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花开的声音
7621800000074

第74章 省亲

舒非官至吏部尚书。

舒非是临川上清人,从小就有才名,六岁就会作诗。他的家在抚河边上,抚河在山里穿行几十里,一路山峦叠翠,到舒非他们上清村,竟一马平川了。舒非十岁时站在河边,咏哦道:千重青山锁不住,万里风烟卷画开。这诗让人称道,为后人广为传颂。这是明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于这年辞官返回故里。闻说舒非才名后,他步行三十多里,到上清看望了舒非,并勉励舒非好好读书。舒非三岁丧父,母亲多病,汤显祖看舒非生活艰难,放下纹银五十两,但舒非母亲坚辞不受。其时舒非的三个叔叔等诸多亲戚在场,他们感谢汤显祖的好意,但对那五十两纹银,也坚决不要。他们表示,舒非虽无父亲,但有三个叔叔,他们会支助舒非,把他培养出来。

果然,舒非二十三岁便金榜题名,高中第三名探花。这是万历三十九年,这年舒非母亲积劳成疾,没有等到舒非回家,便去世了。神宗皇帝感叹舒非寡母的辛劳,在上清为她立贞洁牌坊一座,并准允舒非守孝三年。此三年里,舒非与汤显祖过往甚密。汤显祖这年六十二岁,他的得意之作《牡丹亭》上演多时,久演不衰,盛况空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些唱词,在很多女子嘴里传唱。舒非非常喜欢《牡丹亭》,但更敬重汤显祖的人品,汤显祖那种廉洁正直,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对舒非影响很大。他后来一直为官清廉,这与汤显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年守孝期满,舒非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此后十五年,舒非历任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最后官至吏部尚书。舒非为官期间,公正廉明,有口皆碑。犹其在任吏部尚书期间,位高权重,多少官吏都想巴结他,送金送银,舒非不为所动,一律拒绝。当时抚州知府李圭精选南丰贡桔二十篓送上,李与舒非是同乡,彼此熟悉。但舒非仍不接受,弄得李圭很没面子,大骂舒非不近人情。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堂堂吏部尚书的舒非,家里却一贫如洗。

这十五年里,舒非没回过一次家乡上清。

在舒非老家上清,他的三个叔叔和几个婶婶依然健在。几个叔叔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们都很想念舒非。抚州知府李圭上京探望舒非时,他们让李圭捎口信给舒非,说叔叔婶婶年纪已大,想见一面,让舒非回乡省亲。舒非的堂弟舒林也曾上京,让舒非回家一次。舒非沉默良久,竟没答应。

舒非久不回来,同宗兄弟便多有牢骚,说舒非忘本。也难怪同宗会有看法,明朝末年的官场腐败之极,老百姓有一句话说是官就贪。当时许多官吏见财就起心,拼命敛财,然后在家乡买田置地,盖房做屋。对乡亲也是出手大方,赠金送银,弄得皆大欢喜。舒非的堂弟舒林就说过,在外为官,就要造福乡亲,乡里乡亲得不到一点好处,你当这个官又有什么作用。这话明显道出了对舒非的不满。

对此,舒非岂非不知。

舒非其实有苦难言,他并不是不愿回乡,也不是忘本。他很想回去,但两手空空,怎么回去。舒非知道回乡一次,各方打点,至少要花数千银两。舒非一向为官清廉,他拿不出这些钱,他是因为没钱而不敢回乡。

舒非做梦都想回去看看叔叔婶婶。

万历四十年,舒非同乡抚州知府李圭又一次上京,李圭再次传达了舒非叔叔和婶子希望见他一面的愿望。说过,李圭呈上银票二万两,李圭说:你之所以不回乡,完全是没钱回去打点,但你终归要回去一趟,以后还要落叶归根,你就不要自命清高了,收下这些钱吧,风风光光回去一次。

舒非沉吟半晌,收下了。

随后,舒非向皇帝告假,要回乡省亲。

就在舒非要走时,他接到举报,说李圭在抚州搜刮钱财,无恶不作。以往,舒非接到这样的举报,一定要上奏皇上,而后严惩。这回,舒非没有往上奏,而是压了下来。

舒非在这年秋天回到了家乡上清,李圭送的两万块钱他全带了回来。乡里乡亲,各有封赏,一时也弄得皆大欢喜。

一个月后,舒非回京,路过崇仁地面时,见一老人跪在地上拦轿喊冤。舒非急命人扶起。原来,老人一女,秀丽漂亮,被知府李圭看上,强抢而去。那女子贞列,生死不从,竟被活活打死。老人的老伴去衙门告状,被推下台阶活活跌死,

舒非听了,怒从心起。

舒非没急着回京,他侨妆打扮后又在抚州呆了十多天,收集了李圭许多罪证。回京后舒非上奏皇上,将李圭革职查办。李圭不服,见着舒非时一脸冤枉地说:我们是同乡呀,我还送过你二万两银票,我那些银子难道打水漂了吗?

舒非说:不会白送。

说着,舒非把头上的乌纱帽取了下来,舒非说:我不配戴这顶乌纱帽。

舒非辞官了