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入大卫·马里恩的高等数学课堂时,我不知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那天,天气暖和,有人把一扇窗户打开了,但我却穿着防寒背心,因为数学令我恐惧。
上午8点整,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教室。“我叫马里恩,重音在后两个音节上。”他笑着说道。马里恩先生刚刚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他似乎拥有那种轻轻松松就能领先别人十来步的睿智与自信。当他与聪明的孩子们说笑时,我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之中。
岁的我并无出众的才华,内心却踌躇满志。我甚至信誓旦旦地宣称,在30岁前,我要成为一名小说家、歌曲作家以及环球旅行家。在我的未来里,数学将不再出现。我上马里恩先生的课是因为高数既是学微积分的基础,也是参加全国微积分等级考试的前提条件。学生要是通过了这个考试,就等于拿到了大学里一年应拿到的数学学分,可以减少很多学费。
马里恩先生在黑板上写了个公式,要求我们证明成立。我仔细地将公式中那些数字抄在笔记本上,但没证明几步,就被难住了。马里恩先生在教室里转来转去,目光掠过学生们的肩膀看他们解题。我试图用宽松的衬衫袖子遮住那基本上还是空白的纸。一旦他意识到我不是块学数学的料,我敢肯定他会劝我放弃的。突然,从眼角的余光里,我看到他就站在我旁边。我在心里说,这下完了。但恰恰相反,他弯下腰,在纸上写了个方程式。“试试看。”他温和地说。我照着他的话去做,从这个等式入手,公式竟自然而然地被证明出来了。“很好。”他说着,眼镜下露出了微笑,仿佛这结果是我自己算出来的。他看起来比我以往认识的任何老师都和蔼,他从不会因为学生成绩差而瞧不起人家,也不会因为一个简单问题而嘲笑学生,无论答案是何等显而易见或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我显然是班上学得最差的一个。我们第一次大考时,我考了个C。那天下午我去见马里恩先生。“我赶不上其他学生。”我几乎要哭出来了。他斜倚在灰色的金属课桌上,盯着我,问:“你想在这课上得到些什么?”“我不想不及格。”我小声说。“你不会不及格的,”他承诺说,“只要你愿意尽你最大的努力,我就不会让你走人。”他建议在放学后给我补课。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的课外补习呈现出运动员训练般的规律性。一次,当我无法解答一个问题而厌烦地丢下粉笔时,他说:“我明白数学对你来说是件头疼的事,但是与困难作斗争能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两年后的一个星期六,我参加了全国微积分等级考试,我得到的分数足以为我父母省下几千美元的学费。我向马里恩先生表达了深深的谢意,但我知道我再也不会去碰数学书了。既然不学数学了,还有什么理由让我再想起他呢?然而,我的确又想起了他。20多岁时,我成了一名杂志撰稿人。而立之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实现曾经有过的梦想,写本小说或是作曲。我无法控制这种在理想道路上停滞不前的痛苦感受。很久没有人要求我做得更好了,我渴望着有人能再次这样要求我。于是,我找到了马里恩先生,希望他能够帮助我。我们聊了很久,忆往昔岁月,谈故友,论抗争与失意。既谈我自己的,也谈他的。“我也曾有过与你现在相似的处境。”他告诉我他在求学时代遭受过的失败与打击,以及他是如何克服的。
“如果你不能克服它,”他说,“那你就得凭你自身所拥有的去开辟出一条新道路。”他补充道:“我们每个人都有失败与遗憾。没有人总能做得最好,但如果你尽力了——你的才能得到发挥了——那你就能够克服你的困难或找到一个全新的、可能更好的方向。这就是成功的真正源泉——全身心投入某一项事业,并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