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高血压病自然疗法
7644600000016

第16章 针刺疗法

医生的话

针刺疗法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主要在我国开展,研究表明对降低血压有一定的疗效主要方法有体针、耳针、头皮针、梅花针、灸法和水针疗法等。针刺疗法治疗高血压时应注意精神放松,避免晕针、断针,发现情况及时处理。针刺疗法能够降低血压的原理主要是针刺能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肌代谢扩张小动脉,使血压下降等。

(一)十四经脉及常用穴位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它贯穿上下,沟通内夕卜,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络别出的分支,比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周身。经络内属五脏,外络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

督脉合称为“十四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人体的穴位主要分布在十四经脉的体表循行线上。自然疗法中的针刺疗法、艾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等,均涉及十四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与穴位,所以,开展针刺等自然疗法治疗高血压病必须了解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请参阅其他有关书籍)。

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穴位如下: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曲池:屈肘,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

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丰隆犊鼻穴与外踝高点的中点处。

解溪足背外踝关节横纹中央,姆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大横脐中旁开4寸。

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屈肘,当肘横纹尺侧端凹陷处。

仰掌,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端腕横纹上。

四、五掌指关节后方,仰掌屈指,当小指端。

三角骨后缘,赤白肉际上,当豌豆骨与尺骨茎突之间。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

湄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

第九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

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

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跖屈时,在足心前1/3凹陷中。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掌心横纹中二、三掌骨之间。

手中指尖端之中央。

(11)少海

(12)神门

(13)少府

(14)阳谷

(15)听宫

(16)攒竹

(17)肝俞

(18)肾俞

(19)昆仑

(20)束骨

(21)涌泉

(22)内关

(23)劳宫

(24)中冲

(25)外关:手背腕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26)翳风:耳垂后下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

(27)率谷:耳郭尖上方,入发际1.5寸处。

(28)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29)侠溪第四、五趾缝间,当趾蹼缘的上方纹头处取。

(30)行间:足背一、二趾间缝纹头。

(31)太冲足背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

(32)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33)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34)百会:两耳直上,头顶正中。

(35)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36)气海: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

(37)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

以上为十四经脉中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穴位。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经外奇穴有:

(1)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2)太阳湄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3)安眠:风池穴与翳风穴连线的中点。

(4)降压:足背部姆趾腓侧爪甲角1分处,与第一跖骨间隙中点连线之间的点。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针刺疗法对一、二期高血压病有较好的疗效。

有报道认为,针刺疗法的近期降压效果可达82.5。

中医认为,针刺与高血压病相关的经络可产生经络本身所具有的传导感应,纠正阴阳失调、偏盛偏衰所致的高血压病的虚实证候,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以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使血压下降,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针刺疗法的降压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学者通过实验观察,针刺具有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宁心安神作用的穴位不仅能较快地改善头痛、眩晕等高血压病症状还能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肌代谢扩张小动脉,从而促使血压下降。

三针刺降压的操作方法与取穴

主穴:曲池、足三里风池、太冲。

次穴:百会、关元、丰隆、三阴交、太溪、阳陵泉、降压。

随症配穴:头痛加太阳、印堂失眠加安眠、神门心悸加郄门、内关。操作方法:每次取一组主穴及2-3个次穴再随症增加1-2个随症配穴。采用稍强刺激的手法,但对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改用轻刺激的手法,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两组穴位轮换使用。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1曰。

(四)针刺抒法的注意事顶

(1)选择适合的针具:现在多选用不锈钢针具。应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胖瘦、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和所取穴位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体壮、形肥、针刺部位肌肉丰满者可选用稍粗稍长的毫针;体弱、形瘦、针刺部位肌肉较浅者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

(2)选择适当的体位:适当的针刺体位,有利于正确取穴和施术,还可防止晕针、滞针和弯针。精神紧张、年老体弱及血压较高的患者宜采取卧位,不宜采用坐位。

(3)严格消毒:穴位局部可用75。々酒精棉球从里向外绕圈擦拭。施术者的手要用肥皂水洗刷干净,然后用75少。酒精棉球擦拭。针具可用纱布包扎,放在高压蒸汽锅内灭菌。应做到一穴一针,若能使用一次性针具更佳。

(4)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发生意外情况。头面部、胸背部及皮薄肉少的穴位一定要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可适当深刺。

(5)过于劳累、饥饿和精神紧张者应等恢复正常后再进行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