被粪便污染,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广泛宣传喝开水,不喝生水。戊肝多发生在雨季和洪水后,所以,在洪水灾害后要注意环境和水源卫生。

(2)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

(3)由于孕妇患戊肝后症状重,病死率极高,故对孕妇来说,更要预防戊肝病毒感染。

(4)目前正在进行戊肝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

142.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携带病毒的妇女所生的新生儿,其次是所有易感婴幼儿和所有易感的儿童。此外,对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的其他高危人群也应该积极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这些高危人群包括感染科、牙科、妇产科、外科及化验室、血液透析室的工作人员;乙肝表现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同性恋者;静脉内吸毒者、长期受血者、血库工作人员、免疫障碍或免疫抑制剂接受者、肾移植和其他器官移植接受者;同时也包括军队、学校等集体居住人员,以及到乙肝流行区去旅游的人等。

143.哪些人不宜接种乙肝疫苗?

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

炎百问百答98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暂时不宜接种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迟接种时间。

144.什么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抗—HBs阳性的健康献血员的血清,经过浓缩工艺制成的,内含高效价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在下列情况下应用——(1)阻断母婴传播: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先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而后再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对预防母婴传播更有效。

(2)预防特殊情况下的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易感者在某种场合,意外地遇到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时,可单独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护理、治疗乙肝病人时刺破皮肤,应在12小时内给可能受染者注射一支,1个月后再重复注射一次。

145.如何有效使用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的根本途径。目前使用HBsAg基因工程疫苗。经上亿人次接种,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凡HBV标记物阴性者均应接种。免疫途径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多种。但不主张臀部注射。免疫方法为按0,1,6月程序注射3针低剂量疫苗。第3针后1~3个月抗—HBs阳性率可达95%以上。对以往感染HBV者接种乙肝疫苗既无治疗作用也无不良反应。在接种3次疫苗后,5年内不需要再接种。

使用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达95%以上,围产期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注射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的炎百问百答98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暂时不宜接种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迟接种时间。

146.为什么注射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好措施,接种成功的标志是抗—HBs转为阳性。可是,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疫苗按规定时间接种了3次,但几个月后复查乙肝表面抗体始终不产生。注射疫苗后为什么不产生抗体,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1)检测方法不精确:实际已产生抗体,但因检测方法不精确而致结果阴性。这时应当用最灵敏的方法,如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来重新检测。

(2)免疫反应太弱: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太弱,只产生微量的抗体,以至用先进的检测方法仍未能发现表面抗体的踪迹。这时可加大乙肝疫苗的剂量,每月注射1次,共3次。

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合用其他免疫刺激药物,如猪苓多糖、卡介苗等。

(3)已发生隐匿性感染:如按规定时间接种后仍不产生表面抗体,则可应用PCR方法检测被接种者血清中的HBVDNA。因为,有少数病人实际上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乙肝表面抗原的产量很少,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或者乙肝病毒已经发生变异,与普通试剂不发生反应,另外还可能有其他原因。这些病人虽然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产生免疫反应而机体呈免疫耐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不会产生表面抗体。或可检测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如抗—HBc、抗—HBe、HBeAg等是否为阳性。如果为阳性则说明感染了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可能不会产生抗—HBs。

147.注射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抗体该怎么办?

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或低应答者的处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处理前,需排除是否存在低水平的乙肝病毒HBV感染。现已发现,部分无应答者经PCR技术证明体内存在HBV—DNA。下列措施对提高无应答或低应答者的抗—HBs水平有一定帮助。

(1)更换疫苗:对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后无应答者,可改用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接种,使之成为低应答者;对接种无前S蛋白乙肝疫苗后无应答者,可改用有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

(2)增加接种次数:有人曾对无应答或低应答者增加接种1~3次,可使38%~75%的接种者抗—HBs转阳,或提高其水平。

(3)改变接种途径:有人对肌肉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改用皮内接种,每两周1次,直至迟发性变态反应呈阳性为止。

有报道称,接种8周后抗—HBs即可由阴转阳,20周后血清抗—HBs水平可达到10国际单位/升。

(4)联合接种:与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联合接种。

(5)并用佐剂:有人试用牛磺酸,接种疫苗前一天与接种当天各口服1次,每次12克,可提高抗—HBs应答率;也曾有人试用合成五肽(TP—5),每周3次,每次50毫克,皮下注射,连用3周,用此佐剂3次后再用乙肝疫苗40毫克,可达到提高抗—HBs水平的效果。

148.乙肝疫苗注射后应间隔几年加强注射?

乙肝疫苗初次接种3针后,所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抗—HBs)水平随时间的推移逐年下降,当检测出抗—HBs水平低于10国际单位/升(即有效浓度以下)时,就必须再行复种。

通常国产血源乙肝疫苗初次接种3针后,约40%以上的经过3~4年,其抗—HBs水平已降至10国际单位/升以下,故一般应在3~4年后进行复种。但由于受个体差异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抗体水平下降至有效浓度以下的时间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如与HBV接触较经常的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等,多会在日常接触中产生自然的免疫增强作用,故其抗—HBs水平下降可能缓慢。

此外,在接种第3针之后,检测所产生抗—HBs滴度最高值的水平也可大致预测乙肝疫苗免疫保护的持续时间。如表面抗体滴度超过1000国际单位/升者,一般可维持7~10年;如仅在10~100国际单位/升之间者,则只能维持3~5年。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在注射3年以后,每年定期复检抗—HBs水平,如果发现已降至10国际单位/升以下时,即应及时予以复种。

149.乙肝疫苗有哪些副作用,注射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乙肝疫苗自1979年问世以来,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应用和观察,至今尚未见有关于注射后引起严重副作用的报道。

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反应,多于1~3天内不治自愈。

由于乙肝疫苗属血源性的,在制备过程中纯化与灭活程序十分严密,故不会产生像破伤风等动物血清疫苗可能造成的过敏反应,也不会感染上乙肝、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

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亦未出现相互干扰作用;因此,可以说,乙肝疫苗是安全可靠的预防疫苗,注射前也不必皮试。

至于注射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凡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

(2)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若超过48小时后注射则预防效果降低。出生后1个月仍未行注射者,应先检测有关乙肝指标,证实未被感染者,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合用。

(3)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如白百破,卡介苗、乙脑疫苗等同时接种,互相之间无干扰作用;但有人认为若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有可能降低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故二者最好分开接种。

(4)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最好3天内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

(5)注射第3针疫苗后的1~3个月,应到医院检测保护性抗体(抗—HBs)水平,以判断免疫效果。若无效,需行加强注射1次。

(6)成人注射前需先检测HBV—DNA指标,已有感染,或感染后已痊愈并产生保护性抗体者,不需注射疫苗。

(7)凡对福马林或硫柳汞及其他药物过敏者禁用。

150.如何知道注射乙肝疫苗后是否有效?

注射乙肝疫苗后,机体的免疫系统接受刺激后,会迅速地行动起来,一方面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毒T细胞,另一方面巨噬细胞也可将疫苗中的抗原物质吞噬,加以处理后传递给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接受病毒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生出很多能分泌抗—HBs的浆细胞。血中开始出现抗—HBs,且滴度不断升高。这时,机体就获得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当乙肝病毒真的入侵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识别出病毒,并产生大量的具有吞噬和杀伤活性的淋巴细胞,对病毒实施有效的攻击。

同时,可识别病毒的B淋巴细胞也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能分泌抗—HBs的浆细胞,所产生的抗—HBs与病毒颗粒结合,为淋巴细胞杀伤病毒提供方便。最后在细胞免疫(以淋巴细胞为主)和体液免疫(以抗体为主)的双重作用下,乙肝病毒被迅速、干净、彻底地消灭掉了。

在乙肝疫苗注射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都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检测到免疫系统的这些变化,我们就可以认为疫苗注射有效。遗憾的是这些免疫反应非常之复杂,检测难度很大,尤其是关于细胞免疫的情况,检测起来费时、费力、费钱,而且未必能准确地反映细胞免疫的全貌。

只有体液免疫反应比较容易检测,那就是检测抗—HBs。

如果抗—HBs在乙肝疫苗注射后由阴转阳,就证明体内已建立了有效的抗乙肝的免疫反应。由于抗—HBs的检测方法非常简便、容易,所以现在都用抗—HBs阳性来判定乙肝疫苗的有效性。

151.注射乙肝疫苗后为什么还会患乙肝?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注射乙肝疫苗的确是预防乙肝的好方法。但是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90%~95%,对少数人可能无效。注射疫苗后能否预防乙肝,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用滴度表示)。

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升时才能预防乙肝。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注射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未产生或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仍需注意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据研究,人体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滴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组:(1)无反应组,约占注射人数的5%。人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2)低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小于10国际单位/升,约占注射人数的10%。这与遗传、年龄大、肥胖、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3)中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为10~100国际单位/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65%。(4)高反应组。

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0国际单位/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20%。无反应组和低反应组的人仍有可能在注射疫苗后得乙肝。

另外,有的人在注射疫苗前未检查“两对半”,在全程注射完成后,经检查发现表面抗原阳性,便认为是注射疫苗引起了乙肝,这是误解。注射乙肝疫苗是绝对不会引起乙肝的。

事实上,即使注射疫苗前做了检查,肝功各项指标正常,仍有可能因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检查不出来。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血液中的病毒有效,对已经进入肝细胞的病毒无效。

所以,如果注射乙肝疫苗前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注射乙肝疫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