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高血压病自然疗法
7644600000004

第4章 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3)

老年人的血压波动不仅在长时期内较明显在24小时内其波动也较年轻患者明显。在外界及内在因素刺激作用下,其血压随时都可发生明显的波动,尤其是收缩压的波动幅度更大。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老年人血压值的昼夜波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血压值的高峰时间是上午6点至晚上10点,低峰时间是晚上10点至次日早晨6点。了解老年人血压的昼夜变化节律有助于预防高血压病的并发症。据有关报道,约40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在午夜至次日早晨6点;心肌梗死的发生时间有两个高峰:上午8~9点与下午5-6点。

(2)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高血压病的特点,尤其容易发生在降压治疗过程中。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让患者平卧10分钟以及再站立1-5分钟,分别测定卧位时血压及不同站立时血压,约有1/3的患者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并伴有头晕等症状;这一点对老年人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3)心脏改变:老年人高血压病几乎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两者常是相伴而生逐渐发展并使病况加重的。由于老年人高血压病多以收缩压增高为主心脏为了克服外周阻力,维持机体必需的供血,只有增强收缩功能,包括增强心室排出能力以及心脏收缩频率,由此,加重了左室后负荷与心脏做功增加结果导致左心室肥厚与扩张。加上心脏器官组织的胶原纤维增多与淀粉样变,使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受损比较明显,最终易诱发左心心力衰竭。据报道,老年人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其表现为左心室严重肥厚、心室腔狭小、舒张功能减退、收缩功能亢进、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竭症状。

(4)低肾素型高血压较多:现代医学研究报告表明,约有半数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是低肾素型。因其周围血浆肾素活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血中儿茶酚胺常随年龄增长而稍有增加,而0受体反应则随年龄增长和血压升高反而减弱。因此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运动时心率增快和卩阻滞剂治疗时心率减慢等效应均减弱。

药理实验研究中还发现,老年人血浆醛固酮水平亦较中青年人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较之年轻高血压病患者,其细胞外容量和血容量也显着减少。

生提示怎样平稳降压

关键在于选择疗效可靠、作用持久,一天服1次具有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降压药(如各类降压药的缓、控释剂)而且血药浓度稳定,不易受其他药物的影响。服用长效降压药物的优点是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更平稳地控制血压,将血压的波动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要按血压波动规律服药。

高血压瞒的危害

高血压病在体内能够引起三种病变:以左心室肥厚、扩张为主的心脏并发症,肾动脉发生病变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速度加快。这三种病变能促成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或因出血或血栓形成而造成脑出血、脑损伤或瘫痪。因此如果一个患者由于缺铬、高镉等重要致病因子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则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或瘫痪,甚至死于这些病症。所以高血压病是造成动脉严重意外的主要因素。

高血压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其并发症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及尿毒症。

据美国弗拉明罕地区对5000人长期随访观察26年发现,65~74岁年龄组高血压病并发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危险性比正常血压者高8倍。有资料报道法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比正常血压的老年人高3倍以上在脑血管病中又以“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机会最多。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主要致死原因,74少。死于脑循环障碍,22少。死于心功能不全,4少。死于肾功能不全。

有学者报道,对60~69岁高血压病患者随访调查发现,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8.7千帕)者,10年间的死亡率为50。而收缩压〉200毫米汞柱(26.7千帕)者,死亡率为88.57。;舒张压〈60毫米汞柱(8.0千帕)者,其10年间的死亡率为义”,而舒张压〉110毫米汞柱(14.7千帕)者,死亡率达100/由此可见,高血压病对老年人的危害极大,其血压越高,危险性也就越大。

在我国约有80/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患有高血压病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又有90/0以上未能得到满意的控制,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直到出现并发症才就医,这种潜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我国医学专家大声疾呼,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降压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只有及早、及时从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病环节入手防治兼顾,才能达到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危险的最终目标。

医生答疑

对一期(或轻型)高血压病患者症状不明显者应先采取非药物治疗,如控制体重、限制钠盐、做医疗体操、打太极拳等,并在4周内多次复测血压。若4周内血压继续升高,或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应开始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若4周内舒张压降至95毫米汞柱以下或收缩压下降至140毫米汞柱以下并保持这一水平,可继续采取非药物治疗。在此期间视血压波动情况,再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若舒张压在90~95毫米汞柱之间或收缩压在140~160毫米汞柱之间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中有心、脑血管病史者,也需进行药物治疗。中草药和针灸均有协同降压作用临床上可配合应用如疗效不满意时,再加用小剂量0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或利尿剂治疗。

二期和三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常持久而稳定地升高,且伴有心、脑、肾脏损害,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必须加用药物治疗,使血压下降至160/95毫米汞柱以下。在药物选择时,还应考虑有利保护和恢复已有损害的脏器功能、防治其他对心血管有害的因素。这样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二、三期高血压病患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情况,如年龄、病史、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程度,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既往药物治疗情况,以及有无合并症等情况综合考虑。例如对老年人宜选用钙拮抗剂,而对年轻者特别是心率快,脉压差大的高动力状态,应首选0受体阻滞剂。另外对合并心力衰竭者,可首选转换酶抑制剂等。

总之,高血压病患者应在心血管病医生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九)高血压瞒的预肪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多发病应当特别重视人群一级综合预防。要消除和控制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如调整人群的饮食、生活习惯、改善生活和工作劳动环境等。对临界性高血压或有家族史的子女则应采取个体二级预防措施,如严密随访观察、控制饮食质量避免精神应激、加强体育锻炼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调压药等。对继发性高血压的预防,关键在于防治原发病。

在高血压的全方位防治策略中,一级预防占有重要地位。已证明,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0。继之患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均可大幅度下降,整个防治的费用、工作量约可下降一半。一级预防的基本内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